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腦洞最大的功能,大多來自這個部門
最近,我在通勤時的消遣變成了「魔法習練」。
不必帶上我的魔杖,只需要拇指和食指輕輕接觸,我就能操控我的 Apple Watch。
每年,我都會挺期待五月。
不止因為有長假放,而且它的第三個星期四是「全球無障礙宣傳日」,這意味着蘋果又要帶來一些我意想不到的交互方式,有新「魔法」了。
今年,我們很開心能夠再次和負責蘋果全球無障礙政策與行動的高級主管 Sarah Herrlinger 進行對話,探究剛公佈的新「魔法」都是怎麼「變」出來的。
▲ Sarah Herrlinger
再大的蘋果公司,做起新功能來還是可以很「個人」
今年公佈的新無障礙功能裏,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 Apple Watch 的鏡像功能(Apple Watch Mirroring)。
簡單來説,這就是把 Apple Watch 的操作界面「投屏」到 iPhone 上。
▲ 將 Apple Watch 界面鏡像於 iPhone 上
接下來,用户除了可以直接在 iPhone 上點擊操作稍微放大版的 Apple Watch 界面外,還能通過一切原本 iPhone 支持的輔助功能來控制手錶 —— 語音控制、頭部追蹤控制和切換控制等。
在這個情況下,不便於用手指輕觸 Apple Watch 的用户,也能找到更合適自己的使用方式。
▲ 2017 WWDC 的 iPhone 切換控制演示
雖然現在聽起來合情合理,但我實在好奇蘋果最開始是怎樣想到這個方案的。
沒想到,一切都源於一位用户:
就這樣,等蘋果今年晚些正式通過系統更新推出這個功能後,他也終於能夠獨立地用上 Apple Watch 的心率/血氧檢測、冥想、睡眠檢測等多種健康功能了。
不過,蘋果無障礙團隊的靈感來源可不只有「個體」。
Herrlinger 表示,要做好無障礙設計,團隊除了會傾聽來自用户信件、客服反饋以及各種殘障羣體組織的聲音外,另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在於聘請殘障員工:
而且,也只有這般緊密地和用户聯繫,才能發掘源源不斷的真實痛點。
不尋常的「跨界」,打造只有蘋果才有的創新
今年另一重要新功能是「門檢測」。
作為放大器 app 中的一個模式,門檢測功能可以幫助失明或低視力用户解決「最後幾步」的問題。
這個功能可通過 iPhone / iPad 攝像頭辨別出「門」,並告知用户他們現在離門還有多遠,門是開着還是關着的,以及他們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來開門(推、拉或者是旋轉把手)。
▲ 識別顯示:關閉的門,距離 8 英尺,文字信息「MUFFIN TO WRITE HOME ABOUT BAKERY」
同時,該模式也會朗讀出門上的信息和周圍的標誌,如房門號或無障礙標誌。
聽起來不是很複雜,但這功能除了用到攝像頭外,其實還涉及了激光雷達掃描儀和設備端機器學習。
而在這個項目以外,蘋果的無障礙團隊平常也會促成不少「跨界」。
Herrlinger 告訴我們,在內部,蘋果擁有一支「規模不小」的無障礙團隊,成員是「建造輔助技術的專家」,打造了旁白、切換控制、語音控制等貫穿於蘋果各線產品的無障礙技術。
與此同時,這支團隊也從整個公司收集想法,和蘋果內部不同的工程團隊合作,實現新功能的研發,並將無障礙植根於整個生態:
在蘋果的想象力中心,提前看見明日的交互「魔法」
有人説,藝術的意義不在於博物館中留下的一件件作品,而是在於它為人類帶來了一種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
我覺得無障礙設計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它把我們帶到我們甚少想象得到的視角,走通了我們未曾想過能這樣使用的功能,不斷拓寬科技創新的集體想象力。
而在蘋果公司中,無障礙團隊就像一個想象力中心 —— 挖掘着「極限」需求,連接着不同產品團隊來解決「不可能的任務」,進而推動創新。
還記得文章開篇的「魔法手勢」嗎?
它其實是蘋果去年為 Apple Watch 推出的輔助功能「手勢控制」。
通過握拳或是輕捏手指,我們就能單手控制 Apple Watch。這對於不方便用另一邊手點擊屏幕,或是有手抖情況的用户來説,都提供了多一種使用手錶的方式。
雖然最開始是為無障礙打造的輔助功能,但由於很受歡迎,蘋果團隊今年宣佈將在該技術基礎上,推出「快速操作」。
今年晚些,大家都可通過「兩次捏合」手勢接聽或掛斷電話、拍照、控制音樂播放以及開始/暫停能訓練。
也許,隨着快速操作種類擴展,這些「魔法手勢」也能像 AirPods「輕點」耳機來控制一樣普及。
當然,這已經不是輔助功能第一次走進「主流」了。
iPadOS 支持用藍牙/有線鼠標控制,最初雖然是作為一個輔助功能推出,但也備受大眾歡迎。
至於今年晚些將推出的「實時字幕」功能,我相信也將成為很多人都會去使用的輔助功能。
在 iPhone、iPad 與 Mac 上,該功能將支持實時轉寫任何音頻,無論是電話、FaceTime、視頻還是社交媒體都行。
並且,這些實時生成的字幕是基於設備端生成,因此可確保信息隱私與安全。
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會關注無障礙功能更新。
硬件技術的突破有它的「硬核浪漫」,而隨無障礙需求而迸發的解決方案,卻體現了想象力帶來的無限可能。
而且,它總能帶我最早地體驗到將改變明日生活的交互「魔法」。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不必帶上我的魔杖,只需要拇指和食指輕輕接觸,我就能操控我的 Apple Watch。
每年,我都會挺期待五月。
不止因為有長假放,而且它的第三個星期四是「全球無障礙宣傳日」,這意味着蘋果又要帶來一些我意想不到的交互方式,有新「魔法」了。
今年,我們很開心能夠再次和負責蘋果全球無障礙政策與行動的高級主管 Sarah Herrlinger 進行對話,探究剛公佈的新「魔法」都是怎麼「變」出來的。
▲ Sarah Herrlinger
再大的蘋果公司,做起新功能來還是可以很「個人」
今年公佈的新無障礙功能裏,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 Apple Watch 的鏡像功能(Apple Watch Mirroring)。
簡單來説,這就是把 Apple Watch 的操作界面「投屏」到 iPhone 上。
▲ 將 Apple Watch 界面鏡像於 iPhone 上
接下來,用户除了可以直接在 iPhone 上點擊操作稍微放大版的 Apple Watch 界面外,還能通過一切原本 iPhone 支持的輔助功能來控制手錶 —— 語音控制、頭部追蹤控制和切換控制等。
在這個情況下,不便於用手指輕觸 Apple Watch 的用户,也能找到更合適自己的使用方式。
▲ 2017 WWDC 的 iPhone 切換控制演示
雖然現在聽起來合情合理,但我實在好奇蘋果最開始是怎樣想到這個方案的。
沒想到,一切都源於一位用户:
引用我們有一位用户,他患有腦癱。他告訴我們,每次有新的 Apple Watch 推出,聽到各種新功能介紹時,他都很想去用,尤其是健康功能。
但是,因為他的四肢運動不便,所以沒法像其他人那樣去使用 Apple Watch。
因為他本來就會通過切換控制去使用 iPhone,所以,我們很自然地想讓他用這種他已經很熟悉的輔助功能來實現這些(在 Apple Watch 上的)操作。
就這樣,等蘋果今年晚些正式通過系統更新推出這個功能後,他也終於能夠獨立地用上 Apple Watch 的心率/血氧檢測、冥想、睡眠檢測等多種健康功能了。
不過,蘋果無障礙團隊的靈感來源可不只有「個體」。
Herrlinger 表示,要做好無障礙設計,團隊除了會傾聽來自用户信件、客服反饋以及各種殘障羣體組織的聲音外,另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在於聘請殘障員工:
引用(我們)不止是為他們打造(無障礙功能),而是要和他們一起打造功能。
而且,也只有這般緊密地和用户聯繫,才能發掘源源不斷的真實痛點。
不尋常的「跨界」,打造只有蘋果才有的創新
今年另一重要新功能是「門檢測」。
作為放大器 app 中的一個模式,門檢測功能可以幫助失明或低視力用户解決「最後幾步」的問題。
這個功能可通過 iPhone / iPad 攝像頭辨別出「門」,並告知用户他們現在離門還有多遠,門是開着還是關着的,以及他們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來開門(推、拉或者是旋轉把手)。
▲ 識別顯示:關閉的門,距離 8 英尺,文字信息「MUFFIN TO WRITE HOME ABOUT BAKERY」
同時,該模式也會朗讀出門上的信息和周圍的標誌,如房門號或無障礙標誌。
聽起來不是很複雜,但這功能除了用到攝像頭外,其實還涉及了激光雷達掃描儀和設備端機器學習。
引用(激光雷達和機器學習)這兩個團隊在無障礙設計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不同項目,但它們會為了我們這個項目而一起合作,打造一些真正只有蘋果才能做到的功能。
而在這個項目以外,蘋果的無障礙團隊平常也會促成不少「跨界」。
Herrlinger 告訴我們,在內部,蘋果擁有一支「規模不小」的無障礙團隊,成員是「建造輔助技術的專家」,打造了旁白、切換控制、語音控制等貫穿於蘋果各線產品的無障礙技術。
與此同時,這支團隊也從整個公司收集想法,和蘋果內部不同的工程團隊合作,實現新功能的研發,並將無障礙植根於整個生態:
引用我們的無障礙的團隊和蘋果其他的團隊始終保持着緊密的合作。
所以,我們不會把輔助功能視為一個單一的應用,或者是操作系統,而是把它完全地整合到了我們整個硬件軟件的生態系統當中,這也是我們蘋果獨一無二的優勢。
在蘋果的想象力中心,提前看見明日的交互「魔法」
有人説,藝術的意義不在於博物館中留下的一件件作品,而是在於它為人類帶來了一種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
我覺得無障礙設計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它把我們帶到我們甚少想象得到的視角,走通了我們未曾想過能這樣使用的功能,不斷拓寬科技創新的集體想象力。
而在蘋果公司中,無障礙團隊就像一個想象力中心 —— 挖掘着「極限」需求,連接着不同產品團隊來解決「不可能的任務」,進而推動創新。
還記得文章開篇的「魔法手勢」嗎?
它其實是蘋果去年為 Apple Watch 推出的輔助功能「手勢控制」。
通過握拳或是輕捏手指,我們就能單手控制 Apple Watch。這對於不方便用另一邊手點擊屏幕,或是有手抖情況的用户來説,都提供了多一種使用手錶的方式。
雖然最開始是為無障礙打造的輔助功能,但由於很受歡迎,蘋果團隊今年宣佈將在該技術基礎上,推出「快速操作」。
今年晚些,大家都可通過「兩次捏合」手勢接聽或掛斷電話、拍照、控制音樂播放以及開始/暫停能訓練。
引用現在我們也是希望去開發更多的快速操作,讓更多的人能夠使用到這種方便的快捷的操作方式,而他們不必然是殘障人士。
也許,隨着快速操作種類擴展,這些「魔法手勢」也能像 AirPods「輕點」耳機來控制一樣普及。
當然,這已經不是輔助功能第一次走進「主流」了。
iPadOS 支持用藍牙/有線鼠標控制,最初雖然是作為一個輔助功能推出,但也備受大眾歡迎。
至於今年晚些將推出的「實時字幕」功能,我相信也將成為很多人都會去使用的輔助功能。
在 iPhone、iPad 與 Mac 上,該功能將支持實時轉寫任何音頻,無論是電話、FaceTime、視頻還是社交媒體都行。
並且,這些實時生成的字幕是基於設備端生成,因此可確保信息隱私與安全。
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會關注無障礙功能更新。
硬件技術的突破有它的「硬核浪漫」,而隨無障礙需求而迸發的解決方案,卻體現了想象力帶來的無限可能。
而且,它總能帶我最早地體驗到將改變明日生活的交互「魔法」。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