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墨水屏,可能是新的 Touch Bar
喬布斯迴歸後,大幅革新產品線,推出了許多「劃時代」的產品,彼時蘋果公司也重新「酷」了起來。
大概從那時候起,蘋果的新產品總會被冠以「game changer(顛覆傳統)」的名號。
iPod 顛覆了實體唱片行業,MacBook Air 重新定義了輕薄筆記本,iPhone 則徹底開啓了「智能」手機時代,iPad 也正朝着新時代的個人 PC 進化。
▲ MacBook Air 從牛皮紙袋中滑出. 圖片來自:Gfycat
只是在高歌猛進後,蘋果變得更加「沉穩」,產品的更迭變得更加理性,似乎少了些「光芒」,或許,蘋果實則也正在等一個「突破」。
眾所周知,蘋果與農夫山泉一樣,「不生產水,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只不過蘋果帶來的是新技術,加上一些創意的想法,融合在產品裏。
▲ 蘋果摺疊屏假想圖. 圖片來自:wccftech
此前,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便分享了一個消息,稱蘋果正在調研 E Ink(元太科技)的電子墨水屏,並分析可能會用在傳聞中的可摺疊 iPhone 上。
在產品上市或者預研階段,蘋果會調查許多技術的可行性,雖然其中大多數的「調研」並未能最終落地。
▲ 墨水屏不僅變彩,也開始支持摺疊. 圖片來自:元太科技
只是「電子墨水屏」近來所取得的突破,極有可能會給當下許多蘋果的產品線帶來新的啓發。
難以成為「主屏」的墨水屏
常見的 LCD、OLED 材質屏幕,追求真實、均衡和高適配性,儘量避免明顯的缺陷。
▲ 刷新速度肉眼可見.
而電子墨水屏,卻與它截然相反,有着鮮明的優缺點,以及在運用場景上,有着很大的侷限性。
電子墨水屏只有在需要重寫時,才需要通電,並且自身的刷新率很慢,不過它能夠很好的適配不怎麼需要時常刷新的信息場景。
另外,經過幾年的發展,墨水屏曾經的分辨率、色彩等問題也逐步完善,躍進了 300ppi 的分辨率和彩色的門檻。
專注墨水屏的 E Ink(元太科技)近期也革新了彩色墨水屏技術,使得其能夠成為一些消費電子產品可交互「屏幕」。
不過,E ink Gallery 3 的彩色墨水屏技術已經有了大幅提升,但它仍舊剛剛達到了黑白墨水屏的等級。
也就是説它依舊有着一定的侷限性,也正是由於此,才使其有着十分清晰的使用、交互邊界。
▲ 墨水屏偶爾的腦洞產品.
現階段,電紙書閲讀器仍然是運用墨水屏最廣泛的設備。它的成功正是利用了墨水屏的「邊界」。
「閲讀」不需要屏幕頻繁的刷新,同樣色彩也不是必須,甚至無法自發光的墨水屏呈現的觀感與傳統的紙張十分契合。
▲ 一個 Kindle 可抵一個圖書館.
種種的緣由讓 Kindle 們成為了取代紙質書的最佳設備。
Kindle 這類電紙書閲讀器成功之後,墨水屏也被搬上了一些「智能」設備中。
一直到現在,還有很多這種產品出現,不過它們與當下其他的產品有些許脱節。
不跟手的屏幕,較低的刷新率,幾乎就是一台能用流量的「老人機」,妥妥的戒網神器。
除了閲讀,其他的許多需求,無論在交互還是顯示效果上,墨水屏都難以滿足。
以其自身的特點來看,它很難成為智能設備們的「主屏」。
可能會是一塊好「副屏」
換個思路的話,當不了主的墨水屏,可能會是一塊好副屏。
而這也是郭明錤所預測的,很有可能成為蘋果摺疊設備的第二塊屏幕。
當下,似乎也只有蘋果還沒有入局「摺疊」設備,但卻有了相當明確的消息稱蘋果已經開始試產原型機。
並且,蘋果的野心並非侷限於 iPhone 上,iPad、MacBook 都有可能摺疊起來。
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就在播客中表示,蘋果還在開發一款擁有 20 英寸超大屏幕的可摺疊設備,展開是 iPad,而合上則是 MacBook。
▲ 超大號的蘋果可摺疊設備. 圖片來自:wccftech
無論當下的摺疊形態如何變化,多塊屏幕是「必需」的配置。但一直到現在,摺疊屏的兩塊屏幕在使用上仍然有一些模糊的「邊界」,再加上畫質不太一致的配置,同一設備的「分裂」感明顯。
蘋果調研的墨水屏,在摺疊屏上呈現的方式可能與 Z Flip 類似,利用墨水屏的省電的特性,用以顯示通知、時間或者小插件,有些像現在的 Apple Watch。
▲ 三星 Galaxy Z Flip3.
至於更復雜的交互或者信息處理,則直接在主屏完成。
又或者,墨水屏也可以以一個監控窗口的形式設計在 Mac 或者 iPad 上。不用打開,就可以讀取設備的基本狀態。
甚至也可以移植到配件上,利用 MagSafe 傳輸相應的數據,同樣提供一些信息。
用墨水屏做「副屏」,甚至給 iPhone 做配件,早已出現。像是火極一時的 YotaPhone 便存在着一塊墨水屏幕,只是它的尺寸與主屏類似,並沒有存在明顯的界限,新鮮感之後就成為了擺設。
而 iPhone 相關的保護殼則需要通過實體接口連接,並且自帶電池,體積重量並不友好。
如何利用好墨水屏鮮明的特點,並且以合理的方式體現出來,應該是蘋果在調研技術之外,所另外考量的一大方向。
從未成功的「副屏」怎麼逆襲?
「副屏」這個概念,很早之前就出現在了各種消費電子產品之中。
▲ Nikon Z7.
不過細細數來,也只有專業級的無反、單反有着較為「實用」之功用。它存在的歷史相當悠久,橫穿了相機的膠片時代和數碼時代。
長時間用户習慣的積累,以及僅呈現基本信息,讓這塊「副屏」一直保留至今。可以説是習慣的培養,其實也是找到了最合適的定位,且沒有越界。
▲ 富士 X-Pro 3. 圖片來自:dpreview
不過,這裏也有一個反例,也就是膠片巨頭之一的富士,在其類旁軸無反相機 X-Pro 3 中就對「副屏」做了一次革新。
這塊小副屏佔據了原來主屏的位置,並且相對傳統副屏,它還有更少的信息呈現。上市後,這塊屏幕也成為 X-Pro 3 的一個「缺陷」,甚至也拉昇了舊款 X-Pro 2 的熱度。
▲ 信息一目瞭然. 圖片來自:reddit
另外一個副屏較為合理的存在則是在 DIY 領域。利用 AIDA64 軟件搭建一個 PC 機箱內部的「副屏」,它與相機上的「副屏」功用差不多,顯示處理器、顯卡、硬盤運行狀態。
但同樣的功用的「副屏」放在智能手機上就有點「多此一舉」。雙屏的 vivo NEX,魅族的 Pro 7 系列,小米的 11 Ultra 大都是曇花一現,並沒有延續下來。
相對來説,副屏帶來的額外優勢,都被佔去的額外空間,額外消耗的電量以及對散熱的影響抹平,實用性有限,甚至有些雞肋。
無論是相機還是 PC DIY 行業,副屏面向的多是小眾人羣,他們有着足夠明確的需求。
而面向大眾的智能手機,「副屏」更像是一個差異化的元素,與後蓋的設計、材質、配色有些類似。
▲ Touch Bar 是 MacBook 上曾經的「副屏」,但一直定位不夠明朗.
彩色墨水屏做的副屏也在規避能耗的缺陷,摺疊屏或者更大的摺疊設備上則在規避對空間的擠佔。
讓「副屏」逆襲,重點並不在於如何去把副屏的功能做得複雜,而是在顯示基本信息的情況下,去打造出足夠差異化的東西。
畢竟對於普羅大眾來説,「花裏胡哨」可能更有吸引力。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大概從那時候起,蘋果的新產品總會被冠以「game changer(顛覆傳統)」的名號。
iPod 顛覆了實體唱片行業,MacBook Air 重新定義了輕薄筆記本,iPhone 則徹底開啓了「智能」手機時代,iPad 也正朝着新時代的個人 PC 進化。
▲ MacBook Air 從牛皮紙袋中滑出. 圖片來自:Gfycat
只是在高歌猛進後,蘋果變得更加「沉穩」,產品的更迭變得更加理性,似乎少了些「光芒」,或許,蘋果實則也正在等一個「突破」。
眾所周知,蘋果與農夫山泉一樣,「不生產水,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只不過蘋果帶來的是新技術,加上一些創意的想法,融合在產品裏。
▲ 蘋果摺疊屏假想圖. 圖片來自:wccftech
此前,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便分享了一個消息,稱蘋果正在調研 E Ink(元太科技)的電子墨水屏,並分析可能會用在傳聞中的可摺疊 iPhone 上。
在產品上市或者預研階段,蘋果會調查許多技術的可行性,雖然其中大多數的「調研」並未能最終落地。
▲ 墨水屏不僅變彩,也開始支持摺疊. 圖片來自:元太科技
只是「電子墨水屏」近來所取得的突破,極有可能會給當下許多蘋果的產品線帶來新的啓發。
難以成為「主屏」的墨水屏
常見的 LCD、OLED 材質屏幕,追求真實、均衡和高適配性,儘量避免明顯的缺陷。
▲ 刷新速度肉眼可見.
而電子墨水屏,卻與它截然相反,有着鮮明的優缺點,以及在運用場景上,有着很大的侷限性。
電子墨水屏只有在需要重寫時,才需要通電,並且自身的刷新率很慢,不過它能夠很好的適配不怎麼需要時常刷新的信息場景。
另外,經過幾年的發展,墨水屏曾經的分辨率、色彩等問題也逐步完善,躍進了 300ppi 的分辨率和彩色的門檻。
專注墨水屏的 E Ink(元太科技)近期也革新了彩色墨水屏技術,使得其能夠成為一些消費電子產品可交互「屏幕」。
不過,E ink Gallery 3 的彩色墨水屏技術已經有了大幅提升,但它仍舊剛剛達到了黑白墨水屏的等級。
也就是説它依舊有着一定的侷限性,也正是由於此,才使其有着十分清晰的使用、交互邊界。
▲ 墨水屏偶爾的腦洞產品.
現階段,電紙書閲讀器仍然是運用墨水屏最廣泛的設備。它的成功正是利用了墨水屏的「邊界」。
「閲讀」不需要屏幕頻繁的刷新,同樣色彩也不是必須,甚至無法自發光的墨水屏呈現的觀感與傳統的紙張十分契合。
▲ 一個 Kindle 可抵一個圖書館.
種種的緣由讓 Kindle 們成為了取代紙質書的最佳設備。
Kindle 這類電紙書閲讀器成功之後,墨水屏也被搬上了一些「智能」設備中。
一直到現在,還有很多這種產品出現,不過它們與當下其他的產品有些許脱節。
不跟手的屏幕,較低的刷新率,幾乎就是一台能用流量的「老人機」,妥妥的戒網神器。
除了閲讀,其他的許多需求,無論在交互還是顯示效果上,墨水屏都難以滿足。
以其自身的特點來看,它很難成為智能設備們的「主屏」。
可能會是一塊好「副屏」
換個思路的話,當不了主的墨水屏,可能會是一塊好副屏。
而這也是郭明錤所預測的,很有可能成為蘋果摺疊設備的第二塊屏幕。
當下,似乎也只有蘋果還沒有入局「摺疊」設備,但卻有了相當明確的消息稱蘋果已經開始試產原型機。
並且,蘋果的野心並非侷限於 iPhone 上,iPad、MacBook 都有可能摺疊起來。
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就在播客中表示,蘋果還在開發一款擁有 20 英寸超大屏幕的可摺疊設備,展開是 iPad,而合上則是 MacBook。
▲ 超大號的蘋果可摺疊設備. 圖片來自:wccftech
無論當下的摺疊形態如何變化,多塊屏幕是「必需」的配置。但一直到現在,摺疊屏的兩塊屏幕在使用上仍然有一些模糊的「邊界」,再加上畫質不太一致的配置,同一設備的「分裂」感明顯。
蘋果調研的墨水屏,在摺疊屏上呈現的方式可能與 Z Flip 類似,利用墨水屏的省電的特性,用以顯示通知、時間或者小插件,有些像現在的 Apple Watch。
▲ 三星 Galaxy Z Flip3.
至於更復雜的交互或者信息處理,則直接在主屏完成。
又或者,墨水屏也可以以一個監控窗口的形式設計在 Mac 或者 iPad 上。不用打開,就可以讀取設備的基本狀態。
甚至也可以移植到配件上,利用 MagSafe 傳輸相應的數據,同樣提供一些信息。
用墨水屏做「副屏」,甚至給 iPhone 做配件,早已出現。像是火極一時的 YotaPhone 便存在着一塊墨水屏幕,只是它的尺寸與主屏類似,並沒有存在明顯的界限,新鮮感之後就成為了擺設。
而 iPhone 相關的保護殼則需要通過實體接口連接,並且自帶電池,體積重量並不友好。
如何利用好墨水屏鮮明的特點,並且以合理的方式體現出來,應該是蘋果在調研技術之外,所另外考量的一大方向。
從未成功的「副屏」怎麼逆襲?
「副屏」這個概念,很早之前就出現在了各種消費電子產品之中。
▲ Nikon Z7.
不過細細數來,也只有專業級的無反、單反有着較為「實用」之功用。它存在的歷史相當悠久,橫穿了相機的膠片時代和數碼時代。
長時間用户習慣的積累,以及僅呈現基本信息,讓這塊「副屏」一直保留至今。可以説是習慣的培養,其實也是找到了最合適的定位,且沒有越界。
▲ 富士 X-Pro 3. 圖片來自:dpreview
不過,這裏也有一個反例,也就是膠片巨頭之一的富士,在其類旁軸無反相機 X-Pro 3 中就對「副屏」做了一次革新。
這塊小副屏佔據了原來主屏的位置,並且相對傳統副屏,它還有更少的信息呈現。上市後,這塊屏幕也成為 X-Pro 3 的一個「缺陷」,甚至也拉昇了舊款 X-Pro 2 的熱度。
▲ 信息一目瞭然. 圖片來自:reddit
另外一個副屏較為合理的存在則是在 DIY 領域。利用 AIDA64 軟件搭建一個 PC 機箱內部的「副屏」,它與相機上的「副屏」功用差不多,顯示處理器、顯卡、硬盤運行狀態。
但同樣的功用的「副屏」放在智能手機上就有點「多此一舉」。雙屏的 vivo NEX,魅族的 Pro 7 系列,小米的 11 Ultra 大都是曇花一現,並沒有延續下來。
相對來説,副屏帶來的額外優勢,都被佔去的額外空間,額外消耗的電量以及對散熱的影響抹平,實用性有限,甚至有些雞肋。
無論是相機還是 PC DIY 行業,副屏面向的多是小眾人羣,他們有着足夠明確的需求。
而面向大眾的智能手機,「副屏」更像是一個差異化的元素,與後蓋的設計、材質、配色有些類似。
▲ Touch Bar 是 MacBook 上曾經的「副屏」,但一直定位不夠明朗.
彩色墨水屏做的副屏也在規避能耗的缺陷,摺疊屏或者更大的摺疊設備上則在規避對空間的擠佔。
讓「副屏」逆襲,重點並不在於如何去把副屏的功能做得複雜,而是在顯示基本信息的情況下,去打造出足夠差異化的東西。
畢竟對於普羅大眾來説,「花裏胡哨」可能更有吸引力。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