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進入「復古時代」?
去年 M1 芯片在性能、續航、乃至對軟件生態的顛覆,驚訝了不少人,而搭載 M1 芯片 的 MacBook Pro 與 MacBook Air 模具沒有改變,也讓人愈發期待 2021 年發售的新 Mac 系列產品。
而隨着時間的流動,Mac 產品線的曝光信息也越來越多,除了我們此前文章中提到的去除 touch bar、magsafe 充電口迴歸外,預測命中率頗高的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再發報告,表示新 MacBook Pro 還將迎來 HDMI 接口和 SD 儲存卡接口。
此外 iMac 產品線也有爆料將回歸多彩設計,結合此前 iPhone 12 採用直角邊設計,蘋果這是要大步走向「復古時代」嗎?
我並不否認其中存在致敬經典的可能,但將其歸為「設計就是個輪迴」,則顯得有些單薄,設計輪迴的説法並不完全適用於電子產品。
設計是個輪迴,對電子產品不完全適用
HDMI 接口和存儲卡接口的迴歸,主流的看法是蘋果聽取專業用户意見所做的調整,畢竟此前 16 英寸 MacBook Pro 就有根據用户反饋調整實體 ESC 按鍵的傳統。
而更多接口的迴歸也和蘋果 2016 年在 MacBook 系列產品線砍掉 USB-A、儲存卡接口等、轉而全面採用 USB-C 接口有關。雖然説 USB-C 有利於統一接口,但配件生態過了 5 年,仍然算不上完善。
▲ Apple Store 在售的幾種充電線
對於普通用户來説選擇 USB-C 轉 lightning、雙 USB-C 線等轉接線,就是一項不容易的活,因為線材也會有專門的規格標準,傳輸速度、兼容性都是其中之一,能用但不一定好用。
而對於專業用户來説能用和好用的標準就上升了不少,他們往往對傳輸性能、兼容性、穩定性有着較高的要求。我一位朋友因為有同時轉接 2 台 4K 顯示器的需求,在市面上嘗試了各個價位段的擴展塢,最終才找到一款 1500 元左右,在性能和兼容性能上都比較均衡的產品。
而對於經常拍攝的用户來説,電腦自帶 SD 儲存卡接口,還是更方便一些。
專業用户期待的是穩定性,此前全系砍掉 SD 接口等對 MacBook Pro 系列來説還是跨度有點大。
而且 M1 芯片的出現對於 MacBook Pro 產品線來説也是一個契機,一方面蘋果吸引專業用户轉向 ARM 架構所構建的軟件生態,除了 M1 自身的表現外,更友善的接口也是不曉得助力。
另一方面,M1 芯片的表現,也讓改換模具這個做法顯得合適且合理。
根據 iFixit 發佈的拆機圖,無論是 MacBook Pro 還是 MacBook Air,搭載 M1 芯片的版本和舊款在內部配置上並沒有不同,甚至於 MacBook Air 還在原來擺放風扇的地方換成了一塊鋁製擴展器。
▲ 圖片來自:iFixit
這説明產品內部空間還可以更高效地利用。
我們之前的評測中也説到了 M1 的能耗比表現十分不錯,不僅續航提升較高,熱度表現也不高,散熱壓力低也有利於蘋果對 MacBook Pro 產品進行更大刀闊斧的修改。
而且郭明錤所在預測中也提到了今年新 MacBook Pro 將採用和 iPhone 12 類似的直角邊設計,這也有利於放下面積佔比較高的 HDMI 接口。
這些接口的迴歸,並不符合「設計是個輪迴」的概念,更多的是技術發展與用户需求之間的平衡之舉,而 MacBook Pro 產品線前幾年對蝶式鍵盤、Touch bar 的多方調整同樣也適用於這一解讀。
▲ Touch Bar 也到了説再見的時候了
再來説説 iPhone 12,和 iPhone 4 一樣的直角邊以及玻璃加金屬中框的「三明治」風格,都讓人認為這是蘋果在向經典致敬。
但其實其中有致敬的部分,也有技術發展的部分,像玻璃後蓋的引入,一方面是為了搭配 Magsafe 充電器使用,更好地使用無線充電。
另一方面大猩猩玻璃抗摔能力的提升以及蘋果在削切拼接工藝上的增長,讓 iPhone 12 的金屬中框與屏幕、玻璃後蓋能更精密地貼合,最大程度地追求一體性。
在蘋果產品中,經典設計迴歸的現象並不少見,其中涉及到技術發展的限制,也有蘋果主動為之的原因。
為了促成換機大週期,蘋果也有推波助瀾
説完因技術發展而被動引入的過渡方案,我們來聊聊蘋果的主動為之,也就是致敬經典設計。
iPhone 12 上的直角邊,iMac 傳聞迴歸多彩設計都引發了大量討論,畢竟上一款提供多種色彩類型的 iMac 已經是近二十年前了,而從輿論的反應中,大家對於外形的大變化還是抱有較為正面的看法。
▲ 多彩外殼設計的 iMac G3
回顧 iPhone 和 Mac 產品線的發展,會發現每隔幾年蘋果都會對產品進行一次大刀闊斧的修改,蘋果要將新技術轉換成真正提升體驗的產品設計,隨之形成的週期也頗值得玩味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就提到了外形的大更改對於 iPhone 用户來説是一個極大的換機吸引力。
蘋果為什麼要按照週期對產品進行大改呢,首先就是為了適用用户的換機習慣,之前我也提到了隨着手機性能的不斷增長以及軟件、系統支持平均週期進一步增長,無論 Android 還是 iPhone 用户換機週期都在增長,2-3 年成為了大部分用户的常態。
▲ 圖片來自:PC World
通過這種週期化的大更新節奏,讓蘋果適應了用户換機週期增長的習慣,而外形的更改、新技術的應用、新通訊協議的支持,則是用更多的提升吸引持有舊款設備的用户,更大程度的刺激市場,進而形成大規模換機的現象。
期間,因為技術發展而消逝的優秀經典設計迴歸,也是吸引老用户的極佳工具之一。
另一方面,與用户換機節點相對應的大提升,促使老用户換機,也進一步避免了用户流失,保證老用户都留在蘋果所構建的生態當中。可以説,週期化的更迭節奏即適應了用户習慣,也推動了蘋果產品的銷售。
▲圖片來自:Apple Insider
同樣的,這一邏輯也可以應用在 Mac 產品線上,電腦發展的歷史遠比智能手機要長,安迪-比爾定律仍未完全失效,硬件性能的增長需要被更加成熟的軟件應用消耗,一增一減之間推動市場的發展。
輕薄本、性能本、桌面端,證明了電腦是一個高度分化且成熟的市場,每年新品性能增長有限、軟件耗能增長也有限,導致換機週期比起手機來説長了不少。
M1 芯片的出現就是新一輪週期的預兆,在這幾年間蘋果要完成從 MacBook 系列到 Mac Pro 的全系列變更。
足夠長的迭代週期,讓蘋果有充足的時間消化新技術,將其轉化為真正能帶來體驗提升的產品設計,同時也能適應人們的換機週期,促成更多的銷售。
而在產品大週期的背後,是蘋果在技術發展下追求產品設計的最優解乃至終極形態。
為了追求無線化的未來,輪迴不會停止
我們常常會聊到產品的設計最優解,指的是在某個時期內技術的發展、成本的均衡、最大程度地滿足幾乎所有人需求等條件下,催生出的產品設計。
現在你或許能理解經典設計為何不斷出現在電子產品當中,經典設計被淘汰不一定是不好,可能是因為在追求最優解的過程中它不再適用,而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經典設計會是一個好選擇。
回顧蘋果旗下的多款產品歷史,會發現一體化和無線化是蘋果追求的產品終極目標,自從 2008 年 MacBook Air 用上一體成型的外殼工藝後,蘋果就痴迷於將其擴展到更多產品上。
2016 年 MacBook Pro 全系改用 USB-C 接口顯然也是為了增加產品一體性,而到了手機上,蘋果於 iPhone 6 實現了一體成型的工藝,雖然之後因無線充電功能,後蓋換成了玻璃,但蘋果仍然想減少拼接試圖塑造一體化的握持和視覺感受。
自 iPhone 11 開始,蘋果就採用了新的後蓋工藝,直接在一整塊玻璃上打孔,而非將攝像頭模塊與玻璃拼接。
而對於無線化的追求,蘋果也曾多次強調,在 AirPods 的宣傳視頻中蘋果前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就提到了:
而後也有眾多蘋果高管強調這一概念。
瞭解蘋果對產品終極形態的追求後,就能看懂它為何屢屢縮減接口,分析師郭明錤對於 iPhone 的最新預測報告中也提到了,取代 lightning 接口的可能是無接口並搭配 MagSafe 的設計。
而之所以 iPhone 能在無線化這條路上一直堅持、Mac 則兜兜轉轉回到原地,也和雙方生態不一樣有關。
作為 iPhone 生態的掌控者,蘋果對配件生態有着生殺大權,MFI 認證體系就是最好的證明,而砍掉 3.5 mm 接口時也拿出了 AirPods 這種能帶來好體驗的解決方案。
反觀電腦的配件生態,蘋果就沒有這麼大的掌控力了,作為生產力設備,仍然需要通過大量硬件與外部進行數據交換。
在軟件端,蘋果已經構建了一套基於 iCloud 的數據傳輸方式,隨着網絡傳輸的發展,剩下解決的就是硬件問題了。
為了追求無線化的世界,蘋果產品的輪迴發展還將繼續。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而隨着時間的流動,Mac 產品線的曝光信息也越來越多,除了我們此前文章中提到的去除 touch bar、magsafe 充電口迴歸外,預測命中率頗高的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再發報告,表示新 MacBook Pro 還將迎來 HDMI 接口和 SD 儲存卡接口。
此外 iMac 產品線也有爆料將回歸多彩設計,結合此前 iPhone 12 採用直角邊設計,蘋果這是要大步走向「復古時代」嗎?
我並不否認其中存在致敬經典的可能,但將其歸為「設計就是個輪迴」,則顯得有些單薄,設計輪迴的説法並不完全適用於電子產品。
設計是個輪迴,對電子產品不完全適用
HDMI 接口和存儲卡接口的迴歸,主流的看法是蘋果聽取專業用户意見所做的調整,畢竟此前 16 英寸 MacBook Pro 就有根據用户反饋調整實體 ESC 按鍵的傳統。
而更多接口的迴歸也和蘋果 2016 年在 MacBook 系列產品線砍掉 USB-A、儲存卡接口等、轉而全面採用 USB-C 接口有關。雖然説 USB-C 有利於統一接口,但配件生態過了 5 年,仍然算不上完善。
▲ Apple Store 在售的幾種充電線
對於普通用户來説選擇 USB-C 轉 lightning、雙 USB-C 線等轉接線,就是一項不容易的活,因為線材也會有專門的規格標準,傳輸速度、兼容性都是其中之一,能用但不一定好用。
而對於專業用户來説能用和好用的標準就上升了不少,他們往往對傳輸性能、兼容性、穩定性有着較高的要求。我一位朋友因為有同時轉接 2 台 4K 顯示器的需求,在市面上嘗試了各個價位段的擴展塢,最終才找到一款 1500 元左右,在性能和兼容性能上都比較均衡的產品。
而對於經常拍攝的用户來説,電腦自帶 SD 儲存卡接口,還是更方便一些。
專業用户期待的是穩定性,此前全系砍掉 SD 接口等對 MacBook Pro 系列來説還是跨度有點大。
而且 M1 芯片的出現對於 MacBook Pro 產品線來説也是一個契機,一方面蘋果吸引專業用户轉向 ARM 架構所構建的軟件生態,除了 M1 自身的表現外,更友善的接口也是不曉得助力。
另一方面,M1 芯片的表現,也讓改換模具這個做法顯得合適且合理。
根據 iFixit 發佈的拆機圖,無論是 MacBook Pro 還是 MacBook Air,搭載 M1 芯片的版本和舊款在內部配置上並沒有不同,甚至於 MacBook Air 還在原來擺放風扇的地方換成了一塊鋁製擴展器。
▲ 圖片來自:iFixit
這説明產品內部空間還可以更高效地利用。
我們之前的評測中也説到了 M1 的能耗比表現十分不錯,不僅續航提升較高,熱度表現也不高,散熱壓力低也有利於蘋果對 MacBook Pro 產品進行更大刀闊斧的修改。
而且郭明錤所在預測中也提到了今年新 MacBook Pro 將採用和 iPhone 12 類似的直角邊設計,這也有利於放下面積佔比較高的 HDMI 接口。
這些接口的迴歸,並不符合「設計是個輪迴」的概念,更多的是技術發展與用户需求之間的平衡之舉,而 MacBook Pro 產品線前幾年對蝶式鍵盤、Touch bar 的多方調整同樣也適用於這一解讀。
▲ Touch Bar 也到了説再見的時候了
再來説説 iPhone 12,和 iPhone 4 一樣的直角邊以及玻璃加金屬中框的「三明治」風格,都讓人認為這是蘋果在向經典致敬。
但其實其中有致敬的部分,也有技術發展的部分,像玻璃後蓋的引入,一方面是為了搭配 Magsafe 充電器使用,更好地使用無線充電。
另一方面大猩猩玻璃抗摔能力的提升以及蘋果在削切拼接工藝上的增長,讓 iPhone 12 的金屬中框與屏幕、玻璃後蓋能更精密地貼合,最大程度地追求一體性。
在蘋果產品中,經典設計迴歸的現象並不少見,其中涉及到技術發展的限制,也有蘋果主動為之的原因。
為了促成換機大週期,蘋果也有推波助瀾
説完因技術發展而被動引入的過渡方案,我們來聊聊蘋果的主動為之,也就是致敬經典設計。
iPhone 12 上的直角邊,iMac 傳聞迴歸多彩設計都引發了大量討論,畢竟上一款提供多種色彩類型的 iMac 已經是近二十年前了,而從輿論的反應中,大家對於外形的大變化還是抱有較為正面的看法。
▲ 多彩外殼設計的 iMac G3
回顧 iPhone 和 Mac 產品線的發展,會發現每隔幾年蘋果都會對產品進行一次大刀闊斧的修改,蘋果要將新技術轉換成真正提升體驗的產品設計,隨之形成的週期也頗值得玩味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就提到了外形的大更改對於 iPhone 用户來説是一個極大的換機吸引力。
蘋果為什麼要按照週期對產品進行大改呢,首先就是為了適用用户的換機習慣,之前我也提到了隨着手機性能的不斷增長以及軟件、系統支持平均週期進一步增長,無論 Android 還是 iPhone 用户換機週期都在增長,2-3 年成為了大部分用户的常態。
▲ 圖片來自:PC World
通過這種週期化的大更新節奏,讓蘋果適應了用户換機週期增長的習慣,而外形的更改、新技術的應用、新通訊協議的支持,則是用更多的提升吸引持有舊款設備的用户,更大程度的刺激市場,進而形成大規模換機的現象。
期間,因為技術發展而消逝的優秀經典設計迴歸,也是吸引老用户的極佳工具之一。
另一方面,與用户換機節點相對應的大提升,促使老用户換機,也進一步避免了用户流失,保證老用户都留在蘋果所構建的生態當中。可以説,週期化的更迭節奏即適應了用户習慣,也推動了蘋果產品的銷售。
▲圖片來自:Apple Insider
同樣的,這一邏輯也可以應用在 Mac 產品線上,電腦發展的歷史遠比智能手機要長,安迪-比爾定律仍未完全失效,硬件性能的增長需要被更加成熟的軟件應用消耗,一增一減之間推動市場的發展。
輕薄本、性能本、桌面端,證明了電腦是一個高度分化且成熟的市場,每年新品性能增長有限、軟件耗能增長也有限,導致換機週期比起手機來説長了不少。
M1 芯片的出現就是新一輪週期的預兆,在這幾年間蘋果要完成從 MacBook 系列到 Mac Pro 的全系列變更。
足夠長的迭代週期,讓蘋果有充足的時間消化新技術,將其轉化為真正能帶來體驗提升的產品設計,同時也能適應人們的換機週期,促成更多的銷售。
而在產品大週期的背後,是蘋果在技術發展下追求產品設計的最優解乃至終極形態。
為了追求無線化的未來,輪迴不會停止
我們常常會聊到產品的設計最優解,指的是在某個時期內技術的發展、成本的均衡、最大程度地滿足幾乎所有人需求等條件下,催生出的產品設計。
現在你或許能理解經典設計為何不斷出現在電子產品當中,經典設計被淘汰不一定是不好,可能是因為在追求最優解的過程中它不再適用,而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經典設計會是一個好選擇。
回顧蘋果旗下的多款產品歷史,會發現一體化和無線化是蘋果追求的產品終極目標,自從 2008 年 MacBook Air 用上一體成型的外殼工藝後,蘋果就痴迷於將其擴展到更多產品上。
2016 年 MacBook Pro 全系改用 USB-C 接口顯然也是為了增加產品一體性,而到了手機上,蘋果於 iPhone 6 實現了一體成型的工藝,雖然之後因無線充電功能,後蓋換成了玻璃,但蘋果仍然想減少拼接試圖塑造一體化的握持和視覺感受。
自 iPhone 11 開始,蘋果就採用了新的後蓋工藝,直接在一整塊玻璃上打孔,而非將攝像頭模塊與玻璃拼接。
而對於無線化的追求,蘋果也曾多次強調,在 AirPods 的宣傳視頻中蘋果前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就提到了:
引用我們相信,未來將是一個無線的世界。這,只是我們邁向真正無線未來的一小步。
而後也有眾多蘋果高管強調這一概念。
瞭解蘋果對產品終極形態的追求後,就能看懂它為何屢屢縮減接口,分析師郭明錤對於 iPhone 的最新預測報告中也提到了,取代 lightning 接口的可能是無接口並搭配 MagSafe 的設計。
而之所以 iPhone 能在無線化這條路上一直堅持、Mac 則兜兜轉轉回到原地,也和雙方生態不一樣有關。
作為 iPhone 生態的掌控者,蘋果對配件生態有着生殺大權,MFI 認證體系就是最好的證明,而砍掉 3.5 mm 接口時也拿出了 AirPods 這種能帶來好體驗的解決方案。
反觀電腦的配件生態,蘋果就沒有這麼大的掌控力了,作為生產力設備,仍然需要通過大量硬件與外部進行數據交換。
在軟件端,蘋果已經構建了一套基於 iCloud 的數據傳輸方式,隨着網絡傳輸的發展,剩下解決的就是硬件問題了。
為了追求無線化的世界,蘋果產品的輪迴發展還將繼續。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