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插電」耳機開始,我們離告別「續航焦慮」的未來還有多遠?
阿迪達斯的 RPT-02 SOL 耳機和平常耳機有點不同,除了為運動場景的使用而設置了可拆卸清洗套罩外,它還不配充電線。
因為它主要的充電方式是太陽能。
太陽能技術雖然誕生已久,但因效率和成本限制,它離我們的生活依舊有些遙遠。
直到現在,一種新的太陽能技術形態,正開始逐漸走進我們的數字生活,讓一個「不用充電」的未來看起來更近了。
不必是「太陽」的太陽能
抱歉了外星人,直到現在為止,當我們看到打着太陽能充電為賣點的電子設備,我們都難不去懷疑那是噱頭。
現有主流的太陽能技術過於依賴户外陽光,而消費者可能不太喜歡不做任何防曬措施,拿着我們的電子產品到户外長時間暴曬。
這也是文章開始提及的阿迪達斯耳機不同之處,它的太陽能充電技術能較好地利用室內光照 —— 日照和人造光,都能為它充電。
它所使用的是「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這種太陽能電池優勢在於輕質,可彎曲,並且易於製造,成本較低。
和傳統的硅太陽能電池相比,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工作起來更像植物的光合作用,它幾乎可以利用從任何角度照射到其表面的光。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授 Marina Freitag 介紹道。
她在 2023 年的新論文指出,其研發的新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在 1000 勒克斯日光燈的強度下,電能轉化效率已經可達到 38%,創下新紀錄。
作為參考,我們在晴天的室內的光照度約為 100-1000 勒克斯,陰天室外也有 50-500 勒克斯,而陰天室內則只有 5-50 勒克斯。
早在 2020 年,她的新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就已經可以在 1000 勒克斯環境光強度下把轉化率做到 34%,200 勒克斯的日光燈下也能做到 31.4%。
在阿迪達斯耳機背後的瑞典太陽能電池製造商 Exeger 雖然沒用上 Freitag 教授的創紀錄新技術,但至少已有較成熟的商業化方式。
Exeger 的 Powerfoyle 電池靈活輕量,能打印成不同形狀、尺寸和質感。
在阿迪達斯耳機上,我們就能看到電池被做成了一種更具運動動感的質感,打破了傳統「太陽能版塊」的刻板印象,更能配合產品設計美學。
用户可以在配套 app 上實時看到耳機的充電和放電情況。
而且,雖然沒配充電線,但耳機還是有搭載備用電池。
據介紹,電池續航最多長達 80 小時,確保用户在真的完全沒有光照的環境下也不怕沒電,有點像「給自己的自動駕駛配了人類駕駛員」。
據 YouTube 頻道「ShortCircuit」博主體驗,這款耳機被動充電雖然看起來很慢,但整體使用下來由於被動充電一直在進行,反倒沒法完全「放電」:
如果説阿迪達斯在 2022 年推出的這款產品更像是「一次性」的嘗新,那斯德哥爾摩公司 Urbanista 則在和 Exeger 公司的合作上走得更深。
Urbanista 於 2021 年首次和 Exeger 合作推出太陽能充電頭戴耳機 Los Angeles,整體技術和阿迪達斯的差不多,但外形設計上更低調。
據 《連線》報道,最開始 Exeger 是和 JBL 合作做耳機的。然而遇上疫情,異地合作艱難,最後產品落空,Exeger 反倒是在同一城市的 Exeger 開啓了合作,做了好些產品。
▲ 曾公佈的 JBL 產品
現在,Urbanista 不僅已經就 Los Angeles 耳機推出第二產品,同時還將太陽能充電產品擴展到真無線藍牙耳機 Phoenix 和便攜藍牙音箱 Malibu。
▲ 太陽能便攜藍牙音響 Malibu
趁着 CES 帶來新消息的 DSSC 公司可不止 Exeger,加州創業公司 Ambient Photonics 則宣佈將和 Google 合作,打造搭載太陽能充電的新產品。
同樣是做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Ambient Photonics 這次的新技術優勢在於能同時利用電池的兩面來捕捉室內光照 —— 正面可按平常效率正常運行,背面的效率則為正面一半。
Google 將於今年推出首款搭載這個技術的產品。雖然 Google 未公佈是什麼產品,但人們都不禁猜測應該是智能家居產品。
不必煩惱充電的未來,從「家」做起?
「充電」是一件已經寫入現代人心智的「日常」。
我自己甚至已經發展出一套固定的「充電安排」:
下班回到家,換鞋,洗手,脱下手錶充電。
十一點,戴上滿電的手錶睡覺,把充電站上的設備換成手機。
第二天起牀,洗漱的同時讓手錶補電,儘可能讓設備都滿電出門。
雖然這套「程序」能大大減少充電對我生活的干擾,但還是要求我的主動規劃和執行。
因此,當我有時想表達「我需要好好休息,恢復身體」,卻説出了「我要充一下電」時,還會默默傷心一秒 —— 原來休息也是一件需要「努力、刻意安排」才能做到事情,就跟安排設備充電一樣。
我知道,煩惱這事的人肯定不只我。
為了可以「無痛充電」,各領域的科研人員們都絞盡了腦汁。
為了解決電動車續航問題,瑞典交通局去年就宣佈要建造全球首條能給電動車邊開邊充電的馬路。
理想情況下,這條馬路將採用感應系統,在道路上安裝能充電到電池底部的電磁線圈,讓馬路變成巨大的「無線充電寶」,計劃將於 2025 年落成。
也許你還記得,2021 年 1 月,小米發佈了隔空充電技術 —— 一套由 144 根天線組成的無線充電系統,將能量通過毫米波定向發射給手機,手機以微型信標天線接收,可實現數米半徑內 5 瓦遠距離充電。
幾年過去了,我們暫時也只能繼續回看宣傳視頻。
相比之下,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充電盒倒是用設計交互的方式減少了一些「主動充電」的麻煩。
也許,就和耳機充電盒一樣,一個「不必煩惱充電的未來」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去對產品進行優化,而非只盼想着一步到位的充電技術突破。
譬如,之前提到的 Urbanista 的產品總監就認為,想把新太陽能技術「物盡其用」,產品設計上也應儘可能地提升效率。
在無線耳機 Phoenix 設計上,團隊就比平常的真無線耳機更重視減少充電盒上太陽能板和耳機傳輸間的能量損失,同時也給同樣已經來到第二代的 Phoenix 耳機換上了更節能的藍牙芯片。
Exeger 的另一個合作伙伴,挪威公司 ONiO 則專注於做超低功耗微控制器,可從 800/900/1800 和 1900 / 2400MHz 頻段獲取能量,可以免除搭載電池或其它儲能支持。
正如 ONiO 和 Exeger 在合作打造物聯網家居產品,這個品類被寄望成為最早擺脱充電煩惱的電子產品。
這類設備本身相對低能耗,同時又需要長時間運行,再結合 DSSC 轉化室內光源的優勢,的確很合適入手。
也許,不用你煩惱充電問題的智能門鈴聽來好像沒有那麼有吸引力,但如果想到不用被「突襲無電」的無線鍵盤和得翻過身才能充電的 Magic Mouse,感覺是不是更好了?
WSJ 科技記者 Christopher Mims 則指出,這些技術最大潛力在於,它可能會讓我們從前完全不考慮智能化甚至是使用的產品(因為替換電池或連電線太麻煩)體驗變得完全不同。
Mims 例舉,過去你想在家裝個新開關,可能得找電工上門,因為要破牆和走線。但如果這個開關是支持 DSSC 的,無線的它就可以直接和智能電燈連接,貼上牆壁就能用。
也許給智能手機這個「電力怪獸」隔空充電還很遙遠,但我們也不應小看「隨貼隨用」開關的威力。
結合不同各行業和場景下搭配和設計交互的可能性,一個小開關能改變的,也許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因為它主要的充電方式是太陽能。
太陽能技術雖然誕生已久,但因效率和成本限制,它離我們的生活依舊有些遙遠。
直到現在,一種新的太陽能技術形態,正開始逐漸走進我們的數字生活,讓一個「不用充電」的未來看起來更近了。
不必是「太陽」的太陽能
引用但凡有個外星人跑到地球上,眼裏看見這麼多陽光,耳邊卻聽到我們説有什麼能源問題,他會大吃一驚的。光生伏打效應! —— 伊恩·麥克尤恩小説《追日》
抱歉了外星人,直到現在為止,當我們看到打着太陽能充電為賣點的電子設備,我們都難不去懷疑那是噱頭。
現有主流的太陽能技術過於依賴户外陽光,而消費者可能不太喜歡不做任何防曬措施,拿着我們的電子產品到户外長時間暴曬。
這也是文章開始提及的阿迪達斯耳機不同之處,它的太陽能充電技術能較好地利用室內光照 —— 日照和人造光,都能為它充電。
它所使用的是「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這種太陽能電池優勢在於輕質,可彎曲,並且易於製造,成本較低。
和傳統的硅太陽能電池相比,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工作起來更像植物的光合作用,它幾乎可以利用從任何角度照射到其表面的光。
引用你可以混合和搭配染料,來配合室內光源。這個系統在調整起來很容易。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授 Marina Freitag 介紹道。
她在 2023 年的新論文指出,其研發的新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在 1000 勒克斯日光燈的強度下,電能轉化效率已經可達到 38%,創下新紀錄。
作為參考,我們在晴天的室內的光照度約為 100-1000 勒克斯,陰天室外也有 50-500 勒克斯,而陰天室內則只有 5-50 勒克斯。
早在 2020 年,她的新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就已經可以在 1000 勒克斯環境光強度下把轉化率做到 34%,200 勒克斯的日光燈下也能做到 31.4%。
在阿迪達斯耳機背後的瑞典太陽能電池製造商 Exeger 雖然沒用上 Freitag 教授的創紀錄新技術,但至少已有較成熟的商業化方式。
Exeger 的 Powerfoyle 電池靈活輕量,能打印成不同形狀、尺寸和質感。
在阿迪達斯耳機上,我們就能看到電池被做成了一種更具運動動感的質感,打破了傳統「太陽能版塊」的刻板印象,更能配合產品設計美學。
用户可以在配套 app 上實時看到耳機的充電和放電情況。
而且,雖然沒配充電線,但耳機還是有搭載備用電池。
據介紹,電池續航最多長達 80 小時,確保用户在真的完全沒有光照的環境下也不怕沒電,有點像「給自己的自動駕駛配了人類駕駛員」。
據 YouTube 頻道「ShortCircuit」博主體驗,這款耳機被動充電雖然看起來很慢,但整體使用下來由於被動充電一直在進行,反倒沒法完全「放電」:
引用我開箱的時候電池 51%。在室內用了幾小時,降到 49%。
但一當室內有陽光照進來,但我又沒在用時,它們就開始被動充電。雖然有持續在體驗嘗試,但到了週末,它的電量大概去到 58%、60% 那樣。
如果説阿迪達斯在 2022 年推出的這款產品更像是「一次性」的嘗新,那斯德哥爾摩公司 Urbanista 則在和 Exeger 公司的合作上走得更深。
Urbanista 於 2021 年首次和 Exeger 合作推出太陽能充電頭戴耳機 Los Angeles,整體技術和阿迪達斯的差不多,但外形設計上更低調。
據 《連線》報道,最開始 Exeger 是和 JBL 合作做耳機的。然而遇上疫情,異地合作艱難,最後產品落空,Exeger 反倒是在同一城市的 Exeger 開啓了合作,做了好些產品。
▲ 曾公佈的 JBL 產品
現在,Urbanista 不僅已經就 Los Angeles 耳機推出第二產品,同時還將太陽能充電產品擴展到真無線藍牙耳機 Phoenix 和便攜藍牙音箱 Malibu。
▲ 太陽能便攜藍牙音響 Malibu
趁着 CES 帶來新消息的 DSSC 公司可不止 Exeger,加州創業公司 Ambient Photonics 則宣佈將和 Google 合作,打造搭載太陽能充電的新產品。
同樣是做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Ambient Photonics 這次的新技術優勢在於能同時利用電池的兩面來捕捉室內光照 —— 正面可按平常效率正常運行,背面的效率則為正面一半。
Google 將於今年推出首款搭載這個技術的產品。雖然 Google 未公佈是什麼產品,但人們都不禁猜測應該是智能家居產品。
不必煩惱充電的未來,從「家」做起?
「充電」是一件已經寫入現代人心智的「日常」。
我自己甚至已經發展出一套固定的「充電安排」:
下班回到家,換鞋,洗手,脱下手錶充電。
十一點,戴上滿電的手錶睡覺,把充電站上的設備換成手機。
第二天起牀,洗漱的同時讓手錶補電,儘可能讓設備都滿電出門。
雖然這套「程序」能大大減少充電對我生活的干擾,但還是要求我的主動規劃和執行。
因此,當我有時想表達「我需要好好休息,恢復身體」,卻説出了「我要充一下電」時,還會默默傷心一秒 —— 原來休息也是一件需要「努力、刻意安排」才能做到事情,就跟安排設備充電一樣。
我知道,煩惱這事的人肯定不只我。
為了可以「無痛充電」,各領域的科研人員們都絞盡了腦汁。
為了解決電動車續航問題,瑞典交通局去年就宣佈要建造全球首條能給電動車邊開邊充電的馬路。
理想情況下,這條馬路將採用感應系統,在道路上安裝能充電到電池底部的電磁線圈,讓馬路變成巨大的「無線充電寶」,計劃將於 2025 年落成。
也許你還記得,2021 年 1 月,小米發佈了隔空充電技術 —— 一套由 144 根天線組成的無線充電系統,將能量通過毫米波定向發射給手機,手機以微型信標天線接收,可實現數米半徑內 5 瓦遠距離充電。
幾年過去了,我們暫時也只能繼續回看宣傳視頻。
相比之下,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充電盒倒是用設計交互的方式減少了一些「主動充電」的麻煩。
也許,就和耳機充電盒一樣,一個「不必煩惱充電的未來」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去對產品進行優化,而非只盼想着一步到位的充電技術突破。
譬如,之前提到的 Urbanista 的產品總監就認為,想把新太陽能技術「物盡其用」,產品設計上也應儘可能地提升效率。
在無線耳機 Phoenix 設計上,團隊就比平常的真無線耳機更重視減少充電盒上太陽能板和耳機傳輸間的能量損失,同時也給同樣已經來到第二代的 Phoenix 耳機換上了更節能的藍牙芯片。
Exeger 的另一個合作伙伴,挪威公司 ONiO 則專注於做超低功耗微控制器,可從 800/900/1800 和 1900 / 2400MHz 頻段獲取能量,可以免除搭載電池或其它儲能支持。
正如 ONiO 和 Exeger 在合作打造物聯網家居產品,這個品類被寄望成為最早擺脱充電煩惱的電子產品。
這類設備本身相對低能耗,同時又需要長時間運行,再結合 DSSC 轉化室內光源的優勢,的確很合適入手。
也許,不用你煩惱充電問題的智能門鈴聽來好像沒有那麼有吸引力,但如果想到不用被「突襲無電」的無線鍵盤和得翻過身才能充電的 Magic Mouse,感覺是不是更好了?
WSJ 科技記者 Christopher Mims 則指出,這些技術最大潛力在於,它可能會讓我們從前完全不考慮智能化甚至是使用的產品(因為替換電池或連電線太麻煩)體驗變得完全不同。
Mims 例舉,過去你想在家裝個新開關,可能得找電工上門,因為要破牆和走線。但如果這個開關是支持 DSSC 的,無線的它就可以直接和智能電燈連接,貼上牆壁就能用。
也許給智能手機這個「電力怪獸」隔空充電還很遙遠,但我們也不應小看「隨貼隨用」開關的威力。
結合不同各行業和場景下搭配和設計交互的可能性,一個小開關能改變的,也許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