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 芯片開啓了蘋果「電腦」的 Arm 時代
昨晚,在 WWDC 2022 主題演講前夕,Apple Store 罕見進入維護狀態,這一般暗示着會有重量級消費級新品發佈並上市。
此前也只有在 2017 年出現了相同狀況,在當年的 WWDC 上,蘋果一口氣推出了八款新品,拋開軟件系統的例行更新,彼時推出了 iPad Pro 10.5、iMac Pro、HomePod 三款硬件產品,可謂空前。
果不其然,今年的 WWDC 又是一屆被新硬件搶了風頭的開發者大會。新一代的 M 芯片,重新設計的 MacBook Air 着實「驚喜」。
時隔兩年,按照蘋果的節奏,M2 芯片的出現意味着「過渡期」已過,Mac 們已經徹底與 x86 架構告別,徹徹底底的踏入 Arm 架構時代。
▲ 蘋果的「電腦」們.
不止是 Mac,搭載 M 芯片的 iPad 也逐步與 A 芯片 iPad 拉開差距,朝着蘋果口中的「下一代電腦」更進一步。
M2 芯片,精準卡位的一次升級
M2 芯片並非是革新,而是成熟商業公司的一次正常迭代。
這也意味着,M2 並非像是 M1 那般有着顛覆行業的能效比和新架構。M2 之於 M1,更像是 A15 之於 A14,小有升級,小有優化。
M2 採用的是台積電「第二代」5nm 工藝製程,猜測是 N5P(5nm 性能增強版)。參考台積電對 N5P 工藝的介紹,相同功率下,N5P 會有 7% 的性能提升以及 15% 的功耗提升。
但 M2 相對於 M1 有着 18% CPU 和 35% GPU 的提升,能效優化程度並未提及,猜測蘋果仍舊按照 M1 的性能釋放功率(最高 15W)調校。
▲ M2 變大了,也變複雜了. 圖片來自:Apple
在吃透工藝製程紅利的前提下,蘋果的 M2 芯片也在結構上加以升級。總結來説,就是增加核心,增大芯片面積,融合更多晶體管數。
從蘋果公佈的 M2 與 M1 芯片透視圖中,可以看出 M2 芯片有了更大的面積,其晶體管數也突破 200 億(M1 則是 160 億)。
▲ 蘋果芯片架構師、副總裁蒂姆·米勒特(Tim Millet). 圖片來自:Apple
在此前的採訪中,蘋果芯片架構師、副總裁蒂姆·米勒特(Tim Millet)就表示 M 芯片的成功就取決於蘋果此前在 A 系列芯片設計上所做的積累。
M1 芯片中 CPU 的核心也來自於 A14 芯片,性能核心是 Firestorm,能效核心則是 Icestorm。
M2 芯片的 CPU 依舊是 4+4,但其相應的核心可能是基於 A15 中新出現的 Avalanche 和 Blizzard 核心,前者為性能後者是能效。
同時,M2 的性能核心的 L2 共享緩存也提升到 16MB。
不過,相對於 A15 來説,CPU 上 M2 提升幅度不高,不排除蘋果保留了一定的提頻空間,以備在後續的 M2 Pro、M2 Max 芯片中釋放。
M2 的 GPU 則有着接近 35% 的提升,核心數提升的同時(最高 10 核),蘋果也表示採用了新一代的內核結構。
相應的,M2 的 10 核 GPU 性能來到 3.6TFLOPS,作為對比 M1 的 8 核 GPU 性能為 2.6TFLOPS,略高於英偉達 GeForce GTX970 的 3.49TFLOPS。
但值得注意的是,M2 的 GPU 有了更高的性能表現,伴隨着也會擁有更高的功耗,以及在被動散熱的 MacBook Air 裏,可能無法長時間的維持高性能表現。
M2 在 NPU 上也做了升級,大概也取自 A15,核心數仍然是 16 個,擁有 15.8TOPS 的運算性能,作為對比 M1 為 11TOPS,高通驍龍 8cx Gen 3 則是 15TOPS。
另外,M2 也對統一內存做了提升,增加了對 LPDDR5 6400 的支持,統一內存最高也支持到了 24GB(標配仍然是 8GB),由此帶寬也提升到了 100GB/s,相對於 M1 有了 50% 的提升(68GB/s)。
不止對已有的核心進行優化、升級、加核,M2 也引入了 M1 Pro、M1 Max 中的獨立媒體引擎,增加了對 8K H.264 等格式視頻的支持。
比較遺憾的是,M2 仍然只支持兩個 Thunderbolt 3 端口,以及支持一個 6K 60Hz 外接顯示器。
M2 並沒有等台積電的 3nm 工藝製程,也沒有對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是在原本構建的 M 芯片架構上進行相應的升級。
與 A 系芯片的升級思路相當一致,後續的 M2 Pro、M2 Max 無疑也會是基於 M2 進行「拼接」和「擴充」。
單從 M2 的晶體管數和核心數上來看,它仍舊不及前代的 M1 Pro、M1 Max,蘋果拿捏得很準,沒有越級,是一次恰到好處的升級。
▲ 左:新 MacBook Air,右:MacBook Pro(M2). 圖片來自:Apple
就如同搭載 M2 的產品一致,新 MacBook Air 面向的就是追求「輕薄」和移動辦公的人羣,而搭載 M2 的老 MacBook Pro 則更像是面向普羅大眾的入門版 Mac。
定位精準,恰到好處。
蘋果「個人電腦」開啓 M 芯片時代
隨着 M2 芯片的發佈,MacBook Air 也終於重製,摒棄了一直以來「楔形」,與新 MacBook Pro 看齊,方了起來。
▲ 輕如鴻毛的新 MacBook Air(雖然只輕了 0.05kg,但卻真的薄). 圖片來自:Apple
如此,藉由 M 芯片的高能效以及完全被動散熱的理念,新 MacBook Air 整體的厚度只有 1.13cm,重量來到 1.24kg,這已是當下蘋果官網上最為輕薄的 Mac。
足夠的薄,讓它在一些角度上,有幾分 MacBook 12 的影子。同樣主打輕薄以及移動辦公理念,MacBook 有些生不逢時。
▲ MacBook 12.
過於激進的設計,反而讓它失去了受眾。彼時遲遲不肯更新外觀的 MacBook Air 系列,卻依靠較低的售價,成為入門 Mac 最好的選擇。
去年 M1 芯片的出現,以及舊 MacBook Air 內部富裕的空間,使 MacBook 復活又成為可能。
MacBook 12 的定位介於 Air 和 Pro 之間的設備,主打輕薄便攜移動。後續被砍,其實並非是硬件配置問題,而是蘋果把這輕薄便攜的需求分拆到 iPad 和 Mac 產品線上。
▲ 新 MacBook Air. 圖片來自:cnn
新設計的 MacBook Air 和 iPad Pro 可以説是 MacBook 系列的後續繼承者。維持不變的 MacBook Air 系列以及不斷補強刷新 iPadOS 系統的 iPad,也都在等一個節點。
而昨晚發佈的 M2 芯片和 iPadOS 系統便是這個節點。
M2 的新 MacBook Air 價格提升,定位也不再是「入門級」,入門級由 M1 MacBook Air 來分擔。新 MacBook Air 則與當年 MacBook 12 定位相近,在傳統筆電形態下,提供輕薄便攜的需求。
▲ 搭載 M1 芯片的 iPad Air.
而隨着 iPadOS 持續的優化,iPad 更像是一台有着多形態變化的「個人電腦」。
此前一直有一種觀點,M1 來到 iPad 平台,甚至下放到 iPad Air 之中,總有些性能過剩,大材小用。
iPadOS 16 的針對性「升級」,明示了蘋果其實在下一盤大棋,利用 M 芯片打通不同系統之間的壁壘,融合到一起。
macOS Ventura 的台前調度功能出現在 iPad 上,並單獨優化了外接顯示器顯示效果。並從一些 app 開始支持雙屏顯示不同的內容,隨後憑藉對生態的把控力,進而擴展到更多的「生產力」工具中。
其實在 iPadOS 16 和 macOS Ventura 中,很多界面風格幾乎一致,加上功能逐步趨同,捅破 macOS 和 iPadOS 之間的「窗户紙」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如同 M 芯片按部就班的更新策略,使得大眾重新認識了 Arm 芯片,蘋果如今也正在一步步的扭轉「個人電腦」的傳統觀念。
其實在維基百科裏,個人電腦的概念相當廣泛,只不過在傳統觀點中,個人電腦幾乎等同於 Windows 或者 macOS。
▲ 這就是個人電腦.
從 iOS 獨立出來,iPadOS 不僅僅換了個名字,而是一步步朝着更適合橫屏創作和使用革新。M 芯片的引入,像是為釋放 iPad 潛力做了個鋪墊。
當 M2 發佈,Mac 們徹底轉向 Arm 架構後,iPadOS 與 macOS 也開始逐步打通。蘋果的「個人電腦」也不再僅代指 Mac,或者 iPad,而是通指搭載 M 芯片的設備。
蘋果的「個人電腦」也徹底地來到了 Arm 芯片時代。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此前也只有在 2017 年出現了相同狀況,在當年的 WWDC 上,蘋果一口氣推出了八款新品,拋開軟件系統的例行更新,彼時推出了 iPad Pro 10.5、iMac Pro、HomePod 三款硬件產品,可謂空前。
果不其然,今年的 WWDC 又是一屆被新硬件搶了風頭的開發者大會。新一代的 M 芯片,重新設計的 MacBook Air 着實「驚喜」。
時隔兩年,按照蘋果的節奏,M2 芯片的出現意味着「過渡期」已過,Mac 們已經徹底與 x86 架構告別,徹徹底底的踏入 Arm 架構時代。
▲ 蘋果的「電腦」們.
不止是 Mac,搭載 M 芯片的 iPad 也逐步與 A 芯片 iPad 拉開差距,朝着蘋果口中的「下一代電腦」更進一步。
M2 芯片,精準卡位的一次升級
M2 芯片並非是革新,而是成熟商業公司的一次正常迭代。
這也意味着,M2 並非像是 M1 那般有着顛覆行業的能效比和新架構。M2 之於 M1,更像是 A15 之於 A14,小有升級,小有優化。
M2 採用的是台積電「第二代」5nm 工藝製程,猜測是 N5P(5nm 性能增強版)。參考台積電對 N5P 工藝的介紹,相同功率下,N5P 會有 7% 的性能提升以及 15% 的功耗提升。
但 M2 相對於 M1 有着 18% CPU 和 35% GPU 的提升,能效優化程度並未提及,猜測蘋果仍舊按照 M1 的性能釋放功率(最高 15W)調校。
▲ M2 變大了,也變複雜了. 圖片來自:Apple
在吃透工藝製程紅利的前提下,蘋果的 M2 芯片也在結構上加以升級。總結來説,就是增加核心,增大芯片面積,融合更多晶體管數。
從蘋果公佈的 M2 與 M1 芯片透視圖中,可以看出 M2 芯片有了更大的面積,其晶體管數也突破 200 億(M1 則是 160 億)。
▲ 蘋果芯片架構師、副總裁蒂姆·米勒特(Tim Millet). 圖片來自:Apple
在此前的採訪中,蘋果芯片架構師、副總裁蒂姆·米勒特(Tim Millet)就表示 M 芯片的成功就取決於蘋果此前在 A 系列芯片設計上所做的積累。
M1 芯片中 CPU 的核心也來自於 A14 芯片,性能核心是 Firestorm,能效核心則是 Icestorm。
M2 芯片的 CPU 依舊是 4+4,但其相應的核心可能是基於 A15 中新出現的 Avalanche 和 Blizzard 核心,前者為性能後者是能效。
同時,M2 的性能核心的 L2 共享緩存也提升到 16MB。
不過,相對於 A15 來説,CPU 上 M2 提升幅度不高,不排除蘋果保留了一定的提頻空間,以備在後續的 M2 Pro、M2 Max 芯片中釋放。
M2 的 GPU 則有着接近 35% 的提升,核心數提升的同時(最高 10 核),蘋果也表示採用了新一代的內核結構。
相應的,M2 的 10 核 GPU 性能來到 3.6TFLOPS,作為對比 M1 的 8 核 GPU 性能為 2.6TFLOPS,略高於英偉達 GeForce GTX970 的 3.49TFLOPS。
但值得注意的是,M2 的 GPU 有了更高的性能表現,伴隨着也會擁有更高的功耗,以及在被動散熱的 MacBook Air 裏,可能無法長時間的維持高性能表現。
M2 在 NPU 上也做了升級,大概也取自 A15,核心數仍然是 16 個,擁有 15.8TOPS 的運算性能,作為對比 M1 為 11TOPS,高通驍龍 8cx Gen 3 則是 15TOPS。
另外,M2 也對統一內存做了提升,增加了對 LPDDR5 6400 的支持,統一內存最高也支持到了 24GB(標配仍然是 8GB),由此帶寬也提升到了 100GB/s,相對於 M1 有了 50% 的提升(68GB/s)。
不止對已有的核心進行優化、升級、加核,M2 也引入了 M1 Pro、M1 Max 中的獨立媒體引擎,增加了對 8K H.264 等格式視頻的支持。
比較遺憾的是,M2 仍然只支持兩個 Thunderbolt 3 端口,以及支持一個 6K 60Hz 外接顯示器。
M2 並沒有等台積電的 3nm 工藝製程,也沒有對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是在原本構建的 M 芯片架構上進行相應的升級。
與 A 系芯片的升級思路相當一致,後續的 M2 Pro、M2 Max 無疑也會是基於 M2 進行「拼接」和「擴充」。
單從 M2 的晶體管數和核心數上來看,它仍舊不及前代的 M1 Pro、M1 Max,蘋果拿捏得很準,沒有越級,是一次恰到好處的升級。
▲ 左:新 MacBook Air,右:MacBook Pro(M2). 圖片來自:Apple
就如同搭載 M2 的產品一致,新 MacBook Air 面向的就是追求「輕薄」和移動辦公的人羣,而搭載 M2 的老 MacBook Pro 則更像是面向普羅大眾的入門版 Mac。
定位精準,恰到好處。
蘋果「個人電腦」開啓 M 芯片時代
隨着 M2 芯片的發佈,MacBook Air 也終於重製,摒棄了一直以來「楔形」,與新 MacBook Pro 看齊,方了起來。
▲ 輕如鴻毛的新 MacBook Air(雖然只輕了 0.05kg,但卻真的薄). 圖片來自:Apple
如此,藉由 M 芯片的高能效以及完全被動散熱的理念,新 MacBook Air 整體的厚度只有 1.13cm,重量來到 1.24kg,這已是當下蘋果官網上最為輕薄的 Mac。
足夠的薄,讓它在一些角度上,有幾分 MacBook 12 的影子。同樣主打輕薄以及移動辦公理念,MacBook 有些生不逢時。
▲ MacBook 12.
過於激進的設計,反而讓它失去了受眾。彼時遲遲不肯更新外觀的 MacBook Air 系列,卻依靠較低的售價,成為入門 Mac 最好的選擇。
去年 M1 芯片的出現,以及舊 MacBook Air 內部富裕的空間,使 MacBook 復活又成為可能。
MacBook 12 的定位介於 Air 和 Pro 之間的設備,主打輕薄便攜移動。後續被砍,其實並非是硬件配置問題,而是蘋果把這輕薄便攜的需求分拆到 iPad 和 Mac 產品線上。
▲ 新 MacBook Air. 圖片來自:cnn
新設計的 MacBook Air 和 iPad Pro 可以説是 MacBook 系列的後續繼承者。維持不變的 MacBook Air 系列以及不斷補強刷新 iPadOS 系統的 iPad,也都在等一個節點。
而昨晚發佈的 M2 芯片和 iPadOS 系統便是這個節點。
M2 的新 MacBook Air 價格提升,定位也不再是「入門級」,入門級由 M1 MacBook Air 來分擔。新 MacBook Air 則與當年 MacBook 12 定位相近,在傳統筆電形態下,提供輕薄便攜的需求。
▲ 搭載 M1 芯片的 iPad Air.
而隨着 iPadOS 持續的優化,iPad 更像是一台有着多形態變化的「個人電腦」。
此前一直有一種觀點,M1 來到 iPad 平台,甚至下放到 iPad Air 之中,總有些性能過剩,大材小用。
iPadOS 16 的針對性「升級」,明示了蘋果其實在下一盤大棋,利用 M 芯片打通不同系統之間的壁壘,融合到一起。
macOS Ventura 的台前調度功能出現在 iPad 上,並單獨優化了外接顯示器顯示效果。並從一些 app 開始支持雙屏顯示不同的內容,隨後憑藉對生態的把控力,進而擴展到更多的「生產力」工具中。
其實在 iPadOS 16 和 macOS Ventura 中,很多界面風格幾乎一致,加上功能逐步趨同,捅破 macOS 和 iPadOS 之間的「窗户紙」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如同 M 芯片按部就班的更新策略,使得大眾重新認識了 Arm 芯片,蘋果如今也正在一步步的扭轉「個人電腦」的傳統觀念。
其實在維基百科裏,個人電腦的概念相當廣泛,只不過在傳統觀點中,個人電腦幾乎等同於 Windows 或者 macOS。
▲ 這就是個人電腦.
從 iOS 獨立出來,iPadOS 不僅僅換了個名字,而是一步步朝着更適合橫屏創作和使用革新。M 芯片的引入,像是為釋放 iPad 潛力做了個鋪墊。
當 M2 發佈,Mac 們徹底轉向 Arm 架構後,iPadOS 與 macOS 也開始逐步打通。蘋果的「個人電腦」也不再僅代指 Mac,或者 iPad,而是通指搭載 M 芯片的設備。
蘋果的「個人電腦」也徹底地來到了 Arm 芯片時代。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