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nRank 2020 科技篇:一個壞消息,一個好消息
如果外星來客在 2020 年前來到地球,這裏會是一個生猛而熱鬧的地方。
那時新冠病毒還沒有侵襲所有城市——街道川流不息,晝夜霓虹閃耀,人們亢奮談笑、自由穿行,呼吸還沒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2020 年 1 月 1 日,一切開始異變;2020 年 12 月 31 日,一切仍未終止。
這是一個荒誕之年。我們不斷在失去,新冠疫情、熱浪暴雪、蝗災洪水讓全球經濟和生活環境面臨崩塌,突如其來的線上虛擬社會,引發了科技行業的荒誕鉅變。
這也是一個希望之年。我們仍向未來疾馳而去,從深研自身的新鋭技術,到遨遊宇宙的航空創舉,一個個劃時代的里程碑矗立其中,科技的新紀元在這脆弱的一年如浪潮般激盪。
可以説,2020 年,才是 21 世紀真正的開端。
▲ 圖片來自:fastcompany
荒誕之年
今年剛開始,遠在澳大利亞的一場燭天火光,把所有人的瞳孔映照得鮮紅。10 億隻動物被燒亡,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還沒多少人反應過來,新冠病毒正像蝴蝶效應一般,迅速將每個人推入可能的危險境地,平民,明星和政客都不能獲得豁免權。
1 月 23 日,武漢封城,公交、地鐵、輪渡、高鐵、機場全部停運。醫院裏護士倉促的神情和患者絕望的臉交錯,家屬只能在玻璃房外心碎地張望。
2 月 7 日,被譽為「吹哨人」的李文亮感染病毒去世,屏幕前的圍觀者真正開始從沉睡中醒來,開始憤怒、痛惜、恐慌。
抗疫之戰已經啓動,儘管最開始我們必須以退卻抵抗。
▲ 圖片來自:rawpixel
全球經濟陷入混沌,工廠裁員重組、店面關門倒閉、工人急劇失業,一切都像驟然間在做自由落體運動。各地開始封閉式管理,疫情地圖迅速飆紅,被裹挾在其中的個人,如同迴歸遠古山洞,隔離在家度過了史上最長的一個春節。
曾經以為會在下個世紀才出現的「全民線上社會」,比想象中來得早了 100 年。
眾多原本沉寂的行業像螺旋一樣飛速上升,疫情加速了人的線上化進程,新賽道和新應用前赴後繼而來。
互聯網平台或成最大受益者。
人們遠程工作必備的視頻 app 突受熱捧,Zoom 市值暴漲 7 倍,最高單日使用人數達到 2 億,微軟、Google、騰訊都開始搶佔視頻會議平台市場。
▲ 圖片來自:Dixie Sun News
不過 4 月香港中大考試使用 Zoom 軟件被黑客入侵,造成全員被迫看 AV 事件,再次讓這些平台因安全漏洞和隱私問題登上風口浪尖。
在線學習 app 同樣成了必需品。遠程教育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奇觀」,全國中小學人民教師變身「主播」。很快資本競相追逐,教育企業紛紛入局,作業幫、猿輔導相繼完成幾十億美元融資,估值高達百億美元,成為科技教育板塊全球第一。
但 app 釘釘的「走紅」並非一路順風,小學生們厭學情緒爆發,組團給釘釘打一星,使之慘遭下架風險。
看來互聯網平台也或成最大受害者。
此時把視線拉到全球,還有很多國家並沒有意識到這場災難的嚴重性,他們以為躲開病毒就像躲開一輛汽車一樣簡單,直到身邊的人都開始感染,才不得不放棄外出的自由,因為外出終於變成了一場賭注,輸掉的代價是付出生命。
▲ 圖片來自:unaplash
人人都開始待在家裏固定的小空間,他們可以聽到風吹過樑的聲音,可以看見陽光從牀頭走到牀沿,同時也對當下和未來感到莫名的迷茫、孤獨和恐懼。因此精神消費領域快速興旺,人們慢慢都學會了做飯、插花、園藝,甚至冥想。
不過在無數應對空虛的方案中,最後的歸宿都是沉迷手機。畢竟那些事情大部分總是從社交軟件開始,然後在社交軟件結束。
當社交媒體上再也沒新鮮事發生,一場「虛擬嘉年華」掀開了大幕。
2020 年春節檔影片全部撤檔,《囧媽》成了第一部線上免費播放的院線電影,愛奇藝和騰訊兩個視頻平台憑藉着多部爆款劇集和熱門綜藝穩坐第一梯隊,但它們距離國外的流媒體依然有着很遠的距離。
國外各類流媒體 app 同樣流量激增,Netflix 和 Disney+ 成了最大贏家,前者仍是流媒體之王,現象級劇集《養虎為患》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紀錄片;後者訂閲人數激增,忙着在 2021 年建造着漫威、星球大戰、迪士尼的龐大 IP 帝國;HBO MAX、亞馬遜等諸多平台蓄勢待發,一場流媒體革命正在爆發。
▲ 圖片來自:unsplash
我們花了前所未有的時間來消費互聯網文化。
線下的音樂場地也全都轉向線上,人們在屏幕前用線下 1/10 的價格,欣賞着線上的 livehouse,Lady Gaga 聯合世界衞生組織舉辦了一次屬於全世界的線上演唱會,讓不同膚色、種族、地域的 100 多位全球頂級藝人遠程用音樂為人們帶來力量。
虛擬健身、虛擬展覽、虛擬戲劇、虛擬約會、虛擬旅行都成了人們娛樂休閒的主流。
任天堂緊抓契機推出的「動物森友會」成了現象級遊戲,全球數百萬玩家在這個虛擬小島尋求治癒的「避難所」;原定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也取消,改為 10 月在電視轉播,同時虛擬頒獎。
這趟虛擬之旅,直到今年末仍未結束,知名的互聯網大廠們剛剛才興師動眾地辦完了歷史上首個在線年會。
雖然人們的生活似乎都被數據化,不斷在複製和克隆,但那些虛擬樂園就像是一種精神庇護,讓人們在沉重的現實之外得到片刻的喘息。當然每享用一種新服務,也就要一筆訂閲費。
▲ 圖片來自:fastcompany
不過病毒始終在門外盤恆不去,在可選的消費項目中,人們依然心甘情願為此買單。
回望過去,每一個隔離在家的人,都像是 2020 一整年的縮影。
就算未來疫情消失,線上社會也不會再消失了。所以通過網絡來認知和理解世界這件事更加值得警惕。
我們已經在疫情期間徹底地進入急需思考網絡安全、算法操縱、數據迷信、社交依賴、信息危機的時代。
劇作家 Richard Foreman 曾指出:
互聯網也不出所料地自己驗證了這件事情。每一個被熱議的話題,背後可能都是無數種詭異的陰謀論。
維基百科上的「2019 冠狀病毒病陰謀論」,收錄了一系列網民毫無憑據卻信口造謠的傳聞,比如 5G 傳播病毒論、中國泄露病毒論等,美國總統特朗普更為此推波助瀾,結果是讓美國疫情愈加一發不可收拾,最後成了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
▲ 圖片來自:unsplash
真相大白後,人們緩緩意識到,新冠病毒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因為它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怪物,而是它可能會把人們都變成怪物。
不過從心理學層面來説,因為陰謀論能讓人擁有控制感和參與感,事實上它也是一種平息焦慮的工具。12 月多塊在世界各地出現的神秘巨石,就讓全網都掀起了一股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熱議。
至今外星人倒是沒給地球帶來威脅,不過地球人自己正給子孫後代留下致命傷害。
年初的澳大利亞的山火只是一個預警,今年全球暖化瘋狂加劇,類似的毀滅性場景在全球各地湧現,80% 海洋水域遭到熱浪襲擊,野火取代了雪景,冰川面臨着坍塌。北極圈小鎮維科揚斯克 6 月氣温飆至 38°C,創下百年來最高温紀錄。
▲ 圖片來自:David McNew/Getty Images
歐盟、日本、中國紛紛提出碳中和計劃,美國人則把氣候友好的希望寄託在了新總統拜登身上。科技公司們也紛紛發聲表示正為環保做貢獻,從工廠使用可再生能源,到新手機不配充電頭減少碳排放量,雖然最後兑現承諾的結果可能差強人意,但正在行動中也是一件好事。
環保策略是科技巨頭的「主動出擊」,不過它們面前更嚴峻的問題,並不是面臨氣候破壞的譴責,而是自己刺向市場的壟斷之劍。
美國眾議院 7 月給亞馬遜、蘋果、Facebook 和 Google 發了張「鴻門宴」邀請函,四大科技巨頭的 CEO 被喊去開一對一的聽證會,這是自 20 年前微軟反壟斷訴訟案以來最重大的一次壟斷訴訟案。
▲ 圖片來自:wsj
這場反壟斷之風很快也吹向國內的互聯網行業,阿里巴巴、閲文集團、騰訊、美團均被擊中。肆意狂奔的科技巨人們,終於開始被監管的繩索套上。
很多科技公司宣稱着「技術是有道德」的,同時他們又非道德地利用技術控制一切。
雖然一場聽證會無法解決壟斷問題,但這已經是未來市場公平競爭的亮眼信號。
畢竟,互聯網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基礎設施,在更開放、共享、平等、去中心化的 5G 時代,消費者的選擇、隱私、財產等權益都需要被更嚴格地保護,如果一家公司開始利用壟斷資源,而不是靠技術進步獲利,那麼多元的創新就會被巨頭扼殺。
這時候,疫情已經在全球呈失控的態勢瘋狂傳播了。
世界衞生組織 3 月正式宣佈新冠疫情已經構成全球性「大流行」時,病毒就已經入侵了 114 個國家地區,導致 11.8 萬人感染,4000 餘人死亡。
▲ 紐約時報頭版-美國新冠死亡人數近十萬
到年底,數據記載全球新冠疫情確診數突破了 8000 萬,死亡人數高達 175 萬。
在此期間,一次次的反種族歧視運動、反性騷擾運動也波瀾疊起,人們浩浩蕩蕩地舉起大旗猛烈抗議,與不公平現象抗爭搏鬥,不過面對無處着力的新冠病毒,如同面對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所有人依然只能舉着微亮的火把在黑暗的曠野中喧囂。
就算經歷了一段看似風平浪靜的緩衝期,病毒總能在我們忘記帶口罩出門的時刻,在過年回家還要做核酸檢測的時刻,提醒我們疫情結束只是一個幻覺。
往日的大廈在倒塌,不過未來的高樓也在興建。
新冠病毒可能不會死亡,但它也終有一天無法傷害我們。
▲ 圖片來自:Maple Ridge News
對於人類自身健康和對科技尖端探索的事業,越在最困難的時期,我們挺進的步伐越是迅速。
希望之始
2020 年,有太多事件可以用「劃時代」「破歷史」這些詞彙來定義。
因為疫情,全人類史無前例地開始重視健康,重視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2020 年完全可以説是又一個「醫療科技元年」。
從疫情爆發的那一天起,全世界的科學家就都開啓了一場疫苗研發競賽。
▲ 圖片來自:unsplash
5 月,170 多個候選疫苗在 WHO 登記,8 支進入臨牀試驗,美國輝瑞藥廠和德國生技公司 BioNTech 開發的新冠疫苗搶全球之先,12 月 8 日開始在第一批人類身上施打,《華爾街日報》稱此為疫情爆發至今的里程碑。
中國也趕在第一線,12 月已經有 5 款疫苗進入了三期臨牀試驗,新冠滅活疫苗成為大陸首款獲准上市的新冠病毒疫苗。
這也是一次打破歷史紀錄的研發之戰:從疫苗開發到批准臨牀使用,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
儘管新冠疫苗的科研成本和經濟成本都很高,但我們太需要看見曙光了。
現在,全球累計新冠疫苗接種劑數已多達 1.049 億,超過了累計新冠確診病例數 1.041 億,儘管新冠病毒在各國開始了新的變異,但新疫苗的研發同樣緊隨其後。
▲ 圖片來自:fastcompany/rawpixel
不止疫苗研發,3 月,還有一項巨大的新鋭生物技術成就被《Nature》率先報道,並獲得了 2020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能夠改寫「生命密碼」的 CRISPR-Cas9 基因魔剪技術,首次直接用於人體實驗,成功治療遺傳性眼病——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以及兩名 β—地中海貧血患者和一名鐮狀細胞疾病患者。此後,它還將為人類解決更多遺傳病和癌症方面的難題。
隨着 AI、大數據、互聯網領域的創新技術與醫療的跨界結合越來越頻繁,醫療也變得更加智能、互聯、數字化,由此我們也能看到高深的技術開始真正落地,解決消費者實際的生活問題。
如果不是因為親眼所見,可能很難相信,生物學史上最大的挑戰之一,竟然被 AI 破解了。
Google 旗下的 DeepMind 實驗室公佈名為 AlphaFold 的算法,12 月 1 日突破性地預測出了蛋白質複雜多變的 3D 結構。
要知道,蛋白質原本的摺疊方式是一個天文數字,用暴力計算法列舉它可能的結構,可能要花比已知宇宙年齡還要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突破,《Nature》雜誌直接稱「這將改變一切」。
因為人類幾乎所有疾病都與蛋白質功能有關,它未來不僅能加快藥物發現速度和預防治療疾病,對我們理解人類生命形成機制也至關重要。
AI 能有此突破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畢竟它雖然由人類製造,卻至今無法被人類完全掌控。
不過當 AI 開始跨界到各個領域,AI 賦能的時代才剛剛開始。最深刻的技術往往是那些看不見的技術,它們通常把自己編織進了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
驚喜的是,馬斯克直接讓我們提前看到了人類與 AI 共處的終極預覽。
科幻電影裏的腦機接口,8 月 29 日終於來到了我們眼前。馬斯克首次在三隻小豬身上,展示了可實際運作的、能用意識改變現實的腦機接口設備 Neuralink。
近日馬斯克透露,他已經讓猴子使用 Neuralink 用腦波來玩電視遊戲,順利的話,2021 年就會植入人腦。
腦機接口技術不止馬斯克在做,但直到 2020 年末,它們仍處於臨牀試驗期。短期內,它能幫助因大腦脊椎損傷而癱瘓、老年痴呆症、視力不佳的人「重生」,長期來看,我們與 AI 在同一個身體共生的未來,也並非天方夜譚了。
説到未來的科技革命,量子計算和腦機接口一樣,同樣在輿論的頂峯走鋼絲。
「量子霸權」之爭前年成為世界科技焦點,今年量子科技和生態也不出意外地蓬勃發展,投入持續飆升,我國在全球「量子計算優越性」上更是創下了一個全新的里程碑。
▲ 九章
《科學》雜誌 12 月 4 日公佈了我國的新研發的量子計算機「九章」,它在高斯玻色採樣的計算速度上,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 100 萬億倍,這也讓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中進入了第一方陣地位。
當未來的數據被點亮,我們能看到的將不止是一束光,而是億萬個光子的奇特運動軌跡。
不過量子計算在各行各業承載了人們太高的期待,它在 2021 年的使命,首先可能就是證明自身真正的實用價值。
走出人類自身打開家門,儘管外面仍然是口罩見口罩的世界,但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正在閃現着人類未來出行的新信號。
在離羣索居的時候,全民流行起了騎共享單車,甚至再度興起了一股騎行熱,但正因為無接觸服務,一直備受矚目的自動駕駛,才開始有了多元的用武之地。
新的革命總是始於熟悉事物的改變。
2020 年,自動駕駛汽車在物流配送、載人載物、醫療救助、城市消毒等「最後一公里」場景下大施拳腳,啓動了無人經濟的新可能。
自動駕駛十年來一直是科技行業的新寵,亞馬遜在 6 月推出了沒有方向盤,充一次電可以行駛一天一夜的自動駕駛汽車 Robotaxi,Waymo 10 月已經在美國鳳凰城正式推出無人出租車服務。國內的廣州、北京、長沙等地也開始發放無人駕駛測試許可。5G 和 AI 的發展,將為 2021 年自動駕駛的加速發展帶來更多落地的新機會。
不過在無人駕駛尚未普及之前,新能源才是今年關於汽車最火熱的形勢。
蔚來、理想、小鵬汽車的股價翻倍上漲,特斯拉股價更是意外飆升,市值一度增長至 6000 億美元,接近八大汽車製造商的市值之和,砸出了汽車行業 2020 年最大的水花。
▲ 圖片來自:Victor Tangermann
與此同時,互聯網巨頭也盯上了這塊財富熱土,蘋果、阿里、百度在下半年紛紛傳出了造車的消息。
汽車曾是門檻最高的行業之一,但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給了科技公司最好的入局機會。
畢竟接下來,軟件、服務、生態系統將成為未來汽車的核心優勢,燃油車傳統的發動機和變速箱優勢將不復存在,硬件的力量也不再是購車的關鍵。
新能源取代燃油車是大勢所趨,不過從動能轉換到完整過渡,還需要很複雜的過程和很長的適應時間。造車新勢力、互聯網公司、傳統車企一起掀起了這股熱潮,事實上更多還是由資本市場推動,背後龐大的產業,仍需要更完善的建設才足以完整支撐。
另一個引發資本熱度的汽車領域分支,是「飛行汽車」。它一直是人類最期許的未來出行方案之一。
▲ KleinVision 的飛行汽車
今年 10 月,飛行汽車 Liberty 已獲得批准可以在歐洲道路上行駛,這是全球第一台獲批上路的飛行汽車,11 月 9 日,KleinVision 開發的第五代飛行汽車也完成了首次飛行,它能在 3 分鐘內從汽車變成飛機,速度每小時 200 公里。
現在,全球在研的「飛行汽車」項目超過 200 個,大眾、豐田以及 Google、騰訊都在此列,摩根士丹利研報預計,2030 年,飛行汽車行業將形成 3000 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商用的電動飛行汽車服務大概 2025 年後就會來到我們身邊。
但值得思考的是,新技術的優越背後有着大量躁亂的隱患,空中交通比地面複雜無數倍,如果地面能不堵車,我們要飛到天上去幹嘛?
要飛,就飛得更高一點,飛到太空上去。
今年可以説是航空大年。這一年,各大航空公司爭相把大量衞星送入地球軌道,以建立更廣的全球寬帶網絡;這一年,人類的星河之旅遍佈太陽系,從太陽,到火星、金星、月球……
2 月,NASA 和歐洲航天局的太陽軌道飛行器,首次拍下了太陽兩極的照片,開啓了人類探索太陽的新旅程。5 月 30 日,SpaceX 載人龍飛船離開地球,成功把兩位宇航員送入地球軌道,開啓了人類首次商業載人的航天新時代。
人類尋找外星生命之旅也有了重要發展:被稱作「地球雙胞胎」的金星,7 月被發現大氣層中存在磷化氫,磷化氫一般由厭氧性生物的代謝中產生。雖然最終結果未定,但這可能是金星存在生命的新跡象。
關於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火星,今年為了探訪它,我們開出了三趟「火星漫遊車」。
一趟是阿聯酋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它將繞火星飛行研究火星氣候;一趟是 NASA 的「毅力號」火星車,它將在火星赤道以北的傑澤羅隕石坑探測火星生命跡象;最後則是中國 7 月 23 日發射的「天問一號」,它將完成世界上首次同時繞火星飛行、降落火星、巡航火星,並進行地質勘測,解開火星磁場的秘密。這也代表着中國正式開啓了前往火星的征途。
而我們最關心的太空旅行,也已經在眼前發生。
貝索斯前年就在賣 20 萬美元一張的太空旅行門票了,SpaceX 去年宣佈 2021 年底將帶 4 名普通旅客上太空,其中 3 名乘客的選拔將對應「希望」「慷慨」「繁榮」三個形象,名單下月初就將公佈,最低票價將只要 10 美元,看來成為天選之子也並非沒有機會。
最後,再把視線移回地球,現實多少有點令人失望。
2020 年結束了,新冠疫情依然沒有停止。
瘋癲的魔咒和平靜的福祉在這一年交織前行,一切悲歡離合離我們很遠,又離我們很近。
不過正如作家 William sewell 所言:
儘管破裂、恐慌、孤獨的烏雲密佈,仍有許多壯麗而令人敬畏的樂觀時刻照射進來。
▲ 圖片來自:unsplash
與其想着如何彌補和修復過去,不如把目光轉向這些樂觀時刻。畢竟危機中井噴的新變革,才真正決定了我們的當下和未來,這些充滿可能性的事物背後,藴藏着人類永恆的創造力和壓不倒的勇氣。
新冠病毒帶來的一切,的確讓這個時代的人們措手不及。但放遠來看,從古至今,人類已經遭遇過無數的瘟疫,比如鼠疫、流感、天花、霍亂、瘧疾…… 新冠病毒同樣只是災難之一,它並沒有毀滅一切,也終會成為歷史。
在「新世紀」啓幕的當下,它恰恰印證了一句話——
歷史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那時新冠病毒還沒有侵襲所有城市——街道川流不息,晝夜霓虹閃耀,人們亢奮談笑、自由穿行,呼吸還沒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2020 年 1 月 1 日,一切開始異變;2020 年 12 月 31 日,一切仍未終止。
這是一個荒誕之年。我們不斷在失去,新冠疫情、熱浪暴雪、蝗災洪水讓全球經濟和生活環境面臨崩塌,突如其來的線上虛擬社會,引發了科技行業的荒誕鉅變。
這也是一個希望之年。我們仍向未來疾馳而去,從深研自身的新鋭技術,到遨遊宇宙的航空創舉,一個個劃時代的里程碑矗立其中,科技的新紀元在這脆弱的一年如浪潮般激盪。
可以説,2020 年,才是 21 世紀真正的開端。
▲ 圖片來自:fastcompany
荒誕之年
今年剛開始,遠在澳大利亞的一場燭天火光,把所有人的瞳孔映照得鮮紅。10 億隻動物被燒亡,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還沒多少人反應過來,新冠病毒正像蝴蝶效應一般,迅速將每個人推入可能的危險境地,平民,明星和政客都不能獲得豁免權。
1 月 23 日,武漢封城,公交、地鐵、輪渡、高鐵、機場全部停運。醫院裏護士倉促的神情和患者絕望的臉交錯,家屬只能在玻璃房外心碎地張望。
2 月 7 日,被譽為「吹哨人」的李文亮感染病毒去世,屏幕前的圍觀者真正開始從沉睡中醒來,開始憤怒、痛惜、恐慌。
抗疫之戰已經啓動,儘管最開始我們必須以退卻抵抗。
▲ 圖片來自:rawpixel
全球經濟陷入混沌,工廠裁員重組、店面關門倒閉、工人急劇失業,一切都像驟然間在做自由落體運動。各地開始封閉式管理,疫情地圖迅速飆紅,被裹挾在其中的個人,如同迴歸遠古山洞,隔離在家度過了史上最長的一個春節。
曾經以為會在下個世紀才出現的「全民線上社會」,比想象中來得早了 100 年。
眾多原本沉寂的行業像螺旋一樣飛速上升,疫情加速了人的線上化進程,新賽道和新應用前赴後繼而來。
互聯網平台或成最大受益者。
人們遠程工作必備的視頻 app 突受熱捧,Zoom 市值暴漲 7 倍,最高單日使用人數達到 2 億,微軟、Google、騰訊都開始搶佔視頻會議平台市場。
▲ 圖片來自:Dixie Sun News
不過 4 月香港中大考試使用 Zoom 軟件被黑客入侵,造成全員被迫看 AV 事件,再次讓這些平台因安全漏洞和隱私問題登上風口浪尖。
在線學習 app 同樣成了必需品。遠程教育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奇觀」,全國中小學人民教師變身「主播」。很快資本競相追逐,教育企業紛紛入局,作業幫、猿輔導相繼完成幾十億美元融資,估值高達百億美元,成為科技教育板塊全球第一。
但 app 釘釘的「走紅」並非一路順風,小學生們厭學情緒爆發,組團給釘釘打一星,使之慘遭下架風險。
看來互聯網平台也或成最大受害者。
此時把視線拉到全球,還有很多國家並沒有意識到這場災難的嚴重性,他們以為躲開病毒就像躲開一輛汽車一樣簡單,直到身邊的人都開始感染,才不得不放棄外出的自由,因為外出終於變成了一場賭注,輸掉的代價是付出生命。
▲ 圖片來自:unaplash
人人都開始待在家裏固定的小空間,他們可以聽到風吹過樑的聲音,可以看見陽光從牀頭走到牀沿,同時也對當下和未來感到莫名的迷茫、孤獨和恐懼。因此精神消費領域快速興旺,人們慢慢都學會了做飯、插花、園藝,甚至冥想。
不過在無數應對空虛的方案中,最後的歸宿都是沉迷手機。畢竟那些事情大部分總是從社交軟件開始,然後在社交軟件結束。
當社交媒體上再也沒新鮮事發生,一場「虛擬嘉年華」掀開了大幕。
2020 年春節檔影片全部撤檔,《囧媽》成了第一部線上免費播放的院線電影,愛奇藝和騰訊兩個視頻平台憑藉着多部爆款劇集和熱門綜藝穩坐第一梯隊,但它們距離國外的流媒體依然有着很遠的距離。
國外各類流媒體 app 同樣流量激增,Netflix 和 Disney+ 成了最大贏家,前者仍是流媒體之王,現象級劇集《養虎為患》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紀錄片;後者訂閲人數激增,忙着在 2021 年建造着漫威、星球大戰、迪士尼的龐大 IP 帝國;HBO MAX、亞馬遜等諸多平台蓄勢待發,一場流媒體革命正在爆發。
▲ 圖片來自:unsplash
我們花了前所未有的時間來消費互聯網文化。
線下的音樂場地也全都轉向線上,人們在屏幕前用線下 1/10 的價格,欣賞着線上的 livehouse,Lady Gaga 聯合世界衞生組織舉辦了一次屬於全世界的線上演唱會,讓不同膚色、種族、地域的 100 多位全球頂級藝人遠程用音樂為人們帶來力量。
虛擬健身、虛擬展覽、虛擬戲劇、虛擬約會、虛擬旅行都成了人們娛樂休閒的主流。
任天堂緊抓契機推出的「動物森友會」成了現象級遊戲,全球數百萬玩家在這個虛擬小島尋求治癒的「避難所」;原定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也取消,改為 10 月在電視轉播,同時虛擬頒獎。
這趟虛擬之旅,直到今年末仍未結束,知名的互聯網大廠們剛剛才興師動眾地辦完了歷史上首個在線年會。
雖然人們的生活似乎都被數據化,不斷在複製和克隆,但那些虛擬樂園就像是一種精神庇護,讓人們在沉重的現實之外得到片刻的喘息。當然每享用一種新服務,也就要一筆訂閲費。
▲ 圖片來自:fastcompany
不過病毒始終在門外盤恆不去,在可選的消費項目中,人們依然心甘情願為此買單。
回望過去,每一個隔離在家的人,都像是 2020 一整年的縮影。
就算未來疫情消失,線上社會也不會再消失了。所以通過網絡來認知和理解世界這件事更加值得警惕。
我們已經在疫情期間徹底地進入急需思考網絡安全、算法操縱、數據迷信、社交依賴、信息危機的時代。
劇作家 Richard Foreman 曾指出:
引用當我們點擊鼠標與網絡海量信息相連接,極有可能變成薄餅人——廣闊而淺薄。
互聯網也不出所料地自己驗證了這件事情。每一個被熱議的話題,背後可能都是無數種詭異的陰謀論。
維基百科上的「2019 冠狀病毒病陰謀論」,收錄了一系列網民毫無憑據卻信口造謠的傳聞,比如 5G 傳播病毒論、中國泄露病毒論等,美國總統特朗普更為此推波助瀾,結果是讓美國疫情愈加一發不可收拾,最後成了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
▲ 圖片來自:unsplash
真相大白後,人們緩緩意識到,新冠病毒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因為它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怪物,而是它可能會把人們都變成怪物。
不過從心理學層面來説,因為陰謀論能讓人擁有控制感和參與感,事實上它也是一種平息焦慮的工具。12 月多塊在世界各地出現的神秘巨石,就讓全網都掀起了一股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熱議。
至今外星人倒是沒給地球帶來威脅,不過地球人自己正給子孫後代留下致命傷害。
年初的澳大利亞的山火只是一個預警,今年全球暖化瘋狂加劇,類似的毀滅性場景在全球各地湧現,80% 海洋水域遭到熱浪襲擊,野火取代了雪景,冰川面臨着坍塌。北極圈小鎮維科揚斯克 6 月氣温飆至 38°C,創下百年來最高温紀錄。
▲ 圖片來自:David McNew/Getty Images
歐盟、日本、中國紛紛提出碳中和計劃,美國人則把氣候友好的希望寄託在了新總統拜登身上。科技公司們也紛紛發聲表示正為環保做貢獻,從工廠使用可再生能源,到新手機不配充電頭減少碳排放量,雖然最後兑現承諾的結果可能差強人意,但正在行動中也是一件好事。
環保策略是科技巨頭的「主動出擊」,不過它們面前更嚴峻的問題,並不是面臨氣候破壞的譴責,而是自己刺向市場的壟斷之劍。
美國眾議院 7 月給亞馬遜、蘋果、Facebook 和 Google 發了張「鴻門宴」邀請函,四大科技巨頭的 CEO 被喊去開一對一的聽證會,這是自 20 年前微軟反壟斷訴訟案以來最重大的一次壟斷訴訟案。
▲ 圖片來自:wsj
這場反壟斷之風很快也吹向國內的互聯網行業,阿里巴巴、閲文集團、騰訊、美團均被擊中。肆意狂奔的科技巨人們,終於開始被監管的繩索套上。
很多科技公司宣稱着「技術是有道德」的,同時他們又非道德地利用技術控制一切。
雖然一場聽證會無法解決壟斷問題,但這已經是未來市場公平競爭的亮眼信號。
畢竟,互聯網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基礎設施,在更開放、共享、平等、去中心化的 5G 時代,消費者的選擇、隱私、財產等權益都需要被更嚴格地保護,如果一家公司開始利用壟斷資源,而不是靠技術進步獲利,那麼多元的創新就會被巨頭扼殺。
這時候,疫情已經在全球呈失控的態勢瘋狂傳播了。
世界衞生組織 3 月正式宣佈新冠疫情已經構成全球性「大流行」時,病毒就已經入侵了 114 個國家地區,導致 11.8 萬人感染,4000 餘人死亡。
▲ 紐約時報頭版-美國新冠死亡人數近十萬
到年底,數據記載全球新冠疫情確診數突破了 8000 萬,死亡人數高達 175 萬。
在此期間,一次次的反種族歧視運動、反性騷擾運動也波瀾疊起,人們浩浩蕩蕩地舉起大旗猛烈抗議,與不公平現象抗爭搏鬥,不過面對無處着力的新冠病毒,如同面對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所有人依然只能舉着微亮的火把在黑暗的曠野中喧囂。
就算經歷了一段看似風平浪靜的緩衝期,病毒總能在我們忘記帶口罩出門的時刻,在過年回家還要做核酸檢測的時刻,提醒我們疫情結束只是一個幻覺。
往日的大廈在倒塌,不過未來的高樓也在興建。
新冠病毒可能不會死亡,但它也終有一天無法傷害我們。
▲ 圖片來自:Maple Ridge News
對於人類自身健康和對科技尖端探索的事業,越在最困難的時期,我們挺進的步伐越是迅速。
希望之始
2020 年,有太多事件可以用「劃時代」「破歷史」這些詞彙來定義。
因為疫情,全人類史無前例地開始重視健康,重視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2020 年完全可以説是又一個「醫療科技元年」。
從疫情爆發的那一天起,全世界的科學家就都開啓了一場疫苗研發競賽。
▲ 圖片來自:unsplash
5 月,170 多個候選疫苗在 WHO 登記,8 支進入臨牀試驗,美國輝瑞藥廠和德國生技公司 BioNTech 開發的新冠疫苗搶全球之先,12 月 8 日開始在第一批人類身上施打,《華爾街日報》稱此為疫情爆發至今的里程碑。
中國也趕在第一線,12 月已經有 5 款疫苗進入了三期臨牀試驗,新冠滅活疫苗成為大陸首款獲准上市的新冠病毒疫苗。
這也是一次打破歷史紀錄的研發之戰:從疫苗開發到批准臨牀使用,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
儘管新冠疫苗的科研成本和經濟成本都很高,但我們太需要看見曙光了。
現在,全球累計新冠疫苗接種劑數已多達 1.049 億,超過了累計新冠確診病例數 1.041 億,儘管新冠病毒在各國開始了新的變異,但新疫苗的研發同樣緊隨其後。
▲ 圖片來自:fastcompany/rawpixel
不止疫苗研發,3 月,還有一項巨大的新鋭生物技術成就被《Nature》率先報道,並獲得了 2020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能夠改寫「生命密碼」的 CRISPR-Cas9 基因魔剪技術,首次直接用於人體實驗,成功治療遺傳性眼病——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以及兩名 β—地中海貧血患者和一名鐮狀細胞疾病患者。此後,它還將為人類解決更多遺傳病和癌症方面的難題。
隨着 AI、大數據、互聯網領域的創新技術與醫療的跨界結合越來越頻繁,醫療也變得更加智能、互聯、數字化,由此我們也能看到高深的技術開始真正落地,解決消費者實際的生活問題。
如果不是因為親眼所見,可能很難相信,生物學史上最大的挑戰之一,竟然被 AI 破解了。
Google 旗下的 DeepMind 實驗室公佈名為 AlphaFold 的算法,12 月 1 日突破性地預測出了蛋白質複雜多變的 3D 結構。
要知道,蛋白質原本的摺疊方式是一個天文數字,用暴力計算法列舉它可能的結構,可能要花比已知宇宙年齡還要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突破,《Nature》雜誌直接稱「這將改變一切」。
因為人類幾乎所有疾病都與蛋白質功能有關,它未來不僅能加快藥物發現速度和預防治療疾病,對我們理解人類生命形成機制也至關重要。
AI 能有此突破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畢竟它雖然由人類製造,卻至今無法被人類完全掌控。
不過當 AI 開始跨界到各個領域,AI 賦能的時代才剛剛開始。最深刻的技術往往是那些看不見的技術,它們通常把自己編織進了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
驚喜的是,馬斯克直接讓我們提前看到了人類與 AI 共處的終極預覽。
科幻電影裏的腦機接口,8 月 29 日終於來到了我們眼前。馬斯克首次在三隻小豬身上,展示了可實際運作的、能用意識改變現實的腦機接口設備 Neuralink。
近日馬斯克透露,他已經讓猴子使用 Neuralink 用腦波來玩電視遊戲,順利的話,2021 年就會植入人腦。
腦機接口技術不止馬斯克在做,但直到 2020 年末,它們仍處於臨牀試驗期。短期內,它能幫助因大腦脊椎損傷而癱瘓、老年痴呆症、視力不佳的人「重生」,長期來看,我們與 AI 在同一個身體共生的未來,也並非天方夜譚了。
説到未來的科技革命,量子計算和腦機接口一樣,同樣在輿論的頂峯走鋼絲。
「量子霸權」之爭前年成為世界科技焦點,今年量子科技和生態也不出意外地蓬勃發展,投入持續飆升,我國在全球「量子計算優越性」上更是創下了一個全新的里程碑。
▲ 九章
《科學》雜誌 12 月 4 日公佈了我國的新研發的量子計算機「九章」,它在高斯玻色採樣的計算速度上,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 100 萬億倍,這也讓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中進入了第一方陣地位。
當未來的數據被點亮,我們能看到的將不止是一束光,而是億萬個光子的奇特運動軌跡。
不過量子計算在各行各業承載了人們太高的期待,它在 2021 年的使命,首先可能就是證明自身真正的實用價值。
走出人類自身打開家門,儘管外面仍然是口罩見口罩的世界,但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正在閃現着人類未來出行的新信號。
在離羣索居的時候,全民流行起了騎共享單車,甚至再度興起了一股騎行熱,但正因為無接觸服務,一直備受矚目的自動駕駛,才開始有了多元的用武之地。
新的革命總是始於熟悉事物的改變。
2020 年,自動駕駛汽車在物流配送、載人載物、醫療救助、城市消毒等「最後一公里」場景下大施拳腳,啓動了無人經濟的新可能。
自動駕駛十年來一直是科技行業的新寵,亞馬遜在 6 月推出了沒有方向盤,充一次電可以行駛一天一夜的自動駕駛汽車 Robotaxi,Waymo 10 月已經在美國鳳凰城正式推出無人出租車服務。國內的廣州、北京、長沙等地也開始發放無人駕駛測試許可。5G 和 AI 的發展,將為 2021 年自動駕駛的加速發展帶來更多落地的新機會。
不過在無人駕駛尚未普及之前,新能源才是今年關於汽車最火熱的形勢。
蔚來、理想、小鵬汽車的股價翻倍上漲,特斯拉股價更是意外飆升,市值一度增長至 6000 億美元,接近八大汽車製造商的市值之和,砸出了汽車行業 2020 年最大的水花。
▲ 圖片來自:Victor Tangermann
與此同時,互聯網巨頭也盯上了這塊財富熱土,蘋果、阿里、百度在下半年紛紛傳出了造車的消息。
汽車曾是門檻最高的行業之一,但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給了科技公司最好的入局機會。
畢竟接下來,軟件、服務、生態系統將成為未來汽車的核心優勢,燃油車傳統的發動機和變速箱優勢將不復存在,硬件的力量也不再是購車的關鍵。
新能源取代燃油車是大勢所趨,不過從動能轉換到完整過渡,還需要很複雜的過程和很長的適應時間。造車新勢力、互聯網公司、傳統車企一起掀起了這股熱潮,事實上更多還是由資本市場推動,背後龐大的產業,仍需要更完善的建設才足以完整支撐。
另一個引發資本熱度的汽車領域分支,是「飛行汽車」。它一直是人類最期許的未來出行方案之一。
▲ KleinVision 的飛行汽車
今年 10 月,飛行汽車 Liberty 已獲得批准可以在歐洲道路上行駛,這是全球第一台獲批上路的飛行汽車,11 月 9 日,KleinVision 開發的第五代飛行汽車也完成了首次飛行,它能在 3 分鐘內從汽車變成飛機,速度每小時 200 公里。
現在,全球在研的「飛行汽車」項目超過 200 個,大眾、豐田以及 Google、騰訊都在此列,摩根士丹利研報預計,2030 年,飛行汽車行業將形成 3000 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商用的電動飛行汽車服務大概 2025 年後就會來到我們身邊。
但值得思考的是,新技術的優越背後有着大量躁亂的隱患,空中交通比地面複雜無數倍,如果地面能不堵車,我們要飛到天上去幹嘛?
要飛,就飛得更高一點,飛到太空上去。
今年可以説是航空大年。這一年,各大航空公司爭相把大量衞星送入地球軌道,以建立更廣的全球寬帶網絡;這一年,人類的星河之旅遍佈太陽系,從太陽,到火星、金星、月球……
2 月,NASA 和歐洲航天局的太陽軌道飛行器,首次拍下了太陽兩極的照片,開啓了人類探索太陽的新旅程。5 月 30 日,SpaceX 載人龍飛船離開地球,成功把兩位宇航員送入地球軌道,開啓了人類首次商業載人的航天新時代。
人類尋找外星生命之旅也有了重要發展:被稱作「地球雙胞胎」的金星,7 月被發現大氣層中存在磷化氫,磷化氫一般由厭氧性生物的代謝中產生。雖然最終結果未定,但這可能是金星存在生命的新跡象。
關於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火星,今年為了探訪它,我們開出了三趟「火星漫遊車」。
一趟是阿聯酋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它將繞火星飛行研究火星氣候;一趟是 NASA 的「毅力號」火星車,它將在火星赤道以北的傑澤羅隕石坑探測火星生命跡象;最後則是中國 7 月 23 日發射的「天問一號」,它將完成世界上首次同時繞火星飛行、降落火星、巡航火星,並進行地質勘測,解開火星磁場的秘密。這也代表着中國正式開啓了前往火星的征途。
而我們最關心的太空旅行,也已經在眼前發生。
貝索斯前年就在賣 20 萬美元一張的太空旅行門票了,SpaceX 去年宣佈 2021 年底將帶 4 名普通旅客上太空,其中 3 名乘客的選拔將對應「希望」「慷慨」「繁榮」三個形象,名單下月初就將公佈,最低票價將只要 10 美元,看來成為天選之子也並非沒有機會。
最後,再把視線移回地球,現實多少有點令人失望。
2020 年結束了,新冠疫情依然沒有停止。
瘋癲的魔咒和平靜的福祉在這一年交織前行,一切悲歡離合離我們很遠,又離我們很近。
不過正如作家 William sewell 所言:
引用各式各樣的危機事件,往往並不是過眼雲煙,他們通常會帶來結構性的變化,成為未來重要的起點。
儘管破裂、恐慌、孤獨的烏雲密佈,仍有許多壯麗而令人敬畏的樂觀時刻照射進來。
▲ 圖片來自:unsplash
與其想着如何彌補和修復過去,不如把目光轉向這些樂觀時刻。畢竟危機中井噴的新變革,才真正決定了我們的當下和未來,這些充滿可能性的事物背後,藴藏着人類永恆的創造力和壓不倒的勇氣。
新冠病毒帶來的一切,的確讓這個時代的人們措手不及。但放遠來看,從古至今,人類已經遭遇過無數的瘟疫,比如鼠疫、流感、天花、霍亂、瘧疾…… 新冠病毒同樣只是災難之一,它並沒有毀滅一切,也終會成為歷史。
在「新世紀」啓幕的當下,它恰恰印證了一句話——
歷史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