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的屏幕越來越接近一個「無邊泳池」
無論智能手機形態如何變化,它的正面最終應當會成為一塊沒有遮擋、沒有瑕疵的屏幕。
▲ 圖片來自:travelzoo
前蘋果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用「無邊泳池」來形容,本屬於智能手機未來某一時刻的屏幕形態。
而在蘋果公司內部,他與喬布斯一起提出了「無縫連接(seamless design)」的設計理念,並逐步在 iPhone 上推進。
簡單來説,這個設計理念就是盡力去消除屏幕、邊框、機身之間的縫隙,讓產品儘可能地形成一個流暢而自然的整體。
儘量減少屏幕上的元素,去除干擾,增加沉浸感。
不過,現在的屏幕技術還不能完全做到真正的無邊形態,仍留下一絲遺憾。
記得在 iPhone 14 Pro 系列上的「靈動島」概念中,我們認為將屏幕上的缺陷設計成可交互的區域,是一項大膽的創新。
彷彿,智能手機正面距離真正的無邊界又前進了一步。
智能手機的正面,全是細節
在 iPhone 出現之後,它帶來了兩股風潮。一個是「智能手機」概念,二是產品形態的同質化。
前者則出現了 Window Phone、Android 三方競爭,與 iOS 各有特點,也互相促進了功能不斷完善。
但把鍵盤去掉,正面以一塊觸屏做主導,則成為了智能手機時代通用設計思路。
換句話説,曾經百變的產品形態迅速被觸屏優先取代,讓手機成為了一個「枯燥」的黑盒子,豐富的是屏幕內的內容,而不再是屏幕外的形態。
▲ iPhone「殺死」了鍵盤手機
為了保持產品的差異化,設計方向也着重在後背和相機模組上。相對來説,正面的設計自由度要小很多,另外加上市場的野蠻增長,正面一塊屏幕和一排按鍵維持了很長時間。
隨着廠商們對屏幕尺寸和人機關係的探索過程中,發現屏佔比比一味地增加尺寸,要更符合產品進化。
▲ 三星 Galaxy Note Edge 圖片來自:cnet
三星就利用 OLED 屏幕的特性和曲面屏的視差,在 Galaxy S 系列上引入了超窄邊框的風格,並且也賦予了 edge 的新名稱。
三星的 Edge 系列不止是讓人記住了極窄邊框,也掀起了一股窄邊框的風潮。
而再一次推動智能手機正面設計迭代的則是「全面屏」的出現。
但技術形態的不完美,也出現了許多形式上的取捨,像是打孔、劉海等等。
不過,這些並沒有妨礙廠商們追求更窄的邊框。不同於 Edge 系列的做法,利用視差做曲面屏,會影響到整體的操控。
邊框的逐步變窄,一方面是屏幕材質和裝配工藝硬性條件來決定,另一方面則是「審美」的重置。
▲ iPhone X 四等邊(窄下巴)的緣由
OLED 柔性屏幕,加上觸控 IC 和顯示層排列的優化,讓屏幕的下巴能夠變得更窄,「四等邊」屏幕的設計理念,讓窄邊框全面屏產品有了一種對稱美。
當下,四等邊屏幕幾乎是追求設計美感廠商的一個通用做法,甚至將邊框縮小到了 1.61mm,比四等邊的 iPhone 還要窄,視覺效果拉滿。
▲ 小米 13
正如前文所説,由於顯示功能的硬性需求,廠商們對於智能手機正面設計的自由度並不高。
更多的是圍繞在一些細節之處,它可能並不會像後蓋一樣會帶來設計風格、色彩呈現以及工藝細節等等彰顯廠商的審美和品味。
但細節之處顯真章,對於機身正面的細節呈現,可以説是技術實力的一個展示,也是如何在「缺陷」當中找到一絲秩序美感設計力的體現。
邊框做窄 ,是設計實力也是技術實力
如何呈現邊框的「窄」,廠商們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
▲ 不強調曲面後,S23 Ultra 邊框變粗了 左:Galaxy S22 Ultra,右:Galaxy S23 Ultra 圖片來自:crast
早期的三星,以及現在許多國產廠商,都會引入曲面屏,加上原本的兩側較窄的邊框,造成接近無邊框的觀感。
屏幕也猶如漂浮在水面上一般,凸顯出了一股科技感。只不過,如此的做法,其實也是隱藏了技術上的一些缺陷。
▲ 小米 13 Pro
曲面的過渡,帶來的是視覺上的「窄」,藏住了產品本身的厚度,允許它能容納下更大的電池和傳感器。並且曲面也會優化手感,增加邊緣的操控體驗。
而在一直追求四等邊屏幕的 iPhone,一直保持着微曲的過渡,風格上也逐步靠近 Jony Ive 理念裏的無縫連接設計。
全面屏之後,為了達到「臻於無形」的設計效果,柔性 OLED 屏幕也成為 iPhone 的主流屏幕。
通過內部結構的摺疊,呈現出了彼時罕見地四等邊與窄邊框。即便後續推出了超瓷晶屏幕,和直角邊的設計,iPhone 的邊框一直維持着一定的水準,大概為 2.15mm。
iPhone 一直有着穩定的更迭節奏,這幾年在屏幕和正面一直在步步逼近那個無邊泳池。
iPhone 12 出現了超瓷晶玻璃,iPhone 13 Pro 系列劉海部分優化,iPhone 14 Pro 上的靈動島。
而到了 iPhone 15 Pro,蘋果可能會把正面的升級點放在邊框上,縮窄至 1.55mm。
在某種程度上,做出窄邊框並不難,但想要通過「跌落測試」,仍然需要在結構和材料上持續的投入。
▲ iPhone 15 Pro 渲染圖 圖片來自:Technizo Concept
要知道,蘋果為了達成所謂的新特性,往往會有一些明顯的技術迭代思路在內。
超瓷晶玻璃,以及鈦合金的利用便是更窄邊框出現在 iPhone 15 Pro 系列上的兩個技術前提。
不止是蘋果,Android 廠商也開始把眼光放在邊框當中。
▲ Redmi Note 12 Turbo
不過這次帶來行業變革的則是中端機,或者説一些性能導向的產品。
為了能夠達到所謂的機身強度,以及保持較低的成本和一定的利潤,這些機型往往會配備一個「塑料支架」,有着明顯的視覺阻礙。
而隨着年初的中端機競爭,「塑料支架」迅速被淘汰,正面的設計風格全面與旗艦看齊。
像是 Redmi Note 12 tourbo 的直屏窄邊框,幾乎與小米 13 相近。
而曲屏的一加 Ace 2 和 Ace 2V,幾乎就是一加 11 的翻版,他們與「旗艦」的差距開始轉向內部的規格,而不再是從設計、材質、規格等多方面作區分。
換句話説,倘若你對性能、拍照沒有發燒級的需求,在廣義的使用體驗上,中端機、旗艦其實已經相差不大了。
▲ 一加 Ace 2
之所以如此,與其説是廠商們的審美提高技術爆發,倒不如説是開始在中端機市場開始又一輪的「刺刀見紅」。
大概從 2022 年開始,市場萎縮一直是一個行業趨勢,廠商們在不斷拔高自己旗艦品味和定義的同時,也開始守住自己中端產品的份額。
當在基礎規格配置相近,基礎體驗上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曾經只在旗艦產品中的「摳細節」,也開始逐步下放到中端產品。
▲ 一加 Ace 2V
倘若説後蓋承擔着產品設計的風格,那正面的屏幕、弧度、邊框等便是中端產品上的細節。
更窄的邊框,可能並不會對產品設計有着決定性的作用,但它卻能夠把產品的品味提升一個等級。
iPhone 14 Pro 系列上的新特性,像是 AOD、高像素以及挖孔屏,並非是蘋果首創,但蘋果總會在細節上做出新意。
近年的 iPhone,在許多功能、規格、配置上都不如 Android,曾經優勢的四等邊,也被 Android 更窄的近四等邊框超越。
在用户需求上,蘋果表現的後知後覺,你可以説它有更深層次的思考,也可以説其實是它對用户需求有着自己獨特的理解。
就如 iPhone 15 Pro 會帶來更窄的邊框,蘋果在這個目的上做了個三步走,四等邊、超瓷晶、鈦合金材質。
隨着市場萎縮,蘋果也開始瞄向那些存在於智能手機正面,人們可能不太注意的細節。
在不斷縮小屏幕上的缺口,並開始轉向更窄邊框之後,距離 Jony Ive、Steve Jobs 腦海裏的無縫連接設計(seamless design)的目標也越來越近了。
當我們説,後蓋的設計是智能手機「一張臉」的時候,由屏幕邊框所組成的設計細節,或許也會成為這張臉不可或缺的妝容。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 圖片來自:travelzoo
前蘋果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用「無邊泳池」來形容,本屬於智能手機未來某一時刻的屏幕形態。
而在蘋果公司內部,他與喬布斯一起提出了「無縫連接(seamless design)」的設計理念,並逐步在 iPhone 上推進。
簡單來説,這個設計理念就是盡力去消除屏幕、邊框、機身之間的縫隙,讓產品儘可能地形成一個流暢而自然的整體。
儘量減少屏幕上的元素,去除干擾,增加沉浸感。
不過,現在的屏幕技術還不能完全做到真正的無邊形態,仍留下一絲遺憾。
記得在 iPhone 14 Pro 系列上的「靈動島」概念中,我們認為將屏幕上的缺陷設計成可交互的區域,是一項大膽的創新。
彷彿,智能手機正面距離真正的無邊界又前進了一步。
智能手機的正面,全是細節
在 iPhone 出現之後,它帶來了兩股風潮。一個是「智能手機」概念,二是產品形態的同質化。
前者則出現了 Window Phone、Android 三方競爭,與 iOS 各有特點,也互相促進了功能不斷完善。
但把鍵盤去掉,正面以一塊觸屏做主導,則成為了智能手機時代通用設計思路。
換句話説,曾經百變的產品形態迅速被觸屏優先取代,讓手機成為了一個「枯燥」的黑盒子,豐富的是屏幕內的內容,而不再是屏幕外的形態。
▲ iPhone「殺死」了鍵盤手機
為了保持產品的差異化,設計方向也着重在後背和相機模組上。相對來説,正面的設計自由度要小很多,另外加上市場的野蠻增長,正面一塊屏幕和一排按鍵維持了很長時間。
隨着廠商們對屏幕尺寸和人機關係的探索過程中,發現屏佔比比一味地增加尺寸,要更符合產品進化。
▲ 三星 Galaxy Note Edge 圖片來自:cnet
三星就利用 OLED 屏幕的特性和曲面屏的視差,在 Galaxy S 系列上引入了超窄邊框的風格,並且也賦予了 edge 的新名稱。
三星的 Edge 系列不止是讓人記住了極窄邊框,也掀起了一股窄邊框的風潮。
而再一次推動智能手機正面設計迭代的則是「全面屏」的出現。
但技術形態的不完美,也出現了許多形式上的取捨,像是打孔、劉海等等。
不過,這些並沒有妨礙廠商們追求更窄的邊框。不同於 Edge 系列的做法,利用視差做曲面屏,會影響到整體的操控。
邊框的逐步變窄,一方面是屏幕材質和裝配工藝硬性條件來決定,另一方面則是「審美」的重置。
▲ iPhone X 四等邊(窄下巴)的緣由
OLED 柔性屏幕,加上觸控 IC 和顯示層排列的優化,讓屏幕的下巴能夠變得更窄,「四等邊」屏幕的設計理念,讓窄邊框全面屏產品有了一種對稱美。
當下,四等邊屏幕幾乎是追求設計美感廠商的一個通用做法,甚至將邊框縮小到了 1.61mm,比四等邊的 iPhone 還要窄,視覺效果拉滿。
▲ 小米 13
正如前文所説,由於顯示功能的硬性需求,廠商們對於智能手機正面設計的自由度並不高。
更多的是圍繞在一些細節之處,它可能並不會像後蓋一樣會帶來設計風格、色彩呈現以及工藝細節等等彰顯廠商的審美和品味。
但細節之處顯真章,對於機身正面的細節呈現,可以説是技術實力的一個展示,也是如何在「缺陷」當中找到一絲秩序美感設計力的體現。
邊框做窄 ,是設計實力也是技術實力
如何呈現邊框的「窄」,廠商們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
▲ 不強調曲面後,S23 Ultra 邊框變粗了 左:Galaxy S22 Ultra,右:Galaxy S23 Ultra 圖片來自:crast
早期的三星,以及現在許多國產廠商,都會引入曲面屏,加上原本的兩側較窄的邊框,造成接近無邊框的觀感。
屏幕也猶如漂浮在水面上一般,凸顯出了一股科技感。只不過,如此的做法,其實也是隱藏了技術上的一些缺陷。
▲ 小米 13 Pro
曲面的過渡,帶來的是視覺上的「窄」,藏住了產品本身的厚度,允許它能容納下更大的電池和傳感器。並且曲面也會優化手感,增加邊緣的操控體驗。
而在一直追求四等邊屏幕的 iPhone,一直保持着微曲的過渡,風格上也逐步靠近 Jony Ive 理念裏的無縫連接設計。
全面屏之後,為了達到「臻於無形」的設計效果,柔性 OLED 屏幕也成為 iPhone 的主流屏幕。
通過內部結構的摺疊,呈現出了彼時罕見地四等邊與窄邊框。即便後續推出了超瓷晶屏幕,和直角邊的設計,iPhone 的邊框一直維持着一定的水準,大概為 2.15mm。
iPhone 一直有着穩定的更迭節奏,這幾年在屏幕和正面一直在步步逼近那個無邊泳池。
iPhone 12 出現了超瓷晶玻璃,iPhone 13 Pro 系列劉海部分優化,iPhone 14 Pro 上的靈動島。
而到了 iPhone 15 Pro,蘋果可能會把正面的升級點放在邊框上,縮窄至 1.55mm。
在某種程度上,做出窄邊框並不難,但想要通過「跌落測試」,仍然需要在結構和材料上持續的投入。
▲ iPhone 15 Pro 渲染圖 圖片來自:Technizo Concept
要知道,蘋果為了達成所謂的新特性,往往會有一些明顯的技術迭代思路在內。
超瓷晶玻璃,以及鈦合金的利用便是更窄邊框出現在 iPhone 15 Pro 系列上的兩個技術前提。
不止是蘋果,Android 廠商也開始把眼光放在邊框當中。
▲ Redmi Note 12 Turbo
不過這次帶來行業變革的則是中端機,或者説一些性能導向的產品。
為了能夠達到所謂的機身強度,以及保持較低的成本和一定的利潤,這些機型往往會配備一個「塑料支架」,有着明顯的視覺阻礙。
而隨着年初的中端機競爭,「塑料支架」迅速被淘汰,正面的設計風格全面與旗艦看齊。
像是 Redmi Note 12 tourbo 的直屏窄邊框,幾乎與小米 13 相近。
而曲屏的一加 Ace 2 和 Ace 2V,幾乎就是一加 11 的翻版,他們與「旗艦」的差距開始轉向內部的規格,而不再是從設計、材質、規格等多方面作區分。
換句話説,倘若你對性能、拍照沒有發燒級的需求,在廣義的使用體驗上,中端機、旗艦其實已經相差不大了。
▲ 一加 Ace 2
之所以如此,與其説是廠商們的審美提高技術爆發,倒不如説是開始在中端機市場開始又一輪的「刺刀見紅」。
大概從 2022 年開始,市場萎縮一直是一個行業趨勢,廠商們在不斷拔高自己旗艦品味和定義的同時,也開始守住自己中端產品的份額。
當在基礎規格配置相近,基礎體驗上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曾經只在旗艦產品中的「摳細節」,也開始逐步下放到中端產品。
▲ 一加 Ace 2V
倘若説後蓋承擔着產品設計的風格,那正面的屏幕、弧度、邊框等便是中端產品上的細節。
更窄的邊框,可能並不會對產品設計有着決定性的作用,但它卻能夠把產品的品味提升一個等級。
iPhone 14 Pro 系列上的新特性,像是 AOD、高像素以及挖孔屏,並非是蘋果首創,但蘋果總會在細節上做出新意。
近年的 iPhone,在許多功能、規格、配置上都不如 Android,曾經優勢的四等邊,也被 Android 更窄的近四等邊框超越。
在用户需求上,蘋果表現的後知後覺,你可以説它有更深層次的思考,也可以説其實是它對用户需求有着自己獨特的理解。
就如 iPhone 15 Pro 會帶來更窄的邊框,蘋果在這個目的上做了個三步走,四等邊、超瓷晶、鈦合金材質。
隨着市場萎縮,蘋果也開始瞄向那些存在於智能手機正面,人們可能不太注意的細節。
在不斷縮小屏幕上的缺口,並開始轉向更窄邊框之後,距離 Jony Ive、Steve Jobs 腦海裏的無縫連接設計(seamless design)的目標也越來越近了。
當我們説,後蓋的設計是智能手機「一張臉」的時候,由屏幕邊框所組成的設計細節,或許也會成為這張臉不可或缺的妝容。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