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中國發布了最大產品,處處都有 iPhone 的影子

引用硬哲學是愛範兒報道產品設計的欄目,我們希望剝離技術和參數的外衣,探求設計與人文的本源。

温州 Apple Store 開業的兩個月前,蘋果零售業務副總裁 Deirdre O’Brien 就在媒體採訪中放出了消息。不久後,一張帶有温州本地特色的海報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直至開業前三天的凌晨,藍夾纈的布面圍擋才被拆除。直至各路博主和媒體齊聚鹿城,這家嶄新的門店才揭開它的面紗。
幾乎每家 Apple Store 的開幕,都沿襲 iPhone 發佈時相似的傳統。這個史上最大的蘋果產品,既無法批量製造,也無法購買,但蘋果卻按照消費電子產品級的精細程度去打磨材料,考究細節,申請專利,甚至不斷升級與迭代。


Apple Store 的迭代需要耗費數年時間。正如 iPhone 擁有數字、Pro、SE 型號,Apple Store 也有自己的產品線,比如 Classic、Vintage,系列下還有升級款和簡化款,比如 Classic Upgrade、Vintage D、Vintage D.2。

作為中國發布的第 56 個新產品,温州零售店展示了 Apple Store 最新的設計成果——Vintage E,目前全球僅有兩家門店採用此設計。

Apple Store 迎來最大改變,但肉眼看不見


新門店是一家店中店,坐落於温州甌海區萬象城一樓。

透過窗明几淨的玻璃,温潤的水磨石、暖色的橡木桌和鱗次櫛比的產品顯而易見。

不為人知的是,這些建築材料背後的「綠」。

地板是 Apple Store 的主要消耗材料。最初 Apple Store 採用的是淺色木地板,但喬布斯覺得過於平庸。他受意大利佛羅倫薩人行道上灰藍色石頭的啓發,決定從附近的山區開採石料,讓設計師挑選顏色、紋路和純度符合要求的石頭,並進行切割和標記。

然而,符合要求的石頭只有 3%,隨着門店數量的鋭增,原有的石料供應不足,Apple Store 才轉而採用白色大理石骨料水磨石地板。


這種地板由樹脂基材與大理石碎片、石頭、玻璃混合而成,經歷了混合、倒模固化、打磨拋光等過程,最終呈現出典雅高級的質感,耐磨層達到 AC6 級,縫隙極少。

然而,這類基材通常以石油為基礎,不容易進行生物降解。

為了,蘋果採用了一種生物樹脂,混合了來自意大利和希臘的骨料以及來自英國的回收玻璃,減少對化學樹脂的需要。

在能源密集型的建築行業中,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不可或缺,無論是鋼鐵還是水泥,都需要燃燒大量的化石燃料,從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水泥鋼鐵的化學反應中,也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作為副產品。

蘋果的做法是,減少對石油化學及碳密集材料的使用,採用可回收可降解的植物基材料。例如,天花板遮陽擋板採用植物基材料,而不是金屬。

植物基材料離我們並不遠,餐飲行業裏已經普及的 PLA 吸管就是一種植物基。它通常是利用玉米澱粉、甘蔗或木薯為原料進行發酵和聚合而製成,使用後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

新門店在可持續方向的實踐,與蘋果製作電子產品的原則沒什麼不同。

塑料是電子產品中最大化石燃料,為了不額外製造塑料,蘋果喊出「所有的產品都不再向地球索取原材料」的口號。比如 iPhone 天線條的塑料,就來自於回收的塑料瓶。

為了完全消除 iPhone 包裝中的塑料,蘋果花了三年時間研發罩光塗料,取代塑料覆膜。這項新工藝幫助蘋果減少了 1100 公噸塑料的使用和 2400 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蘋果還定製開發了一款高分辨率印刷機,可直接在包裝盒背面進行印刷,以替代貼紙標籤。這使得 iPhone 15 包裝材料中纖維佔比提升到 99%。
蘋果甚至介入原材料製造過程,例如 2018 年投資的一家研發無碳鋁金屬冶煉技術,可以讓鋁金屬的生產過程中不產生温室氣體,而是氧氣。


Apple Watch 是第一款實現碳中和的產品,原因在於它體積小,更容易完成可持續的目標。

而作為蘋果最大的產品,Apple Store 也在朝着這個方向努力。

Apple Store 的「人機交互界面」


關於 Apple Store 裝修費用,有很多都市傳説。尤為出名的莫過於曼哈頓第五大道 Apple Store 標誌性的玻璃立面,據説一輛掃雪車曾撞裂了一片玻璃,最後產生了一棟房的維修費用。以致於人們常常揶揄,Apple Store 裏最實惠的東西是 iPhone。

同樣是在裝修上登峯造極,但 Apple Store 並不會像某些奢侈品門店讓人望而卻步。Apple Store 的人聲鼎沸已是常態,但消費並非所有人造訪的目的,路人被吸引進店,把玩新款手機,或在樹下小憩,都已是常態。

▲ Today at Apple 的桌子集成了揚聲器、USB-C、3.5mm 及 HDMI 接口

這是蘋果喜聞樂見的。在設計者眼中,店面設計是一種界面,它的目的是讓顧客覺得舒適和愉悦。正如 iPhone 對於性能與工藝的追求,並不是只是為了彰顯財力與品味,更是為了服務於卓越的軟件交互。

產品不僅僅關乎硬件,還有軟件和服務。

如果説材料、裝潢展現了 Apple Store 的底層硬件。那麼,店面佈局、導航系統、燈光系統便是 Apple Store 的人機交互界面,取貨、售後、Today at Apple 則象徵着它的軟件和服務。

UI


標牌和導航系統是 Apple Store 的 UI。新設計的導航系統更加簡潔明瞭,方便顧客找到所需的區域和服務。

主屏和壁紙

牆面設計和燈光系統構成了 Apple Store 的「主屏和壁紙」。

牆面設計決定了用户進店的第一感受。蘋果放棄了此前石英或石灰岩牆壁的牆面設計,而採用橡木木板和木櫃將四周牆體包裹起來。這讓整個店面的基調有了顯著的變化,電子產品的冷峻被一種暖意取代。


門店左側的 Avenue 長廊也融入到牆體之中。蘋果參考了藝術館式的佈局, 手機殼、AirPods、甚至一根數據線都有別出心裁的造型,參觀的顧客彷彿在鑑賞一件件藝術展品,而非普通的消費電子產品。


iPhone 的秩序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蘋果規範了第三方應用的設計,所有上架 App Store 的應用統一採用了 1024×1024 像素的圖標尺寸,蘋果甚至設置了 App Store 評審指南和人機接口指南。

這種原則被延續在 Apple Store 的貨架上,第三方配件需要也需要符合蘋果的包裝標準,比如基礎色必須為白色,採用更簡潔的字體設計,特定商品要求能夠在不拆開包裝的情況下露出商品的樣子。


照明是營造氛圍的重要手段。在温州店裏,蘋果放棄了軟膜天花的設計,而是採用了一種新的線性擋板天花板結構,在提供照明的同時還能兼顧聲學考量。照明夾在各個白色擋板之間,保障產品絕對光鮮的方式呈現在顧客面前。


設計者平衡了自然光和地板、玻璃、金屬牆面的反射光,使得整個空間猶如柔光箱一般讓人感覺柔軟。就像 iPhone 打開了「原彩顯示」,顧客會覺得這裏和户外融合在一起,會不自覺地走進來。
交互和響應

這家 Apple Store 的陳設也採用了新設計。

右邊內側設置了 Pickup 到店取貨區域,這是一個類似中藥房的設計,滿牆的櫃體用於存放顧客網上下單的產品。


頗具巧思的是,下方的抽屜支持雙向打開。當用户在網上下好訂單並選擇到店取貨時,員工會將產品從後台一側放入,用户到店後則從櫃枱一側取出。

這種縮短交互路徑的方式,就好比 Apple Watch app 的預加載,在你還沒有打開時,東西已經準備好了。

服務


早年,受麗茲卡爾頓酒店禮賓部的啓發,蘋果團隊決定建立一個融禮賓服務枱與吧枱特色於一體的服務設施,來承擔售後的作用,蘋果給它起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名字——天才吧(Genius Bar)。

在 Apple Store 歷史的沿革中,天才不斷湧現,但吧枱卻消失了。

新的門店恢復了 Genius Bar 的實體櫃枱,甚至連當年原子結構的 logo 也一併迴歸。


吧枱提供了兩種不同高度的桌子,以適應不同身高、不同姿勢、不同身體狀態的顧客。這就像是 iPhone 可以調節字號一樣。

▲ 店內廣告幕布的邊框猶如 iPhone 屏幕邊框,桌椅倒角渾圓一體

無障礙和通用設計

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是温州 Apple Store 的一大設計原則。它要求設計者「思考人們所擁有的所有不同能力,無論是認知、移動性、聽覺還是視覺,並試圖將其作為一切的指南。」

這與蘋果交互設計文檔的描述異曲同工,通用設計的通俗解釋就是,設計應該為所有人服務。

方便輪椅通過的通道、隨時取用的助聽設備、為視障和聽障人士準備的課程,都是這一原則的體現。

無障礙設施並不只是服務於顧客,兩名殘障蘋果員工也能在開放的環境中無障礙地展開工作。

▲ 進門右側的 Apple Watch 體驗區

從 iOS 整齊劃一的 UI 到 Apple Store 的精心佈局,從 iPhone 自適應色温的原彩顯示到 Apple Store 的照明設計,從在線的 iTunes U 的教育資源到線下的 Today at Apple 課程,從 iOS 豐富的輔助功能,到店內完善的無障礙設施,Apple Store 的種種設計細節,你幾乎都可以蘋果產品中追蹤溯源。

空間即產品


Apple Store 在全球已達 527 家,但很少有人會説,蘋果是一家連鎖品牌。

千店千面是 Apple Store 最大的特點。與之對立的是,走進某些快時尚品牌的門店,你很難分得清它們的差異。

在快消行業,門店設計常常服務於商品的快速轉化。坪效是衡量門店運營效率的基本指標,商家以每平米的營業額去衡量門店的運營效率。

KPI 往往無法指導決策者做長期價值的事,為了提高坪效,商家可能會盡可能標準化門店的設計、貨物擺放的位置,甚至讓增加貨架以放置更多商品。


喬布斯主導設計的第一家 Apple Store 就取消了收銀台,摒棄了貨架,一部分原因是,當時蘋果只有 4 款產品,2 款台式機,2 款筆記本。

在當時,電腦門店都遠離市區,人們認為,這種低頻消費的商品不該出現在人流密集的商業區。

喬布斯卻認為,產品不是核心,消費者參與進來才是重點。即便 SKU 屈指可數,他還是堅持在市中心區域租一個比 GAP 還要大的店面。佔地 600 平,留了大量的空白區域和過道。

這種冗餘延續至今。2017 年,蘋果租下華盛頓一家百年曆史的圖書館,將其改造成 Apple Store。但蘋果並沒有干涉建築內的圖書館和博物館的經營,甚至額外出資修復該圖書館。


集商業運營、古建築保護於一身,既是蘋果財力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展現了一種全新的理念:公共空間和商業空間邊界正在模糊,它們可以互惠互利。

在一個以銷售為主導的空間裏,顧客通常會被銷售追着推銷,顧客與銷售的交流侷限在一些「定量」的問題上:這些商品的配置如何?價格幾何?我應該如何選購?

在 Apple Store 的 Today at Apple 免費課程裏,蘋果更主張回答一些「定性」的問題:你是否學到了新的技能?是不是獲得了啓發?是否收穫了快樂?


這就是公共空間,你可以工作、學習、休憩,而不用承受來自任何人的期望。哪怕是參與一場活動,你也無需為此買單。

據説,所有在蘋果零售店工作的員工都被鼓勵隨身攜帶一張錢夾大小的卡片,上面則會寫上「豐富生活」四個字。

庫克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你)在這家 Apple Store 做得最少的其中一件事可能就是買東西,他甚至認為應該為蘋果零售店提出一個不含「商店」(store)的名字,以更加符合其社區的定位。


這背後的商業邏輯非常簡單:如果你豐富了顧客的生活,顧客就會用採購作為回報,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當用户會成為粉絲,他甚至會積極向身邊的親朋好友推廣你的服務。

與消費電子產品不同,空間和建築服務更多的人,它們在無時無刻地跟城市、社區以及人進行隱性的溝通。

這就是為什麼蘋果把 Apple Store 納入產品設計流程,不惜重金打造每個門店的獨特面貌,讓門店暗合城市的底藴文化,讓門店融入社區。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iPhone  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