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發了《攻殼機動隊》《銀翼殺手》的「賽博大樓」,逃不掉被拆遷的命運
在《攻殼機動隊》《阿基拉》《銀翼殺手》等賽博朋克風格的科幻作品裏,光怪陸離的建築應該是最能體現賽博朋克概念的元素之一。
賽博朋克描繪的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但貧富差距懸殊的獨特社會形態:近未來人類的生活被急速發展的科技所深刻影響,生活水平卻又沒有隨之上升,這種先進與落後的碰撞在概念和視覺上都會形成強烈的衝擊感。
因此,賽博朋克作品裏的建築往往都會給人一種矛盾感,強調高科技、高生活密度,而在設計上相當粗獷。
1972 年,一棟在現在看來非常賽博朋克的大樓在日本東京的街頭上建成。
有別於普通樓房方方正正的造型,這棟大樓看起來就像是兩座由方塊堆疊而成的塔,每個方塊上還有一個圓形的窗口,像極了「滾筒洗衣機」。
▲ 夜光下的中銀膠囊塔 圖片來自:Tom Blachford
如此怪異造型的大樓,其實是由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設計的膠囊公寓。
大樓的每一個方塊都是一個設施齊全、空間獨立的膠囊公寓,因此它被形象地命名為中銀膠囊塔。
超前的設計理念,使得中銀膠囊塔成為了許多科幻作品在描繪未來城市時的參考原型,例如《賽博朋克 2077》裏主角 V 所居住的公寓大樓在外觀上就參考了這種統一、模塊化的風格。
然而就在這個月,這棟屹立半個世紀的賽博大樓將要被正式拆除,黑川紀章在 50 年前對於未來城市的構想,將被永遠定格。
可持續建築的先驅
中銀膠囊塔坐落於日本東京的銀座街區,在這條日本最繁華的街道上,這棟已有 50 年曆史的大樓在今天看來依然有種超脱時代的前衞感。
相比於傳統意義上的「樓房」,中銀膠囊塔在結構上更接近於「塔」。
因為堆砌在上面的每個膠囊方塊,其實都是像疊疊高裏的木塊一樣是活動且可拆除的獨立物。
▲ 圖片來自:Stefan Formentano
中銀膠囊塔的主體是兩座分別層高為 11 層和 13 層的混凝土塔,在此基礎上,再安裝 140 個獨立的膠囊方塊,像樂高那樣「組裝」出一棟公寓大樓。
每個膠囊的長 4.0 米、寬 2.5 米,在安裝之前都預先安裝好了牀、櫥櫃、廁所等內部設施,只需要將它用四枚高張力螺栓與塔身連接,連通上水電路即可使用。
作為連接主體的塔身則用於電梯和管道輸送,與膠囊方塊相互獨立。
根據黑川紀章的設想,每個膠囊都是獨立可移動的,如果住户看膩了一個方向的風景,只要把膠囊拔出來再換個位置,那麼每個人都能收穫不一樣的景色。
▲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這種獨立可替換的膠囊設計也是基於可持續使用的理念,只要每 25 年定期對膠囊進行維護和更換,中銀膠囊塔最多可以使用 200 年。
不過膠囊式的概念雖好,現實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
由於膠囊艙式的設計與傳統建築有很大差異,其更換的難度和成本很高,在中銀膠囊塔落成的 50 年裏,沒有一個膠囊被移動和替換過。
中銀膠囊塔不僅在外觀上特立獨行,其內部設計也非常有未來感。
膠囊方塊最初的設計目標,就是為了給單身的都市上班族提供一個安穩的住所。
▲ 圖片來自:Noritaka Minami
因此,像冰箱、電視、書桌、廁所、牀位等生活所需的物件被儘可能地以最緊湊的方式,塞進 10 平方米的膠囊之中。
在膠囊的最外側是一個標誌性的圓形窗户,在採光的同時拓寬了膠囊的空間感。
也許是受到 70 年代太空文化的影響,由線條和方塊組成的櫃子看起來就像是太空飛船的操控台,電視、立體聲音響被嵌入到櫃子中,這在當時已是屬於最頂級的影音享受。
為了更大程度地利用空間,膠囊採用的是隱藏式設計的桌子,需要用到時再翻開使用。
在膠囊內側還有一個獨立衞浴,可以説「膠囊雖小但五臟俱全」。140 個膠囊就像是 140 個來自太空的航天艙,降落在了日本與膠囊塔對接在了一起。
對於當時的日本都市人來説,富有設計感和科技感的膠囊公寓就是他們對於這座正在急速膨脹城市的最終幻想,中銀膠囊塔在建成之後很快便銷售一空。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棟夢想住所的問題開始慢慢暴露出來。
儘管在設計之初,膠囊塔採用了可拆除的替換式結構,但其維護難度超出了住户們的預想——要想替換塔上某個膠囊的話,需要先從頂層開始將膠囊一個接一個拆除。
不僅如此,膠囊塔的水電設施在老化後也很難得到維修,一些膠囊甚至因為漏雨開始出現石棉暴露的問題,大部分膠囊如今已經荒廢。
2006 年,膠囊艙的業主和物業公司組成的大樓管理委員會曾就大樓的拆除問題開展過討論會議。
▲ 圖片來自:Noritaka Minami
根據當時的估算,每個膠囊的翻新成本約為 620 萬日元。面對高昂的成本,大部分業主選擇拆除大樓,再重新建一棟新的公寓。
2007 年,黑川紀章提出了用新膠囊艙替換現有膠囊艙的方案,然而還是由於成本問題,黑川紀章找不到願意翻新的開發商。
同年,黑川紀章因病去世,中銀膠囊塔的翻新計劃自此擱置。
當理想遇上現實
經過十數年的商討,中銀膠囊塔終於定於今年 4 月正式拆除,它的存在也因此進入了倒計時。
一些仍住在中銀膠囊塔的住户和附近的居民不願見到這棟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大樓最終走向毀滅,他們建立了一箇中銀膠囊塔保護和再生項目組,想辦法儘可能記錄和保存中銀膠囊塔存在過的痕跡。
▲ 圖片來自: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劃
生活在膠囊的住户們的故事被項目組記錄了下來,大小均一的膠囊經過不同住户的裝飾,不再像過去的太空艙那樣統一單調,而是各自承載了屬於住户自己的獨特故事。
▲ 圖片來自: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劃
年久失修的膠囊已經不再適合居住,更多的住户是將膠囊打造成自己的工作室或是一個都市別墅,讓自己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有個得以喘息的地方。
▲ 圖片來自: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劃
又或者,將它打造成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用自己的興趣愛好重新填滿膠囊。
無論是復古還是先進的裝飾,放在膠囊屋裏都顯得相得益彰,方正的膠囊結構與中間碩大的圓窗似乎有一種天然的協調感,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顯得過時。
▲圖片來自:MUJI
無印良品在 2018 年通過重新設計和翻新膠囊房間,推出了一個月租膠囊的活動,人們可以在「無印良品式」的膠囊裏租住一個月,深入體驗膠囊塔的魅力。
當膠囊塔正式被拆除時,一些膠囊將會被翻新捐贈給美術館和博物館進行展出,目前已有一個完成修復的膠囊被送到了埼玉縣立近代美術館展出,而包括蓬皮杜中心在內的美術館有意預定膠囊。
東京大學城市學教授 Christian Dimmer 認為,黑川紀章的中銀膠囊塔是日本新陳代謝運動的一個範例,它就像冰川的化石一樣將這段時代精神凍結在其中。
▲ 丹下健三設計的靜岡新聞放送社 圖片來自:Tom Blachford
新陳代謝運動是日本 1950 年代興起的建築設計運動,由日本著名建築師丹下健三、大高正人、槙文彥、菊竹清訓、黑川紀章等建築師組成的新陳代謝派認為,建築應該能像有機生物那樣生長,通過一些模塊化的組件實現動態更新。
中銀膠囊塔是新陳代謝派的一個重要代表作品,除此之外,丹下健三設計的靜岡新聞放送社、菊竹清訓設計的江户東京博物館等作品都希望通過模擬生物動態變化,以超越現代建築靜止的功能主義。
1970 年,騰飛的日本經濟讓新陳代謝派的構想不再停留在紙面,在大阪舉行的世博會上,新陳代謝派帶着天馬行空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他們大膽而前衞的理念,黑川紀章在世博會上展示的 Takara Beautillion 已經融入了對膠囊結構的探索。
不過相比新陳代謝派的興起速度,其熱潮退去的速度要快得多,舉辦完世博會的日本很快進入經濟衰退期,開始倒退的社會經濟無法支撐起新陳代謝派宏大的城市規劃,遭到冷落的他們將目光投向了非洲和中東。
黑川紀章在在建成中銀膠囊塔後,曾為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一間酒店設計過膠囊化的設計,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間酒店並沒有實際建成。因此,中銀膠囊塔可以説是黑川紀章膠囊設計展現最完整的作品。
中銀膠囊塔是屬於一個時代,又超脱於時代的作品。
它啓發了人們對於未來城市的想象,讓人重新思考建築與持續性的關係,但與之同時,人們還未做好接受這種改變的準備,中銀膠囊塔的拆除,意味着理想主義在人類歷史上又一次被現實撞成粉碎。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賽博朋克描繪的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但貧富差距懸殊的獨特社會形態:近未來人類的生活被急速發展的科技所深刻影響,生活水平卻又沒有隨之上升,這種先進與落後的碰撞在概念和視覺上都會形成強烈的衝擊感。
因此,賽博朋克作品裏的建築往往都會給人一種矛盾感,強調高科技、高生活密度,而在設計上相當粗獷。
1972 年,一棟在現在看來非常賽博朋克的大樓在日本東京的街頭上建成。
有別於普通樓房方方正正的造型,這棟大樓看起來就像是兩座由方塊堆疊而成的塔,每個方塊上還有一個圓形的窗口,像極了「滾筒洗衣機」。
▲ 夜光下的中銀膠囊塔 圖片來自:Tom Blachford
如此怪異造型的大樓,其實是由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設計的膠囊公寓。
大樓的每一個方塊都是一個設施齊全、空間獨立的膠囊公寓,因此它被形象地命名為中銀膠囊塔。
超前的設計理念,使得中銀膠囊塔成為了許多科幻作品在描繪未來城市時的參考原型,例如《賽博朋克 2077》裏主角 V 所居住的公寓大樓在外觀上就參考了這種統一、模塊化的風格。
然而就在這個月,這棟屹立半個世紀的賽博大樓將要被正式拆除,黑川紀章在 50 年前對於未來城市的構想,將被永遠定格。
可持續建築的先驅
中銀膠囊塔坐落於日本東京的銀座街區,在這條日本最繁華的街道上,這棟已有 50 年曆史的大樓在今天看來依然有種超脱時代的前衞感。
相比於傳統意義上的「樓房」,中銀膠囊塔在結構上更接近於「塔」。
因為堆砌在上面的每個膠囊方塊,其實都是像疊疊高裏的木塊一樣是活動且可拆除的獨立物。
▲ 圖片來自:Stefan Formentano
中銀膠囊塔的主體是兩座分別層高為 11 層和 13 層的混凝土塔,在此基礎上,再安裝 140 個獨立的膠囊方塊,像樂高那樣「組裝」出一棟公寓大樓。
每個膠囊的長 4.0 米、寬 2.5 米,在安裝之前都預先安裝好了牀、櫥櫃、廁所等內部設施,只需要將它用四枚高張力螺栓與塔身連接,連通上水電路即可使用。
作為連接主體的塔身則用於電梯和管道輸送,與膠囊方塊相互獨立。
根據黑川紀章的設想,每個膠囊都是獨立可移動的,如果住户看膩了一個方向的風景,只要把膠囊拔出來再換個位置,那麼每個人都能收穫不一樣的景色。
▲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這種獨立可替換的膠囊設計也是基於可持續使用的理念,只要每 25 年定期對膠囊進行維護和更換,中銀膠囊塔最多可以使用 200 年。
不過膠囊式的概念雖好,現實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
由於膠囊艙式的設計與傳統建築有很大差異,其更換的難度和成本很高,在中銀膠囊塔落成的 50 年裏,沒有一個膠囊被移動和替換過。
中銀膠囊塔不僅在外觀上特立獨行,其內部設計也非常有未來感。
膠囊方塊最初的設計目標,就是為了給單身的都市上班族提供一個安穩的住所。
▲ 圖片來自:Noritaka Minami
因此,像冰箱、電視、書桌、廁所、牀位等生活所需的物件被儘可能地以最緊湊的方式,塞進 10 平方米的膠囊之中。
在膠囊的最外側是一個標誌性的圓形窗户,在採光的同時拓寬了膠囊的空間感。
也許是受到 70 年代太空文化的影響,由線條和方塊組成的櫃子看起來就像是太空飛船的操控台,電視、立體聲音響被嵌入到櫃子中,這在當時已是屬於最頂級的影音享受。
為了更大程度地利用空間,膠囊採用的是隱藏式設計的桌子,需要用到時再翻開使用。
在膠囊內側還有一個獨立衞浴,可以説「膠囊雖小但五臟俱全」。140 個膠囊就像是 140 個來自太空的航天艙,降落在了日本與膠囊塔對接在了一起。
對於當時的日本都市人來説,富有設計感和科技感的膠囊公寓就是他們對於這座正在急速膨脹城市的最終幻想,中銀膠囊塔在建成之後很快便銷售一空。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棟夢想住所的問題開始慢慢暴露出來。
儘管在設計之初,膠囊塔採用了可拆除的替換式結構,但其維護難度超出了住户們的預想——要想替換塔上某個膠囊的話,需要先從頂層開始將膠囊一個接一個拆除。
不僅如此,膠囊塔的水電設施在老化後也很難得到維修,一些膠囊甚至因為漏雨開始出現石棉暴露的問題,大部分膠囊如今已經荒廢。
2006 年,膠囊艙的業主和物業公司組成的大樓管理委員會曾就大樓的拆除問題開展過討論會議。
▲ 圖片來自:Noritaka Minami
根據當時的估算,每個膠囊的翻新成本約為 620 萬日元。面對高昂的成本,大部分業主選擇拆除大樓,再重新建一棟新的公寓。
2007 年,黑川紀章提出了用新膠囊艙替換現有膠囊艙的方案,然而還是由於成本問題,黑川紀章找不到願意翻新的開發商。
同年,黑川紀章因病去世,中銀膠囊塔的翻新計劃自此擱置。
當理想遇上現實
經過十數年的商討,中銀膠囊塔終於定於今年 4 月正式拆除,它的存在也因此進入了倒計時。
一些仍住在中銀膠囊塔的住户和附近的居民不願見到這棟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大樓最終走向毀滅,他們建立了一箇中銀膠囊塔保護和再生項目組,想辦法儘可能記錄和保存中銀膠囊塔存在過的痕跡。
▲ 圖片來自: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劃
生活在膠囊的住户們的故事被項目組記錄了下來,大小均一的膠囊經過不同住户的裝飾,不再像過去的太空艙那樣統一單調,而是各自承載了屬於住户自己的獨特故事。
▲ 圖片來自: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劃
年久失修的膠囊已經不再適合居住,更多的住户是將膠囊打造成自己的工作室或是一個都市別墅,讓自己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有個得以喘息的地方。
▲ 圖片來自: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劃
又或者,將它打造成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用自己的興趣愛好重新填滿膠囊。
無論是復古還是先進的裝飾,放在膠囊屋裏都顯得相得益彰,方正的膠囊結構與中間碩大的圓窗似乎有一種天然的協調感,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顯得過時。
▲圖片來自:MUJI
無印良品在 2018 年通過重新設計和翻新膠囊房間,推出了一個月租膠囊的活動,人們可以在「無印良品式」的膠囊裏租住一個月,深入體驗膠囊塔的魅力。
當膠囊塔正式被拆除時,一些膠囊將會被翻新捐贈給美術館和博物館進行展出,目前已有一個完成修復的膠囊被送到了埼玉縣立近代美術館展出,而包括蓬皮杜中心在內的美術館有意預定膠囊。
東京大學城市學教授 Christian Dimmer 認為,黑川紀章的中銀膠囊塔是日本新陳代謝運動的一個範例,它就像冰川的化石一樣將這段時代精神凍結在其中。
▲ 丹下健三設計的靜岡新聞放送社 圖片來自:Tom Blachford
新陳代謝運動是日本 1950 年代興起的建築設計運動,由日本著名建築師丹下健三、大高正人、槙文彥、菊竹清訓、黑川紀章等建築師組成的新陳代謝派認為,建築應該能像有機生物那樣生長,通過一些模塊化的組件實現動態更新。
中銀膠囊塔是新陳代謝派的一個重要代表作品,除此之外,丹下健三設計的靜岡新聞放送社、菊竹清訓設計的江户東京博物館等作品都希望通過模擬生物動態變化,以超越現代建築靜止的功能主義。
1970 年,騰飛的日本經濟讓新陳代謝派的構想不再停留在紙面,在大阪舉行的世博會上,新陳代謝派帶着天馬行空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他們大膽而前衞的理念,黑川紀章在世博會上展示的 Takara Beautillion 已經融入了對膠囊結構的探索。
不過相比新陳代謝派的興起速度,其熱潮退去的速度要快得多,舉辦完世博會的日本很快進入經濟衰退期,開始倒退的社會經濟無法支撐起新陳代謝派宏大的城市規劃,遭到冷落的他們將目光投向了非洲和中東。
黑川紀章在在建成中銀膠囊塔後,曾為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一間酒店設計過膠囊化的設計,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間酒店並沒有實際建成。因此,中銀膠囊塔可以説是黑川紀章膠囊設計展現最完整的作品。
中銀膠囊塔是屬於一個時代,又超脱於時代的作品。
它啓發了人們對於未來城市的想象,讓人重新思考建築與持續性的關係,但與之同時,人們還未做好接受這種改變的準備,中銀膠囊塔的拆除,意味着理想主義在人類歷史上又一次被現實撞成粉碎。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