這是徠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數碼相機,不完美卻成經典
引用有那麼一些已經老去的產品,它們也許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每每想到卻令我們充滿回憶。作為極客之選(微信號 GeekChoice)懷舊欄目,《極客博物館》希望找到這些曾經帶給我們驚喜和感動的產品,帶你重拾它們迷人的特質。
本期我們來聊聊徠卡 M8,它是徠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數碼相機,雖然存在一些小毛病,不過獨特的色彩和徠卡 M 的特殊身份讓 M8 仍被不少用户奉為經典。
徠卡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相機品牌之一。
1913 年,奧斯卡·巴納克(Oskar Barnack)製作出了第一部徠卡相機的原型,這也是全世界第一款採用 35mm 電影膠片的相機。幾經改良後,在 1925 年的萊比錫德國展銷會上,徠卡 I(A 型)正式推出。
在之後接近 100 年的時間裏,徠卡推出了無數經典的相機和鏡頭,攝影師使用徠卡相機記錄下來的經典照片更是數不勝數,切·格瓦拉的肖像、勝利日之吻、瑪麗蓮夢露的笑、愛因斯坦吐舌頭等大家熟知的照片均使用徠卡相機拍攝。
▲ 瑪麗蓮夢露的笑,由法國攝影師佈列鬆使用徠卡相機拍攝
徠卡相機的歷史可能幾本書都寫不完,而本期的《極客博物館》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徠卡最經典的 M 系列中的第一款數碼相機——2006 年發佈的徠卡 M8。
對於一款相機來説,12 年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高齡」了,不過從外觀上看,徠卡 M8 卻沒有留下多少歲月的痕跡。
簡潔的設計、經典的銀黑兩色、熟悉的「可樂標」,配上用鎂合金(金屬外框)以及黃銅(頂盒與底盒)打造的機身,讓徠卡 M8 放在 2018 年,看上去依然足夠經典耐看。
同樣經典的是徠卡 M 的操控。
徠卡 M8 的正面只有兩個按鍵,鏡頭左側是鏡頭釋放按鍵,右側是線框撥杆,不更換鏡頭即可在取景器查看不同焦距鏡頭的取景範圍。
頂部從右至左分別是開關、快門速度波輪、熱靴以及一個可以顯示 SD 卡剩餘拍攝張數和電池電量的小屏幕。不過可能是我們這台 M8 的電池有些老化,電量顯示並不準確,而顯示 SD 卡剩餘拍攝張數對於現在動輒幾十上百 GB 的 SD 卡意義也不大,徠卡也索性在之後的產品上砍掉了這個小屏幕。
通過右側開關的波輪,用户可以在開機時直接選擇 S(單張拍攝)、C(連續拍攝)或者倒計時三種拍攝模式,不過徠卡 M8 的連拍模式基本是不可用的,它的連拍速度僅有 2 張/秒,而且連拍時非常容易死機,死機後只能拆底蓋拔電池解決了。
轉到相機背部,可以看到一塊放在 2006 年還比較主流但現在看可以用「垃圾」來形容的 2.5 英寸屏幕,第一次用這塊屏幕回看拍攝的照片,很可能會讓你懷疑人生。
屏幕的左右兩側是幾個功能清晰的按鍵,屏幕右側的方向鍵下方集成了一個波輪,可以在瀏覽、放大照片等場景時提高操作效率,背部的左上方是一個具備自動視差補償、放大倍率 0.68 的光學取景器。
翻到底部,可以看到一個旋鈕,取下底部的蓋板後可以更換 SD 卡和電池。這塊 1900 毫安時、3.7V 的電池理論上可以提供非常不錯的續航表現,不過實際表現還要看電池本身的老化程度以及外界的温度。
相比同期的佳能和尼康數碼單反,徠卡 M8 的功能要簡單不少。這一方面和徠卡的設計理念有關,徠卡希望用户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拍攝上,而不是花時間研究各種複雜的功能,另一方面,這也和徠卡 M8 採用的對焦方式有關。
自動對焦是評價相機表現的一個重要指標,佳能最頂級的高速單反 1 DX Mark II 配備了 41 個十字對焦點,無反時代則更為誇張,富士 X-T3 配備了 425 個相位檢測點,Sony的高速運動機 A9 的相位檢測點數量更是高達 693 個。
徠卡 M 則是另外一個極端。1954 年發佈的第一款徠卡 M——徠卡 M3 開始,到最近的 M10、M10-P,徠卡 M 一直採用的是取景框和拍攝鏡頭光路獨立的旁軸設計,不具備任何自動對焦能力,只能使用手動對焦。
拍攝時,光學取景框中間可以看到一個半透明小方塊,在沒對上焦的情況下,方塊裏的畫面是有重影的,擰動相機的對焦環讓兩個畫面重合,從而完成合焦,這種對焦方式通常被叫做「黃斑對焦」。
攝影師還想出了很多提高對焦效率的好辦法,比如超焦距,通過使用廣角頭和小光圈來獲得儘可能大的景深範圍,做到無需對焦即可拍出清晰的照片(類似於手機的前置攝像頭),熟練掌握後可以把徠卡 M 變成「掃街」神器。
和同期的單反相比,徠卡 M8 的黃斑對焦有一些特殊的優勢,比如按快門時光學取景器不會像單反那樣黑屏,拍攝時可以更好地觀察周圍環境,手動對焦鏡頭的結構更簡單,從而可以更方便做出體積小巧同時光學素質優異的鏡頭。
不過黃斑對焦又有一些天生的缺陷,比如無法進行微距拍攝(除非在部分新機型上接微距轉接環用 LiveView 對焦),90mm 以上的長焦頭很難完成對焦(取景器的線框會很小),精度有限,使用 Noctilux-M50 mm f/0.95 等大光圈頭在光圈全開、景深很淺的情況下不容易對上焦。
對於之前沒有接觸過旁軸相機、習慣了現代單反、無反、智能手機的「新手」來説,黃斑對焦還有着很高的學習成本,不過在很多專業攝影師眼中,這種「原始」的對焦方式又是徠卡 M 獨特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徠卡 M8 另外一個至今仍讓很多攝影師和愛好者念念不忘的是它的畫質。
徠卡 M8 採用了一塊由柯達製造的 CCD,1030 萬像素,尺寸為 APS-H,比現在常見的 APC-C 稍大一些,轉換倍率為 1.33,我們這台 M8 上掛的美能達 Minolta M-Rokkor 40/2 恰好可以獲得等效 50mm 左右的焦距。在 2009 年發佈的 M9 上,徠卡將傳感器升級到了全畫幅,這也讓 M8 這一代成為了徠卡 M 歷史上僅有的「殘副」。
為了獲得更好的畫質,徠卡在 M8 上還去掉了 CCD 前面的紅外濾鏡,通過相機的軟件處理來消除摩爾條紋。不過這種設計後來被證明並不靠譜,徠卡 M8 在陽光下有很大概率會把黑色物體拍成紫色,解決辦法是在鏡頭前面裝一個 UVIR 濾鏡,徠卡為此還曾為購買 M8 的用户免費贈送 UVIR 濾鏡。
徠卡 M8 還擁有當時非常領先的最快 1/8000 秒的機械快門,在陽光下也可以使用較大的光圈進行拍攝,獲得更好的虛化效果。
不過這個高速快門也導致 M8 的快門聲音巨大,快趕上同期的單反了,「哐當」一聲讓旁軸相機拍照時的「優雅感」瞬間打了對摺,引來了當時不少攝影師的不滿。在兩年後發佈的 M8 升級版 M8.2 上,徠卡大幅降低了快門聲音,不過快門速度也從 1/8000 秒拉長到了 1/4000 秒。
考慮到 M8 是徠卡在 M 系列上的第一次數碼化嘗試,出現這些小問題也可以理解。幸運的是,這些小「bug」並沒有影響徠卡 M8 在畫質上的口碑。
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愛好者和攝影師對這款徠卡初代數碼 M 的 CCD 所呈現的色彩情有獨鍾,甚至高 ISO 下的顆粒感也成為了不少攝影師拍攝黑白照片時的工具。
這也是為何徠卡 M8 在產品本身並不完美但仍被很多用户奉為經典的核心原因,畢竟技術總會時間打敗,迷人的色彩卻是攝影師永恆的追求。
12 年後的今天,徠卡 M8 仍然以萬元左右的價格活躍在二手相機交易論壇中,成為不少年輕攝影師手裏的第一台徠卡 M,在這個被智能手機和全畫幅無反相機主導的時代繼續發揮着它獨特的價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極客之選」(ID:GeekChoice),作者為賈伯斯龍,配音 @SeaGreen,視頻拍攝/後期@小菸斗鬥,戳這裏查看極客博物館往期視頻。愛範兒經授權發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愛範兒立場。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