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年前的今天,沒人相信 iPhone 能成功

十五年前,初代 iPhone 正式發售,Apple Store 外站滿了人羣,這種景象一直持續到現在的 iPhone 發佈。

▲ 圖片來自:wired

蘋果總有這麼一種魔力,每當發售新品,世界各地的 Apple Store 外總會聚集起許多人羣。甚至為了奪得頭籌,還會提前一天在 Apple Store 外留宿

2007 年 6 月 29 日早上,蘋果許多高層分別去到不同城市的 Apple Store,以見證這歷史的一刻。

▲ iPhone 首銷日上的 Steve Jobs 圖片來自:paloaltoonline

Phil Schiller(全球營銷副總裁)去了芝加哥,Jony Ive(首席設計師)和設計團隊去了舊金山,而 Steve Jobs 則出現在離他家只有一英里半距離的 Palo Alto Apple Store

與 Jobs 一同見證的還有曾經前 Mac 團隊的靈魂人物,像是聯合創始人 Steve Wozniak,以及 Bill Atkinson 等。

▲ iPhone 首銷日上的 Steve Jobs 圖片來自:雅虎

毫無疑問,iPhone 是蘋果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款產品,蘋果高管們或者説 iPhone 的締造者們齊齊出現在 Apple Store,與眾多用户一同見證,十分罕見。

沒人相信 iPhone 會成功
從 2007 年 1 月份發佈,再到 2007 年 6 月底上市,時隔半年。

▲ 2007 年 MacWorld 大會上正式發佈 iPhone 圖片來自:Mashable

在這期間,不光是開發團隊為了趕進度而備受煎熬,外界的分析師和資深媒體也沒閒着,不過他們並不是給蘋果打氣,或者給予肯定。

而是徹底的走向了對立面,集體看空


包括微軟 CEO、RIM CEO、彭博社、商業週刊等等均認為 iPhone 根本贏不了,在黑莓、諾基亞、摩托羅拉面前,就是蚍蜉撼大樹。

業界發出如此的感嘆,緣由基本上斷定是初代 iPhone 的外觀形態與操作邏輯。


2006 年第四季度,全球總共銷售了 2200 萬部智能手機,基本被諾基亞、黑莓、摩托羅拉和 Palm 瓜分。

當時他們的手機基本上都是一個矩形盒子,上半部分是屏幕,下半部分是按鍵。並且,彼時人們已經認定手機就是這個樣子,從屏幕上單向獲取信息,在鍵盤上進行輸入,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交互方式。
在 iPhone 出現之前,可能沒人知道可以像翻書一樣翻開照片,可以用手指捏合縮小圖片,以及點擊頭像直接可以撥打電話。

▲   圖片來自:vox

2007 年 1 月 MacWorld 大會上,在 Jobs 點擊 Ive 的頭像,並與觀眾席上的 Ive 通話時,很多人把這通電話與百年前 Bell 的那通電話相提並論,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不過有趣的是,當時 Jobs 向世界介紹 iPhone 時,iPhone 仍是一個未完成品,無論是硬件還是 iPhone OS 都有着不小的問題。

為了能讓 Jobs 順利的演示,iPhone 開發團隊制定了一套嚴格的流程,比如只播放歌曲或者視頻的一部分,先發送電子郵件再上網等等。

▲ 等待購買 iPhone 的人流 圖片來自:wired

而在隨後不到半年的時間,即使業界一片反對,在 6 月 29 日這天,蘋果依舊解決了許多問題,並如期交付。

意外地,iPhone 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過於受歡迎,而導致 AT&T 網絡因過大的數據訪問而差點崩潰。

時任微軟高級營銷總監 Richard Sprague 曾篤定 iPhone 到了 2008 年,銷量也不會超過 10 萬部。然而,實際中,初代 iPhone 只用了 74 天銷量就超過了 100 萬部。

▲ Steve Ballmer 圖片來自:gifcen

當時微軟的 CEO Steve Ballmer 在 2007 年 4 月在今日美國的一則訪談裏,同樣認為 iPhone 沒有機會取得很好的市場表現。

十五年之後,單單 iPhone 就佔去了全球手機市場 40% 的銷售收入,為蘋果貢獻了接近 60% 的營收,且全球已經有超過 10 億台 iPhone。

iPhone 誕生,實際上是為了音樂業務

從萌生造手機,並最終推向市場,不過也就兩年的時間。而這兩年的研發過程,幾乎就是蘋果三十多年技術積累的一個縮影。

2004 年,iPod 如日中天,幾乎憑藉一己之力顛覆了整個傳統唱片業。

▲ iPod 們 圖片來自:musictech

但蘋果營銷副總裁 Greg Joswiak 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反而在監視其他手機廠商是否準備把音樂播放器整合到手機裏,從而威脅到 iPod 地位。

與其等待不如主動出擊,但彼時蘋果並不想造手機,因為 Jobs 認為運營商的條條框框太多,沒辦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制造和設計,但看着手機市場的增長又不想放棄這部分音樂業務。

▲ 與摩托羅拉合作的 iTunes Phone 圖片來自:CultofMac

於是蘋果找到了摩托羅拉,把 iTunes Store 服務植入了 Rokr 之中,這算是 Jobs 的一個妥協。
並行的是,蘋果軟件副總裁 Scott Forstall 也組建了一個小團隊,為還是 Project Purple(紫色項目)開發相應的軟件。

▲ Jobs 鍾愛紫色 圖片來自:dialoguereview

隨後的幾個月時間內,他們都會在蘋果總部 2 樓的一個小房間內給 Jobs 做彙報,打動 Jobs 之後,再展示給其他蘋果高管。

2005 年,摩托羅拉 Rokr 表現相當不理想,再加上蘋果軟件團隊帶來十分超前的交互創意,讓 Jobs 推進了 Project Purple 項目進程。

在 iPhone 身上幾乎可以看到蘋果所有產品的影子

iPhone 引領的多點觸控交互實際早就存在於蘋果之內,不過它是由蘋果工程師 Brian Huppi 解決沒有鼠標控制計算機方法時,偶然得來。

初始,Jobs 駁回了這個想法,認為將 Mac 的界面投放到觸控板上,看起來很笨拙。而且觸控板的面積與桌面相當,不夠優雅。

▲ 十分 Ive 的 Leica T

在一旁的 Ive 則換了個角度,如果這個技術出現在相機背面,數碼相機背後的按鍵就能夠去除,從而用上一整塊屏幕。

而最終保留下來的「多點觸控」技術,也成為最終成為 iPhone 交互的基礎。

至於相機背後一整塊屏幕的創意,最終也出現在 Leica T 中,一體式的 CNC 切割,加上整塊屏幕的交互邏輯,與 Ive 當初的想法如出一轍。
徠卡的設計師安德烈亞斯·考夫曼(Andreas Kaufmann)也在採訪中表示,作為 Ive 設計風格的擁躉,他就是在盡最大努力模仿喬尼·艾維(Jony Ive)。

▲ 監工中的 Ive 圖片來自:iMore

Jony Ive 所領導的蘋果設計團隊,曾經是蘋果產品的靈魂之一。作為工業設計師,Ive 不僅對於線條、曲線有所研究。

多年以來他也在不斷地完善自己和團隊對工業材料的理解。從 2004 年開始,他就在努力控制鋁材在製造中出現的黑條紋,甚至深入供應鏈學習,如何摻入定量的鎂、鐵來最大限度的保持鋁材原本的色彩與提高硬度。

iPhone 發佈之後,Ive 設計團隊中的材料專家越來越多,甚至收購了芝加哥的 QuesTek Innovations,該公司手中握有為賽車、火箭製造相應鋼材的專利。


為此,在初代 Apple Watch 上,蘋果一口氣也推出了三種不同的材質,在鋁鎂合金外,出現了不鏽鋼與純金錶殼。

iPhone 的誕生,是 Steve Jobs 對軟件的把控,也是 Ive 對工業設計的細節追求,而在他們兩個背後,把 iPhone 從蘋果總部 2 樓的桌子上,帶入世界各地的 Apple Store 中的那個人卻是 Tim Cook。

2006 年 12 月,在 iPhone 發佈前夕,Ive 越過整個太平洋來到深圳富士康,在一個會議室內,從預產的一百多部 iPhone 中挑選三十部帶到發佈會上展出。


Ive 轉身與通行的設計副總裁 Nick Forlenza 説到,這其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送到 Jobs 的手中,他們就像佳能製造的相機一樣精緻。

富士康的生產工藝給予了 Ive 信心,蘋果可以造出數百萬部同樣精緻的手機,而他也不必不遠萬里來監工了。

Tim Cook,是 iPhone 背後的那個男人

Tim Cook 在加入蘋果之前,就在康柏管理供應鏈而出名,選擇深圳富士康代工也屬於是 Tim Cook 的工作範疇。


不止如此,早期的 iPhone 的觸控屏幕並非是玻璃而是塑料,Jobs 偶然發現它很容易被刮傷。因此在量產版中,決定用上玻璃。

隨後,Jobs 致電康寧,兩個公司一拍即合,不僅為 iPhone 帶來了堅固的玻璃,也挽救了康寧公司。

但在這背後,不到 6 個月的時間把一項從未量產的技術落到實地,並生產足夠的玻璃,實屬不易。Cook 與康寧共同把肯塔基的一座玻璃工廠,轉變為 iPhone 屏幕的生產商,且準時趕上首銷,幾乎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 蘋果後續也不斷地投資康寧為其研發新型玻璃 圖片來自:cnet

這些工作並沒有前台的軟件工程師、工業設計師那麼光鮮,是常人難以看到的秘密工作。

「他看不見的工作成為了蘋果的秘密武器。」


1984 年的超級碗決賽,蘋果播出了著名的《1984》廣告,暗指 Mac 向舊時代的 IBM 發起挑戰,重新樹立了 PC。

而 2007 年發佈和上市的 iPhone,則是開創了「智能手機」的新時代,引領了全新的數字生活方式。

參考資料:

《iPhone 的起源(On the Origin of the iPhone)》

《成為史蒂夫喬布斯(Becoming Steve Jobs)》

《喬布斯之後(After Steve: How Apple Became a Trillion-Dollar Company)》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