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手機能被遠程引爆?這個謠言有多離譜
蘋果手機能被遠程引爆?
萬萬沒想到,這個漏洞百出的傳言居然讓不少人相信了。
iPhone 16 正式推出後,各方拆解也如約而至,不少博主發現 iPhone 16 Pro 用上了鋼製外殼的電池。
結合近期黎巴嫩事件熱度居高不下,網絡上一時出現大批關於 iPhone 16 電池的陰謀論判斷,有人認為鋼殼電池會將內部的熱量和壓力更長時間地封閉在電池中,聚積的壓力會讓爆炸更猛烈;也有人認為電池的鋼殼在爆炸事件中可能會產生更多危險的碎片,成為傷人的「彈片」……
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全金屬外殼 or 全金屬「炸彈」
在討論鋼殼電池的爭議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手機爆炸的可能性及其背後的原因。
鋰電池是手機中唯一具備高能量密度的組件,由於其化學活性高,且在充放電過程中容易產生短路、熱失控等問題,因此是最有可能引發爆炸的部件。
相比之下,手機的其他元件不涉及能量存儲或複雜的化學反應,風險較小。大量手機爆炸案例也進一步證明,電池問題是爆炸的主要原因。
▲ iPhone 16 元器件掃描,圖片來自 iFixit
除了外力損傷、過充電或過放電等因素以外,一般情況下,鋰電池的短路是由於在充放電過程中鋰離子不均勻沉積在負極,形成鋰枝晶(Li dendrites)。
這些細長的金屬鋰結構像樹枝一樣延伸,慢慢積累,最終可能刺穿電池內部的隔膜。隔膜是正負極之間的唯一物理屏障,一旦被鋰枝晶刺破,正負極就直接接觸,導致電池內部發生不正常的放電現象。
▲ 鋰枝晶生長刺破隔膜引發電池起火,圖來自 YND 科研繪圖
隨着大電流通過電池內部,電池產生大量的熱量,熱量無法及時散出,只能堆積在電池內部,導致內部温度急劇上升。而隨着温度升高,電池內部的化學反應變得異常活躍,化學物質開始分解並釋放出更多的熱量和可燃氣體。
電池結構因為氣體和熱量的積累開始膨脹,表現在外部就是電池鼓包的現象。如果這一過程持續,電池外殼的物理強度逐漸無法承受內部壓力,最終可能導致電池破裂甚至是燃燒,這一連串的過程就是電池因短路導致的熱失控現象。
▲ 鋰電池的熱失控現象,圖片來自電子發燒友網
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蘋果為 iPhone 16 的鋼殼電池安全上了幾道「保險」。鋼製材料物理性質穩定,抗壓力遠高於鋁等其他材質,能夠最大程度上防止電池形變或破裂,即使出現問題也很難像部分網友猜測那樣,直接碎成大量碎片的情況。
新增的「泄壓閥」設計能夠在電池內部壓力升高時,即時釋放多餘壓力,減輕因短路出現的熱失控現象。由於鋰電池的熱失控需要一個過程,即使真的出現危險,也能給人留出一定的反應時間。
黎巴嫩爆炸事件的起因雖然至今仍無定論,單憑電池的能量難以造成如此巨大的威力,不少人懷疑是設備的生產鏈除了問題或運輸途中被「動了手腳」。
這樣的事情在生產鏈條模糊、品牌授權混亂的 BP 機、對講機領域或許還有可能發生,但對於生產鏈明晰、結構緊密的手機而言,想在這其中的某個環節改裝或許難比登天。
眾所周知 iPhone 16 生產線大部分在中國,為了儘可能做到標準化,其生產流程已經高度透明。從元件採購、生產組裝到運輸銷售,各個環節都要受到嚴格的監控和審查;iPhone 為了將內部空間最大化利用,佈局經過精心設計,在組裝過程中,一些塵土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一些最終效果,更不必説塞進去幾十克高爆炸藥這種情況。
▲ 圖片來自博主 @樓斌 Robin
此外,在今年蘋果發佈會上,我們還看到了蘋果在軟件層面的保護措施。iPhone 16 內置了智能電池管理系統,通過實時監控電池的温度、電壓和電流,能夠在檢測到異常時及時觸發電源保護機制,進一步減少過熱和短路的可能性。相關手機廠商負責人表示:
鋼殼電池,隨處可見
實際上,鋼殼電池在被廣泛應用,目前絕大部分筆記本電腦電池、新能源車電池及日常家用電池均為鋼殼:特斯拉 4680 電池外殼使用的就是約 635μm 鍍鎳不鏽鋼殼。
▲ 博主拆解特斯拉 Model Y 內部的 4680 電池,圖片來自 E 電網
日常家用的 5 號電池、7 號電池,絕大多數使用的同樣是不鏽鋼薄殼;鋼殼的扣式電池更是已經成為了很多可穿戴設備、小型電子產品的標配。
如果簡單地將鋼殼與爆炸聯繫在一起,認為鋼殼電池會在爆炸時變成「碎片手雷」,顯然是忽視了我們身邊早已被鋼殼電池包圍的現實。
蘋果也並非第一次使用鋼殼電池,TechInsights 在 2019 年就曾在拆解中發現蘋果在 Apple Watch 上使用金屬殼電池。蘋果在同一年申請了一項金屬殼電池的專利,其中顯示金屬外殼與電池之間存在隔絕層,金屬殼可連接公共接地,允許其他組件接觸金屬外殼而不會短路,還能通過減少電池外殼和其他組件的間隔優化設備的可用空間。
▲ Apple Watch Series 7 拆解圖
TechInsights 比較了 Apple Watch Series 7 電池與更大版本電池,顯示在不減少單位面積容量的情況下,鋼殼電池減少了約 10% 的覆蓋面積,41mm 版本的手錶因為使用鋼殼電池,其電池卻擁有更大體積。
▲ Apple Watch Series 7 兩個尺寸電池的比較,圖片來自電子工程專輯網
郭明錤此前曾爆料,新電池密度將增加 5-10%,博主 @樓斌 Robin 也對 iPhone 16 Pro 進行了拆解,發現該電池容量為 3582mAh,相比上一代增加了 308mAh,使用了 ATL 電芯,其內部電芯基本填滿了整個空間,能量密度達到了 764Wh/L,相比上代有明顯提升。顯然 iPhone 16 Pro 使用的金屬外殼電池很有可能是此前手錶曾使用過的技術,其安全性已經得到了時間的驗證。
▲ 圖片來自 @微積分 WekiHome
除了鋼質外殼本身為產品體驗帶來的提升以外,蘋果此次換殼很大程度上也是來自於「外力」的影響。
2023 年,歐盟通過了《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要求所有家用電器和消費電子產品中的電池都應易於拆卸和更換,以提高產品的可維修性和減少電子廢物。
拆解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蘋果為了提升「可維修性」,還為 iPhone 16 系列部分機型改進了電池與主板的粘貼技術。
iFixit 發現,使用 20V 電壓就能讓 iPhone 16 的電池在 5 秒內解除粘合,相比前代方便很多。在 5V 電壓下也只需要 6 分鐘多一點,相當於使用另一塊電池就可以完成 iPhone 16 的電池拆卸。
▲ 兩種黏劑對比,圖片來自 tesa
相關技術的公開論文《揭示電誘導粘合脱粘機制:一種光譜-顯微研究(Unraveling the Mechanism of Electrically Induced Adhesive Debonding: A Spectro-Microscopic Study)》介紹:
顯然這一材料的引入就是為了提高 iPhone 電池的可維修性,使其成為了 iPhone 史上最容易維修的一代。
▲ iFixit 發現:在通電時,如果極性正確,粘合劑會粘在電池上,並使框架保持乾淨(右)。如果極性相反,粘合劑會粘在框架上(左)
不僅是粘合物的升級,為了增加粘合物的接觸面積以提高性能,蘋果還專門給框架的凹槽加工製作了粗糙的表面,在 Evident Scientific 的顯微鏡特寫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工藝非常漂亮。
▲ 顯微鏡下的特寫,圖片來自 Evident Scientific
不過也有拆解博主指出,目前只有 iPhone 16 Pro 用的才是不鏽鋼外殼,iPhone 16&Plus 依然用的是鋁塑軟包電池,這就不得不提不鏽鋼電池的一些缺點。
不鏽鋼外殼相比鋁合金更加堅固、耐用,具備更高的抗衝擊性,但重量相較也更高,此次 iPhone 16 Pro 據拆解者介紹比上一代足足重了 7.1g。而鋁合金不僅重量更輕,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常用於標準版 iPhone 中,以控制生產成本,吸引更廣泛的用户羣體。
而不鏽鋼外殼更強的耐腐蝕性及硬度,這也意味着更高的加工成本,蘋果此次「厚此薄彼」或許就是出自成本及性價比的考慮。
▲ 完全拆解的 iPhone 16 Pro,圖片來自 YouTube 博主 Rewa Technology
現代生活處處離不開電子產品,重視產品安全無論怎樣強調也不過分,但無論從材料、技術原理、成熟度,還是嚴格的監管、生產鏈的管理,我們都能看到,改變電池外殼材質並不會像謠言所説讓手機變成「炸彈」。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使用 iPhone 16 Pro,我們每時每刻仍然也在接觸各式各樣採用鋼殼電池的產品。
也許是由於我們的信任已經被消耗太多,才讓黎巴嫩事件成為了大眾情緒的「引爆點」。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萬萬沒想到,這個漏洞百出的傳言居然讓不少人相信了。
iPhone 16 正式推出後,各方拆解也如約而至,不少博主發現 iPhone 16 Pro 用上了鋼製外殼的電池。
結合近期黎巴嫩事件熱度居高不下,網絡上一時出現大批關於 iPhone 16 電池的陰謀論判斷,有人認為鋼殼電池會將內部的熱量和壓力更長時間地封閉在電池中,聚積的壓力會讓爆炸更猛烈;也有人認為電池的鋼殼在爆炸事件中可能會產生更多危險的碎片,成為傷人的「彈片」……
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全金屬外殼 or 全金屬「炸彈」
在討論鋼殼電池的爭議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手機爆炸的可能性及其背後的原因。
鋰電池是手機中唯一具備高能量密度的組件,由於其化學活性高,且在充放電過程中容易產生短路、熱失控等問題,因此是最有可能引發爆炸的部件。
相比之下,手機的其他元件不涉及能量存儲或複雜的化學反應,風險較小。大量手機爆炸案例也進一步證明,電池問題是爆炸的主要原因。
▲ iPhone 16 元器件掃描,圖片來自 iFixit
除了外力損傷、過充電或過放電等因素以外,一般情況下,鋰電池的短路是由於在充放電過程中鋰離子不均勻沉積在負極,形成鋰枝晶(Li dendrites)。
這些細長的金屬鋰結構像樹枝一樣延伸,慢慢積累,最終可能刺穿電池內部的隔膜。隔膜是正負極之間的唯一物理屏障,一旦被鋰枝晶刺破,正負極就直接接觸,導致電池內部發生不正常的放電現象。
▲ 鋰枝晶生長刺破隔膜引發電池起火,圖來自 YND 科研繪圖
隨着大電流通過電池內部,電池產生大量的熱量,熱量無法及時散出,只能堆積在電池內部,導致內部温度急劇上升。而隨着温度升高,電池內部的化學反應變得異常活躍,化學物質開始分解並釋放出更多的熱量和可燃氣體。
電池結構因為氣體和熱量的積累開始膨脹,表現在外部就是電池鼓包的現象。如果這一過程持續,電池外殼的物理強度逐漸無法承受內部壓力,最終可能導致電池破裂甚至是燃燒,這一連串的過程就是電池因短路導致的熱失控現象。
▲ 鋰電池的熱失控現象,圖片來自電子發燒友網
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蘋果為 iPhone 16 的鋼殼電池安全上了幾道「保險」。鋼製材料物理性質穩定,抗壓力遠高於鋁等其他材質,能夠最大程度上防止電池形變或破裂,即使出現問題也很難像部分網友猜測那樣,直接碎成大量碎片的情況。
新增的「泄壓閥」設計能夠在電池內部壓力升高時,即時釋放多餘壓力,減輕因短路出現的熱失控現象。由於鋰電池的熱失控需要一個過程,即使真的出現危險,也能給人留出一定的反應時間。
黎巴嫩爆炸事件的起因雖然至今仍無定論,單憑電池的能量難以造成如此巨大的威力,不少人懷疑是設備的生產鏈除了問題或運輸途中被「動了手腳」。
這樣的事情在生產鏈條模糊、品牌授權混亂的 BP 機、對講機領域或許還有可能發生,但對於生產鏈明晰、結構緊密的手機而言,想在這其中的某個環節改裝或許難比登天。
眾所周知 iPhone 16 生產線大部分在中國,為了儘可能做到標準化,其生產流程已經高度透明。從元件採購、生產組裝到運輸銷售,各個環節都要受到嚴格的監控和審查;iPhone 為了將內部空間最大化利用,佈局經過精心設計,在組裝過程中,一些塵土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一些最終效果,更不必説塞進去幾十克高爆炸藥這種情況。
▲ 圖片來自博主 @樓斌 Robin
此外,在今年蘋果發佈會上,我們還看到了蘋果在軟件層面的保護措施。iPhone 16 內置了智能電池管理系統,通過實時監控電池的温度、電壓和電流,能夠在檢測到異常時及時觸發電源保護機制,進一步減少過熱和短路的可能性。相關手機廠商負責人表示:
引用4G、5G 手機,從通信層面,操作系統層面,應用層面,電池管理層面上一堆隱私安全的策略。此外,電池管理層面, 手機燙了,例如超過 80 度,就會硬性關機了。硬件傳感器加硬件開關可以實現硬性關機,這個不是軟件邏輯,黑客是黑不了的。
鋼殼電池,隨處可見
實際上,鋼殼電池在被廣泛應用,目前絕大部分筆記本電腦電池、新能源車電池及日常家用電池均為鋼殼:特斯拉 4680 電池外殼使用的就是約 635μm 鍍鎳不鏽鋼殼。
▲ 博主拆解特斯拉 Model Y 內部的 4680 電池,圖片來自 E 電網
日常家用的 5 號電池、7 號電池,絕大多數使用的同樣是不鏽鋼薄殼;鋼殼的扣式電池更是已經成為了很多可穿戴設備、小型電子產品的標配。
如果簡單地將鋼殼與爆炸聯繫在一起,認為鋼殼電池會在爆炸時變成「碎片手雷」,顯然是忽視了我們身邊早已被鋼殼電池包圍的現實。
蘋果也並非第一次使用鋼殼電池,TechInsights 在 2019 年就曾在拆解中發現蘋果在 Apple Watch 上使用金屬殼電池。蘋果在同一年申請了一項金屬殼電池的專利,其中顯示金屬外殼與電池之間存在隔絕層,金屬殼可連接公共接地,允許其他組件接觸金屬外殼而不會短路,還能通過減少電池外殼和其他組件的間隔優化設備的可用空間。
▲ Apple Watch Series 7 拆解圖
TechInsights 比較了 Apple Watch Series 7 電池與更大版本電池,顯示在不減少單位面積容量的情況下,鋼殼電池減少了約 10% 的覆蓋面積,41mm 版本的手錶因為使用鋼殼電池,其電池卻擁有更大體積。
▲ Apple Watch Series 7 兩個尺寸電池的比較,圖片來自電子工程專輯網
郭明錤此前曾爆料,新電池密度將增加 5-10%,博主 @樓斌 Robin 也對 iPhone 16 Pro 進行了拆解,發現該電池容量為 3582mAh,相比上一代增加了 308mAh,使用了 ATL 電芯,其內部電芯基本填滿了整個空間,能量密度達到了 764Wh/L,相比上代有明顯提升。顯然 iPhone 16 Pro 使用的金屬外殼電池很有可能是此前手錶曾使用過的技術,其安全性已經得到了時間的驗證。
▲ 圖片來自 @微積分 WekiHome
除了鋼質外殼本身為產品體驗帶來的提升以外,蘋果此次換殼很大程度上也是來自於「外力」的影響。
2023 年,歐盟通過了《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要求所有家用電器和消費電子產品中的電池都應易於拆卸和更換,以提高產品的可維修性和減少電子廢物。
拆解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蘋果為了提升「可維修性」,還為 iPhone 16 系列部分機型改進了電池與主板的粘貼技術。
iFixit 發現,使用 20V 電壓就能讓 iPhone 16 的電池在 5 秒內解除粘合,相比前代方便很多。在 5V 電壓下也只需要 6 分鐘多一點,相當於使用另一塊電池就可以完成 iPhone 16 的電池拆卸。
▲ 兩種黏劑對比,圖片來自 tesa
相關技術的公開論文《揭示電誘導粘合脱粘機制:一種光譜-顯微研究(Unraveling the Mechanism of Electrically Induced Adhesive Debonding: A Spectro-Microscopic Study)》介紹:
引用當通電時,這種新粘合物中的分子鏈會發生重新排列,從而增強其粘附能力,並且在電場作用下,可以更快地完成自癒合過程,進一步提升材料的耐用性和可重複使用性。
顯然這一材料的引入就是為了提高 iPhone 電池的可維修性,使其成為了 iPhone 史上最容易維修的一代。
▲ iFixit 發現:在通電時,如果極性正確,粘合劑會粘在電池上,並使框架保持乾淨(右)。如果極性相反,粘合劑會粘在框架上(左)
不僅是粘合物的升級,為了增加粘合物的接觸面積以提高性能,蘋果還專門給框架的凹槽加工製作了粗糙的表面,在 Evident Scientific 的顯微鏡特寫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工藝非常漂亮。
▲ 顯微鏡下的特寫,圖片來自 Evident Scientific
不過也有拆解博主指出,目前只有 iPhone 16 Pro 用的才是不鏽鋼外殼,iPhone 16&Plus 依然用的是鋁塑軟包電池,這就不得不提不鏽鋼電池的一些缺點。
不鏽鋼外殼相比鋁合金更加堅固、耐用,具備更高的抗衝擊性,但重量相較也更高,此次 iPhone 16 Pro 據拆解者介紹比上一代足足重了 7.1g。而鋁合金不僅重量更輕,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常用於標準版 iPhone 中,以控制生產成本,吸引更廣泛的用户羣體。
而不鏽鋼外殼更強的耐腐蝕性及硬度,這也意味着更高的加工成本,蘋果此次「厚此薄彼」或許就是出自成本及性價比的考慮。
▲ 完全拆解的 iPhone 16 Pro,圖片來自 YouTube 博主 Rewa Technology
現代生活處處離不開電子產品,重視產品安全無論怎樣強調也不過分,但無論從材料、技術原理、成熟度,還是嚴格的監管、生產鏈的管理,我們都能看到,改變電池外殼材質並不會像謠言所説讓手機變成「炸彈」。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使用 iPhone 16 Pro,我們每時每刻仍然也在接觸各式各樣採用鋼殼電池的產品。
也許是由於我們的信任已經被消耗太多,才讓黎巴嫩事件成為了大眾情緒的「引爆點」。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