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趕 Tesla,Mercedes-Benz 連 F1 車隊都搬出來了

隨着 Sergio Perez 的紅牛 RB19 掠過阿塞拜疆巴庫的終點線,今年的紅牛車隊已經在 F1 取得了開局 4 連勝的成績,勢如破竹。

而昔日王者,曾創造連續 8 年奪得車隊世界冠軍偉業的 Mercedes,在阿塞拜疆最終只拿到了第 6 與第 8。

圍場內外,頗有幾分相似。


在賽道上,靠賣飲料起家的紅牛,擊敗 Mercedes 統治了 F1 賽場。在純電車領域,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汽車的 Mercedes-Benz,除了「底藴」能壓住 Tesla 與新勢力們一頭之外,剩下的似乎都能用「雜牌車」一言蔽之。

場內場外,大家都有同一個疑問:Benz的技術積累,去哪兒了

傳統品牌,發力了

新能源圈廣為人知的樂子,便是看傳統品牌一發力就倒地。

前有大眾,後有豐田,傳統品牌的轉型,聲勢浩大,鎩羽而歸,所謂的「技術積累」到頭來似乎變成了更大的笑料。

然而 Benz,又將技術積累玩出了新花樣。

為了解決 Benz 目前在純電車領域面臨的研發效率問題,Benz 讓總部位於英國的 Mercedes-AMG PETRONAS F1 車隊直接參與到打造純電車型的過程中。


而在過去,民用車領域往往是將 F1 車隊上的「技術邊角料」降低成本,下放到民用車型上,這一過程往往十分緩慢。眼下的Benz,明顯沒有那麼多耐心,更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

傳統車企在這一輪新能源變革中沒吃到甜頭,除了船大難掉頭之外,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效率不行。

在開發新車層面,傳統車企開發一輛車,往往以 5 年為週期,而在國內新勢力眼裏,這一週期多為兩年半。這意味着等到傳統車企的新車發佈,國內新勢力的改款迭代搞不好都在路上跑了

Mercedes F1 車隊帶來的第一個答案,是超高能效的可上路概念車 VISION EQXX。


從零開始,Mercedes F1 車隊打造 VISION EQXX 僅花了 18 個月即一年半的時間,遠高於Benz傳統的 5 年週期。

這能説明兩件事:

常年保持快節奏高壓的 F1 團隊,在效率層面上的確有過人之處;

我國新勢力研發新車的速度,與 F1 團隊一致。

但 VISION EQXX 並不是一輛普通的民用車,Benz為 Mercedes F1 車隊立下的目標是打造一台充電一次,就能跑 1000km 的純電車型


VISION EQXX 將提升空氣動力學性能與輕量化結構作為重點。在 F1 團隊熟悉的空氣動力學領域,VISION EQXX 已經做到了極致,這台車的空氣阻力系數僅有 0.17,甚至低於一顆橄欖球。

而在電池容量上,這台概念車搭載的 100kWh 的電池,除了更輕之外,與目前路上的市售車型並沒有本質區別。換而言之,Benz希望做到的是,用 100kWh 的電池,達成 1000km 的續航里程。

在極致的低阻影響下,VISION EQXX 每百公里耗電量甚至不超過 10kWh。相比之下,以高能效著稱的Tesla Model 3,每百公里耗電量也多在 13~16kWh 之間徘徊。

在實際測試中,從德國斯圖加特出發,VISION EQXX 最終駛上了英國的銀石賽道,這趟旅程一共 1202 公里。在從斯圖加特滿電出發開始,VISION EQXX 沒有再充過一次電。

Benz也表示,VISION EQXX 就是有史以來最高效的Benz車型。


對於Benz民用車領域以及廣大消費者來説,VISION EQXX 更大的價值在於,這台車採用的是Benz下一代模塊化平台 MMA,而非市售Benz EQS、EQE 採用的 EVA 平台。此外,Mercedes F1 車隊還將繼續為Benz民用車開發諸如電池、逆變器等等一系列零部件。

值得一提的是,MMA 平台預計將在 2024 年量產。嗯,雖然看着不錯,但這「源自 F1 的設計」還得再等等,不過遲來總比沒來好。

新勢力尋求「底藴」

VISION EQXX 是不是Benz面向純電領域的最優解?在當下變幻莫測的純電市場上,這事真不好説。

畢竟這幾年大家也都見過世面,傳統品牌雷聲大雨點小的事情可不要太多,不是隨便一點概念就能唬得住的。

但 VISION EQXX 展現出來的,是賽道轉民用帶來的品牌口碑,與效率和技術上的直觀提升。


儘管不少新勢力擁躉對於經驗與底藴一類的詞並不感冒,談及積累,大家往往只會來一句「啊對對對」。然而對於新車企而言,短期可以靠對用户需求的瞭解佔得先機,面對長期運營,也需要堅實的技術後盾。

而賽道等高強度測試下得到的經驗,在純電時代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只會變得更加重要,而這正是不少新勢力所缺少的東西。即便是 Tesla,也沒有多少賽道經驗可循。

隨着時間流逝,新勢力早晚會有不再「新」的一天,品牌也需要一個能夠持續講下去的故事。換句話説,這是從講究打法到講究戰略的過程。

當然,辦事本就乾脆利落的新勢力們肯定不會對此毫無察覺。

一個典型例子是蔚來。

作為幾乎是我國新能源車企中最熱衷於賽道事業的品牌,蔚來在 2014 年就打造了一支 FE 電動方程式車隊 NIO 333 FE Team,這支車隊拿下了 FE 第一賽季錦標賽世界冠軍。


而在此基礎上,蔚來開發了第一款汽車產品——蔚來 EP9。賽事經驗給蔚來定下品牌基調的同時,也為蔚來開發民用車型帶來了不小的幫助。

直至今日,蔚來依舊在冠名贊助中國大學生方程式大賽與中國大學生無人駕駛方程式大賽。

更為簡單的方式,則是尋求合作。

比如智己,就找來了同樣有 F1 經驗的威廉姆斯前瞻工程團隊調教底盤。儘管單次的合作不可能如Benz一般深入,但比賽團隊的調教,依舊能讓這台車的「故事」增色幾分。


技術與底藴,正在成為新勢力想要拿下的下一站。

技術下放,不會缺席

經過狂飆突進的幾年之後,我國的本土新能源車企異軍突起,傳統車企經驗與沉澱,似乎並不能成為擋住新勢力前進的護城河。一時間,「經驗無用論」甚囂塵上。

然而事實是,在經過中國新能源市場這幾年如八角籠式的殘酷爭鬥後,還能屹立不倒的,都是「練過的」,理蔚鵬特,無一例外。講好技術故事,也將會是純電時代的溢價手段。

在新能源的下半場,或許新勢力們不需要如Benz一般人手一支車隊,但足夠的技術深度,仍將會是必須追求的目標。畢竟營銷打造的銷量或許能穩住一時,但只有過硬的技術實力,才能保障可持續發展。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Tesla  Mercedes-Benz  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