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花 50 億美元打造的「霍比特人洞穴」,才是今年發佈會最特別的新產品

喬布斯不止要做非凡的手機,還要做非凡的建築。

本週,蘋果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型號,包括備受期待的 iPhone 16,但對於建築愛好者來説,其最新建築「天文台」(Apple Park Observatory)的揭幕可能更搶風頭。


現代的「霍比特人洞穴」

這座「喬布斯劇場(Steve Jobs Theater)開放以來最顯著的建築物」耗資超過 50 億美元,整體呈成半地下式的洞穴設計,巨大的橢圓形外窗隱藏在樹木叢中,被戲稱為「現代的霍比特人洞穴」。

蘋果全球設計主管 John De Maio 這樣介紹:

引用當我們建造 Apple Park 時,我們希望整個園區與景觀無縫融合,這座建築也遵循了同樣的方法。它擁有校園綠地和環繞地平線的羣山風景,是真正的 Apple Park 的延伸,展示了加州最好的一面和我們周圍最好的自然環境。

「天文台」延續了蘋果園區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理念,使用了與蘋果園區一致的自然石材、水磨石和木材元素,大量使用柔和的曲線設計,使其與園區內其他建築整體結構美學風格相得益彰。


而蘋果園區主樓之所以如此獨特,很大一部分就來源於喬布斯對於材料及設計的固執。參與設計的福斯特建築事務所合夥人 Stefan Behling 曾在接受《連線》採訪時分享了這樣一個小事:

引用他(喬布斯)清楚地知道他想要什麼木材,但不僅僅是「我喜歡橡木」或「我喜歡楓木」。他給建築師説明了木材的切口如何操作,而且木材必須在冬季砍下,最好是在一月份,以使汁液和糖分含量最低。我們都坐在那裏,一羣頭髮花白的建築師,聽到後紛紛大呼「Holy shit!」

不僅是材料,作為最後的產品,喬布斯對主樓設計的很多細節都有着極高的要求。

Stefan Behling 還提到,喬布斯對建築的每一個角落都進行了嚴格的審查,從玻璃的彎曲度到地板的光滑度,甚至連門把手的設計都不放過,希望每一個進入園區的人都能感受到這座建築的獨特魅力和精湛工藝。


而作為主體的玻璃,喬布斯對其要求也極為苛刻。「飛船」形狀的主樓整棟建築中沒有一塊平面玻璃,立面圍牆由 800 塊 14 米高的超大麴面玻璃組成。這些玻璃由德國供應商 Seele 製造,每塊玻璃的生產需要 14 小時。

為了確保玻璃的完美弧度和視覺效果,Seele 採用了冷彎工藝,總面積達 31000 平方米,相當於四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把玻璃運用到了極致。
除了圍牆以外,每圈「屋檐」為了儘可能避免泛綠,都在背面塗上接近古早 iPod 圓環的白色塗料並裝上金屬板,金屬板同樣塗白,力圖打造出一個接近「外星飛船」的烏托邦建築。

引用這座建築生於史蒂夫·喬布斯的熱情。一個美麗的產品從天而降到這片青翠、讓人舒暢的土地上,它將容納 1.2 萬人,這個想法,是一個真正的烏托邦願景。


或許提及建築,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其建築材料、結構和外觀設計,但很多時候建築的光影同樣是一種重要的元素。光與影通過不同的組合與建築外在固有形態進行銜接,不僅能夠塑造空間的氛圍,還能影響人們的情感和體驗,正如建築大師路易斯·康所言:

引用自然光是唯一讓建築成為藝術的光,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亮。

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建築師安藤忠雄一系列關於光影的設計,在他的代表作「光之教堂」中,安藤忠雄通過在東立面放置十字架形狀的開口,讓自然光在清晨自然滲透進來,將室內的混凝土牆從一個黑色體塊變為一個發光的盒子,不僅增強了空間的神聖感,還使得光影成為了建築的核心元素。

對於這種建築與光影的互動,勒·柯布西耶早有概括:

引用建築是光線下形狀正確、絕妙、神奇的遊戲。

▲ 安藤忠雄設計的「光之教堂」

「天文台」同樣在玩一場「光影遊戲」,通過前廳頂部的 3 米寬的圓孔,遊客可以直接看到天空,陽光也得以自然直接地進入建築。

隨着時間的推移,牆上的光影緩慢變化,從而影響人們對天空、光影的感知,營造出更具沉浸感的體驗。

▲ 「天文台」頂部的圓形開孔設計

這不僅為了突出「與自然連接」的理念,也是源於蘋果對其「冥想空間」的定位,這類建築往往會通過天窗投射的光影、水等自然元素,塑造出一個沉思與放鬆的環境,激發來訪者的創造力和靈感。
▲ 詹姆斯·特瑞爾《內在的空間》,理念是「通過操縱光線、空間和自然,來建立宇宙、神聖與日常生活的橋樑」

▲ 位於墨西哥聖華塔尼奧的普拉亞布蘭卡海灘的 Lyons 花園

▲ 位於英國庫珀山腳下的「水上書」

從前廳往深處走,我們可以看到「天文台」的大廳同樣延續了自然與極簡的整體風格,據稱未來將用於體驗新產品。

▲ 「天文台」大廳內部空間

穿過大廳一直往前走,會來到「天文台」的室外觀景平台,環形主樓在此一覽無餘,而這或許就是其被稱作 Observatory(天文台)的原因。

▲ 從「天文台」俯瞰蘋果園區主樓

在「天文台」建設的過程中,蘋果從場地移除了大約 90 棵樹,然後在施工後重新種植,使其得以保持自然景觀的原貌。

而且這些草木並非只是作為裝飾,「天文台」周圍環繞着橡樹、紅木、球莖植物等各類本地抗旱草木,與整個園區的節水目標一致。建築據稱還採用了 100% 可再生能源供電,包括現場太陽能等:

引用從選擇混凝土到空氣過濾系統再到雨水收集,「天文台」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仔細考慮——從建築內部使用的材料到草地景觀的保護。我們希望為這個空間的每一個細節注入關懷和創意,我們希望遊客在園區中能時時感受到這一點。

▲ 蘋果園區環形主樓上的太陽能板

Foster + Partners——如何演奏「凝固的音樂」

對當代建築領域感興趣的朋友,或許對這座「天文台」及蘋果園區眾多建築的設計方福斯特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不會陌生,它由第 21 屆普利茲克獎得主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於 1967 年創立的全球性工作室,業務涉及多種文化以及多個學科,包括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產品設計,展覽等,業務範圍遍及六大洲各個時區。事務所辦公室遍佈全球,團體成員來自使用 70 多種不同語言的地區。

▲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創始人諾曼·福斯特

▲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高級合夥人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很多作品都以其獨特的設計,成為了當地地標性的建築,但它更大的吸引力在於其建築設計理念——強調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注重可持續發展和能源效率,致力於通過設計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創造出功能性與美學兼備的建築。創始人諾曼·福斯特表示:

引用從一開始,我們的實踐就建立在創新、可持續性和設計的理念之上。

例如以獨特「小黃瓜」造型聞名的倫敦瑞士再保險公司總部大廈,其空氣動力學的外形最大化了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風,建築的形狀和幾何特徵與自然界中的形態相似,像松果一樣能夠根據天氣變化張開和關閉,顯著降低了建築的能耗,集中體現了福斯特建築事務所對可持續設計的承諾。

▲ 倫敦瑞士再保險公司大廈

此外,福斯特事務所並非只強調設計及可持續性,也重視建築設計與實用性的結合。

最近,其設計的上海阿里巴巴新辦公室也已經面世。它通過大面積的自然採光、優化的通風系統和綠色植被,提升了工作環境的舒適度,鼓勵員工之間的協作與互動,具備適應智能辦公的特點。事務所合夥人 Jeremy Kim 表示:

引用創新的設計過程源於對公司結構和集體成功精神的全面理解。


事務所不只營造新建築,也有將現代建築與歷史建築融合的大英博物館伊麗莎白二世大中庭,在保護歷史建築的同時,加入現代元素,使得整個空間既有歷史的縱深感,又充滿了現代氣息。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與蘋果也頗有淵源,他們設計的蘋果零售店遍佈全球,包括米蘭、巴黎、澳門、芝加哥、倫敦、首爾和舊金山等地,前不久靜安寺蘋果店也是出自他們之手。

這家店最大的特點在於通過與現有步行路線相連的廣場進入,強調了建築在城市中「公共空間」屬性,事務所負責人 Stefan Behling 表示:

引用它提供了讓人放鬆的地方,吸引人們來到這裏,尊重靜安寺的環境,也成為了不錯的點綴。


此外,諾曼·福斯特還作為設計方,與喬布斯、蘋果傳奇設計師 Jony Ive 一同創造了蘋果園區標誌性的「宇宙飛船」主樓,及喬布斯劇場等設施。

不難看出,新揭幕的如今揭幕的「天文台」無疑是其設計理念的延續——獨特設計、自然相融、可持續性、實用性、公共屬性。相同的建築元素使其保持連續性,成為園區系列建築中的新主角。

▲ Apple Park 主樓

▲ 史蒂夫·喬布斯劇場

在古希臘神話中,音樂之神俄爾普斯有一把阿波羅贈送的七絃琴,他的琴聲可以感動鳥獸,使木石按照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在廣場上組成各種建築物。

曲終,節奏和旋律就凝固在這些建築物上,化為比例和韻律,承載着自然的光影變換。

受此啓發,18 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謝林在其名作《藝術哲學》一書中提出了那句描述音樂與建築關係的至理名言:

引用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正如音樂能夠喚起情感,建築也能通過其空間佈局、結構設計和材料運用等方式,帶給人不同的心理和感官體驗,傳達觀念與哲思:

建築一個不可替代的任務就是,調解世界和我們的關係,並且為人類理解世界和自身創造出一個視野。所以儘管建築設計的本質是關於空間、材料與建造,其內涵依然是關於人和生活,即終極目標是為人類服務。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