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最貴耳機發布,一個和降噪背道而馳的新興物種
在 4 月份靠全新 Ear(a) 和 Ear 耳機收穫了一波熱度之後,Nothing 在近日乘勝追擊,推出了又一款新品 Ear(open) 耳機。
比起有點模糊的「a」後綴,Ear(open) 這個名字很直觀地體現了這款產品的類型——一款開放式耳機。
和主打降噪的同門師兄 Ear(a) 和 Ear 系列不同,Nothing 這款新耳機,並非為了讓你完全沉浸在音樂世界而來。
一款不漏音有低頻的開放式耳機
Nothing 成軍短短 4 年就能在市場上獲得不少聲量,產品上這些異常吸睛的透明設計功不可沒。
Ear(open) 當然也沒有拋棄家族式外觀,這款開放式耳機,看起來就像自家半入耳的 Ear(stick) 系列長出了一條長長的硅膠尾巴。
▲ Nothing Ear(stick)
這個「尾巴」可謂剛柔並濟:內部是鎳鈦合金材料,兼顧韌性和靈活性的同時,也儘可能降低了耳機的重量。作為一個並不算迷你小型的耳機形態,Ear(open) 重量只有 8.1 克左右。
有了這條耳掛,Ear(open) 的耳機能夠僅僅「靠」在耳朵外,耳廓不是主要的受力點,儘可能減少了耳機佩戴的異物感。
並且,耳掛採用的「三點式」設計,也會將耳機的重量均勻分散在整個耳朵上。Android Police 在評測中跑跑跳跳,Ear(open) 依然牢牢貼合着耳朵。
只是,Ear(open) 的硅膠耳掛,確實不太適合一些戴眼鏡的用户使用。
並且這個長尾巴的設計,用户初期上手佩戴起來有一定的學習成本,並沒有完全做到 Nothing 宣稱的「自然而然的體驗」。
耳機的充電盒也延續了 Nothing 耳機產品的透明盒蓋設計,只是和 Ear(a) 小巧可愛的「藥盒」設計相比,總體顯得有點平平無奇。
不過 19 毫米的厚度,擊敗了市面上絕大多數耳機盒,加上長條狀的設計,更容易放進各種口袋。
由於開放式耳機的結構不夠封閉,漏音的情況難以避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Ear(open) 配備了兩個揚聲器:一個普通的揚聲器,將聲音送到用户的耳朵之中;另一個則是一個面向外部的次級揚聲器系統,播放反向的聲音形式。
這個「反向聲波」,可以理解為對外部進行降噪,抵消掉主揚聲器對耳道外發出的音波,從而減少耳機的漏音情況。
Nothing CEO 裴宇表示,辦公室裏大家都戴着 Ear(open),卻沒有任何的漏音情況發生。
除了漏音的問題,開放式耳機也經常面臨着缺少低頻的挑戰。
Nothing 為 Ear(open) 定製了一個特殊的振膜,據 The Verge 報道,這個振膜大小為 14.2 毫米,是 Nothing 耳機之最。
據 Nothing 介紹,這個定製的振膜雖然採用了傳統的環形,但進行了一定的收緊,調整了耳機的聲音波紋,讓高低頻比中頻突出,提供更低的失真和出色的低音。
Nothing 還給振膜鍍了一層鈦膜,增強了其剛性的同時保持了薄度,而這意味着出色的高頻響應。
不過,Android Police 發現,當 Ear(open) 的音量調高到 80% 以上時,聲音輸出會變得細弱而刺耳,這對於一款常常需要調高音量使用的開放式耳機來説,無疑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短板
主打一個陪伴
裴宇表示,一開始 Nothing 內部並不看好一款開放式耳機,但他看到了這麼一個使用場景: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選擇只戴一隻耳機,因為他們也想聽到周圍發生的事情。
而開放式耳機,就可以一邊兼顧完整的聆聽體驗,一邊讓人們保持與外界的聯繫。
所以 Ear(open) 也可以説是一個陪伴式的音頻伴侶,因為不會像入耳式或者半入耳式耳機一樣帶來一定的異物感,加上合理的掛耳設計和重量,這款耳機幾乎能以無感的形式長久佩戴在耳朵上,與外界交談的時候不需要取下,打電話的時候也不需要戴上。
而能長時陪伴用户的設備,往往能夠探索更多功能和交互。
Nothing 今年為耳機帶來了 AI 機器人 ChatGPT 的方便呼出支持,但在 Ear(a) 和 Ear 上,我並不認為耳機有成為一個優秀 AI 設備的潛力,因為沒有人能一直戴着它們。
而 Ear(open) 來了,這是一款真正能夠長時間佩戴,融入生活和工作的產品。
而對於科技產品來説,最好的產品往往是那些無感的產品。
AI 能力或許還需要假以時日才能發育完全,但是友商蘋果今年 9 月份已經描繪出了耳機更多潛力——可以充當助聽器。
比起難以一直佩戴的 AirPods Pro,開放式耳機明顯更適合這個功能。
▲ 蘋果 AirPods Pro 2 支持助聽器新功能
不過,由於開放式的結構,Ear(open) 很難成為用户唯一的那副耳機。對於很多人來説,在地鐵和吵鬧的公眾場合,或許一副能夠隔絕外界噪音的耳機是更剛需的產品。
但在通勤結束,回到家裏或者公司後,Ear(open) 就是一個更適合的選項。
而目前阻礙 Ear(open) 成為真·無感設備的一個痛點就是續航:官方標註單獨使用能堅持 8 小時,短於 Nothing Ear(a) 和 Ear 系列。從評測來看,實際可使用時間可能還會更短。
價格方面,國行版本的 Ear(open)售價 1199 元,也是最貴的 Nothing 耳機,目前已經上架京東官方旗艦店開啓預售。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比起有點模糊的「a」後綴,Ear(open) 這個名字很直觀地體現了這款產品的類型——一款開放式耳機。
和主打降噪的同門師兄 Ear(a) 和 Ear 系列不同,Nothing 這款新耳機,並非為了讓你完全沉浸在音樂世界而來。
一款不漏音有低頻的開放式耳機
Nothing 成軍短短 4 年就能在市場上獲得不少聲量,產品上這些異常吸睛的透明設計功不可沒。
Ear(open) 當然也沒有拋棄家族式外觀,這款開放式耳機,看起來就像自家半入耳的 Ear(stick) 系列長出了一條長長的硅膠尾巴。
▲ Nothing Ear(stick)
這個「尾巴」可謂剛柔並濟:內部是鎳鈦合金材料,兼顧韌性和靈活性的同時,也儘可能降低了耳機的重量。作為一個並不算迷你小型的耳機形態,Ear(open) 重量只有 8.1 克左右。
有了這條耳掛,Ear(open) 的耳機能夠僅僅「靠」在耳朵外,耳廓不是主要的受力點,儘可能減少了耳機佩戴的異物感。
並且,耳掛採用的「三點式」設計,也會將耳機的重量均勻分散在整個耳朵上。Android Police 在評測中跑跑跳跳,Ear(open) 依然牢牢貼合着耳朵。
只是,Ear(open) 的硅膠耳掛,確實不太適合一些戴眼鏡的用户使用。
並且這個長尾巴的設計,用户初期上手佩戴起來有一定的學習成本,並沒有完全做到 Nothing 宣稱的「自然而然的體驗」。
耳機的充電盒也延續了 Nothing 耳機產品的透明盒蓋設計,只是和 Ear(a) 小巧可愛的「藥盒」設計相比,總體顯得有點平平無奇。
不過 19 毫米的厚度,擊敗了市面上絕大多數耳機盒,加上長條狀的設計,更容易放進各種口袋。
由於開放式耳機的結構不夠封閉,漏音的情況難以避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Ear(open) 配備了兩個揚聲器:一個普通的揚聲器,將聲音送到用户的耳朵之中;另一個則是一個面向外部的次級揚聲器系統,播放反向的聲音形式。
這個「反向聲波」,可以理解為對外部進行降噪,抵消掉主揚聲器對耳道外發出的音波,從而減少耳機的漏音情況。
Nothing CEO 裴宇表示,辦公室裏大家都戴着 Ear(open),卻沒有任何的漏音情況發生。
除了漏音的問題,開放式耳機也經常面臨着缺少低頻的挑戰。
Nothing 為 Ear(open) 定製了一個特殊的振膜,據 The Verge 報道,這個振膜大小為 14.2 毫米,是 Nothing 耳機之最。
據 Nothing 介紹,這個定製的振膜雖然採用了傳統的環形,但進行了一定的收緊,調整了耳機的聲音波紋,讓高低頻比中頻突出,提供更低的失真和出色的低音。
Nothing 還給振膜鍍了一層鈦膜,增強了其剛性的同時保持了薄度,而這意味着出色的高頻響應。
不過,Android Police 發現,當 Ear(open) 的音量調高到 80% 以上時,聲音輸出會變得細弱而刺耳,這對於一款常常需要調高音量使用的開放式耳機來説,無疑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短板
主打一個陪伴
裴宇表示,一開始 Nothing 內部並不看好一款開放式耳機,但他看到了這麼一個使用場景: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選擇只戴一隻耳機,因為他們也想聽到周圍發生的事情。
而開放式耳機,就可以一邊兼顧完整的聆聽體驗,一邊讓人們保持與外界的聯繫。
所以 Ear(open) 也可以説是一個陪伴式的音頻伴侶,因為不會像入耳式或者半入耳式耳機一樣帶來一定的異物感,加上合理的掛耳設計和重量,這款耳機幾乎能以無感的形式長久佩戴在耳朵上,與外界交談的時候不需要取下,打電話的時候也不需要戴上。
而能長時陪伴用户的設備,往往能夠探索更多功能和交互。
Nothing 今年為耳機帶來了 AI 機器人 ChatGPT 的方便呼出支持,但在 Ear(a) 和 Ear 上,我並不認為耳機有成為一個優秀 AI 設備的潛力,因為沒有人能一直戴着它們。
而 Ear(open) 來了,這是一款真正能夠長時間佩戴,融入生活和工作的產品。
而對於科技產品來説,最好的產品往往是那些無感的產品。
AI 能力或許還需要假以時日才能發育完全,但是友商蘋果今年 9 月份已經描繪出了耳機更多潛力——可以充當助聽器。
比起難以一直佩戴的 AirPods Pro,開放式耳機明顯更適合這個功能。
▲ 蘋果 AirPods Pro 2 支持助聽器新功能
不過,由於開放式的結構,Ear(open) 很難成為用户唯一的那副耳機。對於很多人來説,在地鐵和吵鬧的公眾場合,或許一副能夠隔絕外界噪音的耳機是更剛需的產品。
但在通勤結束,回到家裏或者公司後,Ear(open) 就是一個更適合的選項。
而目前阻礙 Ear(open) 成為真·無感設備的一個痛點就是續航:官方標註單獨使用能堅持 8 小時,短於 Nothing Ear(a) 和 Ear 系列。從評測來看,實際可使用時間可能還會更短。
價格方面,國行版本的 Ear(open)售價 1199 元,也是最貴的 Nothing 耳機,目前已經上架京東官方旗艦店開啓預售。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