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 400 億收購 Arm,蘋果高通英特爾都不是很爽


英偉達與 Arm 的交易案,終於塵埃落定。
根據協議,英偉達將會以現金加股票的形式,支付 400 億美元給 Arm 的母公司日本軟銀,其中包括了 20 億美元的簽約金,以及 15 億美元提供給 Arm 員工的股票。

▲ 圖片來自:NVIDIA

這筆交易在數週前便遭到了曝光。7 月下旬,包括彭博社在內的多家媒體就稱,軟銀正考慮出售 Arm 的部分或全部股份,或是走 IPO 形式,來緩解自身經營虧損的壓力。

據悉,當時軟銀接洽對象不僅有英偉達,也包括了蘋果公司,但現在來看,前者顯然對買下 Arm 抱有更大的興趣。

如今,交易已經走到了雙方確認的階段。今天一早,英偉達就在官網放出公告,表示已經與軟銀達成協議,以 400 億美元的價格將 Arm 收入麾下。

▲ 圖片來自:Saudi

假如這筆交易能夠順利達成,將會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芯片公司併購案。

此後,整個半導體產業格局,也會因 Arm 母公司身份的轉變,發生巨大變化。

但英偉達要解決的棘手問題還有不少。

想買下 Arm,只靠有錢,還不夠

英偉達與 Arm 的交易事件,觸動了很多人的神經,一個最直接的問題是:

引用「為什麼 Arm 會同意被英偉達買下?」

這和 Arm 一直以來的商業模式有關。作為一家芯片企業,Arm 並不參與芯片製造與成品推出,而是將包括指令集、芯片架構在內的技術,以授權等形式,和其它廠商展開合作,讓它們定製出自己的處理器。

也正因為這種「技術中立」的地位,Arm 才能在移動設備市場發展壯大,每年輸出上百億塊芯片,形成近乎統治的地位。

至少你現在能買到的所有手機、平板電腦,它們配備的 Soc 芯片,基本都會用到 Arm 的技術。

▲ 每一代的 Arm 架構,都會影響到未來數個月智能手機處理器的核心構成

但現在,Arm 被英偉達買下了,這就好比是給裁判員加了一個運動員的身份,那他還能繼續擔任裁判嗎?

這不僅是英偉達需要回答的問題,也是高通、蘋果、三星等所有會用到 Arm 架構來設計芯片的公司,會質疑的部分。

▲ 圖片來自:Wccftech

為了打消顧慮,英偉達在公告中表示,Arm 未來仍會以中立身份運作,並會延續原有開放授權模式。

同時,英偉達 CEO 黃仁勛也表示,英偉達已經為這筆收購耗費了鉅額資金,「沒有理由,會去做那些背棄 Arm 客户的事情」。


不過,其它科技公司是否願意信任英偉達的説辭,就是另一碼事了。

部分分析師認為,本次收購不僅會削弱 Arm 作為一家中立技術供應商的吸引力,同時,也會讓 Arm 的身份之於手機廠商,從過去的合作方,變成了一個潛在競爭者。

一旦英偉達把手重新伸進移動芯片產業,推出了更領先的 Arm 架構芯片,「利益相關」的名頭,它是無論如何都洗不掉的。

長期來看,很多公司為了避嫌,還可能會投向 RISC-V 這樣的免費、開源新架構上,尋找 Arm 的替代者。

所以,與其讓風險發生,不如將風險抹去,不管科技公司們會對本次收購案做何表態,英偉達都要做好被質疑的準備。

▲ 圖片來自:TechNadu

拋開行業因素不談,本次交易案成功與否的另一個關鍵,則是如何獲得各國監管部門的允許。

四年前,軟銀能成功買下 Arm,不僅在於它只是將 Arm 當作投資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所扮演的「局外人」身份。

但英偉達就不一樣了,一家芯片公司買下另一家芯片公司,在業內可是大忌。不僅在於前文提及的公平競爭因素,同時也涉及到太多商業決策和核心專利技術轉移,不是兩家公司你情我願,就能走到一起的。

▲ 圖片來自:CGTN

我們來説兩個失敗的例子。

一個是 2018 年半導體公司博通對高通的收購。當時,博通的開價可是超過了 1000 億美元,但在就雙方即將達成協商之時,卻被美國政府從中介入,稱本次收購存在「危害國家安全的風險,並會影響美國 5G 技術的發展」,從而迫使博通放棄了交易。

另一個是在 2016 年,高通希望以 440 億美元收購荷蘭芯片製造商恩智浦半導體,卻未獲得中國商務部的支持表態,導致交易失敗,且高通還為此付出了 20 億美元的終止交易費。

▲ 圖片來自:CPI
回頭再看,哪怕是英偉達已經明確會保留 Arm 的開放授權協議,但它想要完成對 Arm 的收購,勢必不可能逃過各國反壟斷機構的「關注」。

英偉達也已經在公告中表示,這筆交易仍需要得到包括英國、中國、歐盟和美國的監管批准,才能最終完成,預估時間為 18 個月左右。

▲ 圖片來自:IOB

目前,為了獲得 Arm 所屬英國的認可,英偉達已經承諾會保留 Arm 的品牌,以及設在劍橋的總部,並會在當地建立一個新的人工智能中心,為技術研究和培訓提供穩定環境。

更多不確定性來自於中美。考慮到當下兩國交惡的環境,以及 Arm 所牽扯到的手機芯片技術,中國商務部又是否會同意一家原本由英國、日本管轄的公司,搖身一變成為美國資產?

光是這點因素,就已經給本次交易蒙上了陰影。

最終,這場交易可能也會演變成一場漫長的遊説之旅,不僅要看英偉達的能力,也要看各國的表態。

英偉達買下 Arm,真正受傷的不是蘋果三星,而是英特爾

英偉達在官網的公告中,向外界解釋了收購 Arm 的核心原因。

引用「我們希望將 NVIDIA 現有的人工智能計算平台,與 Arm 的龐大生態系統結合在一起,打造出人工智能時代最領先的計算機公司。」

一些分析師認為,英偉達之所以看中 Arm,是因為雙方業務存在「互補性」。

其中,英偉達擅長圖形處理技術,並在 GPU 市場佔據領先地位;而 Arm 則在 CPU 處理器架構和設計上造詣頗深,兩者合作,可謂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

當然,雙方也有一些共同的奮鬥目標,比如説服務器和數據中心業務。

▲ 英偉達在服務器和數據中心市場發展迅速。圖片來自:Nvidia

目前,該市場近九成的處理器份額,仍然由英特爾 X86 架構所把控,但隨着業界對於深度學習、大數據處理需求的日漸增長,GPU 在數據中心的地位也日益上升。

除此之外,英偉達對於人工智能的摸索也令它在服務器領域受到頗多歡迎,這也使得英偉達成為了撼動英特爾在數據中心地位的最有力競爭者。

根據英偉達過去幾個季度的財報顯示,該公司的數據中心業務正保持着高速增長的勢頭,最新一季的營收表現,甚至還超過了視頻遊戲業務,成為了英偉達的新「頭牌部門」。

▲ 圖片來自:Forbes

事實上在收購 Arm 之前,英偉達還斥資 69 億美元,買下了以色列芯片廠商 Mellanox,也是希望藉助後者的以太網產品,發展自家的數據中心解決方案。

在近兩年,ARM 也推出了定位於服務器領域的 Neoverse 芯片,意圖在移動設備業務外,開闢新的發展方向。

既然業務目標一致,雙方會聯手做大做強,也就不足為奇了。

▲ 驍龍 8cx 就是高通基於 Arm 架構設計的 PC 處理器芯片

另一方面,在 PC 芯片上,英偉達和 Arm 同樣對英特爾虎視眈眈。比如高通面向 PC 廠商推出的驍龍 8cx 芯片,便是基於 Arm 架構實現的。

如今,在蘋果宣佈脱離英特爾陣營,轉而使用基於 ARM 架構的自研 A 系列芯片後,未來的 PC 處理器市場格局,顯然不只是 AMD 和英特爾兩人的對手戲,而是還會有 Arm 的身影。

綜合多個角度來看,本次 Arm 的收購,會受到直接影響的反而不是蘋果、三星等手機公司,而是英偉達一直以來的老對手們:AMD 和英特爾。

▲任天堂 Switch 的火爆,也讓英偉達的 Tegra 芯片嚐到了甜頭

至於英偉達是否會重新撿起手機芯片的生意,反倒是最不可能出現的情況。

連黃仁勛自己也説了,「英偉達不會為手機廠商製造芯片」。

英偉達並非沒有涉足過手機市場,但早些年推出的 Tegra 系列處理器,已經在與高通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如今你只能在英偉達自家的 Shield TV,或是任天堂 Switch 遊戲機內,才能找到它的存在。

如今,比起自己造芯片,然後賣給設備廠商,英偉達更傾向於做和 ARM 一樣的事情——「技術授權」。


這就像是 Arm 會把處理器架構和指令集賣給廠商一樣,英偉達同樣可以把最引以為傲的圖形處理、AI 等方面技術,授權給其它廠商使用,甚至是直接取代 ARM 現有的 GPU 芯片組 Mali 系列,提升 Arm 芯片在各領域的競爭力和議價力。

芯片市場又要變天了

英偉達和 Arm 的交易已經告一段落,但實則是新一輪市場爭議的開始,接下來事情會朝着哪個方向發展,又是否會有新的介入者出現,這都是未知數。

▲ Arm 的兩位聯合創始人表示,英偉達收購 Arm 會帶來負面影響。圖片來自:BBC

就在英偉達發出公告的今天,Arm 的兩位聯合創始人 Hermann Hauser 和 Tudor Brown 便表態稱,希望 Arm 能保持「中立」,而不是由英偉達這樣的公司所擁有,以避免可能會出現的利益衝突。

但英偉達對自己的未來非常有信心,也對收購 Arm 抱以期望。你甚至不會想到,在 4 年前軟銀耗資 320 億美元收購 Arm 之時,它還只是一家賣賣顯卡,身價在 300 億美元左右的公司。

▲ 英偉達在近兩年實現了高速增長,早已不是單純的「顯卡公司」。圖片來自:bloomberg

四年後,位置互換,英偉達增長迅猛,市值已經達到近 3000 億美元,不僅擺脱了顯卡製造商的單一身份,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芯片製造商之一,如今甚至有能力可以買下 Arm,進而挑戰行業傳統老大的位置。

新巨頭很快就會誕生,我們也該重新認識英偉達了。

題圖來源:EE Times Asia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