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6 上的究極按鍵 | 硬哲學

區別 iPhone 15 還是 16 的辦法,除了看顏色,現在又多了一種——看按鍵。

不久前,iPhone 16 系列發佈,外觀最顯著的變化,是全系配套了一個新的按鍵——「相機控制」,也就是傳聞已久的快門鍵。


按照蘋果官網的説法,這是一個點按體驗的觸感式開關,支持輕按手勢的高精度壓力傳感器,並提供觸摸交互的電容傳感器。

給拍照手機加一個快門鍵不是什麼新鮮事,功能機時代所謂的拍照手機——如索尼愛立信的 C 系列就標配了兩段式的快門鍵,短按對焦、長按拍照,和 iPhone 16 上的操作如出一轍。

只不過,對於向來刪繁就簡的蘋果而言,在本就不算寬裕的機身空間裏,連續兩年給 iPhone 加塞按鍵,這件事不太常見。

如今,操作按鈕和相機控制已經成為 iPhone 的標配,而這兩顆按鍵背後,隱藏了蘋果對於 iPhone 未來十年的終極理解。


「相機控制」按鍵,藏了多少秘密?

蘋果在設計手機之初,有兩個方案,其中一個是延續 iPod 的設計,用滾輪替代鍵盤,但蘋果無論如何也沒法解決輸入效率的問題。


另一個方案,則是將 MacBook 觸控板上的多點觸控技術移植到手機上,想打電話時屏幕就顯示撥號界面,想輸入文字時屏幕就變成了鍵盤——這就是後來的 iPhone 和 iPad 的原型。

無論是 iPhone 還是 iPad,其本質都是顯示屏,因此產品上所有的功能和設計,都必須服從屏幕的需要。設備的正面只有一個 Home 鍵,而側面的功能鍵也是各司其職:鎖屏鍵、音量調節鍵、靜音撥片。這一切都是為了讓用户交互行為聚焦在觸屏上。


換言之, 除非在看不見屏幕的前提下,用户也能知曉每一個按鍵的功用,否則這個按鍵就沒有什麼加入的必要。

照這個標準,操作按鈕替代靜音撥片算不上好設計,因為自定義的操作按鈕用起來並不直觀易記,但在機身右下側的「相機控制」按鍵則算得上神來之筆——無論是豎持還是橫持使用 iPhone 時,內嵌式設計的相機控制按鍵幾乎無感,也不容易誤觸,而一旦遇到需要使用相機的場景,這顆按鍵的妙處就會被快速激活。

與 iPhone 上的其他按鍵不同,「相機控制」是一顆高集成度的按鍵——既具備機械結構的可動性,又具備電容設計的操控性,同時還能通過壓感、震動來提供更豐富的反饋。


蘋果在相關專利中闡述:

引用隨着電子設備的空間越來越有限,機械按鍵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和設計限制。許多機械開關需要預留最小的操作空間。如典型的圓頂開關大約需要 200 微米的行程,才能使圓頂下凹並實現開關的閉合。這在極其輕薄的電子設備中尤成問題。

你看,蘋果不惜改變按鍵設計,還是為了讓 iPhone 能更薄一點。

蘋果為這顆按鍵設計了一個磁性結構,使其更加緊湊,當電磁體被激活時,磁鐵會旋轉,從而旋轉輸入結構,向用户傳遞觸感反饋——這個旋轉按鈕的位移只有不到 10 微米,只有傳統圓頂按鈕二十分之一,但足以營造一種「操作感」。


科技媒體《連線》的主編曾提過這麼一個觀點:

引用所有設備都需要交互。如果一個東西沒有交互感,人們就會覺得它壞掉了。

iPhone 16 的相機控制按鍵還集成了壓力傳感器、電容傳感器,可以識別輕壓、重壓、滑動觸摸等操作,並且支持觸覺反饋——這套解決方案讓人聯想到 iPhone 6S 上搭載的 3D Touch 功能,這項在 iPhone 上無疾而終的技術,如今以一種更合理的姿態迴歸。

更多維度的操控,意味着能做的事情也變多了。

首先,這是一顆支持多段操作的快門鍵(發佈會上蘋果表示將在未來更新二段式快門功能),按一下即可打開相機,輕按對焦、重按拍攝、長按錄像。不僅如此,在按鍵上左右滑動,還能實現變焦操作,Taptic Engine 精細的震感,會讓人產生撥動刻度盤的錯覺——與其説,相機控制是一顆按鍵,不如説這是一個滾輪。

賦予一個光滑平面豐富的操作感,這是屬於科技的魔法。


當然,相機控制按鍵的設計,也會帶來一些麻煩——對於手機殼廠商而言,這實在算不上是一個好消息。由於按鍵是下凹設計,如果只是簡單地開孔或者粗暴地給手機殼加上一顆傳動按鍵,開孔或者按鍵造成的公差,都會對操作的精準度會有不小的影響,還有可能產生誤觸,甚至某些功能無法正常使用。

為此,蘋果甚至申請了一系列手機殼相關的專利來解決這個操作問題。

蘋果這項專利,直接在手機殼上集成了相機控制按鍵,當這個手機殼安裝到支持相機控制的 iPhone 上時,系統將會通過手機殼上的按鍵來獲取輸入信號,無論是輕壓重按,還是觸摸滑動,都可以識別響應。

也是這一系列關於按鍵的專利,揭示了蘋果對 iPhone 上的「按鍵」更深層的思考。


手機按鍵的終極答案

iPhone 上的按鍵,本質上是產品與用户的物理交集。在蘋果看來,iPhone 上按鍵的一個關鍵能力,在於和用户產生連接。

為此,蘋果早在十年前就着手準備,十多年來,蘋果申請了諸多專利,來賦予實體按鍵更多的意義——

早在 2008 年,蘋果就申請過一項通過在 Home 鍵集成心率傳感器,以用於解鎖 iPhone 的專利,這項專利直到今年才通過美國專利局的審核。當時,蘋果還在同步研發 Touch ID 技術,而 Face ID 相關技術的收購則要在幾年後才啓動。

▲ iPhone 早期關於心率解鎖的專利

有一項披露於 2015 年的專利顯示,蘋果曾有意在 iPhone 的喚醒鍵上集成指紋識別模組,後來這項技術被用到了 iPad 上,但並不意味着蘋果就放棄了在 iPhone 上落地的可能性。在蘋果最新的手機殼相關專利裏,仍存在通過手機殼上集成的指紋傳感器,來解鎖 iPhone 的設想。


又譬如,可以賦予按鍵可視化的能力。

蘋果有一項適用於 iPhone 上的專利,是把側面按鍵做成觸屏,在操作按鍵的同時,就能顯示對應的信息。比如打開音樂時,觸屏就會變成播放器樣式,打開日曆時,則可以顯示日程——蘋果並不是沒有這樣設計的先例,上一代 MacBook Pro 的 Touch Bar 設計讓人印象深刻,而操作按鈕的設置界面,也揭示了這顆按鈕要發揮其功能,視覺信息是必備的一環,但在目前的 iPhone 上,這項能力是缺位的。


更直接的例證,是蘋果在 iPhone 16 發佈會上對「相機控制」按鍵的功能展示:

第一個用例是讓按鍵,成為「空間影像」內容創作的開關——橫持手機時,按下「相機控制」按鍵,這時候可以直接選擇拍攝空間影像——當你知道,此刻錄下的視頻,有朝一日可能會用諸如 Vision Pro 這樣的空間計算設備觀看時,空間影像勢必會是一個被時常啓用的功能,許多重要時刻的記憶,我們都希望用一種更具感染力的媒介進行存儲。


第二個用例是讓按鍵,成為「AI 智能體」啓動器——豎持手機時,按下「相機控制」按鍵,這時候可以直接激活 AI 視覺智能——無論是淘寶搜同款還是點評找餐廳,又或者是尋路、做題、翻譯……只要用相機向 iPhone 提問,AI 就會給你答案。


第三個用例是讓按鍵,成為各類應用的物理延伸——雙擊「相機控制」按鍵,彈出一個多功能菜單,滑動即可切換選項。就在 iPhone 16 發佈會前一週,蘋果有一系列相關的專利得到披露,這是一套基於側邊按鍵的操作系統。蘋果通過簡單的操作和簡潔的界面,讓同一個按鍵在不同情境下發揮不同的功能——比如在拍照時,滑動「相機控制」按鍵可以切換焦段、調整光圈;而在抖音裏,可能就是切換濾鏡或配樂;到了播音樂的時候,可能就是切歌、調音量。


我們設想過許多次,iPhone 總有一天會摒棄所有的「實體按鍵」,但這並不意味着按鍵不存在,或者不重要,而是手機邊框的按鍵,成為了系統有機的一部分,連接用户、連接屏幕、連接應用、連接未來,這就是蘋果對於 iPhone 按鍵的終極理解。

引用設計是一個人工作品的核心靈魂,並最終不斷地由外殼表達出來。

喬布斯和艾維崇尚包豪斯的設計哲學,受德國工業設計大師迪特爾·拉姆斯「少,且更好」(Weniger aber besser)的設計理念影響尤深。

摒棄按鍵,並不是事到如今才有的設想,在蘋果歷史當中也是有跡可循。

2000 年,蘋果推出的 Power Mac G4 Cube 就非常迷人,甚至入選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這是一台邊長只有 8 英寸的立方體電腦,是喬布斯審美觀的純粹表達。它的精密源於極簡主義風格,這台機器從外部看不到按鈕;沒有 CD 托盤,只有一個微小的插槽。儘管使用體驗糟糕、風評很差,但喬布斯卻引以為傲:

引用我們通過簡化去除多餘的東西,取得進步。


2001 年 iPod 設計之初,喬布斯就決定摒除 iPod 上的「開關鍵」。喬布斯認為,從美學和神學的角度來看,開關讓人不快。如果一段時間不操作,它會自動進入休眠狀態;當你觸摸任意按鍵時,它又會自動「醒來」。但是沒有必要專門設定這樣一個流程:按下去——等待關機——再見。


如今 iPhone 的產品邏輯也類似,當你拿起手機時,屏幕自動點亮,當你望向手機時,屏幕自動解鎖。按下「鎖屏鍵」則屏幕鎖定,關機則要費不少力氣——在蘋果的設計哲學裏,沒有必要的按鍵就不必存在。


2017 年 9 月,當時蘋果 CEO 蒂姆·庫克是這樣介紹 iPhone X 的:

引用初代 iPhone 徹底革新了十年來的技術,並在此過程中改變了世界。十年後的今天,是個再適合不過的日子,我們在此時此地,展示這個將為未來十年發展奠定基礎的產品——這就是 iPhone X。

自邁入「全面屏」時代以來, iPhone 的設計已經小步迭代了七年,產品形態臻於完美,無限接近於喬布斯和艾維理想中的魔法玻璃,正如《2001:太空漫遊》裏永遠保持 1 : 4 : 9 比例的黑色石碑(Monoliths)。

經過近二十年的迭代,手機早就已經從通訊的工具逐步演化為內容的容器,其中最直接的印證便是按鍵越來越少,屏幕越來越大——iPhone 用多點觸控和 Home 鍵取代了撥號鍵盤,屏幕從 2 英寸擴大到了 3.5 英寸;iPhone X 用手勢替代了 Home 鍵,如今屏幕已經來到了接近 7 英寸,是初代 iPhone 的兩倍;於是,擺在 iPhone 面前的設計迭代路徑已經清晰可辨:

逐年收窄的原深感測鏡頭模組,最終將會隱藏在屏幕之下,蘋果和 LG、三星已經在研究對策;屏幕的顯示面積將會延展到手機中框的邊沿,這一代 iPhone 16 Pro 已經將邊框縮窄了 30%;而側面的機械按鍵,將與手機中框融為一體,成為手機這個容器的一部分,就像「拍照控制」按鍵一樣。

未來十年,手機無疑會趨於至簡,而其中的內容,卻又可能是終極的複雜。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iPhone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