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下款 AirPods Pro,大可不必學 Sony

MacBook Air 之後,最受期待的蘋果設備,毫無疑問是下一代 AirPods Pro。

自 2019 年發佈,AirPods Pro 在真無線耳機潮之後,掀起了一陣降噪耳機潮,領先業界 3 年的評價被反覆提及。


這也讓人越發期待下一代 AirPods Pro,蘋果將拿出什麼樣的技術革新體驗,新品爆料幾乎沒有停過,尤其是蘋果發佈會期間。

彭博社曾爆料稱下一代 AirPods Pro 將放棄「耳機柄」設計,轉而採用和Sony降噪耳機類似的豆型設計。

▲ Sony WF-1000XM4
我希望最好不要。

去掉耳機柄,AirPods Pro 也就失去了「按鍵」。

耳機柄,讓真無線耳機重新擁有「按鍵」

首款採用耳機柄設計的耳機已經無從考證,但它的發展與成熟,離不開隨身聽和助聽器。

從造型上來看耳機柄參考了助聽器,而隨身聽的流行讓微型耳機成為了剛需,尤其是 Walkman,在兩者的共同影響下,「平頭塞」耳機漸漸成為了市場主流之一。

▲ 森海塞爾 MX500. 圖片來自:head-fi

顧名思義,平頭塞耳機入耳端多位圓形平面,出聲口直接對準耳道,這樣既能保證音樂傳輸,同時也能有不錯的穩定性,佩戴不易掉落。

按鍵則與耳機分離,通過有線的方式連接,線控的優勢在於直接和直觀,隨手一摸就能找到按鍵,盲按操作很方便。

▲ EarPods

蘋果在平頭塞耳機上做了一些調整,將 EarPods 改成了半入耳式,以更圓潤的造型減少對耳廓的壓迫,同時增加多個出聲口,保證音頻能準確傳遞。

根據 iFixit 的拆解情況,EarPods 的耳機柄部分並無特殊的設計,僅作為導線傳輸通道和通風口。

由於聲音由空氣震動傳播,通風出入口十分必要。

▲ 耳機柄底部用於通風的切口. 圖片來自:ifixit

直到 AirPods Pro,耳機柄才開始承擔更多的功能。

蘋果在 AirPods Pro 上引入了壓感技術,耳機柄部分有一個明顯的凹陷處,輕按一下就可以播放和暫停音樂,長按還可以切換降噪和通透模式。

真無線耳機剪了那兩根又細又長的線,而壓感技術則把有線耳機上的按鍵帶回來了。


在我看來,「爽」和「穩」兩個詞精準地描述了按鍵交互的好。

聽音樂不用經歷找手機、解鎖、切歌的複雜過程,而是直接盲按,又快又爽;輕輕一按,震動反饋如同按鍵一樣,click、click,穩定的反饋讓人安心。


對比 AirPods Pro,豆型真無線耳機往往採用電容觸控交互,輕觸耳機背面的交互區就可以切換歌曲和降噪模式,只是缺少了直觀的震動反饋,讓兩者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點擊一次切換歌曲、點擊兩次切換降噪模式和環境音模式,聽起來很直觀,但用起來就不一樣,實際點擊時電容觸控沒有反饋,很容易誤觸,要麼沒有用,要麼切歌變成了切換降噪模式。

觸摸耳機背面的力度也不好把握,不太容易學習,一不小心就把耳機往耳道里按,耳朵敏感的人容易吃痛。

▲ 耳機背部的電容觸控區

編輯部中使用過數十款真無線耳機的劉主編甚至表示,至今都沒能學會如何準確操控電容式真無線耳機。

無論是便捷程度、反饋直觀度、還是易用性,AirPods Pro 上的震動反饋都遠超過電容觸控。

讓每個人都能舒服地佩戴耳機

正如上文所述,評價一款真無線耳機有很多維度,隨着 AirPods Pro 的驚豔亮相,降噪基本上成為了各家追求的標配功能,現在你已經可以在 200-300 元價位段買到一款真無線降噪耳機。


而音質、重量、佩戴穩定性和舒適度等成為了真無線耳機們新的競爭賽道,豆型真無線耳機正是這個過程中湧現的佼佼者。

為了實現更好的降噪效果,大多數降噪耳機都會採用入耳式設計,以封閉設計隔絕外部聲音。

這樣一來就可能會擠壓耳道,佩戴時會有明顯的異物感,用不同大小的硅膠耳帽緩解,基本已經成了行業標配。


Bose 作為老牌聲學廠商,在真無線耳機上引入了「鯊魚鰭」設計,並申請了專利,豎起耳鰭剛好固定在外耳廓,豆型耳機也可以佩戴得很牢靠。

Sony在真無線耳機的佩戴穩定性和屬性方面做出了多種嘗試與創新,比如 WF-1000XM 3 用上了「三角固定結構」設計,耳機與耳道之間構成三點固定結構,佩戴更穩定。


最近發佈的Sony LinkBuds S 則更激進,單隻耳機重量僅為 4.8g, 輕若無物它讓佩戴干擾離「無感」更近,這也是Sony目前最輕最小的真無線耳機。

而在穩定性方面,除了根據耳形數據調整耳機外形,適應大部分耳腔形狀,LinkBuds S 還巧妙的引入了「偏重心」設計,從耳機造型就能看出整機重心是沿着腔體向內側偏移的。

▲ Sony LinkBuds S

在我們實際體驗中,即便是大幅度甩頭,LinkBuds S 都沒有出現鬆脱的情況。

當然,小身材也意味妥協和選擇,體型更大的老大哥 WF-1000XM 4 在音質和降噪表現方面更強。

▲LinkBuds S 與 WF-1000XM 4

可能很多人發現,Sony大多數的真無線耳機一直堅持採用無耳機柄的豆型設計。對此,我們曾在採訪Sony工程師時提出過疑惑。

Sony告訴我們,基於調研和用户反饋,耳機柄的設計會影響佩戴舒適度,尤其是習慣於佩戴耳釘等配飾的用户,而豆式設計在Sony看來顯然會有更好的佩戴感受,能適用於更多的消費人羣。


另一方面,豆型設計往往可以讓真無線耳機做得更小,在更小的耳機內塞入完整的元器件,無疑會讓Sony等公司看起來更具技術力,同時豆型設計也與 AirPods Pro 形成了明顯的外形差異,有利於人們為之付費。

蘋果,請別放棄 AirPods Pro 的耳機柄

算法,一直是科技行業改造甚至替代按鍵交互的方式之一。

比如 MacBook 的觸控板,就經常被人們誇讚點擊反饋多麼真實準確。


這其實不僅僅是震動反饋的功勞,蘋果針對手指滑動和點選構建了一套觸控算法,學習和模仿人們的觸控行為並作出預測,最終讓每次滑動和點擊都能精確實現。

Apple Pencil 書寫順暢、跟手,除了本身反饋延遲低,配套的軌跡算法也很重要。


在真無線耳機上也有類似的功能設計,Sony就在真無線耳機上推出了自適應聲音控制功能,耳機可以根據行為模式,例如步行、乘坐交通工具時自動明切換降噪和環境聲音控制模式。


耳機作為可穿戴設備,具備貼近人體的優勢,其中的傳感器可以偵測部分人體行為,再配上芯片和算法自動調整交互設置。

聽起來似乎很美好,但現實總是很殘酷。

我們在體驗過程中,無論是Sony WF-1000XM4 還是 LinkBuds S,自適應聲音控制表現都算不上好,要麼就過於靈敏,突然切換降噪模式,要麼就完全沒反應。


完全用算法取代實體按鍵交互,現在還為時過早。

真無線耳機內部能否真的能塞下一顆算力強大到能預測人們行為的芯片嗎,這恐怕要打上一個問號。

何況耳機交互操作也不止切換降噪和環境音模式,還有播放、暫停、下一首等。

▲ AirPods 3

最新的 AirPods 第三代(簡稱 AirPods 3)其實已經改進了耳機柄設計,降低了耳機柄的長度,或許就是考慮到了人們佩戴耳釘等配飾的需求。

去掉耳機柄對於 AirPods Pro 的影響並不算很大,再不濟人們還是可以打開手機直接控制耳機,只是失去一項足夠爽、穩定的按鍵,總歸會讓人遺憾。

用過又快又穩,幾乎和按鍵一樣的震動反饋真無線耳機,誰又願意用回不直觀、可用性差的電容觸控交互呢。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AirPods Pro  S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