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hout】Apple Watch 對蘋果意味着什麼?
Digital Crown
蘋果官網上有着這樣的描述:“我們的每一款新產品,都會配備一種標誌性的輸入裝置”,事實也是如此,iPod 上的轉輪,iPhone 上的 multi-touch 屏幕和 home 鍵,它們所提供的體驗都直觀而充滿語義思考。以 iPhone 為例,在設計之初,他們將給 iPhone 賦予的靈魂形象的比喻為“infinity pool”,是的,一個看不到邊緣的水池,它是連接虛擬與現實世界的媒介,我們通過眼睛和手指觸摸與這個水面實現信息交流,而在平靜的水面上,有一個漩渦,它操縱着這個水面上所有的物體,這就是 home 鍵。
很少見到產品語義和功能結合的如此天衣無縫,更重要的是,信息的獲取和操作都處在同一個平面上,操作簡單直接,在你看到它時,就已經知道操作方式。
現在來看 Apple Watch,不可否認,Digital Crown 的設計非常的精巧,提供的交互方式也充滿新意,但是一方面它與人們獲取信息的屏幕在形態上產生了割裂,另一方面,傳統錶冠的痕跡太過明顯,而錶冠原本的功能卻是調節時間與日期,這樣產品語義與其實際的功能產生了衝突,總的來説,這不是一個 Apple Style 的設計。
那麼,在 Apple Watch,什麼樣的控制方式最為恰當呢?個人認為恰恰應該是目前未得到更多重視的 Force Touch。試想一下,若一款手錶能夠識別拍打、輕觸、按壓等等不同的操作,是否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同時,這樣的操作與反饋會讓你感覺你不是在使用一個電子產品,在它圓潤而充滿張力的身體裏,似乎隱藏着生命(比如 Misfit Shine,輕拍喚醒讓人感覺是在輕輕地拍醒一個孩子),這樣不是更符合大眾對智能的印象嗎?
充電方式
蘋果針對 Apple Watch 給出的充電解決方案是採用磁力 MagSafe 插頭進行無線充電,就是這種:
考慮到 Apple Watch 羸弱的續航,充電設備將會是其及其重要的配件,如果説 Apple Watch 是一個光鮮亮麗走在聚光燈下的模特,那麼這個充電插頭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尚未化好粧就匆匆忙忙上台演出的街邊歌手。從產品形態來説,稜角分明的外觀與手錶本身的風格也有着較大的差異,另外,都整無線充電了,難道就不能多做一些無意識設計方面的研究嗎?讓人無意識的操作就能夠為手錶充電,要遠遠好於現在這樣刻意的連接上充電器,這種方式會讓人想起傳統的給手機充電的方式,根本沒能體現出無線充電的優點。這一點, MOTO 360 做的比它好。
UI
智能手錶是圓的好還是方的更優秀在 Apple Watch 發佈之後一直被各方爭論,其實蘋果為 Apple Watch 確定方形外觀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實現與 iPhone、iPad 等產品操作體驗保持統一,同時也為了保證閲讀內容有效顯示面積的最大化。可是現實是,UI 成了 Apple Watch 上引起最大爭議的地方。
我沒從事過 UI 設計,不太瞭解 UI 設計的產品思維和交互邏輯,僅從設計效果本身談談自己的看法。因 Apple Watch 較寬邊框的存在,蘋果將 UI 的背景色設計為黑色,將顯示區域與屏幕融合,息屏時極具視覺衝擊力,點亮屏幕時又留有一定的留白,這些都沒什麼問題,出問題的是主界面的設計。從官方演示視頻來看,在整個的 Apple Watch 中,每一屏的圖標排列都是以中間的 9 個圖標作為主要顯示部分(如下圖藍框所示),其他的圖標在物理空間上其實與這 9 個圖標並不在同一個 z 軸座標上,這一點從圖標本身的大小可以看出。在移動屏幕或者利用數碼錶冠縮放時,圖標在水平位移的同事,z 軸座標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圖標的移動是三維的。
這樣的設想其實是比較優秀的想法,但是蘋果沒能表達清楚,設計講求“疏可跑馬,密不透風”,在 Apple Watch 的 UI 中,各個圖標間距較小,不同層面的圖標也沒在清晰度、明度、純度等進行區分,這直接引發了惡評,至於蘋果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讓我們拭目以待。
產品背後的生態系統
以上談了這麼多蘋果在 Apple Watch 上所花費的精力和心血,那麼蘋果想通過它得到什麼呢?
古人説,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任何一家公司的重量級產品背後都會有系統化的戰略考量,蘋果尤其如此。在蘋果的歷史上,很少讓重要的產品出來單打獨鬥,都會在它們的背後構建起相應的生態系統,從 iPod 時期的 iTunes 到 iPhone、iPad 時期的 App Store,莫不如是。想要達到蘋果生態系統的級別, 這種業態本身需要能夠達到百億乃至千億美元的規模,唯有如此才能支撐起蘋果產品的體量,那麼,針對 Apple Watch,蘋果可能會構建什麼樣的生態系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