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伸縮式鏡頭,是噱頭還是創新?
「兩個不太夠,來四個的吧。4000 萬不太行,可能要上一億。」
這既不是在買菜,也不是在買房,而是現如今智能手機攝像頭的兩大發展趨勢,增加攝像頭數量和提高像素數。
正當大家還在爭吵高像素還是攝像頭數量孰優孰劣之時,小米指了條「新」路,伸縮式大光圈鏡頭,並且對外展示了搭載伸縮鏡頭的原型機。
看這粗糙的原型機伸縮形態,網友們褒貶不一,有説「一鏡走天下」、「手機上終於不用放四五個攝像頭了」,也有説「文藝復興」、「不看好,手機越來越沉了」、「瘋了瘋了」。
除了展示原型機,小米還介紹了「鏡頭伸縮技術」給手機相機帶來的優勢,擁有更大的光圈,可以用上更大尺寸的傳感器,獲得更好的光學效果,不過並未提到「光學變焦」。
手機搭載「伸縮攝像頭」不算新鮮
其實,早年間已有不少的廠商嘗試在智能手機上運用「伸縮鏡頭技術」,基本上是為了兩個目的,一是大範圍光學變焦,二是塞入大底傳感器。
三星的 Galaxy K Zoom 和 S4 Zoom、摩托羅拉的哈蘇攝影模塊是前者,松下的 CM1、CM10 則是後者。
▲三星 Galaxy S4 Zoom,圖片來自:allthingsd.com
三星 Zoom 系列,基本是 Galaxy 手機綁上了一個三星 DC 卡片機鏡頭,規格也與卡片機如出一轍,等效 24-240mm 焦距, F3.1~6.3 的光圈,配備 OIS 防抖。(摩托羅拉的哈蘇模塊類似。)
松下的 DMC-CM1 和 DMC-CM10,用上了 1 英寸的傳感器,形態外觀接近「我們給相機增加了電話功能」,鏡頭伸縮式,最大光圈 F2.8,採用 5 組 6 片光學結構,還打着徠卡標,有內味了。
單從相機來看,二者各有優劣,十倍大變焦伸縮鏡頭方案的體積重量更甚,但實用性靈活性上是要比大底更優;大底方案則勝在成像素質、鏡頭素質。
但,作為整體,彼時的 Zoom 系列產品並不完善,成像素質沒有達到越級的效果,手機的續航力較弱,拍照體驗較為一般,兩個功能的疊加並沒有達到雙贏的結果,導致市場表現不佳,最終不了了之。
▲ 松下 DMC-CM1。
松下的 CM 系列則屬於「玩票」性質,CM1 和 CM10 大概是「在 Android 設備裏相機做的最好,而在相機界 Android 手機做的最好」這麼個存在。資源傾向相機,為了控制成本(最終售價八千),只能縮減 Android 的硬件配置,迴歸到體驗上,割裂感十足。
小米「伸縮式大光圈鏡頭」:更大、更清晰
回顧完曇花一現的「伸縮鏡頭」,我們再看下小米的。
小米公佈的細節不多,也就兩條:
沒有「光學變焦」,基本可以斷定是大傳感器方向,大小或許能來到一英寸(與松下 CM1 相同)。超大光圈,意味着鏡頭的光學設計會更復雜,採用伸縮鏡頭縮小體積則順理成章。而清晰度提升,則鏡頭內鏡片的材質、打磨工藝、結構勢必要擇優。
那,小米伸縮鏡頭的體積、重量以及耐用度能做到何種程度,可能還是要等最終量產版本了。不過有點欣慰的是,小米所公佈的原型機還是要比松下 CM1、三星 Galaxy S4 Zoom 輕薄不少。
相機的伸縮鏡頭沿用至今
伸縮鏡頭最早出現在膠片相機之上,目的依舊是變焦和縮小體積,伸縮鏡頭的設計也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微單、卡片相機中。
▲ 索尼 RX100 VI。圖片來自:amateurphotographer
不管固定鏡頭相機還是無反、單反,相機的伸縮鏡頭大致也可分為兩種,變焦與定焦。
如索尼 RX100 系列、松下 LX10 系列,內置一英寸傳感器,支持大範圍的光學變焦(10 倍往上)。是目前智能手機一直追趕的目標,多攝的接力式混合變焦也是在模擬大範圍的光學變焦。
優:小體積,大範圍光學變焦。
劣:光圈不恆定,焦距越長光圈越小。
如理光 GR 系列、尼康 COOLPIX A(心疼一秒我大尼康)系列,內置 APS-C 畫幅,綜合體積重量,這類大底卡片的光圈基本落在 F2.8。小米的伸縮式鏡頭應該歸於這類產品。
優:鏡頭素質優秀,光圈全開即巔峯。
劣:焦距固定,使用場景單一。▲理光 GR3。圖片來自:dpreview.com
從不同產品的定義來看,帶有大光變的產品多是面向普通消費者,受眾面廣一些;而定焦(大底)的產品則更傾向於專業玩家,用途也更專一。
從相機這邊來看,大光變有着更強的包容性,適用範圍更廣,甚至可以説索尼 RX100 比理光 GR 更容易駕馭,更適合普羅大眾。
對小米伸縮式鏡頭的期待
小米沒有對外公佈太多細節,能確認的是隻是採用伸縮式結構、超大光圈和清晰度提升三點。
至於光圈能達到多大、能覆蓋多大的傳感器、鏡頭模組用料情況、是否具有光學變焦、密封性如何以及能否解決「大底慧差」等等問題都無法預知。
▲ 小米展示的伸縮攝像頭看起來反應很挺迅速。
從相機到手機,伸縮式鏡頭已不算新鮮,新鮮的是能做到何種程度。倘若只是簡單的功能堆砌疊加,跟早先出現的伸縮式鏡頭差異不大,那可真的是「文藝復興」了。
伸縮鏡頭的形態的確是「復興」了,給手機增加了個能夠活動的部件,與升降式攝像頭有那麼幾分相似。不過,有創新總歸是好的,總比去湊數攝像頭,花式排列攝像頭來的實際。
升降式攝像頭對屏幕下刀,帶來全面屏,伸縮式攝像頭下刀的應該是智能手機混亂不堪的多攝系統,還一片乾淨整潔的「後背」。
▲ 升降式攝像頭是「真全面屏」曲線救國方案。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伸縮式攝像頭最好能夠覆蓋超廣至長焦的焦距,保證鏡頭的高素質(料要堆,錢要花,肯下本),最後還要考慮結構的穩定性和密封性。
總之,小米伸縮大光圈鏡頭技術達成量產、商用,道路阻且長,應該不會那麼早見到量產版本,有的等了,只是不要像 MIX Alpha 那般不了了之就好。
為什麼手機非要在攝像頭上剛到底?
記錄、分享生活,發現並記錄美一直是我們的一大需求,而智能手機恰恰是我們身邊最方便的記錄分享設備。鑑於此,手機廠商們都願意在這條賽道上發力,自然就看到了廠商們一直在琢磨拍照的新功能,探索攝像頭的新技術。
因為手機的體積所限,突破其實很難,但我們依舊看到了廠商們的努力,雙攝變四攝,微距、黑白、潛望、ToF 統統上馬。功能上也被塞入了百倍變焦、模擬光圈、「魔法換天」、AI 識圖、8K 視頻等不一而足。
▲ 小米 CC9 Pro 的一億像素主攝。
現在的手機背部攝像頭模組大概會配備超廣角、廣角、長焦三枚「主力鏡頭」,大多數產品只有廣角(也就是主攝)上配備防抖和大底傳感器,超廣和長焦鏡頭在弱光下,難以獲得跟主攝相近的效果,體驗上打了個八折。
手機攝像頭鏡頭受體積所限,光圈做不大,一等效基本跟全畫幅的 F8~F11 差不多,很難達到物理級的虛化效果,多是靠算法模擬,體驗再打個八折。
另外, 還有一些產品會配備微距鏡頭、景深鏡頭、黑白鏡頭等特殊鏡頭,帶來更豐富的拍照功能。但是,這些鏡頭的功能多是錦上添花,加上效果很一般,新鮮感後很有可能就閒置被拋諸腦後,這種體驗勉強給個五折吧。
綜合來看,現在流行的多攝系統其實還存在着不少的體驗短板。話説回來,這幾年手機拍照的軟硬件進步非常大,不斷的刷新着我們的認知,但即便如此,離最完美的狀態還差的很遠。多攝的接力變焦最終演化為單攝的光學變焦,是手機攝像頭演化的終極方案,但這條路到底怎麼走,可能還需要有人不斷的去嘗試。
小米的伸縮式大光圈鏡頭便是一種「積極」的嘗試,它試圖破開「多攝系統」的局,就如同此前出現的升降式攝像頭一般。雖説機身增加可移動部件並不是一個「絕對正確」的方向,但積極地探索,去開闢產品的新賽道,卻是一個很好的動機。
重新被拿上台面的伸縮式攝像頭,到底是「復古」還是「創新」,現在還無法下定論,我們只能做個等等黨,希望等待的結果不是「下次一定」。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這既不是在買菜,也不是在買房,而是現如今智能手機攝像頭的兩大發展趨勢,增加攝像頭數量和提高像素數。
正當大家還在爭吵高像素還是攝像頭數量孰優孰劣之時,小米指了條「新」路,伸縮式大光圈鏡頭,並且對外展示了搭載伸縮鏡頭的原型機。
看這粗糙的原型機伸縮形態,網友們褒貶不一,有説「一鏡走天下」、「手機上終於不用放四五個攝像頭了」,也有説「文藝復興」、「不看好,手機越來越沉了」、「瘋了瘋了」。
除了展示原型機,小米還介紹了「鏡頭伸縮技術」給手機相機帶來的優勢,擁有更大的光圈,可以用上更大尺寸的傳感器,獲得更好的光學效果,不過並未提到「光學變焦」。
手機搭載「伸縮攝像頭」不算新鮮
其實,早年間已有不少的廠商嘗試在智能手機上運用「伸縮鏡頭技術」,基本上是為了兩個目的,一是大範圍光學變焦,二是塞入大底傳感器。
三星的 Galaxy K Zoom 和 S4 Zoom、摩托羅拉的哈蘇攝影模塊是前者,松下的 CM1、CM10 則是後者。
▲三星 Galaxy S4 Zoom,圖片來自:allthingsd.com
三星 Zoom 系列,基本是 Galaxy 手機綁上了一個三星 DC 卡片機鏡頭,規格也與卡片機如出一轍,等效 24-240mm 焦距, F3.1~6.3 的光圈,配備 OIS 防抖。(摩托羅拉的哈蘇模塊類似。)
松下的 DMC-CM1 和 DMC-CM10,用上了 1 英寸的傳感器,形態外觀接近「我們給相機增加了電話功能」,鏡頭伸縮式,最大光圈 F2.8,採用 5 組 6 片光學結構,還打着徠卡標,有內味了。
單從相機來看,二者各有優劣,十倍大變焦伸縮鏡頭方案的體積重量更甚,但實用性靈活性上是要比大底更優;大底方案則勝在成像素質、鏡頭素質。
但,作為整體,彼時的 Zoom 系列產品並不完善,成像素質沒有達到越級的效果,手機的續航力較弱,拍照體驗較為一般,兩個功能的疊加並沒有達到雙贏的結果,導致市場表現不佳,最終不了了之。
▲ 松下 DMC-CM1。
松下的 CM 系列則屬於「玩票」性質,CM1 和 CM10 大概是「在 Android 設備裏相機做的最好,而在相機界 Android 手機做的最好」這麼個存在。資源傾向相機,為了控制成本(最終售價八千),只能縮減 Android 的硬件配置,迴歸到體驗上,割裂感十足。
小米「伸縮式大光圈鏡頭」:更大、更清晰
回顧完曇花一現的「伸縮鏡頭」,我們再看下小米的。
小米公佈的細節不多,也就兩條:
- 超大光圈,進光量提升 300%;
- 清晰度提升 20%。
沒有「光學變焦」,基本可以斷定是大傳感器方向,大小或許能來到一英寸(與松下 CM1 相同)。超大光圈,意味着鏡頭的光學設計會更復雜,採用伸縮鏡頭縮小體積則順理成章。而清晰度提升,則鏡頭內鏡片的材質、打磨工藝、結構勢必要擇優。
那,小米伸縮鏡頭的體積、重量以及耐用度能做到何種程度,可能還是要等最終量產版本了。不過有點欣慰的是,小米所公佈的原型機還是要比松下 CM1、三星 Galaxy S4 Zoom 輕薄不少。
相機的伸縮鏡頭沿用至今
伸縮鏡頭最早出現在膠片相機之上,目的依舊是變焦和縮小體積,伸縮鏡頭的設計也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微單、卡片相機中。
▲ 索尼 RX100 VI。圖片來自:amateurphotographer
不管固定鏡頭相機還是無反、單反,相機的伸縮鏡頭大致也可分為兩種,變焦與定焦。
- 變焦:
如索尼 RX100 系列、松下 LX10 系列,內置一英寸傳感器,支持大範圍的光學變焦(10 倍往上)。是目前智能手機一直追趕的目標,多攝的接力式混合變焦也是在模擬大範圍的光學變焦。
優:小體積,大範圍光學變焦。
劣:光圈不恆定,焦距越長光圈越小。
- 定焦:
如理光 GR 系列、尼康 COOLPIX A(心疼一秒我大尼康)系列,內置 APS-C 畫幅,綜合體積重量,這類大底卡片的光圈基本落在 F2.8。小米的伸縮式鏡頭應該歸於這類產品。
優:鏡頭素質優秀,光圈全開即巔峯。
劣:焦距固定,使用場景單一。▲理光 GR3。圖片來自:dpreview.com
從不同產品的定義來看,帶有大光變的產品多是面向普通消費者,受眾面廣一些;而定焦(大底)的產品則更傾向於專業玩家,用途也更專一。
從相機這邊來看,大光變有着更強的包容性,適用範圍更廣,甚至可以説索尼 RX100 比理光 GR 更容易駕馭,更適合普羅大眾。
對小米伸縮式鏡頭的期待
小米沒有對外公佈太多細節,能確認的是隻是採用伸縮式結構、超大光圈和清晰度提升三點。
至於光圈能達到多大、能覆蓋多大的傳感器、鏡頭模組用料情況、是否具有光學變焦、密封性如何以及能否解決「大底慧差」等等問題都無法預知。
▲ 小米展示的伸縮攝像頭看起來反應很挺迅速。
從相機到手機,伸縮式鏡頭已不算新鮮,新鮮的是能做到何種程度。倘若只是簡單的功能堆砌疊加,跟早先出現的伸縮式鏡頭差異不大,那可真的是「文藝復興」了。
伸縮鏡頭的形態的確是「復興」了,給手機增加了個能夠活動的部件,與升降式攝像頭有那麼幾分相似。不過,有創新總歸是好的,總比去湊數攝像頭,花式排列攝像頭來的實際。
升降式攝像頭對屏幕下刀,帶來全面屏,伸縮式攝像頭下刀的應該是智能手機混亂不堪的多攝系統,還一片乾淨整潔的「後背」。
▲ 升降式攝像頭是「真全面屏」曲線救國方案。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伸縮式攝像頭最好能夠覆蓋超廣至長焦的焦距,保證鏡頭的高素質(料要堆,錢要花,肯下本),最後還要考慮結構的穩定性和密封性。
總之,小米伸縮大光圈鏡頭技術達成量產、商用,道路阻且長,應該不會那麼早見到量產版本,有的等了,只是不要像 MIX Alpha 那般不了了之就好。
為什麼手機非要在攝像頭上剛到底?
記錄、分享生活,發現並記錄美一直是我們的一大需求,而智能手機恰恰是我們身邊最方便的記錄分享設備。鑑於此,手機廠商們都願意在這條賽道上發力,自然就看到了廠商們一直在琢磨拍照的新功能,探索攝像頭的新技術。
因為手機的體積所限,突破其實很難,但我們依舊看到了廠商們的努力,雙攝變四攝,微距、黑白、潛望、ToF 統統上馬。功能上也被塞入了百倍變焦、模擬光圈、「魔法換天」、AI 識圖、8K 視頻等不一而足。
▲ 小米 CC9 Pro 的一億像素主攝。
現在的手機背部攝像頭模組大概會配備超廣角、廣角、長焦三枚「主力鏡頭」,大多數產品只有廣角(也就是主攝)上配備防抖和大底傳感器,超廣和長焦鏡頭在弱光下,難以獲得跟主攝相近的效果,體驗上打了個八折。
手機攝像頭鏡頭受體積所限,光圈做不大,一等效基本跟全畫幅的 F8~F11 差不多,很難達到物理級的虛化效果,多是靠算法模擬,體驗再打個八折。
另外, 還有一些產品會配備微距鏡頭、景深鏡頭、黑白鏡頭等特殊鏡頭,帶來更豐富的拍照功能。但是,這些鏡頭的功能多是錦上添花,加上效果很一般,新鮮感後很有可能就閒置被拋諸腦後,這種體驗勉強給個五折吧。
綜合來看,現在流行的多攝系統其實還存在着不少的體驗短板。話説回來,這幾年手機拍照的軟硬件進步非常大,不斷的刷新着我們的認知,但即便如此,離最完美的狀態還差的很遠。多攝的接力變焦最終演化為單攝的光學變焦,是手機攝像頭演化的終極方案,但這條路到底怎麼走,可能還需要有人不斷的去嘗試。
小米的伸縮式大光圈鏡頭便是一種「積極」的嘗試,它試圖破開「多攝系統」的局,就如同此前出現的升降式攝像頭一般。雖説機身增加可移動部件並不是一個「絕對正確」的方向,但積極地探索,去開闢產品的新賽道,卻是一個很好的動機。
重新被拿上台面的伸縮式攝像頭,到底是「復古」還是「創新」,現在還無法下定論,我們只能做個等等黨,希望等待的結果不是「下次一定」。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