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看不了時間的智能手錶,憑什麼賣得比 Apple Watch 還貴

老婆餅裏沒老婆。

這個段子從 2017 年流行起來,在之後的 8 年裏有了無數的續寫版本,比如魚香肉絲沒有魚,菠蘿包裏沒菠蘿,蟹味棒裏沒螃蟹……

只是我實在沒想到,有一天它竟然能走進科技圈:

引用手錶裏面沒有表。

▲ 圖片來自:The Verge

用真材質,做仿手錶

這塊看起來像表的表名叫 Nowatch,由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同名公司設計生產。

我第一次見到它的時候,並沒有覺得很突兀,反而被其顯眼的花紋吸引。

▲ 圖片來自:wareable.com

Nowatch 最大的特點就在這裏:碩大的錶盤上,沒有刻度,沒有時分秒針,甚至看上去沒有任何功能性,就只負責當一個「花瓶」。

作為裝飾品,Nowatch 還是有些亮點的。

比如,它完全符合了近些年流行的「私人定製化」的概念,並將其貫徹到底。

錶盤,錶殼,錶帶,全部都是可選項。

官網裏一共給出了 11 種豐富的錶盤樣式,每一種花紋顏色都是由不同的天然寶石或金屬製成的。

紫水晶、白瑪瑙、孔雀石、虎眼石、玫瑰石英….. 比起當下各大智能設備廠商用新技術、新材料製作的「類寶石紋理」,Nowatch 直接玩兒真的,而且每一塊錶盤,都有着獨一無二的紋理。

當然,你也可以買多幾個錶盤換着戴,以搭配不同的 OOTD 和社交場合,而更換錶盤的方式,很古老,也很奇特。

Nowatch 會在隨表包裝裏,附贈一個圓柱形的磁力器,對準錶盤向上一提,舊的就去了;對準錶盤向下一壓一拉,新的就來了。

▲ 圖片來自:The Verge

Nowatch 稱,這些錶盤上的寶石是由從阿富汗喀布爾採購的,全都保真。

寶石的後期加工切割,則是由印度拉賈斯坦邦齋浦爾的一家家族企業手工切割的。

天然材質+人工打磨,起碼在來歷和加工這一塊兒,Nowatch 完全符合了主流奢侈品「貴和稀有」的前提。

鑲嵌這些名貴天然寶石的不鏽鋼外殼,有金銀和玫瑰金三種材質。


比起奪目的錶盤和鋥亮的外殼,錶帶的風格整體會收斂許多,不過 Nowatch 依然給出了 16 種款式。


有適合商務場合的人造皮革,也有更偏向年輕、運動和環保的再生塑料。

此表可選項之多,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保時捷一類的豪車銷售邏輯:

起步價能買到的可能只是一個空殼子、毛坯房,從車漆到內飾顏色,從輪轂大小到卡鉗種類…… 稍微按照自己的喜好多選了一點配置,最後的落地價很可能會多出另一輛車的價格。

Nowatch 不僅在選項上有這種趨勢,在價格上也無限逼近這種思路。


我試着在官網選了個「毛坯表」的配置,發現 130 美元(約合人民幣 945 元)也能下單;要是按照宣傳圖的樣式選購,輕輕鬆鬆就能達到 600 美元(約合人民幣 4360 元)。

並且,這還是在只買了一套搭配的情況。

從迷人眼的寶石裏跳出來冷靜一下,不難發現 Nowatch 雖然看起來很美,但它好像沒什麼用,因為沒有時間的表,本質上和手鍊沒什麼區別。

Nowatch 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既然走的是定製化的路線,那不如將「是否抹除時間」的選擇權,交給買單的人。

▲ 圖片來自:TechCrunch

在今年 1 月的 CES 2024 上,Nowatch 正式宣佈將開始銷售「時間圓盤」的錶盤插件。

Nowatch 創始人 Hylke Muntinga 在接受採訪時,對這個改變解釋到:

引用我們的理念是「高質量時間」,人們需要時間管理工具來管理各種活動。我們現在的方法整合了這些需求,將我們定位為在市場上脱穎而出的高端智能手錶品牌。

可拆卸的時間表盤是一塊石英鐘,內置的電池有 20 年的使用壽命,中間也可以拆卸下來更換電池。


如果 Nowatch 只是一塊可定製的傳統手錶,它大概率不會走上 CES 的展台。

所以,Nowatch 真正的爭議點在於:這不僅是一個裝飾品、一塊石英錶,而且還是一款智能穿戴設備。

偷懶的 AI

引用NOWATCH 是一款個性化的健康追蹤器,它通過測量壓力、睡眠和活動讓您瞭解您的生活方式如何影響您的健康,以便您掌控自己的健康。

只從形態來説,Nowatch 和初代小米手環非常像,都沒有屏幕,智能功能需要打開手機在 App 上查看。

Nowatch 的背面和目前主流的可穿戴手環手錶並無區別,集成了若干個智能傳感器。

  • PPG 傳感器:使用綠色閃光燈監控血液;
  • EDA 傳感器:用於監測皮膚電活動的;
  • 加速度計:檢測人體運動狀態,記錄步數等;
  • 氣壓計
  • 温度傳感器

表身側邊的按鈕並不是用來調節時間的,它更像一個「體徵快門」。

▲ 圖片來自:The Verge

按一下,你可以標記一天中想要回顧的特定時刻,記錄此刻你的體徵數據——比如心跳、壓力等——以便空閒的時候查看。

按兩次,就會開啓一段時間的實時記錄,設備就會監測你這個時段的健康狀況。

另外,出現在 2024 年的智能設備,有一個繞不開也不能繞開的話題:AI。

Nowatch 不出意外地集成了 AI 功能,官方將其叫做 Nowatch Insights。

Nowatch Insights 內置的大模型可以將手錶檢測到的各種數據串聯在一起,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每日健康摘要和建議。


這些生成的建議並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據用户特定的興趣和健康目標來量身定製的,就連文本本身的長度和言語風格都是可以選擇的。

官方稱:

引用我們的 AI 驅動型 NOWATCH Insights 功能與眾不同,它優先考慮周到、高質量的響應,而不是快速、聊天機器人式的交流,而後者只會激勵人們更多地使用手機。

簡單翻譯一下,Nowatch 想做到的是「無事不登三寶殿」。

因為沒有屏幕,所以 Nowatch 少了一大塊與用户交互的方式,不過好在它依然保留了震動馬達。

日常數據都會記錄在 App,而一些體徵上的明顯變化——壓力過大、心率過快等——手錶則會通過震動及時提醒用户。


世界衞生組織將「壓力」列為 21 世紀的頭號健康殺手。美國心理學會估計,與壓力相關的健康問題每年給美國造成 3000 億美元的損失,76% 的成年人表示,壓力會對他們的精神和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對壓力這些與健康掛鈎的數據的檢測與感知,在當下就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常年使用智能手錶的人,我發現設備主動與我交互的場景,全部都是震動反饋,主要有以下幾種:

  • 微信短信來電消息
  • 每日步數達標
  • 久坐提醒

從心裏感受來講,最後一種是我覺得最有用的,也是最放心的,有時寫稿一坐一個上午,如果沒帶手錶,很容易忘記時間,而久坐對身體,真的很不友好。

▲ 圖片來自:The Verge

所以 Nowatch 的這項主動交互功能,也會顯得比傳統手錶,更智能。

其他所有的檢測結果和建議文本都會在 Nowatch 配套的 App 裏呈現,而這些數據,就需要我們自己主動去查看。

傳感器、馬達、App、AI,除了屏幕,智能手錶該有的功能 Nowatch 一個不少,但是外媒在拿到實物使用了一段時間後,還是發現了一些瑕疵。

雖説「智能+App」已經被深度綁定,但能否稱得上智能,還得看其所能提供的價值。

▲ 圖片來自:The Verge
Inverse 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後,覺得 Nowatch 的 App 有簡化的趨勢這很好,避免了非必要信息的騷擾,但是過於簡單的信息除了解釋圖表或條形圖測量的內容外,幾乎沒有任何説明。

引用可穿戴設備能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讓其信息可付諸行動。

標榜 AI 的它應該提供更多的實用建議和總結,但是 Nowatch Insight 只是停留在了簡單的彙總階段,生成的文字信息並沒有説到用户的「心巴」裏。

而且,對於一些基礎數據的檢測記錄,Nowatch 也被曝出時常有「過大」的偏差。


The Verge 的編輯發現,在他壓力最大的時候,數據表明他非常冷靜;在和朋友一起度過了愉快的休息日後,數據又反映他十分緊張。

就連最基礎的步數記錄,Nowatch 都會和其他設備測出「兩個世界」的記錄:

  • The Verge 的編輯用 Apple Watch Ultra 記錄了 27,919 步,Nowatch 記下了 164 步;
  • 福布斯的工作人員帶着它走了很久,最後只記錄了 97 步。

而 Nowatch 最大的麻煩,也是 AI 設備前赴後繼都想要得到的「魔戒」——去屏化。

形態劃等號,功能做加法

屏幕和智能設備,似乎一直在相愛相殺。

從 2007 年初代 iPhone 發佈後,「大屏=智能」的公式被帶到了人們的觀念裏,諾基亞和黑莓所代表的按鍵功能機成了上個時代的遺老。

此後,更是將屏佔比的大小和機器智能的程度,以及技術的先進性,掛上了正相關的關係。

去年開始,AI 技術逐漸鋪開,在屏佔比攻堅戰相斥的階段,屏下鏡頭技術還未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大家又轉頭押注在了 AI 上機的新賽道上。

更是有膽大的異軍突起,為了 All in AI 快速分得新時代的一個山頭,直接走了「無屏」的道路,他們似乎篤定 AI 可以容下所有。


不到一年, Ai Pin、Rabbits R1 等眾多去屏的次世代茶品成了科技圈的明星,然後無一例外的像啞了炮的煙花,還沒綻放,就已隕落。

在這些產品的觀念裏,屏幕似乎成現代人時間流逝、阻礙學習進步、影響工作晉升的罪魁禍首。
Nowatch 也有去屏化的趨勢,它自己在官網的標語種,也承認了這點。

引用安靜、無屏幕的智能化追蹤,不會打擾您的生活。

但是,包括 Nowatch 在內的設備,在設計理念上,有個明顯的悖論:它們的確把屏幕拿掉了,但沒脱離 App,打開手機的次數反而多了。

▲ 圖片來自:The Verge

特別是對於一款建立在傳統手錶形式上的穿戴設備,一味地把去屏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會產生一個畸形的結果,就像 The Verge 的評價一樣:

引用雖然很時髦,但當我只需要知道現在幾點的時候,它就派不上用場了。

不過,在 Nowatch 上架了傳統石英錶盤之後,這種設計的「擰巴感」瞬間小了許多,因為即使它的 App 不好用、AI 不智能,但至少它看起來很漂亮,這當中唯一會受傷害的,只有你的錢包。


相比於去年徹底去屏化的激進做法,回到正軌、找回初心後的 Nowatch,其實更容易成功,即使站到最後的不是它,那也給這些傳統產品的智能化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因為那些在發佈後沒有翻車的 AI 設備,走的幾乎都是類似的路子。

世界上最小的 AI 可穿戴設備 LimitlessAI,乍一看,它就是一個領夾麥。


今年四月,智能眼鏡 Meta Ray-Ban 正式發售,比起差點翻車的上一代,它銷量暴漲,現在已經走上了許多人的鼻樑。


它們都沒有屏幕,都離不開 App,都沒做大刀闊斧的創新,也都是標榜 AI 的產品。

三星前些天上架的 Galaxy Ring,也遵循着「小步快跑」的邏輯,而這當中,其實有兩重含義:

  • 對廠家,研發和試錯的成本大幅降低,哪怕失敗也只是進入了功能上的死衚衕,而不是產品本身。
  • 對用户,在不用增加學習和購買成本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功能體驗。

形態劃等號,功能做加法,可能才是智能產品在邁向下一個時代時,不會掉隊,也不會「扯着蛋」的最優解。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智能手錶  Nowatch  Apple 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