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和 Google 們,是如何「幹掉」產品説明書的?

作為一名科技媒體編輯,在身邊眾多朋友、親戚當中也算是對手機等智能產品比較瞭解的人了,這也讓我成為了家中「修手機、修電腦」的第一人選。

當然這裏説的修並非是真正的修理,而是解決父母、長輩關於手機等數碼產品使用的疑惑。


次數一多,也讓我發現了不少有趣的現象,從功能機剛剛轉到智能手機時,長輩們往往都比較難從以往按鍵和功能一比一對應的邏輯中走出來,需要我多次強調才能記住智能手機的操作邏輯,偶爾也會抱怨。

引用這麼貴一台手機,也沒個説明書,我咋會用嘛。

是的,正如長輩所説現在的電子產品產品中配備説明書也越來越少,以 iPhone 為例,包裝盒打開第一眼就是手機,而説明書往往會被放在貼紙、三包憑證中間,而且內容也很少。

▲ iPhone 12 包裝中的説明書已經很輕薄了

Android 手機包裝也大同小異,説明書內容大多都是換機説明或按鍵功能説明,手機被放在包裝中第一位,以此來看廠商們還是希望用户直接去開啓手機而非看説明書。

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越來越輕薄的説明書降低了人們開啓它的頻率,同時也促使了產品經理們拿出更好的產品設計,以便讓用户在沒有説明書的情況下快速上手。

讓説明書消失的是一個又一個好設計

説明書的意義是作為教程讓用户快速瞭解產品的各個功能,降低自我摸索的學習成本,讓人們真正地將產品用起來。


而早期的手機説明書,大多是採用圖示的方式介紹產品的功能和按鍵,這在功能機時代是適用的,以按鍵對應功能按鈕的一一對應關係很快就能讓人熟悉下來,機械按鍵的直觀反饋也有利於人們學習。

到了智能手機時代,屏幕所展現的功能和畫面被極大地拓展了,圖片、按鈕、內容都聚在了小小的一塊屏幕當中,它的交互方式不再是和按鍵一一對應,而是千變萬化的。

這就要求人們去了解操作邏輯而非是依靠説明書的一對一圖示操作,畢竟這麼多內容如果要靠説明書一一解釋,內容量級太多、人們查閲也不方便。


如何讓人們熟悉這個千變萬化的操作邏輯呢?

蘋果起初給出的答案是更簡潔易用的設計和對真實世界的模仿,最直接的就是擬物化設計了,起初的 iOS 圖標大多模仿了真實世界的元素。

如相機圖標採用反着光的鏡頭,天氣軟件採用散發着光芒的太陽,這些熟悉的元素能讓人們快速聯想起來,並瞭解它們的功能。


另一個被一直嘖嘖稱道的是實體 Home 鍵,即使到了如今這個全面屏時代,還是有部分用户會懷念它,可見其的影響力。

喬布斯在 iPhone 發佈會上曾這樣介紹 Home 鍵,:“It takes you home from wherever you are”(永遠帶你回家),簡潔且直接的解釋,無論在系統哪一層級操作,按下 Home 鍵就會回到主頁,回到那個最開始的地方。

這一設計只需要多體驗幾次,上至老人下至兒童都能很快了解它的作用,無論是在哪個 App 中遇到了問題,都可以重新回到主頁。


此外,Home 鍵的實體按鍵結構也有利於人們形成肌肉記憶,相比死記硬背直觀的觸覺反饋所形成肌肉記憶反而靠譜得多,這也是為什麼手機進入全面屏時代,手機廠商們仍然要要在寸土寸金的手機內部空間放在一顆超大震動馬達。

無論交互動畫和真實世界多麼相似,都比不上直觀的一次按壓或是震動。

市面上也有不少利用實體或者機械結構讓用户快速上手的設計,例如明基的屏幕掛燈,這可是近年來最受好評的智能產品之一了。

▲ 明基官方介紹

而除了本身燈光照明所帶來體驗優勢,被多次提起的是它的控制方式——旋鈕,旋轉就能調節燈光,所見即所得的交互反饋很容易上手。

從功能機到智能手機,蘋果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包括現實的元素以及直觀的機械結構等,讓人們快速熟悉。

而隨着屏幕進一步增長,進入全面屏時代後,過於鮮豔紋路較多的擬物化設計並不利於呈現於內容本身,人們也已經熟悉抽象的手機交互後,擬物化也就可以轉為更抽象但卻能凸顯內容的扁平化設計了。

▲左為擬物化設計,右為扁平化設計

而之所以父母、長輩們會想要説明書,除了本身對於新事物的認知不足,也有他們未曾經歷擬物化時代,一下就進入更扁平的設計語言中,難免有些不習慣,需要一定時間熟悉和了解。

廠商們也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就是將手機功能説明書放進手機系統內置的 App 中,蘋果有「提示」功能,華為等 Android 有專門的玩機技巧功能,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不僅影響用户,更影響千千萬萬的開發者們

從今天來看智能手機無疑鏈接了數十億消費者,同時也創造一個又一個的龐大市場,如何讓消費者在整個生態中獲得較好的體驗,而不是依靠一部部説明書,是蘋果、Google 等公司在產品之外所要思考的。

首先解決這個問題的肯定是操作系統,蘋果和 Google 分別為 iOS 、Android 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用户學習的難度,甚至是開發者適配的難度。


這個在 Android 生態中尤為重要,畢竟 Android 的定製系統眾多,統一標準並不容易,此前 Android 10 的手勢變化就是前見之明,當時 Google 就表示開發手勢交互受到了 Android 手機廠商的影響,而它開發相應的手勢操作功能也是希望統一操作體驗,畢竟各家廠商不一樣的交互邏輯會影響到開發者。

另外一個降低人們學習成本的則是設計語言,蘋果的扁平化設計、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乃至微軟的 fluent design,都作為官方設計語言給出設計規範、接口等。

這樣既讓開發者可以加快效率,也有利於讓各個 App 的 UI 等方面都能建立統一的形態,讓用户更快的熟悉。

▲ 微軟在 fluent design 官網中放出了多個平台的設計規範

微軟的 Fluent design 更是給出跨領域的設計參考,為 iOS、Windows、Android、網頁端等多個領域的軟件設計給出了設計規範與參考,希望讓微軟系的產品在任何一個終端上以相同的設計語言實現相近的體驗。

在屏幕作為主要交互載體的產品中,統一的設計語言無疑能給人們帶來一致的體驗,通過手機瞭解平板電腦,再通過這二者瞭解筆記本電腦,學習成本一降再降,這也是 Mac 新系統 Big Sur 設計語言和 iOS 越來越趨向一致的原因。


當然了,設計語言並非硬性的規範,更多的還是對開發者的引導,應用商店仍然是蘋果和 Google 控制生態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像蘋果在 iPhone X 的底部設置了一個小長條,這部分是系統功能的觸控區,開發者如果想在這部分位置設置交互按鈕,往往就容易與系統自帶的手勢交互衝突,這樣的設計也較難通過 App Store 的審核。

類似的還是 iOS 14.5 上即將推出的隱私功能,促使開發者們遵守規定的同時,也為用户帶來統一的體驗。未通過審核、軟件無法上架都是開發者們所不願意見到了,應用商店至今仍然是開發者們獲取用户的主要途徑之一,尤其是在 iOS 生態中。


通過設計語言、系統、應用商店這三板斧,蘋果和 Google 們影響了千千萬萬的創作者,並藉由它們影響消費者,降低使用和學習成本,一降再降的學習難度,也就促使説明書的越來越沒有必要了。

失去説明書,也意味着失去了深層次瞭解產品的可能

説明書完全消失了嗎,也不盡然,我們還是能在包裝盒,App 們的首次啓用的過程中看到它的身影,只是它們變得越來越簡單、出現頻率越來越少。

蘋果和 Google 們通過更簡潔、易於學習的設計等降低了學習成本的同時,人們也失去了對產品進行深層次探索的可能。

▲圖片來自:CNET

在和一位年紀稍長於我的朋友聊天時,他給出了一個關於説明書的觀點,以往的家電產品中常常會附贈説明書,同時也有相關的電路圖,只需要有些電路知識儲備,就可以依照電路圖修理。

我本人也有相似的經歷,此前家裏的舊空調壞掉時,同為電子信息專業的同學往往想的是從網上購買相關線路板或線材,通過焊接電路修理,畢竟説明書上都有詳細説明,處理起來並不算太複雜。

而且維修對於手機使用而言並非是一個小眾需求,隨着人們換機週期進一步增長,以修代換隻會越來越多,也有不少手機廠商轉向了通過服務賺錢而非純粹依靠硬件銷售。


實際上也有人看到這一點,法國政府前段時間就推出可維修分體系,為智能手機配上維修分數,標示產品的維修難度,促使人們去購買維修難度更低、使用時間更長的手機。

三星很快就做出了改變,它的做法正是説明書,為了提升產品的可維修分,在法律確認後不久,三星就為旗下 Galaxy S21 Ultra 配備在線維修指南,方便人們自己維修產品。

希望未來,這樣的改變越來越多。

題圖來自:unsplash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蘋果  Google  產品説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