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跑馬拉松的諾貝爾獎得主
迄今至少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跑過全程馬拉松——
又到一年中的諾貝爾獎“開獎”季。當“諾貝爾獎”和“馬拉松”這兩個高大上的詞彙交匯到一起時,很多人會聯想到那個愛跑馬拉松、但每年都和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倒黴蛋村上春樹。事實上,諾貝爾獎得主中不乏馬拉松完賽者,包括村上的同胞山中伸彌(Yamanaka Shin'ya)。
現年53歲的山中伸彌京都大學前沿醫學研究所教授,因為對幹細胞的研究,於2012年與一位英國同行共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一年後又榮獲“生命科學突破獎”。後者由臉書創始人馬克Mark Zuckerberg夫婦、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等矽谷名人共同設立,獎金高達300萬美元——三倍多於名氣更大的諾獎!
山中上大學時就喜歡體育:橄欖球,柔道(擁有二段黑腰帶)和長跑。自2011年起,停跑20年的他開始迷上馬拉松,每天午休期間,他都會沿着京都鴨川跑上半小時。那一年他作為慈善跑者參加首屆大阪馬拉松,以4小時29分53秒完賽。
2012年,山中參加京都馬拉松,同樣是為iPS幹細胞研究募款,那次的成績提高到4:03:19。2013年他又跑大阪馬,成績是4:16:38。今年2月,他再度參加京都馬,這回終於跑進4小時,完賽成績3:57:31。
山中的馬拉松成績雖然不如村上春樹1991年在紐約馬拉松跑出的3:31:26,但比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阿爾戈爾(Al Gore,見題圖)強得多。
戈爾1997年完成海軍陸戰隊馬拉松用時4:58:25,不過,他是作為副總統參賽的(史上首位跑馬拉松的美國在任副總統),要埋頭跑步、全力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恐怕不大可能。
馬拉松跑最快的諾貝爾獎得主,應該是2001年與兩位同行分享物理學獎的德國科學家沃爾夫岡·凱特勒(Wolfgang Ketterle)。
1957年出生的這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去年在波士頓馬拉松跑出2:44:06的驚人成績,躋身業餘高手行列。下圖為他的2014波馬分段成績。
2009年11月,美國《Runner's World》雜誌發表了對凱特勒的採訪報道,由於篇幅太長,筆者擇其要摘譯如下:
你兒時玩過足球和籃球,何時、為何開始跑步的?
孩提時代,我在德國參加志願者開辦的體操俱樂部(turnverein),孩子們在裏面跑跳、打球、練體操。我從未想過要跑步,不過當我們被要求跑上一兩圈時,我通常都是最快的,於是我開始對這個感興趣。
14歲那年,田徑俱樂部一些年齡較大的男孩問我:“想長跑進森林裏嗎?”我説:“好啊!”那是我第一次跑10公里,從此就一直跑下去。這雖然累人,但我很喜歡。
你為什麼喜歡長跑?
我喜歡耐力跑的挑戰:你獨自面對自己的身體,有意識地推高自己的極限以戰勝疲勞,不斷對自己施壓。跑步是對我的身體的挑戰。
你是怎麼決定跑馬拉松的?
十六七歲時,我跑過的最長距離是10公里,或者跑1小時。後來我跑了幾次25公里公路賽,但馬拉松才是最終極的。那時我從未感覺自己已經作好跑馬拉松的準備。1980年代初我調到慕尼黑時,當地第一屆城市馬拉松就從我家門前經過。目睹馬拉松選手讓我深受震撼。“我應該跑這個;我可以做到。”於是我就為馬拉松作準備,開始更經常跑步,也增加了長距離跑。
當時你正在讀物理學博士學位,如何在忙碌的日程中抽空進行馬拉松訓練?
我在慕尼黑跑馬拉松時,總是一個人訓練。由於研究生學業和新建立的家庭的需要,我不得不在一些不尋常的時間段訓練。有幾次我深夜從實驗室跑回位於城外20公里的家。其實我很喜歡這樣,因為跑向一個目的地和不停刷圈不一樣。我得以將跑步和通勤結合起來,這對忙於家庭和研究生學業的我很有幫助。
你的馬拉松成績如何?
我的首馬(1980年代,慕尼黑)沒有完賽,跑到25公里我停下腳步。這讓我了解到真實的自己,激勵我再次去參賽。接下來的兩場馬拉松我都完賽了,用時都不到3小時,但我仍想提高。大約一年後,我有一次跑出2:50。
後來怎麼不跑馬拉松了?
遷居海德堡、後來又搬來波士頓之後,我跑步生涯的這一章節結束了——被家庭和競爭激烈的事業取代。我改變了專業領域,而且正在讀博士後。作為一個年輕科學家,很多東西都需要爭取;我也有了小孩。因此跑步成為一種放鬆的方式,去實現某種體力上的平衡,去鍛鍊身體。
哪一次跑步最艱難?為什麼?
我最艱難的比賽是一場25公里路跑和我最快的那場馬拉松。這兩次我都保持非常穩定的配速,但我必須很努力地推高自己的極限,才能維持配速。我起跑時的配速就不留任何餘地。通過越來越多的努力,我得以全程保持那個配速。我還記得那兩場比賽的最後幾公里:我真的把自己推到了力竭的邊緣。但我可以維持配速,以自豪的成績完賽。
是什麼驅動你保持如此辛苦的配速?
因為我想向自己證明:我可以做到。你希望達到你的極限,向自己證明這是在你的極限之內。跑那兩場比賽時,到最後幾公里我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幹嗎要這樣?”你還會想:“我再也不這樣做了!”但一旦你恢復過來,就會感覺很棒,又會這樣做了。
你在科學上面臨貌似不可能的挑戰時,是否會有類似想法?如果是,你如何排除?
在這方面科學有所不同。對科學你不是在把自己推向徹底力竭的極限。我喜歡讓自己筋疲力盡。當我徹底耗盡力氣之後,會感覺非常好。科學是耗時更長的努力。研究某個現象可能耗費一整年或更長時間,很多嘗試只是試錯,你失敗了再試。有時一次大的努力會收到效果,就像在比賽中那樣。但從更大的畫面看,科學更多需要努力鑽研好幾個星期、好幾個月和好幾年。從那個角度上看,科學就像經常跑步。
對於科學和跑步,你都應當永不放棄。你應當挑戰自己,肯讓自己竭盡全力。我喜歡這樣,在科學和跑步上都是。
跑出馬拉松個人紀錄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相比如何?
我在跑步和科學上對自己有不同要求。它們是不同類型的競賽。作為科學家,我參加的是最高級別的聯賽——奧運會和世錦賽級別的,而且我想領先。作為跑者,我為自己設定目標,想推高個人極限。我很高興自己經過數月練習,實現了馬拉松跑到2:50的目標。我不覺得科學界的任何人對我構成威脅,因為我可以在同一層次和他們較量,但跑步更多是和自己比。
跑步和科學還有什麼相似之處?
我認為跑步和科學都能反映出某些性格特質。我有耐力、耐性和雄心,願意為一個目標去努力,去逼迫自己克服極限。跑步和科學都讓我表現出這些特質,這些技能也讓我在科學和跑步上都取得成功。
現在你平時都是怎麼跑的?
我主要是繞着貝爾蒙特(Belmont,波士頓郊鎮)的公園跑,通常用舒適的配速跑一小時。許多年前,我的自然配速是每公里4分半,但現在沒那麼快了。我會將配速保持在跑完後感覺不很累的水平。
據《貝爾蒙特人報》報道,凱特勒計劃參加今年的第119屆波士頓馬拉松。不過筆者用他的姓名和參賽號碼655(號碼如此靠前,代表水平相當高)在波馬官網上搜索,卻未能查到他的成績。
但可以肯定的是,凱特勒仍在跑馬。去年10月和11月,他連跑慕尼黑和紐約兩場馬拉松,成績分別為2:52:50和3:01:39。
今年的柏林馬拉松凱特勒也參加了,而且再度進三:完賽時間2:55:32。另外,在今年8月的馬薩諸塞州鱈魚角運河10公里比賽中,他還跑出37分50秒的好成績。
資料來源:愛燃燒,作者:洪立
又到一年中的諾貝爾獎“開獎”季。當“諾貝爾獎”和“馬拉松”這兩個高大上的詞彙交匯到一起時,很多人會聯想到那個愛跑馬拉松、但每年都和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倒黴蛋村上春樹。事實上,諾貝爾獎得主中不乏馬拉松完賽者,包括村上的同胞山中伸彌(Yamanaka Shin'ya)。
引用至少三位得主跑過全馬
現年53歲的山中伸彌京都大學前沿醫學研究所教授,因為對幹細胞的研究,於2012年與一位英國同行共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一年後又榮獲“生命科學突破獎”。後者由臉書創始人馬克Mark Zuckerberg夫婦、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等矽谷名人共同設立,獎金高達300萬美元——三倍多於名氣更大的諾獎!
山中上大學時就喜歡體育:橄欖球,柔道(擁有二段黑腰帶)和長跑。自2011年起,停跑20年的他開始迷上馬拉松,每天午休期間,他都會沿着京都鴨川跑上半小時。那一年他作為慈善跑者參加首屆大阪馬拉松,以4小時29分53秒完賽。
2012年,山中參加京都馬拉松,同樣是為iPS幹細胞研究募款,那次的成績提高到4:03:19。2013年他又跑大阪馬,成績是4:16:38。今年2月,他再度參加京都馬,這回終於跑進4小時,完賽成績3:57:31。
山中的馬拉松成績雖然不如村上春樹1991年在紐約馬拉松跑出的3:31:26,但比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阿爾戈爾(Al Gore,見題圖)強得多。
戈爾1997年完成海軍陸戰隊馬拉松用時4:58:25,不過,他是作為副總統參賽的(史上首位跑馬拉松的美國在任副總統),要埋頭跑步、全力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恐怕不大可能。
馬拉松跑最快的諾貝爾獎得主,應該是2001年與兩位同行分享物理學獎的德國科學家沃爾夫岡·凱特勒(Wolfgang Ketterle)。
1957年出生的這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去年在波士頓馬拉松跑出2:44:06的驚人成績,躋身業餘高手行列。下圖為他的2014波馬分段成績。
引用諾貝爾獎vs.馬拉松PB
2009年11月,美國《Runner's World》雜誌發表了對凱特勒的採訪報道,由於篇幅太長,筆者擇其要摘譯如下:
你兒時玩過足球和籃球,何時、為何開始跑步的?
孩提時代,我在德國參加志願者開辦的體操俱樂部(turnverein),孩子們在裏面跑跳、打球、練體操。我從未想過要跑步,不過當我們被要求跑上一兩圈時,我通常都是最快的,於是我開始對這個感興趣。
14歲那年,田徑俱樂部一些年齡較大的男孩問我:“想長跑進森林裏嗎?”我説:“好啊!”那是我第一次跑10公里,從此就一直跑下去。這雖然累人,但我很喜歡。
你為什麼喜歡長跑?
我喜歡耐力跑的挑戰:你獨自面對自己的身體,有意識地推高自己的極限以戰勝疲勞,不斷對自己施壓。跑步是對我的身體的挑戰。
你是怎麼決定跑馬拉松的?
十六七歲時,我跑過的最長距離是10公里,或者跑1小時。後來我跑了幾次25公里公路賽,但馬拉松才是最終極的。那時我從未感覺自己已經作好跑馬拉松的準備。1980年代初我調到慕尼黑時,當地第一屆城市馬拉松就從我家門前經過。目睹馬拉松選手讓我深受震撼。“我應該跑這個;我可以做到。”於是我就為馬拉松作準備,開始更經常跑步,也增加了長距離跑。
當時你正在讀物理學博士學位,如何在忙碌的日程中抽空進行馬拉松訓練?
我在慕尼黑跑馬拉松時,總是一個人訓練。由於研究生學業和新建立的家庭的需要,我不得不在一些不尋常的時間段訓練。有幾次我深夜從實驗室跑回位於城外20公里的家。其實我很喜歡這樣,因為跑向一個目的地和不停刷圈不一樣。我得以將跑步和通勤結合起來,這對忙於家庭和研究生學業的我很有幫助。
你的馬拉松成績如何?
我的首馬(1980年代,慕尼黑)沒有完賽,跑到25公里我停下腳步。這讓我了解到真實的自己,激勵我再次去參賽。接下來的兩場馬拉松我都完賽了,用時都不到3小時,但我仍想提高。大約一年後,我有一次跑出2:50。
後來怎麼不跑馬拉松了?
遷居海德堡、後來又搬來波士頓之後,我跑步生涯的這一章節結束了——被家庭和競爭激烈的事業取代。我改變了專業領域,而且正在讀博士後。作為一個年輕科學家,很多東西都需要爭取;我也有了小孩。因此跑步成為一種放鬆的方式,去實現某種體力上的平衡,去鍛鍊身體。
哪一次跑步最艱難?為什麼?
我最艱難的比賽是一場25公里路跑和我最快的那場馬拉松。這兩次我都保持非常穩定的配速,但我必須很努力地推高自己的極限,才能維持配速。我起跑時的配速就不留任何餘地。通過越來越多的努力,我得以全程保持那個配速。我還記得那兩場比賽的最後幾公里:我真的把自己推到了力竭的邊緣。但我可以維持配速,以自豪的成績完賽。
是什麼驅動你保持如此辛苦的配速?
因為我想向自己證明:我可以做到。你希望達到你的極限,向自己證明這是在你的極限之內。跑那兩場比賽時,到最後幾公里我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幹嗎要這樣?”你還會想:“我再也不這樣做了!”但一旦你恢復過來,就會感覺很棒,又會這樣做了。
你在科學上面臨貌似不可能的挑戰時,是否會有類似想法?如果是,你如何排除?
在這方面科學有所不同。對科學你不是在把自己推向徹底力竭的極限。我喜歡讓自己筋疲力盡。當我徹底耗盡力氣之後,會感覺非常好。科學是耗時更長的努力。研究某個現象可能耗費一整年或更長時間,很多嘗試只是試錯,你失敗了再試。有時一次大的努力會收到效果,就像在比賽中那樣。但從更大的畫面看,科學更多需要努力鑽研好幾個星期、好幾個月和好幾年。從那個角度上看,科學就像經常跑步。
對於科學和跑步,你都應當永不放棄。你應當挑戰自己,肯讓自己竭盡全力。我喜歡這樣,在科學和跑步上都是。
跑出馬拉松個人紀錄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相比如何?
我在跑步和科學上對自己有不同要求。它們是不同類型的競賽。作為科學家,我參加的是最高級別的聯賽——奧運會和世錦賽級別的,而且我想領先。作為跑者,我為自己設定目標,想推高個人極限。我很高興自己經過數月練習,實現了馬拉松跑到2:50的目標。我不覺得科學界的任何人對我構成威脅,因為我可以在同一層次和他們較量,但跑步更多是和自己比。
跑步和科學還有什麼相似之處?
我認為跑步和科學都能反映出某些性格特質。我有耐力、耐性和雄心,願意為一個目標去努力,去逼迫自己克服極限。跑步和科學都讓我表現出這些特質,這些技能也讓我在科學和跑步上都取得成功。
現在你平時都是怎麼跑的?
我主要是繞着貝爾蒙特(Belmont,波士頓郊鎮)的公園跑,通常用舒適的配速跑一小時。許多年前,我的自然配速是每公里4分半,但現在沒那麼快了。我會將配速保持在跑完後感覺不很累的水平。
據《貝爾蒙特人報》報道,凱特勒計劃參加今年的第119屆波士頓馬拉松。不過筆者用他的姓名和參賽號碼655(號碼如此靠前,代表水平相當高)在波馬官網上搜索,卻未能查到他的成績。
但可以肯定的是,凱特勒仍在跑馬。去年10月和11月,他連跑慕尼黑和紐約兩場馬拉松,成績分別為2:52:50和3:01:39。
今年的柏林馬拉松凱特勒也參加了,而且再度進三:完賽時間2:55:32。另外,在今年8月的馬薩諸塞州鱈魚角運河10公里比賽中,他還跑出37分50秒的好成績。
資料來源:愛燃燒,作者: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