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JI、宜家、LV 搶着做,廢品、剩料、殘渣這麼流行?

談「環保」早已不是新鮮事了。不過,不用環保高科技,反倒做出更環保的產品——這個新趨勢正在急速萌芽生長。

緊盯着用後丟棄產品的改造,我們已經在環保技術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廢棄品可以轉變成環保材料,重新生產達到資料循環利用。將不可回收海洋垃圾變成建築用磚塊的 ByFusion,塞滿廢棄口罩的羽絨服 Coat-19,用廢棄輪胎做鞋底的 Tread & Groove 都是很受社交媒體追捧的環保設計。

▲海洋垃圾做的 ByFusion 磚塊(圖左)和塞滿廢棄口罩的羽絨服 Coat-19(圖右). 圖片來自:Designboom

但是,在倉庫里長年積壓的材料和產品,很多是工業生產中殘留下來的廢料和因為供需不匹配引起的滯銷品,誕生後大多沒有接觸過消費者而被忽視。

根據 Queen of Raw 去年的數據,未使用過的面料每年都會給時裝行業造成 1200 億美元的損失。聯合國也指出,時尚業每年購入的所有紡織品中有將近 85% 會被當成垃圾填埋。

▲ Queen of Raw 的創始人 Stephanie Benedetto 在查看滯銷面料. 圖片來自:TechTarget

去年,ITV 新聞還發了一條秘密拍攝的視頻,稱亞馬遜倉庫中有專門的「銷燬區」,每年會有數百萬件全新商品到達這裏,再由卡車拉到回收中心或者更糟糕的垃圾填埋場。


在視頻裏,這些被當成垃圾的產品有智能電視、筆記本電腦、無人機、吹風機、頂級耳機、計算機驅動器、大量書籍、數千個密封面罩……這還成為亞馬遜得以成功的商業秘密之一——銷燬這些滯銷產品,比繼續耗費倉庫空間存儲它們要更省錢。

引用從上個週五到這個週五,我們的目標是銷燬 13 萬件物品。我曾經喘不過氣來。被毀的東西沒有任何問題和緣由:戴森吹風機、Hoover 吸塵器、偶爾還會有 MacBook 和 iPad……前幾天,還有兩萬個包裝完好的新冠口罩。

——一名曾經負責銷燬產品的亞馬遜前僱員

▲ 被打上「銷燬」標籤的未使用商品被卡車運往回收中心和垃圾填埋場. 圖片來自:ITV

這不,MUJI 無印良品也發現了這個問題,而且還抱着解決問題的心思,推出了一個看起來風格並不「無印良品」的新系列。

01. 讓多餘的東西不再多餘

7 月 1 日,MUJI 無印良品正式發售限量系列——餘線。


餘線,顧明思議就是多餘的線。在工業生產中,損耗是難以避免的,為了保證出產數量,往往會採購多一點的材料。這多那麼一點材料往往很難滿足正常規模的生產需求,只能囤積在倉庫裏,積少成多後為品牌每年增加一筆不菲的倉存支出。


在國外,這樣的材料還被稱為 Deadstock(簡單譯作「死庫存」)。這個詞彙在 2017 年首次引起議論,在近幾年來逐漸成為時裝行業的心頭大患。在一些年份稍長的品牌裏,用庫存面料做設計似乎變成了對設計師的「考核指標」。

如何將這些材料混搭做出「新產品」呢?這裏的「新產品」可不是簡單定義的剛上架產品,而是用顧客似曾相識的材料,做出改頭換面的新產品——讓人完全聯想不起來很久之前推出的「材料同款」。

黑白基礎色或者牛仔布等基礎面料矇混過關尚算容易,但那些跟隨流行每季推出的特定顏色怎麼辦?顧客對材質分辨能力或許一般,但看顏色能力可不容小覷。

▲ MUJI 無印良品 2022 年新店. 圖片來自:MUJI

因此,二次染色也即是服裝人常説的「改染」變成了應對良策。二次染色造成的環保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但二次染色背後隱藏着更嚴重的問題——品質降低,產品使用壽命也會相對縮短。

面料和紗線在二次染色的時候,裏面的纖維組織會被一定程度損壞,染出的顏色的純淨度和色牢度不僅比不上初次染色,染色過程中的殘次率也會非常高。而且,某些成分的面料和紗線並不能承受二次染色這番折騰。


MUJI 無印良品的餘線系列,保留了紗線原本的顏色,不做二次染色,而是設計成配色繽紛,但款式基本的運動船襪、直角襪和短袖 T 恤。


也許每種顏色剩餘的紗線都不是很多,但如果將這很多卷不同色的餘線搭配成雜色,原本只能做成一雙襪子、一件 T 恤的餘線,可以出現在一千雙襪子或一百件 T 恤上——原本在倉庫裏不見天日,可能至死都不能見到顧客一面的一小卷線,如今卻能被成百上千的顧客一同分享。

▲ 直角襪細節圖

這樣的設計很有意義,但從商業角度來看,是極其考驗設計師和買手的。

MUJI 無印良品推出的餘線系列之所以選擇款式基本的直角襪和短袖 T 恤,是因為包容度更高、適合更多人穿着的基本款式,可以讓這些餘線商品能儘可能賣完,避免產生又一批新的庫存。作為限量款出售的意義,也是為了剩多少餘線做多少產品,不為供應數量而平添沒有必要的新庫存。

▲ 餘線條紋短袖 T 恤

餘線系列的每款商品提供 25 種配色。

這 25 種配色背後想必經歷過好幾倍數量配色方案的輪番篩選,每款庫存紗線的數量都會對設計加上層層限制,最終被精選下來的配色必然滿足美觀性和物盡其用兩項標準。


用餘線做產品,難免不能像常規工業製品那樣一模一樣,MUJI 無印良品就以「獨一無二」作為賣點。用拼色做設計,難免會與無印良品追求素淨配色的風格形成鮮明差異,MUJI 無印良品就大大方方告訴顧客,這些就是倉存餘線做的產品。


無獨有偶,在剛剛過去的 7 月 19 日,Longchamp 推出的限量包包系列 Le Pliage® Re-Play 也是用了做包包的剩料製成。

▲ Le Pliage® Re-Play 宣傳短片. 圖片來自:Luxferity

一個手提包、一個單肩包和一個腰包組成了這個系列,每一款包包都用了兩種不同顏色的尼龍剩料,再搭配第三種顏色的俄羅斯皮革作為飾邊製作而成。

▲ Le Pliage® Re-Play 系列的 3 款包包. 圖片來自:Luxferity

品牌最經典的 Le Pliage 手袋,在這次設計中,因為不同顏色的拼撞,得到了更加年輕化的新樣貌。

▲ Le Pliage® Re-Play 宣傳短片. 圖片來自:Instagram @longchamp

既然生產中出現了浪費,積壓了廢料,那就坦坦蕩蕩拿出來重新設計,讓這些可能一輩子要貼上「未使用」標籤的它們,能夠發揮自己的使用價值。餘線系列的環保價值,可一點也不比環保材料少。

02. 生產廢料和滯銷品只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藏

生產廢料和滯銷產品並不都是質量不如人意的次品。在生產供應鏈上任意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造成大量庫存。

這些例子都非常常見——染廠染錯了顏色,或者顏色偏差太大被退貨,這批材料都會變成庫存。原本是趕春節上市的貨品,晚了半個月出貨成了過季商品,這些原本很好的商品都會被貼上滯銷品的標籤。假設中途遇上撤單,也會造成大量材料和成品庫存。

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工廠的停工和線下門店的關閉,也會讓這種現象愈演愈烈。

▲ extreme cashmere 的品牌 showroom. 圖片來自:Instagram @extreme.cashmere

以服裝為主要產品的時尚行業,相比其他產品領域,更加喜歡追求新鮮事物,每個季節甚至每個月份的上新之時,都會有驚人數量的東西變成了過季商品,被新產品趕下了貨架,灰溜溜地回到了倉庫。

▲ Song For The Mute 面料倉庫. 圖片來自:@songforthemute

更不用提那些連產品都沒做成,還處於材料狀態的面料、紗線和輔料了。作為服裝材料被精心打造出來的它們,都還沒實現自己應有的價值,就要進入垃圾場與別的廢棄品一起被轉換成環保材料了嗎?

▲ 一件衣服上能造成的庫存可不僅僅是面料,還有很多小東西(服裝輔料). 圖片來自:Instagram @songforthemute

於是,一些決心要解決庫存浪費的問題的設計師,開始使用滯銷面料去設計產品。倫敦設計師 Priya Ahluwalia 創立的品牌 Ahluwalia 自創立時便承諾使用二手或滯銷面料製作衣服。

▲ 穿着自己設計的牛仔外套的 Priya Ahluwalia. 圖片來自:Instagram @ahluwalia

▲ Ahluwalia 服裝系列 . 圖片來自:Instagram @ahluwalia

LV 在去年也用庫存廢料和生態毛氈,推出了環保產品線 Felt Line,包含了三款帶有 LV 經典老花圖案的毛氈包包。

▲ LV 的 Felt Line. 圖片來自:Lifestyle Asia

就連雕塑藝術家 Daniel Arsham 也要來時裝行業為環保出一份力——今年 6 月推出了倡導環保的新品牌——Objects IV Life,主要採用滯銷面料製作,就連硬件也要全部用上可再生金屬,成品也以高品質的追求來儘可能延長一件衣服的壽命。

▲ Objects IV Life. 圖片來自:Instagram @objectsivlife

現代汽車集團與時尚商店 L’Eclaireur、Boontheshop 攜手,將廢棄的汽車製造件用到服裝設計中,最後提供 12 種環保可穿戴產品,這就是去年發售的 Re:Style 2021 系列。

▲ Re:Style 2021. 圖片來自:現代汽車

Nona Source——這家由 LVMH 資助的大型面料轉售平台,在剛剛過去的 5 月,於倫敦開設了新的全新展廳。背後的創始人包括了曾在紀梵希和高田賢三負責面料採購的 Romain Brabo,以及 Marie Falguera 和 Anne Prieur Du Perray。

▲ Nona Source 的新展廳. 圖片來自:Vogue

通過這個平台,設計師可以用原價三分之二的價格購買來自高級時裝品牌的庫存面料。這些高級時裝品牌主要是 LVMH 集團旗下品牌,包括 Louis Vuitton、Dior、Celine 和 Loewe 等等。

▲ Richard Malone 使用 Nona Source 面料打造的服裝. 圖片來自:Vogue

同樣是做面料轉售交易的還有初創公司 Queen of Raw,成立才 4 年的它已經與全球超過 325,000 名買家和賣家建立合作關係,其中包括卡地亞和 H&M。

▲ 品牌 Marcia 使用 Nona Source 面料打造的服裝. 圖片來自:Instagram @nona_source

Burberry 巴寶莉在 2020 年也開始與英國時裝協會(BFC)合作,啓動了剩料捐贈計劃 ReBurberry,將品牌生產過程中的剩餘面料捐贈給英國的服裝設計系學生。

在今年 7 月發佈的最新公告中,Burberry 巴寶莉已經向 30 多家機構捐贈了總計 1.2 萬米的面料。

▲ 圖片來自:Designtaxi

從顧客的角度,在未來也會受益於這些面料轉售平台的發展,穿上更多更優質的材料;而這些優質材料也能避免直接進入垃圾填埋場的噩運,有更多機會進入生產鏈變成產品造福大眾。

03. 少一份苛刻,接受邊角料設計品的「獨一無二」

將視線跳出服裝行業,餘線還擁有一些別的名詞——邊角料、殘渣、剩料……用它們重新制作產品,或許難以符合工業生產高度一致的嚴苛標準,但是沒有「同款」這個特點,不正是它們最特別的地方——獨一無二。

宜家在去年推出了一本很特別的食譜《The Scraps Book》,因為它的食材列表上全是剩餘食材和殘渣——不新鮮的蘋果片、剩下的咖啡豆、蔫了的菜葉子等等。

▲ 宜家食譜《The Scraps Book》. 圖片來自:Rethink

經過 10 位北美大廚的精心設計後,這些原本要倒入垃圾桶的殘渣,變成了 50 道看了就嘴饞的佳餚。

▲ 宜家食譜《The Scraps Book》宣傳短片. 圖片來自:YouTube @IKEA Canada

在宣傳短片的開頭,白色背景上用黑色文字寫了這句話——「生活中 63% 的食物殘渣都是可以被吃掉的。」有了這本 214 頁的食譜,在家裏做飯的朋友更會省錢了,原來供三天用的食材指不定能用上四五天。

引用看到家中最重要的房間之一(廚房)產生了多少垃圾,我們開始通過讓食物殘渣煥然一新,並提供新的、創造性的方法來減少家裏的食物浪費,以此來激勵加拿大人。

——宜家(加拿大)營銷主管 Johanna Andren

▲ 宜家食譜《The Scraps Book》紙質書內頁. 圖片來自:YouTube @IKEA Canada

同樣,在傢俱和家居用品領域,那些剩餘的邊角料,也可以通過設計,變成媲美藝術品的商品。

在去年年底,設計工作室 GoodWaste 與英國高檔百貨 Selfridges 合作推出了用商場內廢料設計的家居用品系列——兩塊蠟燭、兩款枱燈和一個花瓶組成的五件套產品。

▲ 既可以分開也可以疊在一起的兩塊蠟燭. 圖片來自:GoodWaste

▲ 蠟燭新品的原材料——廢棄的普通蠟燭. 圖片來自:GoodWaste

▲ 因為用廢棄材料而表面形成波紋起伏的花瓶. 圖片來自:Instagram @goodwaste___

這兩款枱燈被分別命名為 Dot 和 Slot,起源於製作材料——百貨臨時攤位用鋼板上的孔洞的不同形狀,圓點型與斜條型。這些鋼板被改造成枱燈的燈罩,燈光會因為鋼板的孔洞形成很有意思的投影。

▲ 廢棄的鋼板(圖左)和用它們製作的枱燈(圖右). 圖片來自:Instagram @goodwaste___

GoodWaste 這個名字可以直譯成「好的廢棄品」的工作室,由皇家藝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的 3 名碩士畢業生創立,推出的第一個限量版家居用品系列用的也是當地的廢料——大理石、杜邦石和鋼鐵,其中大理石時鐘和鏡子尤其受歡迎,早早售罄。

▲ 用廢棄大理石製作的時鐘和鏡子. 圖片來自:Instagram @goodwaste___

去年米蘭設計週中展出的邊桌 Teile 系列也是用邊角料做成的,而且是製造墓碑過程中廢棄的不同形狀的石頭。

▲ 邊桌 Teile 系列. 圖片來自:Instagram @animaona

德國 – 西班牙工作室 Anima Ona 從德國墓碑製造商回收這些材料,用取芯鑽在石頭上挖出一個個圓孔,為原本形狀看起來參差不齊的石頭賦予全新設計語言,讓它們看起來不僅僅是張桌子,還會是擺放在家中、工作室或商業空間中的藝術裝飾品。

▲ 通過移動活動石塊改變收納隔層的架子. 圖片來自:Instagram @animaona

丹麥哥本哈根當代藝術中心今年年初請進了一家咖啡廳——Connie-Connie,跟着咖啡廳進來的還有 25 位藝術家和設計師用邊角料設計的木椅。

▲ 用邊角料製作的木椅. 圖片來自:Dezeen

這些木椅長相奇奇怪怪的,成為了這間佔地 150 平方米的咖啡廳的不二主角。用來製造它們的剩餘木材來自丹麥地板品牌 Dinesen。Dinesen 跟木材打交道到今年已經是第 124 年了,材料品質在業界早已有口皆碑。

▲《Wallpaper》雜誌內頁. 圖片來自:Instagram @tableau_cph

就連空間的設計,也為了襯托這些木椅而故意刷成了綠色。因為設計師 Julius Værnes Iversen 在參觀 Dinesen 工廠時候發現木板的包裝上用了這種綠色,而那個包裝是用來保護木板免受雨淋和避免潮濕。

▲ 營業中的 Connie-Connie 咖啡廳. 圖片來自:Instagram @copenhagen_contemporary

愛上用邊角料做設計的 Ari Prasetya 還一口氣設計了三把椅子,這裏面個子最高,顏色最豔的紅色椅子正是他的得意之作。

▲ 圖片來自:Instagram @tableau_cph

在能源和材料愈發緊張的今天,物盡其用也是助力環保的重要部分。

電影《亂世佳人》中白瑞德説的一句話放在這裏特別合適——「我很生氣。浪費總是讓我生氣,這就是所有這一切,純粹的浪費!」


如果我們每個人對身邊的浪費都帶有一點點生氣,在遇到這些物盡其用的邊角料設計品多一點點支持,對它們的「獨一無二」多一點點包容,相信這些物盡其用的環保設計將會給我們越來越多的驚喜。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