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支架,解鎖華為三摺疊手機完全體 | 硬哲學
引用愛範兒關注「明日產品」,硬哲學欄目試圖剝離技術和參數的外衣,探求產品設計中人性的本源。
2011 年,華為第一款 Mate 手機尚未推出,iPhone 4s 正在和按鍵手機打得火熱,一款三摺疊手機,以概念和想象的形式誕生。
在設想中,這款名為「Flip」的三折手機可以把屏幕當成鍵盤,或者電子閲讀器,比較特別的是它可以「捲起來」成為一個三稜柱形態放在桌上,充當一個媒體播放器
浪費了足足兩個屏幕當支架的 Flip 顯然沒能預料到,13 年後的人們不僅會用手機聊天通訊、收集信息,還會每天在上面看兩個半小時的視頻。
13 年後,三摺疊手機從想象正式走進現實。在華為 Mate XT 非凡大師發佈會上,最讓我感興趣的不是科技感十足的腳鏈或者屏幕技術,是這個不太起眼的小玩意兒:
乍一看只是一個存在感薄弱的配件,但它的戲份並不算少。餘承東不僅特意在台上進行了展示,還表示有專門給團隊提要求,打造一個能夠 270 度旋轉的支架。
這個將出現在每一台全新 Mate XT 手機包裝盒內的小東西,正是華為為用户準備,用來打開三摺疊手機正確使用方式的「鑰匙」。
從 Flip 的屏幕摺疊支撐,到華為 Mate XT 的支架,不僅僅手機形態在變,我們看待和使用手機的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用手機」到「看手機」
如果你想要在 Apple Store 中為 iPad 選購一個保護套,你會發現,商店中基本所有的相關產品都提供讓平板直立的功能。
▲ 蘋果官網相關產品的圖標也體現了對直立功能的重視
在隨便一個電商平台搜索任意品牌的平板保護殼,你也很難找到只單純保護,而不能進行支撐的相關產品。
平板產品都在鉚足勁朝生產力轉型,但「買後愛奇藝」似乎都是它們逃不開的宿命。沒辦法,屏幕更大的平板電腦生來更適合內容消費,消遣娛樂也是很重要的使用場景,這也在最初區分了手機和平板的定位。
▲ 初代 iPad 發佈會上,喬布斯演示媒體播放功能
「手機」這個名字其實非常形象:這就是一台專門拿在手上使用的設備,只要活在人類社會,走到哪都能看到有人手裏揣着一個小方塊「指指點點」。
一句話,平板更適合「放着看」,手機更適合「拿着用」。
但手機才是那個用户隨身攜帶,因而最具價值的平台。在 iPhone 4 推出後的 13 年,內容和手機不斷「雙向奔赴」,從而引發了媒體形式,產品形態,以及用户習慣的長線變革。
iPhone 4 上的大額頭大下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無邊泳池」般的手機正面,屏幕上的非顯示內容縮小成一個「小島」,尺寸也「豈止於大」——最新的 iPhone 16 Pro Max 來到 6.9 英寸,幾乎是 iPhone 4 的兩倍之大。
▲ iPhone 16 Pro Max 和 iPhone 16 Pro
而與此同時,世界上最熱門的媒體形式卻在盡力「縮小」,以鑽進這個用户一天盯好幾個鐘的小屏幕中:
短視頻的這種「縮小」不僅僅體現在顯示面積,「體積」也被大幅壓縮:最短只有數秒,超過一分鐘都算稀有。
內容畫面也從適合人眼的橫向,變為適配手機形態的縱向。
這種與隨身設備極度契合的媒體形式,成功展現了媒介史上罕見的統治能力。
據 Quest Mobile 的數據,2024 年第二季度,抖音的月活量已經達到 7.8 億,不用抖音的快手用户也有 1.2 億,而中國的網民數量在 11 億左右。
▲ 圖源:Quest Mobile
也就是説超過 80% 的網絡衝浪手都會看短視頻,並且人均每天看 151 分鐘左右。
今年大熱的「短劇」,就是完全為手機而生的藝術創作形式。連像周星馳這種我們認知中偏向傳統的藝術創作者,也開始深耕這個賽道。
▲ 周星馳在今年出品了首部短劇
雖然刷的是「短視頻」,但我們看的總時長卻和以前差不多,只是現在可以隨時隨地開刷,到家後則取代了電視成為消遣。
手機上的內容越來越多,我們越來越愛「看」手機,因此想要更大的屏幕,能看的內容更多,我們越來越愛看,想要更大的屏幕,能看的內容越來越多……
設備形態、用户習慣、內容三者,就這樣陷入了一個循環。
因此,手機向視頻消費平台的轉型,成功重塑了用户使用習慣:曾經機不離手的手機,現在經常被放置在身體之外,成為一個用來「看」的顯示屏。
為了從短視頻時代中「收復失地」,不少電視廠商也開始推出「豎屏電視」。按理説,用户喜歡用大屏刷短視頻,那這種豎屏電視應該會成為爆款才對?
事實上,相關產品推出了好幾年,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狀態。
▲ 海信 VIDAA 55V5F 旋轉電視
畢竟,短視頻是根植於小屏幕的媒介形式,以中近景為主的畫面,信息密度不高,放到大屏幕上看,觀感大打折扣,而且還只能擺在客廳,和短視頻強調的伴隨性相悖。
而同樣是近幾年興起的「閨蜜機」,則配備的是 20~30 寸的屏幕,介乎於平板和電視之間,加上輕易變換的屏幕形態,和自帶輪子的底座,滿足了不少人,特別是租屋黨爽刷視頻的需求。
▲ 小度添添閨蜜機
三摺疊手機,其實就是一個更極致便攜的「閨蜜機」。不僅能揣兜裏當手機出門,如果配上支架保護殼,只要有平面就能立着當顯示器,還能自由變換豎放橫放。
用户習慣與設備形態的雙向演進
為了讓你能「放下」手機盡情觀看,不管是配件還是手機廠商,都殫精竭慮在提供解決方案。
第三方的支架配件,從最普通的架子形態,演變成貼在手機背面的指環、氣囊支架,不僅能隨機攜帶,還能實現兩種方向直立。
▲ 圖源:PopSockets
手機廠商則發力「隔空操作」:即使是放在架子上被「遠觀」的手機,用户也能用一個手勢,甚至一個眼神來刷抖音。
▲ 圖源:華為商城
這其中還有一個比較直接的因素推動,那就是現在的大屏智能手機,拿在手上那是實打實的重啊。
但手機屏幕不可能無限擴張,7 英寸已經是非常極限的水平。再大一點,就要犧牲「拿着用」的屬性,但這個大小其實還不夠滿足「放着看」。
而可大可小的摺疊手機,剛好能解決這個問題。
即使是定位高端,走商務大氣路線的華為 Mate XT 都不能免俗,餘承東演示旋轉支架的一個重要場景,就是這款大屏手機如何實現豎屏刷短視頻。
跨形態設備本身,也似乎總和支架結緣。
實現平板和電腦跨界的微軟 Surface,就自帶一個 iPad 上沒有的支架,宣告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不僅僅是用户手中用來娛樂的大號手機,也能站起來成為一塊幹正經活的屏幕。
任天堂遊戲機 Switch 也是如此:可以是一台單人獨享的掌機,或者配合大屏幕的主機,還能立起支架,成為好友外出聚會中的派對神器。
三摺疊的出現,模糊了手機、平板、電腦的邊界,用户未必能馬上適應這種「超級個體」。不少人就質疑三摺疊的意義:雙摺疊還算兼顧大屏和小巧,但是三摺疊完全打開後的屏幕來到了 10 英寸,拿在手中多少顯得笨拙。
而有了支架,用户更能理解這個大屏的意義:不是毫無意義的「比大更大」膨脹,而是意圖打通智能設備的邊界;不僅能手持,還能放下。
當然,我們想看的內容不僅僅是短視頻或者長視頻,因為手機足夠強和大,用它看和做什麼事情都成為了可能。
以前想要辦公基本離不開電腦,現在手機是更隨身的生產力工具。這也是為什麼華為也給 Mate XT 配了個摺疊鍵盤:打開支架和鍵盤,三摺疊就是一台小電腦。
摺疊手機一直受到一個終極的問題困擾,那就是:這種新的形態,能帶來什麼?
微軟 Surface Duo 雙屏手機邁出了探索的第一步,只是近乎生硬地將兩台手機拼一起的方式,沒能在這個問題上拿到及格分。
▲ Surface Duo
很快雙摺疊以一個更合理的姿態現身,但使用體驗受制於屏幕比例,總體沒能和普通智能手機拉開太多差距。
▲ 三星 Galaxy Z Fold 6,圖源:Digital Trend
在華為 Mate XT 正式發佈前 10 天,傳音旗下 TECNO 也發佈了三摺疊原型機 PHANTOM ULTIMATE 2。
在演示視頻中,這台手機被當作平板和手寫筆聯動,也以類似「Flip」的形式變身「雙屏翻譯器」,或者用三分之一屏幕作為鍵盤,成為一台「小筆記本」。
▲ PHANTOM ULTIMATE 2
但這些玩法,其實在雙摺疊上屢見不鮮,做出了新的設備形態,卻沒能提供新的意義。
華為的思路則是給三摺疊裝上支架,把屏幕解放回最純粹的顯示功能上。
這肯定不是智能手機的終點,但無疑是設備形態、用户習慣、內容這三者碰撞後誕生的合理方案。
在智能手機之前,其實行業的先驅們最初都在設計「平板」。蘋果 iPad 比 iPhone 立項更早,最終二者的設計互相交融。
引用把屏幕做成 5 英寸寬,8 英寸長,世界就是你的了。
當喬布斯詢問艾倫·凱對「iPhone」這個智能手機的概念有什麼看法時,這位在上世紀就構思平板設備的計算機學者,提出了這一「預言」式的觀點。
這個尺寸對一台普通的智能手機來説太大,而對一台三摺疊手機來説剛剛好。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