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新規會讓 iPhone 用上 USB-C 接口嗎?
在最近的一次出行 EDC 分享中,我一位朋友就如同哆啦 A 夢一樣,從他那碩大的包中取出一樣又一樣好用有趣的物件。
其中有一個有趣的環節,這位朋友從不同大小的收納包中取出了各式各樣的充電器和充電線:
不知為何,在朋友頗為興奮的介紹與安利當中,我讀出一絲「無奈」的情緒——為什麼出個門要帶這麼多充電器和充電線啊。
可能不少人都有和我這位朋友相似的遭遇,尤其是蘋果設備全家桶用户,iPhone 、Apple Watch、iPad,不統一的充電器大大增加了出行的負重量。
▲ 不少人為 AirPower 取消遺憾,正是因為它能同時為多個蘋果設備充電
這也讓最近歐盟的新規頗受關注,根據路透社報道歐盟委員會預計在下個月提交法案,試圖在成員國內推行統一充電器,全部採用 USB-C 接口。
歐盟新規會促使蘋果為 iPhone 換上 USB-C 接口嗎?
iPhone 用上 USB-C?這事有點懸
在推動 USB-C 作為通用充電接口這件事上,歐盟一直很努力,早在 2018 年就開始籌備了,理由是不同的充電接口會催生出各種各樣的充電器,對環境不友好。
而且現在市面上的 Android 設備也大多采用 USB-C 充電接口,用户不認識 USB-C 接口的情況比較少見,可以説條件比較充分。
遺憾的是,即便是歐盟推出新法規,蘋果也不一定會為 iPhone 換上 USB-C 充電口。
首先即便是今年歐盟通過該項法律規定,要求成員國內銷售的手機必須使用 USB-C 接口,對於手機廠商乃至更多硬件製造商而言,都會有一定的緩衝期。
緩衝期一般會在 12 -24 個月左右,一般是給廠商留出時間調整產品設計和生產流程等,同時也給消費者以時間瞭解新的技術標準。
這 24 個月可不短,整整兩年,期間能發生的變化多了去了。
尤其是蘋果正在力推的 MagSafe 充電生態,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到了 MagSafe 磁吸設計盲操作更方便,而且功率也提升到了 15W。
如今除了蘋果官方推出的 MagSafe 充電器、外接電池、皮革卡包等,第三方廠商也推出了不少配件,如貝爾金推出的車載充電器、多功能充電支架等等。
隨着時間的流動,MagSafe 配件生態只會越來越成熟,充電需求解決後,數據傳輸則通過網絡解決,畢竟現在 Lightning 接口也僅支持 USB 2.0 速度,比 WiFi 或是 5G 快不了多少。
這也符合一直以來蘋果在產品設計方面所追求的無線化。
▲ 3.5mm 耳機口之後,蘋果可能會去掉充電口
再加上 Lightning 接口對於蘋果而言仍然一筆不小的商業收益,充電線等配件生產商要通過蘋果官方的 MFI 配件認證,就必須向蘋果採購相應的 MFI 芯片。
▲ MFI 認證往往意味着正品配件
退一步説,即便是蘋果 2 年後沒有完成 iPhone 無孔化改造,仍然有迴轉的餘地,這樣的故事之前就有。
2009 年歐盟和全球移動通信聯盟協會(GSM)牽頭,與諾基亞、LG、摩托羅拉、三星、索尼愛立信等 14 家手機廠商達成協議,在 2012 年統一將 Micro USB 接口作為標準充電接口規格。
結果我們現在都知道了,iPhone 用的仍然是 Lightning 接口,只不過為了在歐盟成員國銷售,蘋果會在 iPhone 包裝盒內準備一個 Micro USB 轉 Lightning 的轉接頭。
商業、產品設計、乃至配件生態上的考量,iPhone 用上 USB-C 接口仍然希望渺茫。
説到這你可能會有些失望,但其實大可不必,東邊不亮西邊亮嘛。
歐盟新規更重要的意義可能是統一快充協議
之前討論智能手機充電情況時,我們就有提到能終結公有、私有充電協議混亂情況的,可能就是歐盟這樣的超大型機構,依靠立法推動廠商們改變。
如今歐盟真的要這樣幹了。
現階段手機快充協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由 USB-IF 這種協會推出的公有充電協議,如 PD 快充;二是由手機廠商推出的私有充電協議,例如 OPPO 的 VOOC 閃充、華為的 Fast Charge 技術等。
各家協議並不兼容,這就增加了普通人的選購難度,尤其是在手機不配送充電器的潮流下,很可能出現買回來充電器,根本達不到手機廠商所宣傳的 60W 或是 120W 快充功率的情況。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手機廠商,可以説私有協議是各家靈活調整下的產物,USB-IF 對於充電電流有嚴格的規定,要在 5A 以內,而像 OPPO 的 SuperVOOC 快充電流就超過了 5A,達 6.25A。
為了實現更高的充電功率,不少手機廠商並沒有按照 USB-IF 協會所制定的規則,低電壓大電流也是實現快充的技術方向之一。
從市場角度上看,更高的充電功率也能為手機加分,吸引人們購買。
為了解決充電協議混亂的情況,USB-IF 協會基於 PD 3.0 推出了 PPS 協議,作為可編程協議,它能適應高電壓低電流和低電流高電壓兩種快充模式,也就是説它能兼容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私有快充協議。
同時 PPS 支持更精細的電壓調整,最高可以達到 0.02V 的精度調整,更好電壓調整精度有利於後續調整輸入電流,也能將充電產生的部分熱量從手機轉移到充電器,兼顧效率和體驗。
OPPO 去年展示的 125W 有線快充,其實就是採用 PPS 協議的產品,不過一項新技術從發佈到普及需要一定時間,而手機廠商們基於市場、成本等考量,對於公有協議的跟進也可能會慢一些。
歐盟新規是有機會改變這一情況的,一旦立法規定以 USB-C 作為標準充電器接口,很有可能會選定 1-2 項協議作為通用充電協議,目前 PD 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被選中的協議之一。
這樣一來,手機廠商也會加速對高功率 PD 協議的兼容。
同時通用充電器還能減少我們購買充電線的種類,要知道目前小米、realme 等廠商的原裝充電器仍然在使用 A 口,為了匹配高功率的私有協議,就不得不去買一根 USB A to C 的充電線。
但實際上這種 USB A to C 的充電線是「魔改」的 C 口線,其實完全可以使用 C to C 的充電線代替。
手機和充電器都固定使用 USB-C 口,充電線類型也就固定了,購買時也就不用糾結線纜類型了。
最終形成較為統一的體驗,原裝充電器也能支持手機、電腦等多種設備快速充電,即便丟失了,購買第三方充電產品時也能更從容一些。
統一接口之後,USB-C 也需要更「亮眼」的標識
經過數年的發展,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廠商對於 USB-C 接受程度都已經達到了極高的程度,歐盟使用 USB-C 接口構建標準充電器其實也是順水推舟的選擇。
但統一接口並不意味着萬事大吉。
作為一項發展中的技術,USB-C 雖然在通用性、傳輸效率方面頗有優勢,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目前市面上的 USB-C 線纜並沒有形成完善的標識系統。
舉個例子,USB-C 支持 5GB/S、10GB/s、20GB/s 等不同規格的傳輸速率,同時也對應着不同的傳輸協議乃至線纜價格,但你在購買時並不能很好的辨別兩者,部分線纜會加上 10 的數字標識,但不加的也不少。
▲ 10 的標識一般指 10GB/s 的傳輸速度
今年 6 月 USB-IF 協會還推出了 240W(48V5A)的新標準,説起來是可以為更多類型的設備充電,要知道現在不少遊戲本的功率已經超過了常見的 100W。
這同樣需要相應的線纜支持,USB-IF 協會雖然表示會做專門的標識,但普及到大眾仍然需要一段時間。
USB-C 實現了結構上的統一,只不過繁多的傳輸協議和充電協議,對於消費者而言並不好辨別,顏色標註可能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式,此前小米就曾對自家的充電器和充電線做顏色標註。
▲ 小米在支持 6A 電流的充電線上做了橙色標識.
在統一充電接口之後,我仍然期待像歐盟、USB-IF 協會這樣的組織,能建立相應的標識體系,並推動廠商們按照功能和協議,在 USB-C 接口、線纜上乃至相應的硬件產品上繪製標識,讓人們更方便地購買產品。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其中有一個有趣的環節,這位朋友從不同大小的收納包中取出了各式各樣的充電器和充電線:
引用這個是 iPhone 的快充線、這個充電頭支持 100W PD、這個是 Apple Watch 的充電器,最後這個絕了,不僅支持市面上大部分快充協議,還能多口輸出…..
不知為何,在朋友頗為興奮的介紹與安利當中,我讀出一絲「無奈」的情緒——為什麼出個門要帶這麼多充電器和充電線啊。
可能不少人都有和我這位朋友相似的遭遇,尤其是蘋果設備全家桶用户,iPhone 、Apple Watch、iPad,不統一的充電器大大增加了出行的負重量。
▲ 不少人為 AirPower 取消遺憾,正是因為它能同時為多個蘋果設備充電
這也讓最近歐盟的新規頗受關注,根據路透社報道歐盟委員會預計在下個月提交法案,試圖在成員國內推行統一充電器,全部採用 USB-C 接口。
歐盟新規會促使蘋果為 iPhone 換上 USB-C 接口嗎?
iPhone 用上 USB-C?這事有點懸
在推動 USB-C 作為通用充電接口這件事上,歐盟一直很努力,早在 2018 年就開始籌備了,理由是不同的充電接口會催生出各種各樣的充電器,對環境不友好。
而且現在市面上的 Android 設備也大多采用 USB-C 充電接口,用户不認識 USB-C 接口的情況比較少見,可以説條件比較充分。
遺憾的是,即便是歐盟推出新法規,蘋果也不一定會為 iPhone 換上 USB-C 充電口。
首先即便是今年歐盟通過該項法律規定,要求成員國內銷售的手機必須使用 USB-C 接口,對於手機廠商乃至更多硬件製造商而言,都會有一定的緩衝期。
緩衝期一般會在 12 -24 個月左右,一般是給廠商留出時間調整產品設計和生產流程等,同時也給消費者以時間瞭解新的技術標準。
這 24 個月可不短,整整兩年,期間能發生的變化多了去了。
尤其是蘋果正在力推的 MagSafe 充電生態,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到了 MagSafe 磁吸設計盲操作更方便,而且功率也提升到了 15W。
如今除了蘋果官方推出的 MagSafe 充電器、外接電池、皮革卡包等,第三方廠商也推出了不少配件,如貝爾金推出的車載充電器、多功能充電支架等等。
隨着時間的流動,MagSafe 配件生態只會越來越成熟,充電需求解決後,數據傳輸則通過網絡解決,畢竟現在 Lightning 接口也僅支持 USB 2.0 速度,比 WiFi 或是 5G 快不了多少。
這也符合一直以來蘋果在產品設計方面所追求的無線化。
▲ 3.5mm 耳機口之後,蘋果可能會去掉充電口
再加上 Lightning 接口對於蘋果而言仍然一筆不小的商業收益,充電線等配件生產商要通過蘋果官方的 MFI 配件認證,就必須向蘋果採購相應的 MFI 芯片。
▲ MFI 認證往往意味着正品配件
退一步説,即便是蘋果 2 年後沒有完成 iPhone 無孔化改造,仍然有迴轉的餘地,這樣的故事之前就有。
2009 年歐盟和全球移動通信聯盟協會(GSM)牽頭,與諾基亞、LG、摩托羅拉、三星、索尼愛立信等 14 家手機廠商達成協議,在 2012 年統一將 Micro USB 接口作為標準充電接口規格。
結果我們現在都知道了,iPhone 用的仍然是 Lightning 接口,只不過為了在歐盟成員國銷售,蘋果會在 iPhone 包裝盒內準備一個 Micro USB 轉 Lightning 的轉接頭。
商業、產品設計、乃至配件生態上的考量,iPhone 用上 USB-C 接口仍然希望渺茫。
説到這你可能會有些失望,但其實大可不必,東邊不亮西邊亮嘛。
歐盟新規更重要的意義可能是統一快充協議
之前討論智能手機充電情況時,我們就有提到能終結公有、私有充電協議混亂情況的,可能就是歐盟這樣的超大型機構,依靠立法推動廠商們改變。
如今歐盟真的要這樣幹了。
現階段手機快充協議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由 USB-IF 這種協會推出的公有充電協議,如 PD 快充;二是由手機廠商推出的私有充電協議,例如 OPPO 的 VOOC 閃充、華為的 Fast Charge 技術等。
各家協議並不兼容,這就增加了普通人的選購難度,尤其是在手機不配送充電器的潮流下,很可能出現買回來充電器,根本達不到手機廠商所宣傳的 60W 或是 120W 快充功率的情況。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手機廠商,可以説私有協議是各家靈活調整下的產物,USB-IF 對於充電電流有嚴格的規定,要在 5A 以內,而像 OPPO 的 SuperVOOC 快充電流就超過了 5A,達 6.25A。
為了實現更高的充電功率,不少手機廠商並沒有按照 USB-IF 協會所制定的規則,低電壓大電流也是實現快充的技術方向之一。
從市場角度上看,更高的充電功率也能為手機加分,吸引人們購買。
為了解決充電協議混亂的情況,USB-IF 協會基於 PD 3.0 推出了 PPS 協議,作為可編程協議,它能適應高電壓低電流和低電流高電壓兩種快充模式,也就是説它能兼容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私有快充協議。
同時 PPS 支持更精細的電壓調整,最高可以達到 0.02V 的精度調整,更好電壓調整精度有利於後續調整輸入電流,也能將充電產生的部分熱量從手機轉移到充電器,兼顧效率和體驗。
OPPO 去年展示的 125W 有線快充,其實就是採用 PPS 協議的產品,不過一項新技術從發佈到普及需要一定時間,而手機廠商們基於市場、成本等考量,對於公有協議的跟進也可能會慢一些。
歐盟新規是有機會改變這一情況的,一旦立法規定以 USB-C 作為標準充電器接口,很有可能會選定 1-2 項協議作為通用充電協議,目前 PD 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被選中的協議之一。
這樣一來,手機廠商也會加速對高功率 PD 協議的兼容。
同時通用充電器還能減少我們購買充電線的種類,要知道目前小米、realme 等廠商的原裝充電器仍然在使用 A 口,為了匹配高功率的私有協議,就不得不去買一根 USB A to C 的充電線。
但實際上這種 USB A to C 的充電線是「魔改」的 C 口線,其實完全可以使用 C to C 的充電線代替。
手機和充電器都固定使用 USB-C 口,充電線類型也就固定了,購買時也就不用糾結線纜類型了。
最終形成較為統一的體驗,原裝充電器也能支持手機、電腦等多種設備快速充電,即便丟失了,購買第三方充電產品時也能更從容一些。
統一接口之後,USB-C 也需要更「亮眼」的標識
經過數年的發展,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廠商對於 USB-C 接受程度都已經達到了極高的程度,歐盟使用 USB-C 接口構建標準充電器其實也是順水推舟的選擇。
但統一接口並不意味着萬事大吉。
作為一項發展中的技術,USB-C 雖然在通用性、傳輸效率方面頗有優勢,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目前市面上的 USB-C 線纜並沒有形成完善的標識系統。
舉個例子,USB-C 支持 5GB/S、10GB/s、20GB/s 等不同規格的傳輸速率,同時也對應着不同的傳輸協議乃至線纜價格,但你在購買時並不能很好的辨別兩者,部分線纜會加上 10 的數字標識,但不加的也不少。
▲ 10 的標識一般指 10GB/s 的傳輸速度
今年 6 月 USB-IF 協會還推出了 240W(48V5A)的新標準,説起來是可以為更多類型的設備充電,要知道現在不少遊戲本的功率已經超過了常見的 100W。
這同樣需要相應的線纜支持,USB-IF 協會雖然表示會做專門的標識,但普及到大眾仍然需要一段時間。
USB-C 實現了結構上的統一,只不過繁多的傳輸協議和充電協議,對於消費者而言並不好辨別,顏色標註可能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式,此前小米就曾對自家的充電器和充電線做顏色標註。
▲ 小米在支持 6A 電流的充電線上做了橙色標識.
在統一充電接口之後,我仍然期待像歐盟、USB-IF 協會這樣的組織,能建立相應的標識體系,並推動廠商們按照功能和協議,在 USB-C 接口、線纜上乃至相應的硬件產品上繪製標識,讓人們更方便地購買產品。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