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遊戲中的武士情結
請你先看下面這張圖,左邊的是武士還是右邊的是武士?
左邊是浮世繪大師歌川國芳所繪的武田信玄,右邊是日本漫畫家井上雄彥創作的漫畫《浪客行》中宮本武藏的形象。
在維基百科中,這兩個人都是日本武士的代表性人物,只不過生活年代不同。武田信玄(1521 年-1573)生活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是戰國時代著名的一方梟雄領主,而宮本武藏(1584 年-1645)是德川幕府時期,江户時代的著名劍客。
那究竟什麼是武士?其實武士不是一種職業,而指的是一個階層,原指接受文武合一教育、負責文政或打仗的貴族階層,後來也衍伸用來指通曉刀法、佩刀不離身的的日本劍客。
武田信玄是大名,是一方領主,而宮本武藏則是一名浪客,是一名漂泊流浪的劍客。真正狹義的武士階層,其實更像下圖這樣。
武士可以説是日本近代文化輸出最為成功的一種形象,和忍者一樣成為了日本傳統文化的一種標誌符號,由於和西方的騎士文化性質類似,所以也經常被拿來對比。
▲ 黑澤明電影《七武士》
二戰以後,日本產生了大量的影視文藝作品來講述武士這一階級的故事,比如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代表作《七武士》,其中扮演菊千代的演員三船敏郎也可以説是在世界範圍內具有知名度的武士專業户。
而從我個人來説,首次接觸應當是小時候看動畫《聰明的一休》中的武士新佑衞門,作為第一男配角的新佑衞門不似一休般聰明機靈,但同樣讓人印象深刻。
之後隨着電子遊戲的盛行,武士形象和文化也逐漸搬到了遊戲上面。
電子遊戲中的武士文化
▲ 高清重製的金城武《鬼武者》
2001 年,由日本遊戲廠商卡普空製作的遊戲《鬼武者》在 PS2 上發行,當年這款遊戲最大的特點就是主角明智左馬介的形象採用了日本著名演員金城武為原型,還請到了金城武本人配音。
鬼武者的時代設定在 1560 年的安土桃山時代,並融合魔幻架空設定,主角是明智光秀的侄子,可以説是 80 一代較早接觸的武士類遊戲。
格鬥遊戲中也時常有武士的身影。武士一詞,除了受到漢語語系影響的少數國家以外,絕大多數種語言以日語漢字的「侍」來直接體現。
那這裏你可以就會想起一款歷史有名的格鬥遊戲《侍魂》,很多人小時候記不清楚是侍魂還是待魂,現在你該明白其實這就是武士之魂的意思。所以《侍魂》主角霸王丸是一名武士自然也就理所當然。
▲ 只狼裏的七面武士
這兩年大熱的遊戲《只狼:影逝二度》雖然主角是一名忍者(不過也不是典型的忍者形象),但遊戲過程中所遇到的 Boss 大多數都是武士設定。
説到《只狼》的話,另外一款遊戲《仁王》也不得不提一下,遊戲製作人宮崎英高的《黑暗之魂》系列可以説是最近幾年最受歡迎的遊戲類型,從《黑暗之魂》三部曲到《血源詛咒》再到《只狼》,模仿者層出不窮,而《仁王》則是市面上對《魂》系列模式把握質量最高的遊戲之一。
▲《仁王》2
和《黑暗之魂》鮮明的騎士設定與《血源詛咒》神祕的克蘇魯內核不同,製作《仁王》的光榮特庫摩選擇了他們最擅長的戰國時代背景,並加入了他們最擅長的妖魔鬼怪設定,遊戲自然也會帶有大量的武士元素。
專精三國和戰國題材的光榮特庫摩在傳播武士文化中可以説功不可沒,本身就是講戰國時代的《戰國無雙》系列就不説了,以中國的三國時期為圓形的《真三國無雙》中,人物的建模設定也大量含有日本文化的影子。
▲《真三國無雙六》夏侯淵
你看這個《真三國無雙六》裏面的夏侯淵,一眼看上去就像是德川家康的手下,而到了《真三國無雙七》中儘管還是同樣的人物建模,但造型已經變得好多了。
當然真三國無雙系列的人物造型本來就非常放飛自我,夏侯惇常年「殺馬特」發行,曹操和隔壁《戰國無雙》的織田信長看起來就像兄弟等等。
光榮特庫摩還有另一款遊戲叫《討鬼傳》,玩家扮演的角色本身就被稱為「武士」,可以看出光榮對武士也是真愛了。
▲《對馬島之魂》圖片來自:A9VG
比以上這些看起來更有原汁原味武士元素的還要數 2017 年的法國巴黎遊戲展公佈的遊戲《對馬島之魂》,這款遊戲的美術風格相當的驚人和唯美,玩家扮演的主角是一名鎌倉幕府時期的武士抵禦外敵入侵。
《對馬島之魂》的開發商 Sucker Punch 雖然是Sony旗下第一方工作室,但其實是個美國工作室,之前推出過《聲名狼藉: 次子》《狡狐大冒險》等作品都是美式遊戲。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遊戲巨頭育碧也曾推出過一款名為《榮耀戰魂》的遊戲,其中的四大陣營就是騎士、武士、維京人和武林。
此外,即便是不以武士為時代背景的日本遊戲中,只要有裝備或者服裝收集元素,帶有武士盔甲和武士刀的遊戲也絕不少見。
比如完全以奇幻異世界觀設定的《勇者鬥惡龍》系列(簡稱 DQ),雖然歷代都沒有武士造型的主角,但收集元素中免不了有武士盔甲防具和武士刀武器,在前段時間玩 DQ11S 的時候,個人最喜歡的一套能夠改變外觀的防具就是武士盔甲風格的狼龍套。
甚至連任天堂這種老少咸宜的全年齡遊戲中也帶有武士元素。在《超級馬力歐:奧德賽》中酷霸王城堡就是典型的日式城堡,其中也包括天守閣這種標誌性設計。另外雖然沒有武士刀,但是在服裝收集中還是有武士盔甲的。
武士文化與武士刀
為什麼日本人如此鍾愛武士文化,甚至在世界範圍內來説,武士都是相當成功的一種文化符號。
前面也説了,文藝作品創作對於推動日本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黑澤明,日本昭和時代著名導演稻垣浩也反覆拍攝過《宮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等武士文化電影。
▲《鎧傳》
不僅是電影,許多經典動漫也不乏武士元素,比如小時候經常和聖鬥士搞混的《鎧傳》(大陸翻譯:魔神壇鬥士)。後來的《浪客劍心》、《無限之住人》、《異邦人:無皇刃譚》、再到去年大熱的《鬼滅之刃》,都有大量的武士元素。
另一方面可能源自於我們對冷兵器依然有一種特別的鐘愛,那是一種和熱兵器完全不同的感情,而武士刀則是日本文化中貫穿數百年,最富文化內涵的冷兵器。
大眾通常將日本刀統稱為武士刀,但其實武士刀也有不同分類,比如最常見到武士刀其實叫做「打刀」。這一點在日本動漫《Bleach》中也有體現,斬魄刀的原型就是「打刀」,沒有靈魂的斬魄刀叫「淺打」,而「卍解」的原名則叫做「真打」。
經常與「打刀」混淆的是「太刀」,沒有了解過的人恐怕無法很快分辨兩者的區別,而其實兩者的流行時期有着很大的區別。
太刀的年代比打刀要更早,流行在平安時代(約公元 7 世紀到 12 世紀之間),當時主要是馬戰,太刀主要應對的就是騎兵,一般被掛在腰間。
而打刀則是從室町時代到江户時代(約 13 世紀到 18 世紀)流行,因為這段時期主要是地面戰鬥,所以長度一般較太刀略短,並且是插在腰間。而再小一號的短刀則叫做「肋差」,是用來刺入甲胄縫隙和貼身戰鬥用的隨身短刀。
辨別打刀和太刀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看擺放時刀刃的方向,刀刃向上的是打刀,刀刃向下的則是太刀,這個擺放方式繼承了從前日本武士掛(插)在腰間的方向。
武士道精神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解釋,但武士刀在任何時期都是武士最重要的物品,甚至可以説是武士之魂,沒有佩刀的都不能稱為武士。
▲ 阪本龍馬
從平安時代到明治時代,武士從興起到逐漸流行,到 1868 年江户幕府將政權還給天皇,之後武士被降格為士族。而在 1868 年往前一年,明治維新志士,武士阪本龍馬遇刺身亡。明治時期,武士階級迅速衰落。
1871 年,明治政府頒佈了「廢刀令」,不僅普通人不能再帶刀了,就連武士也被禁止帶刀,加上隨後爆發的西南戰爭,武士階層可以説是直接被消滅。
隨着明治維新和堅船利炮的出現,武士階層消失,打造武士刀的匠人們也逐漸衰落,直到二戰爆發產生了白刃戰的需求,於是日本政府又從傳統武士刀改良而來,做出了日軍常用的工業製作量產武士刀。
今天武士刀和武士盔甲都已經成為了一種收藏品,在管制刀具不嚴的地方數千元即可購買到一把二戰時期的量產武士刀,但如果想要購買一把匠人所鑄的傳統武士刀,那一般都是六位數起步,名刀則要再加一位數。
和這些有錢人的收藏品不同,大眾接觸到武士文化大多還是從文藝作品而來,而近些年遊戲製作水平的提高也讓武士文化有了更為適合的載體。
就像我們對《仙劍奇俠傳》這樣的武俠仙俠題材有情結,日本人也有着放不下的武士情結,幸運的是日本的遊戲製作業足夠發達,他們的文化和歷史通過一部部遊戲,傳達到了全世界玩家的遊戲機和電腦裏。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