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馬斯克也搬進「集裝箱」,小房子風潮來了

在一座湖邊的小木屋裏,梭羅和平時一樣洗完澡後,會在門口的陽光下從日出一直坐到中午,獨自凝神遐想,四周是松樹、山核桃樹和漆樹,一片靜寂,而小鳥會在周圍鳴唱,直到太陽照進他的西窗,使他想起了時間的流逝。在那些日子裏,他成長起來,就像玉米在夜間生長那樣。

這是 1845 年。就是在這個充滿靈感的小房子裏,梭羅寫下了著名的《瓦爾登湖》。


▲ 示意圖,圖片來自:wallpaper/LAURA STAMER、HELENE HØYER MIKKELSEN

他或許沒想到,170 年後的現代社會,會再次復興起一次又一次「小房子運動」。

不僅在自然荒野之中。

▲ 圖片來自:ArchDaily
也在高樓大廈之中。

▲ 圖片來自:ArchDaily

新 · 小房子風潮

小房子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畢竟要説起小房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在洞穴中度過的第一天,再拉近點,也可以談到 19 世紀後期美國城市中黑人廣泛居住的小型單層建築——但現代小房子運動的建築,更創新、便攜、簡潔、經濟、可持續

▲圖片來自:MUJI

這股風潮是在過去十年間流行起來的。

《瓦爾登湖》中,梭羅自己建造的木屋成了小房子運動早期的藍本。有人認為 1970 年代是小房子運動開始的時間,那時候 Allan Wexler、Lester Walker 等藝術家、作家、建築師都發表着在微型空間居住的作品,小房子指南層出不窮。


甚至有人直接創立了一家公司 Tumbleweed Tiny House Company,設計和建造了那些帶輪子的不到 10 平方米的房車,掀起了一批制定「小房子計劃」的風潮。


2008 年全球經濟大蕭條時,經濟實惠、居住靈活的小房子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那些幾十平的小房子通常被作為附屬住宅單元,成為過去大房子的替代品,還變身成為小型辦公室、招待所,以及老人們養老和小孩們讀書住的地方。

但過去這些時期的小房子,更像是一種離羣索居的小眾愛好和迫不得已的生存之道。

▲ 圖片來自:Space of Mind

2012 年開始,Facebook、YouTube 和 Instagram 這些互聯網媒介真正推動了 「小房子運動」的熱潮,Google 搜索趨勢顯示「Tiny house」的關注度近十年成倍增長,instagram 上相關的帖子有 500 多萬。


Netflix 的真人秀節目《小屋國度》、英國建築師 George Clarke 的系列劇,加之各類主流媒體對小房子的多次報道,讓小房子運動在網上引起了大量熱議,眾多年輕人開始追捧那些充滿創意和靈感的迷你之屋,為自己打造新的微型生活。


「小房子運動」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一羣羣小房子愛好者都開始「躁」起來了——2015 年美國科羅拉多州舉辦了一次「小房子狂歡大會」(Tiny House Jamboree),引起了 40000 多人的參觀,同年美國還成立了非營利組織「小房子協會」。

世界各國都會定期舉辦類似活動,倡導小房子居住的益處和美好未來,前年悉尼也開啓了一場小房子嘉年華,邀請各類相關名人來演講,向前來的遊客們售賣小房子。

▲Tiny House Jamboree,圖片來自:Architect Magazine

數據預計到 2025 年,微型房屋市場預計還將增長 33.3 億美元。

當然,近兩年的小房子風潮,背後離不開疫情的影響:在每個人因為新冠病毒而遠離人羣、困在城市的時候,大自然中的小房子,成了最具吸引力的烏托邦。

▲圖片來自:阿爾卑斯山 Bivouac 山區營地 / Miha Kajzelj architect

同時城市現有空間和住房的緊缺,以及環保可持續的消費新趨勢,又激發了城市中對微型空間的製造和改造。

小房子正在成為了一種現代的生活方式。

▲ 圖片來自:norske mikrohus

小房子的雙面生活

【自然烏托邦】

很多人一想到小房子,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森林、海邊、高山、荒野之中上,那些似乎只存在於詩歌、電影和夢想中的住所。

現實中的小房子,最常見的也是在各種大自然場景中製造的小木屋們。

▲ 圖片來自:magda tracz、anna busch 和 monika binkowska

它們通常小於 40 平方米,極易製造,遠離城市,立在一片安靜的土地上,看起來彷彿童話裏的故事成真,滿足了我們對自然之家的一切幻想:微風,木頭,壁爐,落葉沙沙,腳下温暖的地毯。

這些小房子大多不是現代人長期的住所,而是讓人們在短期旅行之中歇息放鬆。

在這裏,人們能夠遠離繁複物質和社交壓力的困擾,專注和沉浸在生活本身,是一種本能舒適的迴歸。

▲圖片來自:個個世界-自然營地

馬斯克坐擁豪宅,卻也偏喜歡住在自己的太空公司 SpaceX 旁的一棟價值 5 萬美元的房子,只有 37 平方米。

另一種則是流動的小房子,也就是遊牧人羣最愛的房車。

它滿足了人們「永遠在路上」的願望,且不用擔心住宿地點,也不用擔心交通費用,一輛房車,一切全包。

▲ 圖片來自:norske mikrohus

葡萄牙一對退休夫婦曾住過名為 Adraga 的小房車,裏面有着太陽能電池板、雨水收集器,以及和蔬果種植板等等,滿足了他們生活所需的基本之物。

在那段時間,他們擺脱了這個忙碌運轉的社會,每天享受着緩慢而自給自足的生活。

▲ Adraga

自然之中的小房子,在這個充滿重壓的社會,承載了我們更多的心理願景。

在更多藝術家、新鋭建築師眼中,它們打造的小型裝置空間,是新的精神文化圖騰。
這些小房子製造更注重設計、 工藝、細節等,傳遞着新生代的美學和思想理念。

▲ 歌手陳鴻宇就在家鄉額爾古納的草原上,造了一座神秘黑色小房子,叫眾方紀,這裏進行着一個「獨處體驗計劃」,邀請人們來此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城市新寄所】

小房子風潮已經從自然傳染到城市之中,它的特性也切中了一些都市居住困境。

比如,購房和住房危機問題。

聯合國曾發佈報告顯示,預計在 2030 年,全球 60% 的人口都將居住在城市,現在越來越多外來務工者也開始湧入一線城市。

他們會選擇住進更便宜的小出租屋、微型公寓,或者通過創新的設計改造,讓幾十平的空間,變成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微型住宅。

▲香港 OPOD 水管房

宜家也曾出過很多小空間改造指南,甚至在日本還出租了一個 10 平方米的小房間,塞下了一室一廳一衞一辦公區,教人們身處擁擠都市也能輕鬆打造獨立、靈活的迷你空間。


美國雖然大房子是主流,但近年來小房子的流行趨勢也逐漸上升,2022 年美國購房的平均成本在 119000-615000 美元之間,而一個小房子可能只需要 8000 美元,這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説,很適合作為一個過渡的房子購買和居住,且不需要揹負太大的還貸壓力。

不僅僅是在購房成本上變低,更小的家也意味着更節能,水、電、煤氣都用得更少,很多微型房屋都配備了太陽能電池板,也就更加省錢了。


因為沒有太多空間可以堆放物品,居住者也會更慎重考慮自己下單的每一件物品,形成了一種自覺的「斷舍離」。

因此,小房子也切合了少碳、環保、可持續的趨勢

另外,因為疫情和災難,全球很多人甚至無家可歸,WRI(世界資源研究所)數據估計,到 2025 年將有 16 億人缺乏合適的住所。

在住房需求最緊迫的時期,小房子也能成為實用的緊急避難所,給他們臨時的慰藉。

▲ Elvis Summers 發起的 The Tiny House 運動,就是為無家可歸、被忽視和被遺忘的人建造緊急小型房屋避難所,直到他們找到負擔得起的房子。

比起自然之中的小房子,大城市中的小房子更具包容性和實用性。

不完美的小房子,只是一種新選擇
以上,可能讓你迫不及待想住進小房子了。

但需要理性看待的是,儘管小房子越來越火,但它並不完美,不理想化,也不適合所有人。

▲ 圖片來自:ÖÖD

一,你要花很大功夫改造空間,也要承受小空間的不足。

因為設計是小房子的核心,如何優化垂直空間,如何讓小空間更加多功能都是重點,設計成本並不低,建造過程也不容易。


比起高樓社區和大房子,住在小房子裏也很容易產生危機感,尤其是房車——畢竟人生來就是希望落地的物種。

華盛頓州一名房車居住者就表示,它總是感覺房子在搖晃,受外界影響,受氣候干擾,十分嚴重,最令他憂慮的是:

引用感覺就像我們與地面是分離的,因為我們的房子下面有輪子,它不斷在提醒我,我會一直處於這種脆弱的住房狀態。

二,有所得也就有所失——更少的空間,意味着你得放棄很多生活娛樂項目。


比如,不能泡澡,因為小房子放不下浴缸;不能做各類美食,因為放不下那麼多鍋碗瓢盆,炒一次菜可能滿屋子油煙,而難聞的廁所可能就在旁邊;不能邀請朋友或家人來家裏玩,因為很可能家裏只有一張牀,一張桌子甚至坐不下 10 個人;如果你還想要投影儀、健身器材等大型設備,就更不可能了……

三,在小空間裏長期居住,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有一些潛在影響。

因為它過度擁擠,長此以往會給人悶和壓抑的感受,如果小空間裏做了一個複式結構,你甚至都不能在牀上站起來,幽閉恐懼症就更不適合居住了。


偶爾去小房子裏度假住幾天,放鬆身心,可能還好,但住幾年,完全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了。

四,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小房子很難轉售。

比起上一代人,新生代大部分是「租房一代」,如果把購買小房子作為一個過渡期居住,賺錢後再買大房子,很可能小房子轉售不出去,且通常會貶值。


因為小房子本身佔地小,地基價值不大,升值空間也很小,房車如果沒有什麼獨特之處,就更不容易賣了,因為它時刻在路上,沒過多久大概就破得不行。

五,法律,才是小房子最大的一個挑戰。

關於小房子購買和居住的法律法規,在全球各個國家甚至地區都不同。美國大多數地方政府的眼中,小房子被認為是非法的;加拿大,小房子的合法性取決於房屋的位置以及它是移動的還是固定的;多倫多,小房子必須得有建築許可證且連接到國家電網……

小房子如果沒有建築規範,就意味着它們可能不會按照一定的安全標準建造,比起傳統住宅存在很多灰色地帶。

▲ 圖片來自: Marc Thorpe

房車就面臨着更大的合法停放的阻礙了,要獲得停放許可證,不僅過程困難而且價格高昂,所以你想靠房車世界旅遊的夢,可能只能在合法區域開一開了。

不過隨着小房子的風潮越來越熱,各地關於小房子合法的舉措也在不斷改進,行業不斷髮展完善中。

最後,關於「小房子運動」,至少我們可以注意到的幾點是:
  • 小房子和大房子,各有其好。
  • 小房子與其説是生活的目標,不如説是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 小房子本質上和流行沒關係,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它去創造想要的生活方式。
  • 小房子的流行很容易讓它的潛力被放大,換一種視角,我們也可以看到它背後對貧窮的浪漫化,以及社會結構性的不平等。
  • 我們習慣於擁有越來越多,小房子的精神在於讓我們思考,什麼才是生活中最值得珍視的。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