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 7 年打造,迪士尼「冰雪奇緣」園區最大彩蛋竟是它 | 對話幻想工程師
引用一個(亞)熱帶城市開冰雪奇緣園區,代入感稍弱哈哈
當我們上週分享位於香港迪士尼的全球首個《冰雪奇緣》主題園區的搶先體驗時,一位讀者留下了這個評論。
真的,香港是一個到了 11 月平均氣温還能達到 25℃ 的城市,要在這裏建造一個擁有「冰雪魔法」的世界註定充滿挑戰。
所幸在於,向來以「造夢」著稱的迪士尼「幻想工程師」在長達 7 年的建造過程中找到了實現方式,並且還將香港的特色,變成這個「魔雪奇緣世界」裏其中一個最大的亮點。
▲ 焦雅欣和鄧杜文在「魔雪奇緣世界」
通過採訪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執行創意總監鄧杜文(Michel den Dulk)以及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亞洲)高級監製焦雅欣,我們為大家發掘了鮮為人知的設計細節,一睹沉浸奇妙世界背後的秘密。
從「絆腳石」到「靈感寶石」
引用沒有冰雪怎麼做《冰雪奇緣》世界?其中一個我們肯定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創造冰。
鄧杜文如此説道。
同時他也提醒我們,《冰雪奇緣》第一部中的阿倫黛爾王國其實處於夏天,四處都是綠油油的大樹,只有當艾莎的魔法失控了,阿倫黛爾才陷入冰雪寒冬。
引用這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機會來創造「夏雪節(Summer Snow Day)」,意味着我們能在快樂的夏天環境中建造這個世界。
▲「魔雪奇緣世界」全景照
温暖的氣候一下就從「絆腳石」變成「靈感寶石」,啓發了用於紀念安娜用「真愛之舉」拯救了艾莎和阿倫黛爾王國的新節日。
我們平常討論迪士尼樂園時,常常會用類似「高度還原」來形容樂園是多麼忠於原故事。
但在我看來,迪士尼樂園最好的地方,並非對故事的「複製」,而是它的「創造」—— 新的故事和豐富的細節,讓你走入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故事裏的世界。
而這個為香港迪士尼園區創造的節日,成為了我們走入《冰雪奇緣》世界的切入時刻,專屬於踏入這個園區的人。
▲ 園區中的「夏雪節」元素
當然,這個內容依舊屬於 IP 世界的一部分,其他背景設置都必須符合原有世界。
我們能看到和電影以及番外統一的小鎮建築,採風自挪威的巴勒斯特朗村莊和卑爾根市 —— 色彩明亮的木建築,採用了當地特色的不對稱設計。
▲ 阿德爾港畔餐廳不僅採用了不對稱設計,其配色也呼應了艾莎和安娜加冕禮的顏色
阿倫黛爾城堡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木教堂,一種起源於 12 世紀,工匠用木材來闡述羅馬式以崗石為主要材料的建築風格。
問題是,香港常年高温潮濕,外加因臨近海洋而鹹鹹的空氣,想用木材可不容易。
引用做電影和樂園的一大區別在於,電影中的實體物件無須留存,但樂園裏的東西要能長期保存,它們要經得起風雨,也要經得起賓客的長期觸碰。
為了達到這個要求,小鎮上看似以木材建造的建築立面,其實都是用混凝土造的。
引用它們基本上都是由混凝土壓制而成,在工廠裏由人手雕刻,制模成型,將材料注入其中,然後再以模塊式進行安裝和塗繪。
焦雅欣跟我們強調,雖然材料選取要因地制宜,但最終成品必須看起來像木材,才符合故事,中間都是需要經歷非常漫長和複雜的過程。
點綴着整個園區,有艾莎「魔法加持」的冰雪元素,也同樣要面對環境挑戰。
▲ 挪威布里克斯達爾冰川的冰舌,讓人遐想這裏面是不是藏着真實世界裏艾莎的城堡,圖片來自賀禎禎
譬如阿倫黛爾城堡上的冰雪元素,就不能用樹脂,因為它是易燃的,不符合安全標準。
最後,幻想工程團隊選用了玻璃來做城堡上的冰雪魔法元素,大大增加了工程難度,因為它們非常易碎,無論是在安裝還是製造過程中都是。
▲艾莎的冰雪皇宮(上)和挪威布里克斯達爾冰川的冰舌(下),讓人遐想挪威冰川裏是否藏着真實的冰雪皇宮
不僅建築難做,「山水」同樣刁鑽。
如果你留心看,會發現園區裏的「河水」是藍色的,就和很多挪威旅遊照片裏的一樣。
鄧杜文告訴我們,如果只留着清水,它看起來就會像現代的泳池一樣。所以幻想工程師決定把水染成藍色,「增加可信性,讓人們能有足夠理由去想這是深邃湛藍的河流」。
此外,焦雅欣還指出了河水處理的另一重點:
引用想象一下你在這裏有個池塘,那邊有個海港,會發生什麼事?蚊子。
幻想工程師還在水裏添加了氯等化學物質,除了避免蚊蟲滋生以外,也可以防止菌類生長,保持環境舒適。
一聊到山景設計,鄧杜文特別自豪。
經過複雜工程設計,並且由人工雕刻精造的人造山好看,但最妙的是,在「魔雪奇緣」的山景中還融入了香港的大嶼山。
引用我覺得這是整個項目最棒的成就。
▲ 融入園區的大嶼山(上)和挪威布里克斯達爾冰川附近的山景(下)
和電影不同的是,樂園裏的遊客可以自由地 360° 體驗故事的世界,所以幻想工程師要確保樂園裏各個角度的景緻都不會「掃興」。
在加州迪士尼樂園建造「汽車總動員」園區時,幻想工程師團隊第一個任務就是要想方設法遮擋着原本在樂園中可見到的外界環境 ——用人造山和汽車尾翼來隔絕外界。
假如「魔雪奇緣世界」當初真做了全冰雪主題,翠綠的大嶼山也許就成為了要「處理」的元素。
而在夏天的主題和其他人造山設計的襯托下,它卻成為了整個空間點睛之筆,讓園區景觀更開闊和深遠,也成為了香港園區獨有的特色。
引用這是我們第一次成功擁抱樂園以外的景色,將其變成我們故事敍事的一部分。
你只有在這裏,才能做到。
迪士尼樂園,何以沉浸?
引用園區還是做得很沉浸的,對吧?
當我在提前體驗「魔雪奇緣世界」時,其中一位同行的工作人員和我説起。
的確,「沉浸」有點像是 21 世紀娛樂體驗的「聖盃」。
初誕生的《阿凡達》、草間彌生的「Infinity Mirror Rooms」、Apple Vision Pro、拉斯維加斯那個造價超過 20 億美元的 LED「大球」Sphere,當然還有迪士尼樂園,它們的一大魅力都在於「沉浸」。
▲ 拉斯維加斯的 Sphere,圖自 《連線》
但「沉浸」到底意味着什麼?
注意力的全然投入?感官現實的完全欺騙?真心相信一切都是真的?
焦雅欣在和我們分享時,也提起園區的實現像是「夢想成真」—— 讓那些喜歡《冰雪奇緣》的大人和小朋友都能看到一切都成真了。
我想起了自己體驗園區的「森林小天地」時,下意識就把它定位為「沉浸劇場」。
飾演安娜和艾莎的演員就在觀眾間「表演」,我們可以參與學習艾莎的「魔法」,也能挑選自己喜歡的精靈,最後艾莎施展魔法時,我們還被冰雪魔法「圍繞」,感覺可太棒了。
然而在享受過程中,我每一刻都知道艾莎和安娜,並不真的是艾莎和安娜,因為我也默默在感嘆「安娜的演員真的好合適演安娜哦!」
那完全沒有影響我享受這個「沉浸」的體驗,但卻讓聽到問題後的我對何為「沉浸」更加困惑。
我們明明知道迪士尼的一切都是假的,為什麼我們還是那麼願意並喜歡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引用奇怪的是,即便所有事情幾乎都被假定是處於一個光譜之中,我們在討論「欺騙性」時,仍然相當二元化。
你要不就是能感受到沉浸體驗的藝術,要不你就是沒感受到。
藝術評論 Jackson Arn 在《紐約客》的最近一篇文章中寫道。
他去體驗了拉斯維加斯的兩大以「沉浸」為賣點的景點 ——「Sphere」和由藝術家 Michael Heizer 打造的世上規模最大的現代藝術作品「City」,產生了一個有趣的洞見:
引用幻覺與醒覺的組合,比其中任何一種單獨存在時,都更令人陶醉。
當你清楚意識到自己身在特定人造幻境中,會讓你更能享受這個幻境。
同行有媒體説起,她們只有在迪士尼的時候「才能也才敢」坐旋轉木馬:
引用因為在迪士尼,不會有人在乎你的年紀和身材等等,你可以不用有任何顧慮。
我想起,鄧杜文之前用到一個詞「可信性(believability)」。把河水染藍,讓人們在想把河水視作自然世界中的藍色河流時,有一個可以相信的理由。
當我們在為「魔雪奇緣」裏的「雪嶺滑雪橇」排上一個小時的過程中,深知身處「幻覺」的我們,會對幻想工程師為排隊空間設置下的細節更為欣賞:
時不時從桑拿房探出頭出來的奧肯;
馬上就要排到你時,奧肯工作桌上的「絕密設計圖」;
還有結束後,掛在出口路上的地圖。
▲ 水裏的龍是隔壁「迷離大宅」逃出來的嗎?
它們都是幻想工程師給我們留下的一個個信號,堅定的眼神,告訴你「你可以隨時進來,we’ve got you.」
我好像也更能明白為什麼將大嶼山融入到「魔雪奇緣世界」山景是整個項目的高光了。
無縫地融入幻覺的真實,那不就是身處樂園裏的我們嗎?
配圖來自迪士尼和愛範兒拍攝,關於挪威布里克斯達爾冰川的配圖均來自賀禎禎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