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西韋是新冠肺炎的希望?恐怕這並不容易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造成的肺炎疫情發展到今天,確認和疑似人數加起來已經超過了 4 萬,但目前治癒的人數卻只有幾百例。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特效藥物,醫院只能提供一些廣譜抗病毒和增強免疫的治療,尋找更有效的藥物改善治療方案,是抗擊新冠肺炎的重中之重。
只是新葯物的研發測試和臨床試驗週期太長,一般無法用於這種突發疫情。那除了研發新的特效藥物外,在目前已知的藥物中,會不會有對新冠肺炎具備特效的藥物?最近美國的一例病例治療在微博上獲得了大量的轉發,病人在用藥 24 小時知好所有的急症就得到了緩解,只剩下咳嗽等輕微症狀,這個藥就是瑞德西韋(Remdesivir)。
在世界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上 1 月 31 日的報道中顯示,美國第一例輸入性新冠肺炎患者從 1 月 21 日到 1 月 26 日都在持續發熱在 38.8° 以上,但是在住院的第 7 天晚上,在美國「同情給藥」制度之下,醫生嘗試性給病患注射了瑞德西韋。很快,病患的症狀出現了大幅改善,血氧飽和度也迅速恢復不再需要吸氧氣。但需要注意的是該研究並未提供前後的外周血病毒載量數據變化,僅有鼻咽/口咽拭子病毒 RNA 數據,不能下判斷説症狀的減輕和瑞德西韋有直接的關係,而且作為孤例也無法證明有廣泛適用性,但無可置疑這的確給新冠肺炎的治療帶來了曙光。
這樣的「神藥」從哪來的?瑞德西韋是由著名的醫藥公司吉利德(Gilead)研發的藥物,但是最初卻並不是用來對抗冠狀病毒而是為了治療埃博拉病毒而研發的。不過埃博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和這次的冠狀病毒雖然同屬單鏈 RNA 病毒但並非近親。
▲ 圖片來自:The Motley Fool
根據知名健康博主@子陵在聽歌 表示,瑞德西韋為核苷類 RNA 依賴的 RNA 聚合酶(RdRp)競爭性抑制劑,其三磷酸核苷酸產物 Remdesivir-TP 可以與 RdRp 競爭底物 ATP,因此可以干擾病毒 vRNA 合成。具體的藥物機理屬於過於專業的範疇,這裏就不在過度展開了。除了對絲狀病毒具有較好抑制效果外,對於冠狀病毒比如 SARS 和 MERS 都有較好的抑制效果,這些也都有試驗數據支持。
不過我們可以了解到,吉利德積極的尋求瑞德西韋用於冠狀病毒抑制效果的實驗,其實與其在埃博拉治療對照試驗中表現不佳也有一定的關係。儘管體外抑制數據不錯,但在多翼臨床試驗中,Remdesivir 和 ZMapp 這兩種藥物表現相比 Mab114 和 REGN-EB3 表現失望,於是相關試驗被叫停。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雖然對中國乃至全球都是一場災難,但相對來説也迎來藥物試驗的好機會。根據之前的消息,由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牽頭,已經於 2 月 3 日開始對瑞德西韋對新冠肺炎的治療效果開展了三期臨床試驗,共包含武漢病例 270 人,預計試驗將持續到 4 月 27 日。
根據昨天科技部相關新聞顯示,在特批允許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後,這批瑞德西韋藥物已經與昨天下午五點達到國內,相信後續臨床數據很快就會到來。
但現在還有另一個問題,雖然瑞德西韋有一些不錯的數據支持,但我們能把瑞德西韋當成此次新冠肺炎的特效藥的希望嗎?
▲ 圖片來自:The Motley Fool
這恐怕就讓人失望了,很多人以為當藥物「看起來有作用」之後,一兩週之內很快就能用於病患治療。實際上藥物從研發到臨床試驗再到最後的批准上市是非常嚴謹而漫長的,整個過程甚至可能達到十幾年,根據知乎用户 Bruce Lan 的專欄文章中寫道:
以 PD-1 單抗藥物的研發為例,早在 1992 年,日本的研究團隊就已經發現了 PD-1 基因,並證明其為抑制受體;經過十多年關於動物模型和作用機理的研究,2005 年小野製藥與 Medarex 公司開始合作開發 PD-1 藥物,於 2014 年成功推動 Opdivo 上市。
有人可能會説,這種重大突發疫情難道不能特事特辦?實際上在 2003 年 SARS 肆虐之後我國就出台了《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對條例》,並在 2007 年通過了《突發事件應對法》。2005 年公佈施行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特別審批程序》也是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在藥品審批管理環節上的專項法規,其中特別提到這一規定要嚴格遵守「標準不降低,程序不減少」的原則,不僅藥物要完成藥理毒理研究,也要完整的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只是加快最後的審批環節。
那在法規出台之前,SARS 流行的期間,我們的藥物最快被多久批准使用了?根據當時的新聞顯示,我國首個治療 SARS 的特效藥物——人抗非典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在 2003 年 7 月 28 日問世,但是在 2004 年 8 月 9 日才被批准可以緊急使用。
顯然,即便瑞德西韋取得了預期中的效果,但光是三期臨床試驗就要持續到接近五月份,更別説後面還有很多後續的程序到最後的審批上市。對於目前的疫情來説,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那麼像美國一樣 「同情給藥」行不行?很遺憾在我國還沒有建立起類似的機制,2017 年 12 月 20 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出台了《拓展性同情使用臨床試驗用藥物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但直到今天都沒有落地。不過在去年 12 月 1 日起實施的《藥品管理法》新增的第二十三條這樣寫道:
引用對治療嚴重危及生命且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疾病以及公共衞生方面急需的藥物,中期臨床試驗已有數據顯示療效並能預測其臨床價值的,可以附條件批准,並在藥品註冊證書中載明相關事項。可見,雖然原則上有了法律依據,但具體的實施方法並沒有落地實行,也只能寄望於在當今疫情形式嚴峻的情況下有特事特辦的可能。
▲ 圖片來自:長江日報
比起很可能趕不上熱乎的瑞德西韋,祖田倒迎來了一些其它的好消息,2 月 4 日傍晚的這條新聞顯示,李蘭娟院士團隊發現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對新冠肺炎顯示出了良好的抑制效果,並且這兩種藥物已經開始在部分地區進行使用,並準備之後替代部分效果不佳的藥物。
至於之前顯示出一定效果的抗 HIV 藥物克力芝 (洛匹那韋/利托那韋) 雖然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王廣發身上取得不錯效果,但在後續試驗中表現並不好,且對肝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相信這兩種藥物可以更加有效改善目前的治療效果。
説一千道一萬,指望瑞德西韋這種還沒完成全部臨床試驗新葯物是不太現實的,至少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之下,不能拿這種試驗性藥物對數以萬計的病患直接使用。好消息是隨着我們治療方法的改進,目前治癒患者的數量已經開始迅速上升。而作為個人,勤洗手少出門,減少自己患病的可能就是做到最大的貢獻了。
題圖來源:The Motley Fool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