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MIX4 的全陶瓷機身,解決的不只是手感問題

如果你最近有路過小米之家,那我非常建議你去把玩一下小米剛發佈的 MIX4,不是因為那塊採用了屏下攝像頭的全面屏,而是去體驗一下陶瓷 Unibody 機身的奇妙手感。


從賬面數據上看,225g、6.67 寸的 MIX4 似乎又是一台「健身神器」,手感應該好不到哪去。

但上手後會發現,MIX4 相比另一台「重量級機皇」11 Ultra(234g)的手感有了一個很大的進步。


MIX4 不僅整體的配重更加平衡,而且一體成型的陶瓷背殼能帶來沒有接縫斷層的圓滑過渡感,讓人止不住摩挲它光滑的邊框。


小米將這種工藝稱為陶瓷 Unibody,這會是下一個「一體成型」最優解嗎?

鋁合金,曾經的「神」

在 2008 年,喬布斯用一個非常有趣的形式發佈了當時全世界最輕薄的筆記本電腦——他在舞台上緩緩地打開一個公文包,取出了最厚厚度僅為 19.4 mm 的 MacBook Air,向世界展示它的纖薄。


隨後 Jony Ive 在分享 MacBook Air「瘦身」的秘密時,首次提到了「Unibody」的加工工藝。

和之前筆記本錯綜複雜的拼接框架不同,MacBook Air 的掌託是由一塊完整的鋁塊加工而成,既保證了框架的強度和一致性,又能形成封閉圍攏的簡約外形。


這是一個跨越時代和品類的設計理念,筆記本、MP3 甚至遙控器都會用 Unibody 實現接近完美無縫的外殼造型,手機自然也不例外。


蘋果最早是在 iPhone 5 上應用了 Unibody 的工藝,整機的外殼一整塊鋁合金削切而成,上下保留了兩段鏤空給玻璃蓋板,用於放置天線等元件。

隨後的 iPhone 6、6S 都沿用了鋁合金一體成形的理念,而在 iPhone 7 亮黑版上,整機的一體性達到了一個巔峯。


前提是,你是在商店櫥窗、工藝博物館裏看着它,而不是把玩它。


鋁合金有着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和延展性,因此通過 CNC 加工可以生產出許多想要的形狀,是種非常理想的一體式外殼材料,但是要用在手機,它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金屬會對無線信號有天然的屏蔽作用,因此無論是蘋果還是其他廠商在做金屬一體式外殼時,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無縫。iPhone 5 的玻璃蓋板、6 的白帶都是在給天線讓步。


其次是強度和抗腐蝕性的權衡,iPhone 6 曾經因為採用了強度較低的 6000 系鋁合金,出現了不能將手機放後袋的「折彎門」。


後來 iPhone 6s 用上了強度更高的 7000 系鋁合金,解決了被「掰彎」的問題,但由於合金中鎂和鋅元素的含量變高,在比較潮濕的環境下(例如多手汗)容易氧化產生難看的「蟲蝕」紋。

並且鋁合金還存在着色難、不能無線充電等問題,在視覺、觸覺以及功能性的三角形抉擇上,鋁合金材質很難做到兼顧。


於是乎以蘋果為代表的手機廠商都紛紛放棄了鋁合金 Unibody 的設計,改為後蓋、中框、屏幕的三明治結構。

這樣無線充電的剛需解決了,但是材質拼接產生的接縫和質感,也讓過去 Unibody 營造的一體性一去不復返。

截然不同的陶瓷 Unibody


陶瓷是個「非主流」材料,但是憑藉獨特的温潤手感,手機廠商一直對它情有獨鍾,常常會將它用在旗艦機型的高端版本上。

和鋁合金相比,陶瓷材質就像是它的對立面。


陶瓷不會掉漆、不會腐蝕,不容易遮蔽信號,可以暢快地無線充電,但缺點也很明顯,精密陶瓷的加工難度要更高。

與直接加工的金屬不同,想要將陶瓷加工成手機後蓋,需要先「制瓷」,再「加工」。


粒度細、分散性好的氧化鋯和微晶鋯是製作手機陶瓷後蓋的主流材料,為了能夠燒結出精密的陶瓷結構,在燒結之前往往需要先將材料研磨成超細的納米粉末,再壓制成手機外殼的形狀。

別小看成型這一步,成型工藝的選擇決定了陶瓷最終的效果。


主流的成型工藝一般有凝膠注射成型(華為 P7)、流延成型(小米 5)等,而想要得到一塊完整的 Unibody 陶瓷機身,常採用的是幹壓成型工藝。

壓制的過程一般分為兩步,先通過幹壓將粉末壓制成背板的素胚,然後在通過一段時間的靜壓處理,形成緻密的胚體。

▲ 藝術效果,請勿將頭探入爐中

在送進鍋爐燒製之前,還需要經過非常關鍵的一步——排膠,因為在制胚的過程加了大量的成型劑,燒製之前需要先預熱排出可能產生的氣體,不然燒出的陶瓷就會出現氣泡影響美觀。

燒製的過程可不像是家裏的烘培,需要密切關注窯爐內的壓力、氣氛以及升温曲線,才有可能燒製出完美的背蓋,一個參數的異常都有可能導致陶瓷出現缺陷、裂痕。


燒製結束後,就可以進一步對陶瓷進行 CNC 打磨、拋光等加工,最終得到完美過渡、一體成形的背蓋。

和鋁合金 Unibody 工藝對比你會發現,陶瓷的每個流程都環環相扣,中途任一環節出錯都會直接對良品率造成影響。


並且過程中的廢料不能像金屬一樣回收利用,這使得陶瓷材料的成本一直高居不下。

在 MIX2 發佈會上雷軍曾透露,陶瓷 Unibody 的成本達到 1300 元,高昂的成本阻礙了材料的普及,使得陶瓷一直曲高和寡。

除了成本高,重量也是限制陶瓷材料發展的因素之一,近幾年無論是小米還是華為的高端陶瓷版本手機,體重都是奔着半斤去的。

▲ 圖片來自:XYZONE

而小米 MIX4 這次宣稱採用了新的輕量工藝,減重了 30%,從拆機的結構來看,可能是用塑料代替了部分陶瓷形成了複合結構。

從 MIX2 到 MIX4,同樣是陶瓷 Unibody 的工藝,但工藝的成熟程度、精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這些進步也許意味着,我們很快可以告別三明治結構,重新回到一體式機身的美好。

玻璃也能做 Unibody?

未來的手機會是怎樣的?vivo 在兩年前構築了一個大膽暢想——vivo APEX 2019。


這是一款概念性的手機,整機無開孔、無按鈕,由正面的屏幕和背面一塊一體成型的玻璃組成,vivo 將這個工藝稱之為 Super Unibody。


確實,相比起金屬和陶瓷,玻璃 Unibody 帶來的材質割裂感應該是最小的,從屏幕劃過邊框再滑到後蓋,指尖所觸皆為玻璃。

玻璃的延展性要比陶瓷更高,因此理論上加工難度會小一些,不過這塊渾然一體的「水滴」玻璃除外。


為了保證手機邊框有足夠高的強度,APEX 2019 邊框部分的玻璃要比後蓋更厚,並且從邊框到後蓋還要有一個連續過渡的曲面設計,僅靠傳統的熱彎成型並不能滿足要求。

vivo 選擇在這樣一塊易碎的玻璃上用全 CNC 一體成型加工,通過與熱彎加工結合,打磨出這塊厚薄不一、曲面過渡的 Unibody 玻璃,加工難度極大。


除此之外,着色也是一個難題。在普通玻璃後蓋上着色並不困難,無論是通過鍍膜還是噴塗顏料都是實現多種多樣的效果,但在曲率跨度這麼大的玻璃上,很難確保着色的均一性。

種種困難讓玻璃 Unibody 的設計在 APEX 2019 之後難覓蹤影,如同《三體》水滴飛船的流線型設計註定是屬於未來的設計,它應該是放在博物館裏的工藝品,而不是被人們拿在手裏日常使用。

「不就是一條縫,戴個殼不就好了」

關於 Unibody 的討論,不僅僅關乎於手感,還關乎於產品設計的未來理念。


我們喜歡一個無縫化的產品,並不僅僅是因為無縫化帶來的手感更加親和,而是我們看到一種新的產品形態,我們通過無縫化看到了一個產品的未來。


這是一台 20 年前的 DV,拼接的縫隙無處不在。


再回到現代,相比起來這台 AX 100 要精緻許多。

這種精緻感是設計、材料和裝配工藝的不斷進步所帶來的變化,而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電子設備,手機的工藝是目前所有電子產品中走在最前沿的。


我們關注手機設計的無縫化推進,其實也是在期待這種無縫化的設計,能夠擴散到我們生活中的電子產品之中。

無縫化不會是促使我們購買它的理由,但我們可以藉由這些簡潔的美去欣賞一件產品。


手工業時代,我們可以觸摸畫卷上的墨跡、雕件上的刻痕與工匠建立情感上的共鳴,感受這種通過勞動不斷打磨出的「質感」。

現代化工業的推進讓機械切削代替人手的打磨,微米級精確控制的機器生產保證了每件產品質量均一的同時,卻容易遮蓋住了這種由人的汗水凝聚而成的「質感」。
工藝「質感」的本質是來源於克服困難,一塊石頭沒有質感可言,而對堅硬石頭不懈餘力地打磨、雕刻使其成為一件工藝品,質感便油然而生。


不同材料的 Unibody 工藝,就是機器在代替人手生產的時代,克服新的困難。Unibody 工藝儘可能減少材料的拼接感,營造出一種自然生長的整體感,而這些被抹去的縫的背後,都是對「質感」新的詮釋。


蘋果在 2016 年出了一本名為《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記錄了蘋果 1998 年到 2016 年的產品設計。Jony Ive 在這本書的簡介中,有這麼一段説道:

引用我確信人類對在意(care)的感知同我們對草率(carelessness)的察覺是一樣的,我認為我們所感知察覺到的東西——也許不是有意識地——遠超出物品本身,我們能感知到物品背後的那一羣人,他們所做的不僅僅是讓某個東西發揮功用,他們誠摯地在意那些小到看不見的細節,也同樣在意那些大想法和首要功能。

Unibody、無縫化設計、手感這些玄而又玄的討論註定不會是一個引起大眾討論的話題,它們沒法用誇張的數字去奪人眼球,但當手機比拼完所有的功能性之後,這些直接與人相關的交互體驗設計,毫無疑問將會是旗艦手機最後一個角力點。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小米 MI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