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手機屏幕四邊等寬可以有,但沒必要

5 年前,蘋果的「全面屏」手機 iPhone X 正式問世。

▲ iPhone X 與小米 MIX2.

它既為此前延續四代 iPhone 的外觀劃上了句號,也開啓了 iPhone 新一輪不變的設計風格。

不論是圓滑過渡,還是直角邊。不論是 OLED 材質,還是 LCD 材質。以 iPhone X 為起點的話,後續的 iPhone 幾乎都遵循了一個堅持,即是「四邊等寬」。

▲ iPhone 12 與 iPhone 13.

同樣在 5 年前,Android 手機同樣在探索「全面屏」,它們不像直接亮出答案的 iPhone,反而給出了很多的答案,其中也包括屏幕的黑邊。

俗話説,錢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四邊等寬的「關鍵」之一便是先進的 COP 封裝,成為了 Android 廠商們追求的技術。

▲ 華為 P50 Pro.

不過,隨着屏幕 COP 封裝成為主流選擇,但依然很少見與 iPhone 類似的「四邊等寬」設計。

反而,Android 手握 COP 封裝開始追逐曲面屏、極窄邊框,進而打出差異化與視覺衝擊力上來。
▲ 三星 Galaxy S22 與 Galaxy S22+.

一直到三星 Galaxy S22 系列的出現,準確的説是 Galaxy S22 和 S22 Plus 這兩台真 S 序列。

▲  三星 Galaxy S22 與 iPhone 13. 圖片來自:phoneArena

延續 Galaxy S 系列設計風格的同時,還用上了「四邊等寬」的屏幕,甚至要比現在 iPhone 13 系列的邊框還要窄上一圈,稱之為「四邊等窄」。

四邊等窄與非曲面屏的設計,反而讓 Galaxy S22 系列在 Android 陣營裏有了足夠的衝擊力和差異性。

▲ 三星 Galaxy S22 Ultra 與 iPhone 13 Pro Max. 圖片來自:AppleInsider

似乎,四邊等寬、曲面屏這些形態無法等同於衝擊力、差異性。如此來説,Galaxy S22 的出現是否會讓 Android 廠商們把四邊等寬引入到各自產品的設計之中?

「四邊等寬」的設計對於 iPhone 來説意味着什麼?

在分析 Android 廠商們之前,我們還是回到 iPhone 上來,畢竟它們是四邊等寬設計的忠實擁躉。

▲ 四邊等寬的 iPad mini 6.

從 iPhone X 開始,到現在的 iPhone 13 系列,甚至到 iPad、MacBook Pro、Apple Watch,都有四邊等寬元素的體現。

科技博主 John Gruber 在《設計即品牌(design as branding)》的一篇博客中,極力推崇了蘋果的「制定一個目標,並堅定地朝着這個方向精進」這種設計哲學。

▲ iPhone 的過去十年,與未來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關於蘋果設計的播客有兩個背景,一是發佈於 iPhone X 之前 ,二實則是 Gruber 反駁紐約時報的《蘋果失去尖端設計》的專欄。

彼時來看,iPhone 7 系列的亮黑色已經是金屬後蓋的工藝頂峯,並非停滯不前,失去了尖端設計。

▲ iPhone 7 亮黑色.

到了引領 iPhone 進入下一個形態穩定期的 iPhone X,與 iPhone 4、iPhone 6 類似,它們都預示着不同時期 iPhone 的終極形態。

正面全是屏幕,毫無遮擋,只剩下邊框,便是蘋果認為在全面屏時代下 iPhone 該有樣子。

▲ 傳聞中的 iPhone 14 Pro,距離真全面屏又近了一小步.

而在 iPhone X,甚至到現在的 iPhone 13 系列中,蘋果僅完成了四邊等寬,如今它們正在跟劉海(FaceID)較勁,已經有了一些成果。

同樣地,四邊等寬(加劉海)的形態也延續到後續的 Apple Watch、iPad Pro、iPad mini、MacBook Pro 等一系列蘋果產品上。

▲ 新 Macbook Pro 14 與 16. 圖片來自:wsj

Design as branding,設計是為品牌服務,而非單一的產品。好的品牌設計,就像保齡球一樣筆直向前。不好的品牌設計,就好像鐘擺一般來回搖擺。

相對於所謂的「秩序感」,屏幕四邊等寬的設計信條實際更接近與為品牌服務,也可以説是一種「家族化」設計。

嚴格追求「四等寬」設計,為 iPhone 帶來的就是一種品牌認知度,以及拋開 Logo 的一種品牌辨識度。(甚至你也可以説劉海也是如此。)

什麼阻礙了 Android 廠商們用「四邊等寬」屏幕?

大概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工藝成本決定,另一個則是對產品線的考慮。

iPhone X 的發佈大概突出了三件事,一是過萬的售價,二是 Face ID 結構光生物解鎖,三是 COP 先進的封裝工藝(在消費層面則是四等邊、窄下巴)。


當時 iPhone X 上的這塊異形屏成本大概在 80 美元左右,而同代的 iPhone 8 Plus 的屏幕成本只有 50 美元。

屏幕成本,以及為此而設計的邊框,內部結構等等硬件成本也不斷攀升,讓 iPhone X 敲開了 iPhone 的萬元時代。


與此同時,隨着異形屏幕成為主流,Android 廠商也逐步入局,但面對定製屏幕和 COP 封裝工藝的雙高成本,它們只能取其一,也出現了「下巴」問題。

倘若以「下巴」為基準,再去做四等邊的話,設計師可能會提刀去見產品開發。此時,「非四等邊」的設計風格便成為大家心照不宣的一個選擇。

並且,為了極具衝擊力的視覺,雙曲面屏、瀑布屏等設計,也漸漸成為一個選擇。

隨着 COP 封裝的成熟,異形屏幕成本的降低,全面屏的 iPhone 也逐步下放至入門機型,Android 陣營們仍然不肯拿出「四等邊」的設計,反而更願意去做曲面屏了。

其實,這裏還有一個節點,那就是 5G 網絡。


在擁抱超速的 5G 網絡之時,也為終端設備帶來了一些煩惱,發熱和續航,需要更大的機身來中和,雙曲面屏幕、弧形機身恰好是一個解決方案,更加堅定了「曲面屏」的選擇。

另外,如同 iPhone,很多設計風格會在一年兩年之後下放到中端設備。Android 們也會在旗艦產品上佈局新技術、設計和規格,幾次更迭之後逐步下放到中端產品裏。


蘋果的中端、入門設備可能會在 4000 或者 5000 價位,而 Android 可能涵蓋 1000 到 3000 的價位段,相對來説,Android 所覆蓋到的人羣更看重規格配置,而非四等寬、COP 封裝帶來的隱形成本上。

為了厚度、手感,視覺、設計風格,以及產品線的綜合考量,各路權衡下來,致使 Android 陣營裏很少出現四等邊的產品出現。

Android 們已不再需要用「四等邊」來證明

對於「四等邊」的呼籲,其實也是在 iPhone X 發佈之後,和 Android 陣營五花八門的「劉海」模仿,有點東施效顰,劉海學來了,但四等邊的美感卻不在。

彼時,很多 Android 產品對全面屏的設計還處於「探索階段」,整體的設計風格就好像鐘擺一般,讓人捉摸不定。


這個時候,學習 iPhone 的設計風格和設計元素是許多 Android 廠商的做法。

隨着屏幕封裝工藝的成熟,許多廠商在這個過程裏也開始重新思考能代表品牌的設計,以及如何讓設計元素來成為品牌的名片。


就好像四等寬之於 iPhone,Face ID 之於 iPhone,誕生出,晶鑽工藝之於 OPPO,火山口之於 Find,雲階之於 vivo,星環設計之於華為。

硬件上,Android 們也打出了與 iPhone 不同的牌,高功率充電,更大的電池,更多的攝像頭等等。


倘若説,iPhone X 時期的 Android 向 iPhone 看齊的話,那之後的 Android 已經徹底與 iPhone 分道揚鑣。

即使現在屏幕的技術、工藝和成本,做出四等邊的難度大幅降低,Android 廠商們也礙於產品層面的考量而並未跟進,反而依然去按照自己的節奏設計和詮釋產品。


設計為品牌服務,而不是為了「炫技」或者説跟隨,很多 Android 廠商也在逐步地發現自己的傳承風格,至於用不用「四等邊」還是用不用直屏可能並不是重點了。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