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摺疊屏,是高端化過程的必經之路
當下的智能手機有些像數學題,它有一套常規的解題方法,最終往往會帶來一個明確的「答案」。
即是高端機不能有短板,中端機要有十足性價比,入門產品不能減配太多。
再加上形態逐步趨同,智能手機更像是一個內容中介,我們逐步成為內容消費者,而非是消費硬件。
如此,我們對大屏幕趨之若鶩,手機的屏幕尺寸也從黃金 3.5 英寸一下子躍升到 6.7 英寸。
屏幕的尺寸之所以還沒有繼續上探,還有一道物理的鐵律在阻擋,更大的體積重量顯然不適合隨身攜帶,自然也無法成為人們口袋中的「手機」,屏幕尺寸與機身有着一個微妙的平衡。
鐵律打破不了,繞過去不就行了?摺疊屏就是當下這麼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疊一疊,折一折,8 英寸大屏進口袋。實際上,摺疊屏解決了「進口袋」這一步,但也帶來了許多問題。
摺疊屏解決了哪些問題?
將「大屏幕塞進口袋」,只是摺疊屏在物理形態上解決了隨身攜帶問題。與其説解決了體積,倒不如説是解決了方形屏幕的「寬度」,摺疊後方便單手握持與單手操控。
「摺疊」這個過程由此也為 2D 形態的屏幕引入了 3D 使用場景。
比如現在最新的摺疊屏藉由鉸鏈的自由懸停,配合相應的軟件,在視頻、拍照、輸入等場景下帶來類似於 PC 的使用體驗。
另外,各個廠商對於摺疊理念不同的理念,市面上基本上有了三種摺疊尺寸,「翻蓋式」的 Flip,mini 尺寸的 Find N,以及全尺寸的 Fold。
Flip,最大的優勢在於「小」,它幾乎是直板手機的一半尺寸,幾乎擁有了直板機所有功能。
Fold,可以稱之為目前摺疊屏的全尺寸,8 英寸的內屏配合 6 英寸的外屏,幾乎是一台手機加上平板的功用。
而介乎二者之間,則是 Find N,比全尺寸小上一圈,但並沒有捨棄手機加平板的功能,更小的尺寸則是為了更好的便攜性。
摺疊屏誕生不久,但機身尺寸已經擁有了三種不同的分支,進化速度相當快,而且每一個尺寸都有着廠商對市場的洞察。
另外,摺疊屏出現後的幾年時間,它的價格也從五位數快速回落到四位數,就拿最近剛推出配置拉滿了的 vivo X Fold 而言,售價也被壓縮到了 9000 元以下,也不再讓普通消費者高攀不起。
對於「摺疊」形態理解的加深,讓更多廠商開始思考如何挖掘出摺疊形態的更多功能玩法,這有些像智能系統出現之前,風格多變的手機樣式時代。
▲ 摺疊屏市場份額大躍進(三星還是大頭). 圖片來自:Counterpoint Research
無論是 DSCC 還是 Counterpoint Research,很多統計機構對摺疊屏市場的預測大都一致,「摺疊屏」的出貨量會逐年呈指數級提升,甚至拋出,「2023 年摺疊屏手機出貨量相比 2021 年會有接近 10 倍增長」。
手機終端廠商不斷地加碼外,相應供應鏈也逐漸成熟,摺疊屏手機在基本性能上與直板手機的差距變小,價格陸續降低,「二合一」或者「多合一」形態的摺疊屏手機也逐步開始吸引到很多普通消費者。
摺疊屏變得更普適了。
摺疊屏帶來了哪些問題?
那麼,普適化的摺疊屏變得成熟了?
答案可以總結成,是也不是。
變得成熟指的是現在的「摺疊屏」產品已經有着當下最好的解決方案,還是以 vivo X Fold 來説,它本身可能沒有那麼多「創新」,但它的出現彌補了此前摺疊屏產品所有的遺憾。
內外屏規格不同,幀率不同,沒有屏下指紋,攝像頭有所閹割,快充功率有所限制等等,這些問題 vivo X Fold 逐一解決。
就像在體驗中所提,它就是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摺疊屏。
相信有了 X Fold 的珠玉在前,後續的摺疊屏也理應會不再有明顯的短板。
不成熟,其實指的還是「摺疊屏」這個形態而言。
▲ 雙手捧着比較合理.
8 英寸的平板摺疊起來,再加上覆雜多「金」的摺疊鉸鏈,自身的重量直奔 300g,再加上疊起來之後,機身的厚度超過 1cm,基本上與輕薄無緣。
帶着摺疊屏通勤幾天之後,幾經糾結,最終還是把 SIM 卡插回了普通的直板手機中。而摺疊屏則躺在包中,等落座之後,再拿出來利用大屏做內容消費。
上述的使用習慣的轉變,幾乎是我遇到每一部摺疊屏,都會經歷一遍的過程,縱使現在的摺疊屏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除了重量厚度,摺疊屏機身內的有着大量的機械結構,這也與智能手機發展規律有些違背。
▲ 三星第三代摺疊屏已經支持 IPX8 級防塵防水. 圖片來自:androidcentral
實則,包括智能手機在內,很多消費電子都在朝着「去除機械結構」方向發展,一是由於機械結構帶來了不穩定,二是壽命問題,三是不利於小型化。
縱使,現在很多產品的轉軸壽命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有着幾十萬次的壽命,但不可否認的是,機械結構不太像是消費電子的明日趨勢。
不成熟的還有內屏。
▲ 初代的保護膜與貼膜類似,屏幕撕開就壞. 圖片來自:MKBHD
三星初代 Galaxy Z Fold 內屏上覆蓋了一層聚酰亞胺薄膜,保護力度有限,很容易造成內屏的損壞。
後續的產品均轉向 UTG 超薄玻璃,保護力提升了,但依然無法達到常規大猩猩玻璃的水準,十分懼怕尖鋭物體,很容易留下難以恢復的痕跡。
▲ UTG 保護性仍然不及普通手機屏幕玻璃. 圖片來自:Zack Nelson
由於內屏的特殊性,其維修成本也十分高昂,幾乎與二手摺疊屏產品相差不大。甚至,相應的貼膜都需要提前預約,以及固定的售後門店才有資格維修。
最後還是説説生態問題,摺疊屏有着小屏和大屏兩套操作邏輯,需要廠商在系統上優化的同時,第三方 App 們同樣需要優化。
不過,現在第三方 App 們對於內屏的適配仍然還處於「羣魔亂舞」的狀態,直接放大,鍵盤彈出擋住輸入框的情形時有發生。
不過,軟件生態的問題,內屏保護,都可以通過技術解決,但機械結構帶來的不穩定和機身自重過大的問題,可能會一直伴隨着摺疊屏。
現在的摺疊屏們更像是為了解決大屏隨身攜帶問題,而引發了很多問題,並非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更像是折中的選擇。
廠商們為什麼都看上了摺疊屏?
依稀記得在跟同事討論摺疊屏時,目前湧現出的摺疊屏大趨勢,很像此前的 5G 手機。只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5G 手機幾乎已成為當下的標配。
▲ 三星取消 Galaxy Note 系列,下半年旗艦開始着重主推摺疊屏產品. 圖片來自:digitaltrends
而摺疊屏可能會成為許多「順理成章」去做的一條產品線分支,也會成為許多廠商旗艦產品線中的一款產品。
縱使摺疊屏推進了幾年,但市場的規模還是較小,且深度不夠。對於很多普通消費者來説,摺疊屏依然有着足夠的新鮮感,市場仍有着足夠的潛力。
▲ Galaxy Z Fold 3 支持 IPX8 級別防水,鉸鏈設計更為複雜精密. 圖片來自:三星
摺疊屏產品,也考驗着廠商對於這種複雜產品的製造能力,鉸鏈設計、內外屏設計、雙屏協同等等,像極了一次大考。
這等綜合實力的凸顯,也勸退了許多小廠商,摺疊屏也成為一個行業頭部玩家秀肌肉的產品。更強的產品力,無疑會在許多消費者心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 小米 MIX FOLD.
用完一圈國產廠商們的摺疊屏之後,可以很好地理解廠商們對產品的考慮與綜合實力。
頭部玩家們的摺疊屏產品不斷湧現,也迅速的盤活了共贏產業鏈,技術精進的同時,成本也在不斷回落。
去年的摺疊屏新品不斷拉低售價,也使得當下許多的摺疊屏新品都維持在四位數。尤其是 OPPO Find N,起售價落在了 7699 元上,幾乎掩蓋了外屏只有 60Hz 刷新率這個小遺憾,開售後一度缺貨,銷量喜人。
不太成熟的摺疊屏,伴隨着廠商們的投入,已經漸漸進入了成熟的造機思路,硬件疊滿之後,最終拼比的可能還是廠商的品牌吸引力。
目前,售價七八千的摺疊屏被寄予厚望衝擊高端市場,這裏面有一部分是由於產品高成本,也有一部分是因為產品的定位,更重要的是,造出滿血的摺疊屏,是每個廠商在高端化上的必經之路。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即是高端機不能有短板,中端機要有十足性價比,入門產品不能減配太多。
再加上形態逐步趨同,智能手機更像是一個內容中介,我們逐步成為內容消費者,而非是消費硬件。
如此,我們對大屏幕趨之若鶩,手機的屏幕尺寸也從黃金 3.5 英寸一下子躍升到 6.7 英寸。
屏幕的尺寸之所以還沒有繼續上探,還有一道物理的鐵律在阻擋,更大的體積重量顯然不適合隨身攜帶,自然也無法成為人們口袋中的「手機」,屏幕尺寸與機身有着一個微妙的平衡。
鐵律打破不了,繞過去不就行了?摺疊屏就是當下這麼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疊一疊,折一折,8 英寸大屏進口袋。實際上,摺疊屏解決了「進口袋」這一步,但也帶來了許多問題。
摺疊屏解決了哪些問題?
將「大屏幕塞進口袋」,只是摺疊屏在物理形態上解決了隨身攜帶問題。與其説解決了體積,倒不如説是解決了方形屏幕的「寬度」,摺疊後方便單手握持與單手操控。
「摺疊」這個過程由此也為 2D 形態的屏幕引入了 3D 使用場景。
比如現在最新的摺疊屏藉由鉸鏈的自由懸停,配合相應的軟件,在視頻、拍照、輸入等場景下帶來類似於 PC 的使用體驗。
另外,各個廠商對於摺疊理念不同的理念,市面上基本上有了三種摺疊尺寸,「翻蓋式」的 Flip,mini 尺寸的 Find N,以及全尺寸的 Fold。
Flip,最大的優勢在於「小」,它幾乎是直板手機的一半尺寸,幾乎擁有了直板機所有功能。
Fold,可以稱之為目前摺疊屏的全尺寸,8 英寸的內屏配合 6 英寸的外屏,幾乎是一台手機加上平板的功用。
而介乎二者之間,則是 Find N,比全尺寸小上一圈,但並沒有捨棄手機加平板的功能,更小的尺寸則是為了更好的便攜性。
摺疊屏誕生不久,但機身尺寸已經擁有了三種不同的分支,進化速度相當快,而且每一個尺寸都有着廠商對市場的洞察。
另外,摺疊屏出現後的幾年時間,它的價格也從五位數快速回落到四位數,就拿最近剛推出配置拉滿了的 vivo X Fold 而言,售價也被壓縮到了 9000 元以下,也不再讓普通消費者高攀不起。
對於「摺疊」形態理解的加深,讓更多廠商開始思考如何挖掘出摺疊形態的更多功能玩法,這有些像智能系統出現之前,風格多變的手機樣式時代。
▲ 摺疊屏市場份額大躍進(三星還是大頭). 圖片來自:Counterpoint Research
無論是 DSCC 還是 Counterpoint Research,很多統計機構對摺疊屏市場的預測大都一致,「摺疊屏」的出貨量會逐年呈指數級提升,甚至拋出,「2023 年摺疊屏手機出貨量相比 2021 年會有接近 10 倍增長」。
手機終端廠商不斷地加碼外,相應供應鏈也逐漸成熟,摺疊屏手機在基本性能上與直板手機的差距變小,價格陸續降低,「二合一」或者「多合一」形態的摺疊屏手機也逐步開始吸引到很多普通消費者。
摺疊屏變得更普適了。
摺疊屏帶來了哪些問題?
那麼,普適化的摺疊屏變得成熟了?
答案可以總結成,是也不是。
變得成熟指的是現在的「摺疊屏」產品已經有着當下最好的解決方案,還是以 vivo X Fold 來説,它本身可能沒有那麼多「創新」,但它的出現彌補了此前摺疊屏產品所有的遺憾。
內外屏規格不同,幀率不同,沒有屏下指紋,攝像頭有所閹割,快充功率有所限制等等,這些問題 vivo X Fold 逐一解決。
就像在體驗中所提,它就是當下「最強」的全尺寸摺疊屏。
相信有了 X Fold 的珠玉在前,後續的摺疊屏也理應會不再有明顯的短板。
不成熟,其實指的還是「摺疊屏」這個形態而言。
▲ 雙手捧着比較合理.
8 英寸的平板摺疊起來,再加上覆雜多「金」的摺疊鉸鏈,自身的重量直奔 300g,再加上疊起來之後,機身的厚度超過 1cm,基本上與輕薄無緣。
帶着摺疊屏通勤幾天之後,幾經糾結,最終還是把 SIM 卡插回了普通的直板手機中。而摺疊屏則躺在包中,等落座之後,再拿出來利用大屏做內容消費。
上述的使用習慣的轉變,幾乎是我遇到每一部摺疊屏,都會經歷一遍的過程,縱使現在的摺疊屏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除了重量厚度,摺疊屏機身內的有着大量的機械結構,這也與智能手機發展規律有些違背。
▲ 三星第三代摺疊屏已經支持 IPX8 級防塵防水. 圖片來自:androidcentral
實則,包括智能手機在內,很多消費電子都在朝着「去除機械結構」方向發展,一是由於機械結構帶來了不穩定,二是壽命問題,三是不利於小型化。
縱使,現在很多產品的轉軸壽命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有着幾十萬次的壽命,但不可否認的是,機械結構不太像是消費電子的明日趨勢。
不成熟的還有內屏。
▲ 初代的保護膜與貼膜類似,屏幕撕開就壞. 圖片來自:MKBHD
三星初代 Galaxy Z Fold 內屏上覆蓋了一層聚酰亞胺薄膜,保護力度有限,很容易造成內屏的損壞。
後續的產品均轉向 UTG 超薄玻璃,保護力提升了,但依然無法達到常規大猩猩玻璃的水準,十分懼怕尖鋭物體,很容易留下難以恢復的痕跡。
▲ UTG 保護性仍然不及普通手機屏幕玻璃. 圖片來自:Zack Nelson
由於內屏的特殊性,其維修成本也十分高昂,幾乎與二手摺疊屏產品相差不大。甚至,相應的貼膜都需要提前預約,以及固定的售後門店才有資格維修。
最後還是説説生態問題,摺疊屏有着小屏和大屏兩套操作邏輯,需要廠商在系統上優化的同時,第三方 App 們同樣需要優化。
不過,現在第三方 App 們對於內屏的適配仍然還處於「羣魔亂舞」的狀態,直接放大,鍵盤彈出擋住輸入框的情形時有發生。
不過,軟件生態的問題,內屏保護,都可以通過技術解決,但機械結構帶來的不穩定和機身自重過大的問題,可能會一直伴隨着摺疊屏。
現在的摺疊屏們更像是為了解決大屏隨身攜帶問題,而引發了很多問題,並非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更像是折中的選擇。
廠商們為什麼都看上了摺疊屏?
依稀記得在跟同事討論摺疊屏時,目前湧現出的摺疊屏大趨勢,很像此前的 5G 手機。只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5G 手機幾乎已成為當下的標配。
▲ 三星取消 Galaxy Note 系列,下半年旗艦開始着重主推摺疊屏產品. 圖片來自:digitaltrends
而摺疊屏可能會成為許多「順理成章」去做的一條產品線分支,也會成為許多廠商旗艦產品線中的一款產品。
縱使摺疊屏推進了幾年,但市場的規模還是較小,且深度不夠。對於很多普通消費者來説,摺疊屏依然有着足夠的新鮮感,市場仍有着足夠的潛力。
▲ Galaxy Z Fold 3 支持 IPX8 級別防水,鉸鏈設計更為複雜精密. 圖片來自:三星
摺疊屏產品,也考驗着廠商對於這種複雜產品的製造能力,鉸鏈設計、內外屏設計、雙屏協同等等,像極了一次大考。
這等綜合實力的凸顯,也勸退了許多小廠商,摺疊屏也成為一個行業頭部玩家秀肌肉的產品。更強的產品力,無疑會在許多消費者心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 小米 MIX FOLD.
用完一圈國產廠商們的摺疊屏之後,可以很好地理解廠商們對產品的考慮與綜合實力。
頭部玩家們的摺疊屏產品不斷湧現,也迅速的盤活了共贏產業鏈,技術精進的同時,成本也在不斷回落。
去年的摺疊屏新品不斷拉低售價,也使得當下許多的摺疊屏新品都維持在四位數。尤其是 OPPO Find N,起售價落在了 7699 元上,幾乎掩蓋了外屏只有 60Hz 刷新率這個小遺憾,開售後一度缺貨,銷量喜人。
不太成熟的摺疊屏,伴隨着廠商們的投入,已經漸漸進入了成熟的造機思路,硬件疊滿之後,最終拼比的可能還是廠商的品牌吸引力。
目前,售價七八千的摺疊屏被寄予厚望衝擊高端市場,這裏面有一部分是由於產品高成本,也有一部分是因為產品的定位,更重要的是,造出滿血的摺疊屏,是每個廠商在高端化上的必經之路。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