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配 MacBook Pro 2021 首發體驗:擠剩牙膏皮,屏幕強無敵
平整的 A 面,圓潤的倒角,甚至還有黑色的鍵盤。全新 MacBook Pro 的設計乍一看是如此的 Old School,但實際上,它是真的 Old School。
因為它和這台 PowerBook G4 之間藏着一段卧薪嚐膽 20 年的復仇故事。不着急,我們先看完評測部分。故事,我們結尾再和大家聊聊。
之所以説新款 MacBook Pro 很 Old School,是因為這次的設計,真的很不討巧。
平整的 A 面,更大的倒圓角,都讓這台 MacBook Pro 視覺上會比前代厚上不少,但實際上兩者僅相差了 0.06 釐米。其餘三維尺寸變化並不大。
除了雷靂 4 以及 3.5 毫米耳機接口以外,全新 MacBook Pro 還回歸了 MagSafe 磁吸充電口、 HDMI 2.0 以及 SDXC 卡插槽。
相比起前代,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上的雷靂接口從第三代,升級到了第四代,同時支持 DisplayPort、USB 4 以及 USB 3.1 第⼆代。當然,也能拿來給電腦充電。
注意,使用這三個雷靂 4 充電並不能達到最快充電功率。經過我們實測,雖然系統識別出了充電頭為 140W,但實際充電功率則只有 94W。
木桶中的短板,出現在了充電線上。因為蘋果在這個 140W 充電頭上使用了最新的 USB PD 3.1 EPR 標準,然而這個標準實在太新了,所以目前市面上還沒有支持這個標準的 C to C 充電線。
所以想要體驗最快的充電速度,你只能使用這條標配的 MagSafe 充電線。
同時我們也測試了一下這次新增的 SDXC 卡槽,支持 USH-II SD 卡,測出的讀寫速度分別為 134.0MB/s 以及 254.2 MB/s。
另外。這次的 3.5 毫米耳機插孔,是支持高阻抗耳機的,真·極其先進。
這次的接口,真的足夠豐富了。
不過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還是會比起前代重 100g,這大約就是一個拓展塢的重量。
在外觀上還有幾個細節上的改動。首先是 A 面的 logo 更大。其次是屏幕下方的 MacBook Pro 標識移到了 D 面,四個支撐腳也從圓的變成了平的。
鍵盤你一眼可以看出兩個變化。一是整個區域都黑化了,視覺上更加一體。二是 TouchBar 變成全尺寸的實體鍵盤。
這裏有兩個小細節值得一説。
首先黑化的鍵盤凹槽,和整個 C 面是一體的,但使用了雙重陽極氧化工藝,從而實現一塊鋁合金,兩種顏色。
其次,頂部的一排按鍵裏,ESC 鍵和觸控 ID 鍵變得更大。觸控 ID 鍵上增加了一個輔助觸摸識別的⾦屬環,觸摸區域向下凹陷。
有意思的是,F6 鍵集成了勿擾模式,看來蘋果想讓你一鍵安靜搬磚。
鍵盤手感方面,對比 19 款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區別不大。TouchBar 消失後,老用户可能需要適應一段時間。
2012 年,蘋果推出了首款 Retina 視網膜顯示屏的 MacBook Pro,在 1080P 甚至 720P 當道的時代裏,可以説驚豔四座。2021 年,首款配備 XDR 顯示屏的 MacBook Pro 來了,蘋果自信地稱之為「世界上最好的筆記本屏幕」。
這種自信不是沒理由的:mini-LED,1600nit 的峯值亮度,ProMotion 自適應刷新率,3.5mm 四面等寬的邊框。
每個參數拎出來都很能打,組合在一起就孤獨求敗了。
還記得第一次掀開屏幕時,編輯部「哇」聲一片。但隨後的聲音,就變成了「咦」?原因是大家看到了劉海。但有位高情商的同事説,劉海兩邊的屏幕,其實相當於買房送的飄窗。
這樣做比喻,其實不無道理。
因為刨除這兩塊多出來的顯示區域,下面屏幕的顯示比例和此前一樣,依舊是 16:10。
所以它不是原有的屏幕上切除了一個小缺口,更像是在一塊正常比例的屏幕上加了一對耳朵,顯示狀態欄,從而給桌面騰出更多面積。
在全屏播放視頻,以及全屏運行部分軟件時,頂端的屏幕會自動黑掉,以隱藏劉海,實際使用時,幾乎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關於劉海,有這麼幾個細節。
一是交互方式有兩種。當光標劃過劉海,會直接穿過,而不是繞過它。當長按觸控板滑動光標時,光標則不會進入劉海區域,左右移動會直接跳過劉海。
二是在暗黑模式下,劉海其實並不算突兀。三是這個劉海內,集成了一顆 1080P 的攝像頭,以及光線傳感器、LED 指示燈等元器件,所以佔地有點大,比 iPhone 12 系列上的劉海寬一些、方正一些。好在攝像頭的視頻效果提升明顯,視頻會議再也不是「唱黑臉」。
四是劉海左側的圖標如果排滿了,會自動排到劉海右側,劉海不會擋住內容信息。
説完最有爭議的劉海,咱們還是來説一説它的整體觀感。
XDR 顯示屏,第一個特點就是該亮的夠亮。
尤其在看 HDR 視頻時,超高亮度帶來的真實感,是老款 MacBook Pro 無法比擬的。同時方便了視頻工作者處理 HDR 視頻。
首次出現在 MacBook 上的 ProMotion 功能,在啓動台裏左右翻頁,或滑動瀏覽網頁時,高至 120Hz 刷新率的流暢感,會非常直觀。但日常碼字、聊天、觀影時,則感知不強。
有個特別的功能,你可以在設置裏手動控制屏幕的刷新率,在視頻後期等工作流裏,可能會有所幫助。
關於這塊屏幕還有幾點細節,比如四角從直角變成了圓角。PPI 相比前代也有提升,視覺上更細膩。miniLED 的加入,讓屏幕變厚了一點。總的來看,這塊屏幕的素質非常出彩,即便為了這塊屏幕,我覺得也值得升級。
當然,更值得升級的,是蘋果口中「快得嚇人」的 M1 Pro,和「快得太嚇人」的 M1 Max 芯片。
我們測試的這台 MacBook Pro,是 M1 Max 的頂配。10 核 CPU + 32 核 GPU,搭配 64GB 的內存,妥妥的性能怪獸。
首先來看跑分。
我們將 19 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和 ROG 槍神 5 Plus 作為對照組,具體配置見圖表。
在 CineBench R23 和 GeekBench 5 的跑分測試裏,M1 Max 的 CPU 無論是單核還是多核,分數都呈壓倒性優勢。 而 GPU 的成績,ROG 憑藉 RTX 3070 扳回一城,GeekBench 5 的 GPU 跑分是 M1 Max 的兩倍還多。
跑分僅供參考,實際表現還得看場景化測試。
首先我們模擬了影視工作者的工作場景,先是用 Adobe Premiere Pro 導出一段 9 分半的 4K HEVC 視頻,舊 MacBook Pro 耗時 5 分 25 秒,ROG 3 分 55 秒,而新款確實快得嚇人,只需要 2 分 40 秒。
然後用 C4D 渲染一張分辨率為 1080×1080 的圖像,新 MacBook Pro 依然用時最短只需要 12 分 34 秒。贏了也就算了,但你們看,新 MacBook Pro 功耗只用到了 35W,對手都接近是滿載功耗運行。
這就好比對手用盡了吃奶的勁兒,而它只用了一隻小拇指,就把他們掰倒了。
而為了聽一下它的風扇聲,我們決定對它進行雙重烤機。在 CineBench R23 和 GFXBench Metal 的雙重壓力下,我們終於第一次聽到了它的聲音。但功耗,也只到了 85W。
對不起,盡力了。
接下來,我們又對新老 MacBook Pro 展開了對比測試。因為測試軟件和編程平台的差異,這裏先不帶 Windows 玩了。
我們用 Final Cut Pro,將一段 8K HDR 視頻,導出為 4K HEVC 格式。老款 MacBook Pro 需要將近 19 分鐘,而新款只需要 9 分 22 秒,耗時僅是前者的一半。同時功耗、温度都更低。
再者,我們還模擬了一下開發人員的辦公需求,使用 Xcode BenchMark 進行編譯測試。新老 MacBook Pro 的差距也是一眼可見,M1 Max 耗時縮短一半,功耗居然比前輩低了 203%。
作為開發,怎麼不做一下神經網絡訓練呢?所以我們拿了 2.5 萬張貓貓狗狗的照片,進行特徵提取的神經網絡訓練。
但結果你猜怎麼着?
新款 MacBook Pro 居然慘敗,耗時 3 小時 34 分鐘,而對手只用了 1 小時 59 分鐘。查了一下官網才發現,原來我們的測試工具還沒有適配。
最後,我們還是響應大家的需求,測了一下游戲。
在高耗能模式下,運行古墓麗影暗影時,開啓 4K HDR 畫質,僅能跑到 30 FPS。將分辨率切換到 1080P 後,雖然能跑到 70 FPS,但畫面會掉幀。看來 Metal 對於遊戲的優化還是差了點。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沒有辦法測具體的續航。大家可以通過表格中各活動的功耗,來窺測 M1 Max 的能耗比。
注意,這裏的功耗均是在不插電的情況下測試的。相信日常使用中,續航表現不會成為它的短板。
綜上所述,M1 Max 的性能媲美 R9-5950X + RTX 2080,同樣的工作下的功耗卻只有一半左右。既能滿足辦公室重度搬磚,外出不插電也不會露怯。
一句話概括就是:野獸級的性能,寵物級的功耗。
評測看完,我們回到開頭所講到的那個故事。
再一次掏出 2001 年發佈的 PowerBook G4,它的設計在當時有多能打呢?
鈦合金外殼、充電器指示燈、工作指示燈、還有——電量指示燈。
等等,為什麼要在電腦底部做一個電量指示燈?因為電池是可拆卸的。
還有,隱藏式接口、15.2 英寸的四邊框等寬屏幕。甚至不用擰一顆螺絲,即可進行內存升級。
這都讓 PowerBook G4 成為當年最受矚目的筆記本電腦。
但 G4 卻是最後一個 PowerBook 系列。原因恰好就出現在了芯片上。
當時蘋果、IBM 以及摩托羅拉聯盟,共同開發和生產 PowerPC 處理器,並用在了 PowerBook 上。
然而英特爾當時的光輝,讓這顆 CPU 在市場上黯然失色。
最終,喬布斯在 2005 年的 WWDC 上,當着上千名程序員的面,邀請了英特爾的前 CEO 保羅 歐德寧上台,並和他緊緊相抱。
這一抱,PowerBook 直接改了名,換了「芯」,成了我們熟悉的 MacBook。
就此,蘋果開展了和英特爾長達十餘年的合作,但一顆自研芯片的種子也暗自埋下。
在 powerbook G4 成為歷史的 20 年後,一台處處滲透着當年影子的筆記本,帶着 M1 Pro 和 Max 芯片,破土而出。
這就是新的 MacBook Pro。
這一切,或許就像發哥説的一樣: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