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位國際藝術家接到任務——做出恰好能容納一卷廁紙的高級設計
超市衞生紙貨架如今被劃分成兩大陣營——白色紙和黃色紙(或稱本色),明明製作成本更低的黃色紙,卻打着環保名義賣得更貴。是否為黃色紙埋單,在我國只是個人選擇問題。當然,你還可以選擇上架後迅速賣光的「特朗普衞生紙」。
▲ 售價 20RMB 特朗普/希拉里衞生紙禮品. 圖片來自:DHGate
不過在美國,買白色紙的國人被洛杉磯 9 月 10 日開幕的展覽「點名批評」了。
這份「批評」來得有趣而內涵。有趣的是找來才華橫溢的一眾藝術家設計廁紙架,但更內涵的是,展覽針對的是衞生紙行業老大——科氏工業集團(Koch Industries)。
▲ 展覽宣傳中特地選了 3 款科氏工業集團的衞生紙進行拍攝. 圖片來自:Instagram (id: marta.losangeles)
展覽給科氏安上的罪名是「選民的壓制、監獄工業園區的發展和常規環境保護的逆轉」,而且白色紙使用讓「全世界每天有 27,000 棵樹被衝到廁所裏」,買他家的衞生紙就是助力上述罪行。買衞生紙,都魔幻地上升到國家政治問題。
▲ 圖片來自: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 (NRDC)
這場展覽正是黃色紙品牌 Plant Paper 與 Marta 畫廊,兩位剛滿一歲的新秀之間的合作。
Plant Paper 有着整套時髦的視覺營銷,跟國內內衣品牌內外走的是同類風格。
▲衞生紙品牌 Plant Paper 的視覺廣告. 圖片來自:Instagram (id: plant_paper)
Marta 畫廊有着古董商店的外觀,一看就有「打卡聖地」潛質。
▲ 面朝洛杉磯日落大道的 Marta 畫廊. 圖片來自:Marta
偏偏這場展覽非常有趣,將我們衞生間的廁紙架設計成各式各樣的藝術品,原來除了安在廁所裏,廁紙架還能這般「藝術」。白色紙擁護者和黃色紙支持者都成了展覽的創作者和觀眾,也藉此迴應了半年前的「廁所危機」。
當時瘋搶的是廁紙,今天觀眾瘋搶的是廁紙架,厲害的作品開展數日內便售罄。
▲「Under / Over」廁紙架展覽部分展品. 圖片來自:Marta
今天,A 君帶大家了解這場「大言不慚」的廁紙架藝術展,科普廁紙的「前世今生」,以及發掘廁紙背後的「商機」。
能容納一卷廁紙的高級藝術品
展覽主體部分是來自 53 位創作者(團體)的 62 款廁紙架,從這數字便能猜出某位創作者,在接到任務後尤其高產。更厲害的是,這位高產創作者——BNAG 工作室,用《廁所舌頭 1 號》拿下展覽宣傳的「流量之最」。
▲ BNAG 工作室設計的《廁所舌頭 1 號》(Toilet Tongue No.1). 圖片來自:Marta
▲《廁所舌頭 1 號》(Toilet Tongue No.1) 的製作過程. 圖片來自:Marta
此外,擅長打造「變形雕塑」外觀的 BNAG,還用陶瓷創作了《瘋狂胡蘿蔔》《廁所火烈鳥》《瘋狂麪包》《瘋狂黃瓜 1 號》《瘋狂黃瓜 2 號》和《廁所舌頭 2 號》。
▲ BNAG 工作室設計的《瘋狂胡蘿蔔》(Crazy Carrot). 圖片來自:Marta
▲ BNAG 工作室設計的《廁所火烈鳥》(Toilet Flamingo). 圖片來自:Marta
表面上好像換湯不換藥,換顏色形態打造不同物件,但細看肌理各有精妙,「黃瓜」上光亮質感與「舌頭」上粗糙點狀,同樣的陶瓷處理手法被打造出完全不同的感覺。
▲ BNAG 工作室設計的《瘋狂青瓜 1 號》(Crazy Cucumber No.1) 和《瘋狂青瓜 2 號》(Crazy Cucumber No.2). 圖片來自:Marta
▲ BNAG 工作室設計的《廁所舌頭 2 號》(Crazy Cucumber No.2). 圖片來自:Marta
用豐富創意吸引眼球的,還有 Playlab 工作室帶來的《石頭,(廁) 紙,剪刀》系列兩款作品。連接石頭和廁紙的剪刀,也經過細心挑選,來自 1857 年創立的克萊因工具 (Klein Tools) 裏最經典的 Bent Trimmers 系列。
▲ Playlab 工作室設計的《石頭,(廁) 紙,剪刀》(Rock, (Toilet) Paper, Scissors) 實物和設計圖. 圖片來自:Instagram (id: playlabinc)/Marta
展覽開幕之後,Playlab 還將早期夭折的設計方案發到 IG 專頁,這款「切紙機」可太有意思了。
▲ Playlab 工作室未實現的設計方案. 圖片來自:Instagram (id: playlabinc)
WeShouldDoItAll 工作室的《個人主義》,則實用到讓人不想用作「廁紙架」,不套廁紙好好做個自拍杆不更好嗎?如此實用的創作,後面卻是設計師非常激烈的聲音。
▲ WeShouldDoItAll 工作室設計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圖片來自:Marta
引用自拍杆是我們自給自足和個人主義的縮影。在我們注意力和多巴胺被不斷分散的文化中,我們的手機的真實定義是什麼?你能離開手機去大便嗎?我們真是的需要更多 shit 在我們自己的 shit 上嗎?
——WeShouldDoItAll 工作室
這款篤定大家上廁所不能離開手機的設計,也早早售罄。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設計草圖. 圖片來自:Instagram (id: weshoulddoitall)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多角度模擬圖. 圖片來自:Instagram (id: weshoulddoitall)
▲ Visibility 工作室設計的《準備好》(Be Prepared) 和 Brendan Timmins 設計的《獨處時間媒體控制枱》(Alone Time Media Console). 圖片來自:Marta
誰説廁紙架必須是壁掛的?Waka Waka 設計的《無題》「鞦韆」架、Zaven 設計的《旋轉》和 Mansi Shah 設計的《無題》釉下彩瓷器,都帶有落地屬性,被放置在畫廊櫥窗位置,成了展覽的「門面」。
▲ Waka Waka 設計的《無題》「鞦韆」架. 圖片來自:Marta
▲ Zaven 設計的《旋轉》(Spin). 圖片來自:Marta
▲ Mansi Shah 設計的《無題》釉下彩瓷器和製作過程. 圖片來自:Marta
Erik Benjamins 設計的《桑德羅的手》單看展覽描述稍顯平庸,背後卻很有故事。執花的手來自藝術家 Alexander Girard 在 70 年代創作的《手和鴿子》,這個姿勢帶有友好的暗示,給浴室思考注入正能量。
▲ Erik Benjamins 設計的《桑德羅的手》(Sandro’s Hands). 圖片來自:Marta
▲ Alexander Girard 藝術作品《手和鴿子》(Hand and Dove). 圖片來自:Pinterest
在「沉穩」的設計中間,Serban Ionescu 設計的《沙克爾頓》有着一張醜萌的面孔,像是大人堆裏的小孩。Serban 始終保有一顆童心,他設計的家居、玩具也很擬人化,看着看着便不自覺地笑起來。
▲Serban Ionescu 設計的《沙克爾頓》(Shackleton). 圖片來自:Marta
▲ 展覽現場圖片. 圖片來自:Marta
除了日前大熱的糖果色,在 Fredrik Paulsen 設計的《丁香色&黃色廁紙架》上的優雅體現,今年流行的復古風格也沒有缺席,美女建築師 Rachel Shillander 設計的《球形銅器》,歷經時間打磨的痕跡,讓廁紙也多了一股「古董」味道。
▲ Fredrik Paulsen 設計的《丁香色&黃色廁紙架》(Lilac & Yellow T.P. Holder). 圖片來自:Marta
▲ Rachel Shillander 設計的《球形銅器》(Spherical Copper T.P. Holder). 圖片來自:Marta
Terremoto 景觀建築事務所設計的《沒什麼,有什麼》和 Jorge Penadés 用不鏽鋼設計的《鍍鉻》,鐐銬和囚籠元素,打造出禁忌、暗黑的監獄風。
▲Ryan Belli 設計的《單棧》(Single Stack) 和 Terremoto 事務所設計的《沒什麼,有什麼》(Nothing, Something). 圖片來自:Marta
▲Jorge Penadés 用不鏽鋼設計的《鍍鉻》(Chrome-ish). 圖片來自:Marta
連藝術家 Theo Martins 本人都自歎「尷尬」的《擁有你的陪伴》,價格是全場最低,僅售 17 美元。用材僅有鋼條和木塊的這款設計,勝在非常有想法,它利用了人們追求平衡的心理,看着廁紙易掉落的危險狀態,只要盯上了便很難移開視線。
▲Theo Martins 設計的《擁有你的陪伴》(Keeping You Company). 圖片來自:Marta
▲OOIEE 設計的《曼德拉克(他來自…)》(Mandrake-He came from…) 和 A History of Frogs 設計的《無題》. 圖片來自:Marta
全場最貴的設計——Nifemi Marcus-Bello 的《‘O. pá O. ba》,燒錢燒得也確實有道理。廁紙架平板上的串珠刺繡方式與工藝,來自尼日利亞的約魯巴國王的權杖和皇冠,被認為具有神聖力量。
▲Nifemi Marcus-Bello 設計的《‘O. pá O. ba》. 圖片來自:Marta
▲ 尼日利亞的約魯巴國王皇冠. 圖片來自:Instagram (id: nmbello1)
▲《‘O. pá O. ba》廁紙架細節. 圖片來自:Marta
▲《‘O. pá O. ba》廁紙架細節. 圖片來自:Instagram (id: nmbello1)
▲ Peter Shire 創作的《旅客裝載》(Passenger Loading)、《過夜停車》(Overnight Parking)、《裝載區》(Loading Zone). 圖片來自:Marta
廁紙之後才有廁紙架,那廁紙之前用什麼?
此外,展覽還有「廁紙之前的『廁紙』」專題。海綿、石頭、玉米芯、廢紙、松果、貝殼、陶片、羊毛和木棍,都是如今廁紙的「祖先」。
▲ 廁紙之前的「廁紙」. 圖片來自:Instagram (id: marta.losangeles)
引用這個臭名昭著的玩意兒,海綿插上一根棍子,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用完了,在一大桶醋裏面洗洗,留給下一位接着用。在美國,玉米芯,除去玉米粒後的乾硬東西,是美國鄉村生活的象徵,人們視其為生活的標誌而格外珍視。當紙張開始大量生產後,人們當然就用紙了。他們把紙放在公共廁所和自己的衞生間以便隨手使用。
——歷史學家理查德·史密斯 (Richard Smith)
▲ BBC 紀錄片《走進工廠:衞生捲紙》
直至 19 世紀中期,Joseph Gayetty 在紐約以報紙油墨危害生命為由,發明了「藥用」廁紙。
▲ BBC 紀錄片《走進工廠:衞生捲紙》
廁所創新引人矚目,是因為創新缺席太久了
在 BBC 拍攝的紀錄片《走進工廠:衞生捲紙》中有一段對話,24 歲的工作人員被問及「如何向喜歡的人介紹自己的工作」,他回答説:「我就説我是做衞生捲紙的。這是個常青樹行業。不管怎麼説,每個人都離不開我們生產的東西。」
廁紙以及廁紙相關物件,都成為「常青樹」,因而才有了疫情恐慌造成的「瘋搶廁紙」。作為「常青樹」的同時,廁紙是否是一塊創意缺席的領域?
▲ Giovanni Bianc 攝影作品. 圖片來自:Instagram (id: bathpix)
引用廁紙品牌最有可能使用天使模樣的嬰兒、毛茸茸的大熊和可愛的小狗圖像來迷惑我們,以防止我們發現過去 120 年在廁紙上缺乏真正的技術創新。
——《Dirty Furniture》雜誌第 3 期《廁所》,2016 年
▲《Dirty Furniture》雜誌第 3 期《廁所》. 圖片來自:Dirty Furniture
小狗與廁紙,在包裝和廣告中常被聯繫在一起。據廣告界人士 Carl Jones 透露,兩者的結合是個意外。智威湯遜廣告公司在 1972 年給 Andrex 廁紙設計廣告時,主角原本是追逐廁紙奔跑的小孩,但客户質疑此舉會鼓勵浪費用紙,於是小狗被換上主角位置。廣告非常成功,該品牌的市場佔有率飆升到了 30%。
▲ 衞生紙品牌 Andrex 第一支小狗廣告. 圖片來自:YouTube
▲ 衞生紙品牌 Andrex 的小狗廣告. 圖片來自:YouTube
「小狗」成了暗示衞生紙柔軟乾淨的妙招,自此情感聯結成為廁紙的打造重點,廣告鮮有提及功能性作用與技術性創新。
▲ Michael Hauptman 的廁紙主題攝影作品. 圖片來自:《Ordinary》雜誌的 第 8 期《廁紙》
▲ Two Door Cinema Club 的 2019 年 MV《Talk》. 圖片來自:YouTube
事實上,即便是生活必需品,沉寂百年也應當有所革新。從今年的廁紙藝術以及廁紙架展覽來看,這個領域的創新潛力滿滿,亟待新一輪喚醒。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