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推翻、重塑,蘋果 AR 眼鏡比你想象的還要精彩
蘋果在研發混合現實設備(AR/VR),大概是科技行業裏最「廣為人知」的秘密,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相關的消息走漏風聲。
外界相信,這會是蘋果用來取代 iPhone 的下一代個人終端,未來人們不會再用手指搓弄玻璃,而是變成對着空氣「指手畫腳」。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iPhone 已經從 iPhone 8 演變成 iPhone 14,這個下一代終端仍 “猶抱琵琶半遮面”,始終活在傳言之中。
就在人們快要對混合現實失去新鮮感時,關於這個神秘設備的消息在最近又多了起來。
越來越多消息表明,蘋果的混合現實產品有可能就藏在了庫比蒂諾的某個保密實驗室裏,並且正在做準備與公眾見面。
去年根據商標註冊信息猜中 macOS Monterey 命名的 Parker Ortolani 在最近發現,蘋果最近疑似利用空殼公司在世界各地註冊申請 RealityOS 的商標。
這是蘋果發佈會之前常用的保密手段,此前蘋果就利用過名為「Yosemite Research LLC」的空殼公司註冊了 Yosemite、BigSur、Montery(均為 macOS 的版本名稱)等商標。
Parker Ortolani 發現,與「Yosemite Research LLC」同一個註冊地址的公司「Realityo Systems LLC」在巴西、烏拉圭等國家申請了 RealityOS 的商標。
結合此前開發者在開發日誌找到與 RealityOS 相關的信息來看,Parker Ortolani 認為有理由相信這就是即將應用在蘋果混合現實設備上的操作系統,雖然它不太可能會在幾天後的 WWDC 亮相,但至少説明我們距離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又近了一步。
僅從 RealityOS 的命名來看,該操作系統應該是把重心放在了連接虛擬與現實的交互上,人們或許能將現實世界的互動邏輯應用到虛擬世界,這意味着蘋果有可能會在我們司空見慣的 VR 頭盔形態上帶來一些新的變化。
那麼這款神秘的設備到底長什麼樣子呢?從 The Information 最近發佈的一篇關於蘋果內部研發爭論的報道中,我們或許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泥沼中前行
根據 The Information 的報道,關於如何打破虛擬與現實的壁壘這個問題,在蘋果內部一直爭論不休。
早在 2016 年,蘋果的 VR/AR 團隊已經用沉浸式的 VR 體驗徵得蘋果董事會成員的支持,開始展開對相關產品的研究。
這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創新項目,一些內部人員評價其為「自 iPhone 以後蘋果最大膽的新產品創新」,但從推進過程來看,它比 iPhone 要坎坷得多。
▲ 圖片來自:Time
一些知情人士透露,雖然蘋果現任 CEO 庫克有在支持這個項目,但和喬布斯過去對 iPhone 項目的深度參與相比,庫克對這款新產品的關注度並不太夠,這讓項目團隊難以與 Mac 和 iPhone 團隊爭取開發資源。
蘋果對 AR/VR 領域的投入始於 2015 年收購德國初創企業 Metaio,並在大約同一時間招聘了高管 Mike Rockwell。
Metaio 是由大眾汽車內部的一個項目發展而來,蘋果收購的本意在利用 Metaio 的 AR 技術開發自動駕駛系統,隨後 Facebook 大舉收購 Oculus VR,硅谷掀起了一股虛擬現實熱潮,蘋果才開始利用 Metaio 組建 AR/VR 項目團隊。
▲ Mike Rockwell
領導硬件團隊的便是新加入 Mike Rockwell,在此之前 Mike Rockwell 是杜比實驗室的執行副總裁,他在視覺和高保真音頻領域是個不折不扣的專家。
想要從零開始打造一款硬件,Mike Rockwell 需要徵得其他硬件部門的支持,例如觸摸傳感器、攝像頭、蘋果芯片和顯示器團隊。
事實上包括 iPhone、iPad 等蘋果產品的開發,都是由這些負責各個功能的部門合作完成的,而不是被劃分成「iPhone 組」「Mac 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蘋果不同產品之間有着超越對手的聯動性。
Mike Rockwell 最大的挑戰,就是要獲得內部最強大的兩個部門支持——蘋果工業設計團隊和人機界面團隊,而領導這兩個團隊的則是後喬布斯時代在蘋果最有話語權的 Jony Ive。
Mike Rockwell 團隊的設想最初是打造一個虛擬現實的頭盔,但很快就遭到了 Jony Ive 團隊的反對。Jony Ive 團隊認為頭盔型的產品形態切斷了人與外部環境的聯繫,讓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並且從外部看起來一點也不「時髦」。
▲ 圖為 Facebook 的外顯技術,僅供參考
為了讓工業設計師團隊買賬,Mike Rockwell 團隊曾想過不少改進的方案,例如在外部增加攝像頭,讓佩戴者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最終 Jony Ive 團隊選擇另一種方案——在設備上安裝一個面向外部的屏幕,使得外界的人可以通過屏幕看到佩戴者的眼睛和表情。
這也許能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佩戴者與環境的疏離感,也許只會讓佩戴者看起來更加詭異,但不管怎麼説,Mike Rockwell 團隊還是得到了工業設計團隊的支持,讓這款產品不至於胎死腹中。
推倒再重來
清除了開發的障礙後,Mike Rockwell 團隊還需要回答下一個問題——產品的形態應該長什麼樣?
Mike Rockwell 認為,蘋果應該要開發一台區別於 Oculus 等對手的強大頭戴式產品,在續航、顯示性能上都要有着卓越的水平,因此這款產品需要外接一個性能強大的「基站」設備,就像 VR 發展初期需要外接一台性能強大的 PC 那樣。
根據彭博社爆料的消息來看,這款「基站」設備使用的芯片很有可能就是前段時間應用在 Mac Studio 上的 M1 Ultra,其強大的處理性能確實足以帶來讓各類 VR 一體機都相形見絀的高質量虛擬體驗。
▲ 設計師自制概念圖 圖片來自:AntonioDeRosa
然而出乎 Mike Rockwell 意料的是,蘋果董事會高層更傾向於 Jony Ive 的解決方案:一款無需基站的一體式產品,雖然顯示內容的質量大不如前者,但勝在體積小巧且方便攜帶。
在項目開始之初,由 Jony Ive 領導的團隊就一直推動獨立的頭戴產品版本,Jony Ive 認為如何讓用户願意長期佩戴這款產品是其工業設計首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他極力堅持要讓這款設備擺脱基站的束縛。
▲ 畫面區別大概如此
在高管的演示會上,包括庫克等高管在對比過 Mike Rockwell 團隊的基站套裝那栩栩如生的虛擬畫面,和 Jony Ive 團隊那如同卡通片般的動畫畫面後,還是把票投給更為輕便的後者。
這讓 Mike Rockwell 團隊大受打擊,不僅是因為花了他們大量時間製作的產品原型遭到了否定,更因為包括芯片團隊在內的部門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所需的定製部件,而這一切顯然不能推倒再重來。
▲ 蘋果的芯片明星 Johny Srouji
根據知情人士向 The Information 透露的信息來看,由 Johny Srouji 領導的蘋果芯片團隊已經為這款頭戴式設備準備好了代號為 Bora 的圖像處理芯片和代號為 Golay 的無線芯片,用於驅動內部顯示屏和設備與基站間的數據傳輸。
而另一塊代號為 Jade 的芯片則是專門為基站設計的計算芯片,也就是如今的 M1 Ultra。
如今拋棄了基站方案後,意味着各種複雜的部件都要濃縮在頭戴式設備本體上,這對設備的電池續航能力、計算性能、散熱都會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如果產品出現過熱,那麼此前設計的手部跟蹤、計算機視覺、3D 模型等算法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要進行一次大刀闊斧的調整。
這也是蘋果的頭戴式產品一而再延期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在 Jony Ive 離職之後,他依然在以顧問的身份參與着這款產品的設計與開發,Jony Ive 對產品的一些堅持也讓這款產品變得日益複雜。
▲ Magic Leap
例如 Jony Ive 並不滿意產品原型在設備上安裝電池的設計,更喜歡像 Magic Leap 那樣的在「眼鏡腿」上安裝電池的結構;為了讓使用者與外界有足夠的接觸,眼鏡上配備了 14 個攝像頭來追蹤用户的臉部表情,芯片團隊製造的 Bora 芯片正是為了處理這些複雜的圖像信息。
這些設計隨之帶來了不少問題,由於 Bora 芯片與主處理器代號為 Staten 存在延遲,佩戴者很容易就會感到噁心不適感,最終芯片團隊需要開發一塊流媒體編碼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
▲ 設計師自制概念圖 圖片來自:AntonioDeRosa
總得來説,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上,Mike Rockwell 團隊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不過根據彭博社最新的消息來看,這款神秘設備已經在蘋果董事會上向高層展示,產品整體已經進入加速開發的階段。
繞過一大個圈後,蘋果內部的開發腳步終於接近一致,包括彭博社、郭明錤在內的「蘋果爆料專業户」認為這款產品最快將會在今年年底或是 2023 年推出,如今唯一的問題就是經歷過近 7 年的等待後,大家還會對一款售價將超過 3000 美元的虛擬頭顯感興趣嗎?
再給一點耐心
儘管這款神秘設備久久都不能落地,但其實在近幾年的蘋果新品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從這棵大樹上結下來的果實。
除了前面提到的 M1 Ultra 芯片外,The Information 這款設備上的 Staten 處理器將很有可能首發於新 Macbook Air 和 iPad 等設備上,也就是此前外界猜測的 M2 處理器。
目前來看,將虛擬與現實結合仍是蘋果篤信的未來,郭明錤認為蘋果在發佈了目前正在研發的頭顯設備後,將在 2025 年發佈一款基於智能眼鏡外形的 AR 設備,並且在 2030 年將會發布隱形眼鏡形態的 AR 設備,屆時智能計算將邁入「隱形時代」。
▲ 設計師自制概念圖 圖片來自:AntonioDeRosa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等到人們戴上這款「臉上的 iPhone」後才有意義,不然的話,能打敗 iPhone 的依然是下一代 iPhone。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外界相信,這會是蘋果用來取代 iPhone 的下一代個人終端,未來人們不會再用手指搓弄玻璃,而是變成對着空氣「指手畫腳」。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iPhone 已經從 iPhone 8 演變成 iPhone 14,這個下一代終端仍 “猶抱琵琶半遮面”,始終活在傳言之中。
就在人們快要對混合現實失去新鮮感時,關於這個神秘設備的消息在最近又多了起來。
越來越多消息表明,蘋果的混合現實產品有可能就藏在了庫比蒂諾的某個保密實驗室裏,並且正在做準備與公眾見面。
去年根據商標註冊信息猜中 macOS Monterey 命名的 Parker Ortolani 在最近發現,蘋果最近疑似利用空殼公司在世界各地註冊申請 RealityOS 的商標。
這是蘋果發佈會之前常用的保密手段,此前蘋果就利用過名為「Yosemite Research LLC」的空殼公司註冊了 Yosemite、BigSur、Montery(均為 macOS 的版本名稱)等商標。
Parker Ortolani 發現,與「Yosemite Research LLC」同一個註冊地址的公司「Realityo Systems LLC」在巴西、烏拉圭等國家申請了 RealityOS 的商標。
結合此前開發者在開發日誌找到與 RealityOS 相關的信息來看,Parker Ortolani 認為有理由相信這就是即將應用在蘋果混合現實設備上的操作系統,雖然它不太可能會在幾天後的 WWDC 亮相,但至少説明我們距離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又近了一步。
僅從 RealityOS 的命名來看,該操作系統應該是把重心放在了連接虛擬與現實的交互上,人們或許能將現實世界的互動邏輯應用到虛擬世界,這意味着蘋果有可能會在我們司空見慣的 VR 頭盔形態上帶來一些新的變化。
那麼這款神秘的設備到底長什麼樣子呢?從 The Information 最近發佈的一篇關於蘋果內部研發爭論的報道中,我們或許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泥沼中前行
根據 The Information 的報道,關於如何打破虛擬與現實的壁壘這個問題,在蘋果內部一直爭論不休。
早在 2016 年,蘋果的 VR/AR 團隊已經用沉浸式的 VR 體驗徵得蘋果董事會成員的支持,開始展開對相關產品的研究。
這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創新項目,一些內部人員評價其為「自 iPhone 以後蘋果最大膽的新產品創新」,但從推進過程來看,它比 iPhone 要坎坷得多。
▲ 圖片來自:Time
一些知情人士透露,雖然蘋果現任 CEO 庫克有在支持這個項目,但和喬布斯過去對 iPhone 項目的深度參與相比,庫克對這款新產品的關注度並不太夠,這讓項目團隊難以與 Mac 和 iPhone 團隊爭取開發資源。
蘋果對 AR/VR 領域的投入始於 2015 年收購德國初創企業 Metaio,並在大約同一時間招聘了高管 Mike Rockwell。
Metaio 是由大眾汽車內部的一個項目發展而來,蘋果收購的本意在利用 Metaio 的 AR 技術開發自動駕駛系統,隨後 Facebook 大舉收購 Oculus VR,硅谷掀起了一股虛擬現實熱潮,蘋果才開始利用 Metaio 組建 AR/VR 項目團隊。
▲ Mike Rockwell
領導硬件團隊的便是新加入 Mike Rockwell,在此之前 Mike Rockwell 是杜比實驗室的執行副總裁,他在視覺和高保真音頻領域是個不折不扣的專家。
想要從零開始打造一款硬件,Mike Rockwell 需要徵得其他硬件部門的支持,例如觸摸傳感器、攝像頭、蘋果芯片和顯示器團隊。
事實上包括 iPhone、iPad 等蘋果產品的開發,都是由這些負責各個功能的部門合作完成的,而不是被劃分成「iPhone 組」「Mac 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蘋果不同產品之間有着超越對手的聯動性。
Mike Rockwell 最大的挑戰,就是要獲得內部最強大的兩個部門支持——蘋果工業設計團隊和人機界面團隊,而領導這兩個團隊的則是後喬布斯時代在蘋果最有話語權的 Jony Ive。
Mike Rockwell 團隊的設想最初是打造一個虛擬現實的頭盔,但很快就遭到了 Jony Ive 團隊的反對。Jony Ive 團隊認為頭盔型的產品形態切斷了人與外部環境的聯繫,讓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並且從外部看起來一點也不「時髦」。
▲ 圖為 Facebook 的外顯技術,僅供參考
為了讓工業設計師團隊買賬,Mike Rockwell 團隊曾想過不少改進的方案,例如在外部增加攝像頭,讓佩戴者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最終 Jony Ive 團隊選擇另一種方案——在設備上安裝一個面向外部的屏幕,使得外界的人可以通過屏幕看到佩戴者的眼睛和表情。
這也許能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佩戴者與環境的疏離感,也許只會讓佩戴者看起來更加詭異,但不管怎麼説,Mike Rockwell 團隊還是得到了工業設計團隊的支持,讓這款產品不至於胎死腹中。
推倒再重來
清除了開發的障礙後,Mike Rockwell 團隊還需要回答下一個問題——產品的形態應該長什麼樣?
Mike Rockwell 認為,蘋果應該要開發一台區別於 Oculus 等對手的強大頭戴式產品,在續航、顯示性能上都要有着卓越的水平,因此這款產品需要外接一個性能強大的「基站」設備,就像 VR 發展初期需要外接一台性能強大的 PC 那樣。
根據彭博社爆料的消息來看,這款「基站」設備使用的芯片很有可能就是前段時間應用在 Mac Studio 上的 M1 Ultra,其強大的處理性能確實足以帶來讓各類 VR 一體機都相形見絀的高質量虛擬體驗。
▲ 設計師自制概念圖 圖片來自:AntonioDeRosa
然而出乎 Mike Rockwell 意料的是,蘋果董事會高層更傾向於 Jony Ive 的解決方案:一款無需基站的一體式產品,雖然顯示內容的質量大不如前者,但勝在體積小巧且方便攜帶。
在項目開始之初,由 Jony Ive 領導的團隊就一直推動獨立的頭戴產品版本,Jony Ive 認為如何讓用户願意長期佩戴這款產品是其工業設計首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他極力堅持要讓這款設備擺脱基站的束縛。
▲ 畫面區別大概如此
在高管的演示會上,包括庫克等高管在對比過 Mike Rockwell 團隊的基站套裝那栩栩如生的虛擬畫面,和 Jony Ive 團隊那如同卡通片般的動畫畫面後,還是把票投給更為輕便的後者。
這讓 Mike Rockwell 團隊大受打擊,不僅是因為花了他們大量時間製作的產品原型遭到了否定,更因為包括芯片團隊在內的部門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所需的定製部件,而這一切顯然不能推倒再重來。
▲ 蘋果的芯片明星 Johny Srouji
根據知情人士向 The Information 透露的信息來看,由 Johny Srouji 領導的蘋果芯片團隊已經為這款頭戴式設備準備好了代號為 Bora 的圖像處理芯片和代號為 Golay 的無線芯片,用於驅動內部顯示屏和設備與基站間的數據傳輸。
而另一塊代號為 Jade 的芯片則是專門為基站設計的計算芯片,也就是如今的 M1 Ultra。
如今拋棄了基站方案後,意味着各種複雜的部件都要濃縮在頭戴式設備本體上,這對設備的電池續航能力、計算性能、散熱都會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如果產品出現過熱,那麼此前設計的手部跟蹤、計算機視覺、3D 模型等算法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要進行一次大刀闊斧的調整。
這也是蘋果的頭戴式產品一而再延期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在 Jony Ive 離職之後,他依然在以顧問的身份參與着這款產品的設計與開發,Jony Ive 對產品的一些堅持也讓這款產品變得日益複雜。
▲ Magic Leap
例如 Jony Ive 並不滿意產品原型在設備上安裝電池的設計,更喜歡像 Magic Leap 那樣的在「眼鏡腿」上安裝電池的結構;為了讓使用者與外界有足夠的接觸,眼鏡上配備了 14 個攝像頭來追蹤用户的臉部表情,芯片團隊製造的 Bora 芯片正是為了處理這些複雜的圖像信息。
這些設計隨之帶來了不少問題,由於 Bora 芯片與主處理器代號為 Staten 存在延遲,佩戴者很容易就會感到噁心不適感,最終芯片團隊需要開發一塊流媒體編碼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
▲ 設計師自制概念圖 圖片來自:AntonioDeRosa
總得來説,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上,Mike Rockwell 團隊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不過根據彭博社最新的消息來看,這款神秘設備已經在蘋果董事會上向高層展示,產品整體已經進入加速開發的階段。
繞過一大個圈後,蘋果內部的開發腳步終於接近一致,包括彭博社、郭明錤在內的「蘋果爆料專業户」認為這款產品最快將會在今年年底或是 2023 年推出,如今唯一的問題就是經歷過近 7 年的等待後,大家還會對一款售價將超過 3000 美元的虛擬頭顯感興趣嗎?
再給一點耐心
儘管這款神秘設備久久都不能落地,但其實在近幾年的蘋果新品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從這棵大樹上結下來的果實。
除了前面提到的 M1 Ultra 芯片外,The Information 這款設備上的 Staten 處理器將很有可能首發於新 Macbook Air 和 iPad 等設備上,也就是此前外界猜測的 M2 處理器。
目前來看,將虛擬與現實結合仍是蘋果篤信的未來,郭明錤認為蘋果在發佈了目前正在研發的頭顯設備後,將在 2025 年發佈一款基於智能眼鏡外形的 AR 設備,並且在 2030 年將會發布隱形眼鏡形態的 AR 設備,屆時智能計算將邁入「隱形時代」。
▲ 設計師自制概念圖 圖片來自:AntonioDeRosa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等到人們戴上這款「臉上的 iPhone」後才有意義,不然的話,能打敗 iPhone 的依然是下一代 iPhone。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