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藍領超馬王:你所不知道的關家良一

這位亞洲最著名的超馬王者,更像一個鄰家大哥。

關家良一給人的第一印象,與其説是個馬拉松跑者,不如説更像一個打籃球的:個頭將近1米83,體重只有六十八九公斤;一襲深色裝束——黑西裝、黑套頭衫和深藍色牛仔褲,更凸顯了他的瘦高。

雖然已經停跑多時,他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發福的跡象。關家良一近期之所以沒有跑步,是因為他正在養傷,此次來華期間更是一步沒跑,“只是騎自行車在西湖邊轉了下”。
不過,他的行程之緊張並不亞於一場超馬:12月16日至20日,北京,南京,杭州,寧波,上海——五天五城,五場分享會,21日回日本。上海分享會上,一位跑友私下感慨:“也只有跑超馬的才吃得消。”
最後一場分享會結束後的傍晚,我們坐進上海大寧國際廣場一家西式簡餐廳,作了一次將近三小時的雨夜窗邊長談。

引用更像鄰家大哥的「王者」
關家良一這次來中國,是應愛燃燒之邀,前來推介他在中國大陸新出的《跑步教我的王者風範》一書。
對於「超馬王」的稱號,關家良一當之無愧:
1998至2000年 日本沖繩宮古島100公里超馬,三連冠;
2001年 名古屋-金澤櫻花道國際250公里超馬,冠軍;
2002、09年 希臘雅典-斯巴達246公里超馬,兩屆冠軍;
2004、06至08年 24小時世界錦標賽,四屆冠軍;
2001、05、07至12年 台北東吳國際24小時超馬,八屆冠軍;
24小時超馬亞洲紀錄274.884公里的保持者……
2008、10年 法國敍熱爾(Surgeres,書中作“蘇傑”)48小時超馬,兩屆冠軍;
國際田際(IAAF)網站的超馬首頁寫道:“關家良一擁有贏得國際超馬跑者協會24小時世界錦標賽次數最多——四次的殊榮。”(Ryoichi Sekiya has the distinction of most IAU wins at a World Championships with four at the 24 Hour events.)
IAAF下屬的國際超馬跑者協會(IAU)也在其網站指出:“關家良一的名字是24小時世錦賽的同義詞。”(The name Ryochi Sekiya is synonymous with the 24 Hour World Championship.)
現實生活中的關家,卻絲毫沒有大牌A咖的架子。在上海分享會上,他態度認真、中氣十足地介紹自己的跑步經歷和心得、回答與會者的提問;每次回答完畢,都會用漢語説聲“謝謝”。
對於簽名和合影要求,他來者不拒,還主動擺出伸直手臂、食指正對鏡頭的招牌pose配合拍照,完全看不出連日奔波的疲態。這位亞洲最著名的超馬王者,更像一個鄰家大哥。
筆者不由得懷疑,沿用自台灣版書名的「王者風範」一詞,或許只是原書出版方的選擇,而非他本人的意思。
關家在台灣的名氣,似乎比他在日本的知名度更大。他的兩本書——這本和《跑步勝者的100天修煉》,都是最先在台灣出版,並未在日本發行。
《跑步教我的王者風範》一書,是關家從2006年東吳24小時超馬暨世錦賽結束後就開始寫的,2012年12月在台灣出版。書的具體銷量他不清楚,不過“兩年前聽説賣了上萬本——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有賣”。
令人好奇的是,書中寫了不少20年前的舊事,怎麼能記得這麼清楚?“像東吳超馬,我總共跑了10次以上,印象深刻的畫面會反覆去記憶,就像銘刻在身體裏那樣;此外,我也有寫日記的習慣。”關家解釋説。
去年他把這本書重新修訂過,用電子書的形式在網上發售,以滿足日本朋友提出的閲讀願望。

引用寂寞的超馬
沒有日本出版社主動為關家良一出書,以及他迄今沒有一家贊助商、長年依靠藍領工作維持生計的事實,難免讓人覺得日本對這位多次“為國增光”者不夠重視。
究其原因,應該是在日本(很多國家也是如此),超馬和它的“顯學表親”馬拉松相比,是一種熱度有限的邊緣化小眾運動。
與全國多達數十乃至上百萬人熱衷的馬拉松相比,日本“跑過超馬的人估計不到一萬”,關家告訴筆者。譬如他和作家村上春樹都參加過的熱門賽事佐呂間湖百公里,每屆參賽人數也就兩千左右,和東京馬拉松的數萬之眾沒法比。
再以日本兩位最著名的業餘跑者為例。跑超馬的關家良一需要當藍領、打零工掙錢,跑馬拉松的川內優輝參賽獎金早已超過工資收入,這還是在他作為公務員,不能接受贊助費、贊助商獎金和出場費的情況下(詳見筆者關於川內優輝的文章)。
順便説下,關家也知道川內,雖然不認識他。川內跑過超馬——去年的隱岐島50公里比賽,他以2:47:27創造日本紀錄和世界史上第六好成績。筆者問關家:你覺得川內百公里能跑6小時左右嗎?“可能比較困難。”他坦言。
(注:百公里路跑世界紀錄6:13:33,由日本人砂田貴裕1998年在佐呂間湖創造;他的馬拉松PB是2:10:07,比川內慢將近兩分鐘。百公里場地賽紀錄則是英國人Donald Ritchie創造的6:10:20)
關家現在跑超馬比賽,基本都是應邀參加,不過主辦方通常只承擔出行開支,例如東吳24小時超馬會提供機票和食宿,給出場費的少之又少;“當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比賽,我也會自費參加。”
至於陪同參賽的補給員,機票也由他埋單。在關家的歷次參加經歷中,花銷最多的是2011年7月美國惡水217公里超馬,他要負擔“四個後援者中三個人的機票、住宿,還有租車錢,總共50萬日元”。那次他拿了第二,或許獎金可以補貼點開支?“連第一名都沒有獎金!”關家説。
同樣是世界一流跑者,相對於馬拉松選手的“位尊而多金”,跑超馬的明顯要落寞、清貧許多,難怪愛好者幾乎都來自富國。不過,走這條路是關家良一自己的抉擇。
書中第99頁有這樣一段話:“如果我把重心放在馬拉松上,應該可以把成績推入2小時30分鐘以內……就算我破了2小時30分,可以去參加國際級比賽,也不代表有機會奪冠……不過,在超馬的世界裏,由於我在去年的東吳國際超馬打破了亞洲紀錄,也在希臘的斯巴達鬆超馬賽事奪冠,所以‘全馬’和‘超馬’二擇一的選擇題,我毫不猶豫選擇了超馬。”
關家的選擇無疑很明智:他與馬拉松世界級高手差距相當大(川內優輝的首馬成績2小時19分,比關家快了將近1小時20分鐘),寧為雞首,無為牛後,與其做個默默無聞的三流馬拉松選手,不如集中火力燒旺超馬這個冷灶,整出點名堂。

引用“慢慢跑會讓你更快”
上海分享會上,關家良一提到書中未曾涉及的一件事:1997年8月30日在中國太原舉行的100公里超馬。那場參賽人數只有兩位數、天熱酷熱且塵土飛揚的比賽,是他跑步實力飛躍的一個轉折點。
太原超馬過後,他的百公里配速從7分多鐘,大幅提高到9、10月的6分左右,跑進10小時大關;11月跑進5分半,逼近9小時關口。
1998年1月在宮古島超馬,他的配速達到5:10,從而以8小時37分的成績首次在百公里賽奪冠。
此前一個月,他全馬PB也從1995年初創下的3:11:21縮短至2:56:08——跑馬5年,終於進三了!
書中道出那一年他跑步成績突飛猛進的原因:“1997年前半年,我不知不覺中開始力行‘慢慢跑遠’的策略,就如同車子一樣,排氣量變大,所以可以很輕鬆地增加速度。”
又經過幾年曆練,2001年3月在台北東吳大學24小時超馬比賽中,關家第一次拿到國際比賽冠軍。
第二年,跑步滿10週年的關家全面刷新各項個人紀錄:5公里 16:32,10公里 34:47,百公里 7:25:07(佐呂間湖);全馬以2:39:07首次跑進240,2003年又提高到2:35:36。
在日常訓練和參加百公里比賽時,關家大多用5分左右配速慢跑,而全馬235的配速是3:40。平時不練,比賽時如何能飆出如此高速?
關家解釋説,1997年他全馬進三前沒作過速度訓練,但並不是從未練過速度;1998至2000年,他曾參加每週一兩次的訓練班,全馬2:35之前也練過;但後來就不再練了,最多隻是偶爾自己測試下,多數時候仍像1997年那樣慢慢跑。
他指出,“慢慢跑遠”的關鍵,是身體要保持自然狀態,就算跑快,身體仍要平穩;保持好的跑姿,是打好基礎的重要環節。你看非洲選手雖然速度很快,跑姿卻很穩定。
通過慢慢跑顯著提升速度,似乎有個前提:積累可觀的跑量?關家平均月跑量達五六百公里,每年7000公里左右,5年前一度高達8000公里。對此他表示:“有這個因素,但你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不可能強求月跑量必須達到某個水平。其實可以換個角度,考慮如何充分利用時間,比如不開車,跑步上班。
“起先我沒有月跑量的概念,跑多了、對成績有要求了才開始留意,主要是利用平時的時間去跑。而且跑過百公里之後,覺得馬拉松距離非常短。另外,精神方面也很重要,你可以通過心態控制速度。”
需要説明的一點是,在跑步方面,關家並非沒有天賦。從小學到高中,他在學校跑步比賽中經常拿第一,高中8000米的最好成績是30:24(配速3:48,“我們學校的第一名,但和其他學校相比算慢的。”)。1992年6月他為減肥開始跑步,兩個月後就在第一場24公里比賽中跑出1:39:00(配速4:07),獲得第11名。
關家良一説自己並不是好勝心強的人,平時比較謙讓;書中提到”對手如果跑250公里,我就要跑250.1公里“,只是因為在那個特定場合:2006年東吳24小時超馬暨世錦賽;“我對東吳賽事特別看重,想把亞洲的水平展示給世界看。我只是在這個比賽中特別看重成績,如果只是想表現自己的話,成績可能不會這麼好。作為亞洲的代表,才有這樣的結果。”
那次他跑出272.936公里,首次突破270公里,一舉收復2004年被隊友大瀧雅之改寫的亞洲紀錄。
一年後,他又將這一紀錄提高到驚人274.884公里,全天24小時的平均配速5分14秒。“那次我總共只休息3分鐘不到——6次上廁所;補給都是邊跑邊吃喝。”實在是不可思議!
(注:24小時跑世界紀錄是希臘人Yiannis Kouros於1997年跑出的303.506公里,平均配速4:44)

引用超馬實戰策略
目前中國24小時超馬的紀錄是243公里,2015年1月由華僑大學機電及自動化學院副教授趙紫玉創造於香港超馬。
那次關家也去了,結果因傷只跑了150公里就退賽。這兩位中日超馬高手兩年來三度相逢賽場,關家兩度因傷退賽——另一次是距離400公里的“玄奘之路八百流沙極限賽”(UTG,戈壁超級越野賽),那次的冠軍也是趙紫玉。
但在2014年東吳24小時超馬中,趙紫玉以225公里(第六)的成績不敵關家的241公里(第四),原因是“我沒經驗,補給不到位,前面跑太快,4小時後兩腿抽筋”。他還告訴筆者:“關家良一配速比較好,我跟他學到了不少東西。”
此次專訪關家之前,筆者也請趙紫玉提了一些問題。以下是兩位中日高手的隔空問答:
趙:聽説你曾經獲得25個以上超馬賽冠軍,這很難想象,有沒有什麼祕笈?
關家:我和趙先生在東吳比賽中聊過。當時看他以非常快的速度衝出去,以為他沒辦法堅持,結果他成績還不錯,在香港超馬和UTG也拿冠軍,發揮相當穩定。不過,他只比我小一歲,我有點擔心他這樣跑會受傷。
可能是中國選手出成績的還不多,今後參加各種比賽會越來越受關注。比賽過程中盡力去衝去搏沒問題,但在平時訓練中建議用慢慢的速度跑,夯實身體基礎,因為跑齡不長,這樣可以避免傷病,也會有比較好的效果,跑步生涯會更長。超馬是長時間耐力賽,不需要作過度的速度訓練,只要有很好的身體基礎,比賽時基本都可以達到良好狀態。另外,不必過於關注年齡,比如説50歲以前我要如何如何。他跑齡只有4年,身體的肌肉和跑步時間不長的二十幾歲年輕人差不多,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所以不必急於求成,五十歲以後應該會有更好的成績。
趙:你一共參加過多少場超馬賽?每年大概參加多少場?你覺得超馬參賽過多會對人的身體造成損害嗎?
關家:大概90多場吧,一年三四場。我會在國際大賽前作體檢,沒什麼指標不好。醫生説,以你的年紀(關家1967年2月12日出生),身體像你這麼好的非常罕見。(關家透露,他的靜息心率是55bpm,似乎比很多長跑高手要高一些)
趙:除了超馬賽,你每年參加多少場馬拉松?
關家:最近沒跑馬拉松。最近一場是2014年台灣新竹馬拉松,跑了4小時多。
趙:為了備戰超級馬拉松,你平時是如何訓練的?
針對這一問題,書中第68頁有説明:平常我會跑五公里路去上班,下班後繞遠路,跑10到20公里之後再回家。這是我每天的固定功課。
週末我通常會跑20到30公里,多的時候會跑到75公里,其他時候會根據比賽前的密集訓練時期或調整時期,改變跑步的距離和速度。
我通常在比賽前三個月正式展開訓練。前兩個月我會着重加長距離,但速度放慢。比賽前一個月,我會慢慢減少距離,提高速度。最後兩個星期加入短距離衝刺練習,調整身體狀況以接受挑戰。
趙:你是如何補給的?
關家:讓補給員每公里給我100毫升水或可樂、運動飲料、茶、橙汁;吃小塊巧克力、果凍和梅乾等等食物,每4小時左右吃一碗咖哩飯或杯麪。這些都是事前先安排好的,因為比賽時你只顧得了腳下,等想起來時可能身體已經出狀況。
趙:你如何制定24小時超馬賽的配速方案?
前12至14小時保持5分左右配速,後面當然會掉速,但那時前幾名的位置已經確定,主要考慮如何跑才能保住名次。
關家與美國超馬名將Scott Jurek在2011年東吳24小時比賽中
對於筆者的其他超馬參賽相關提問,關家回答如下:
一、24小時跑的休息策略:視每場比賽身體狀況不同,都不太一樣。
二、賽後如何恢復:不做什麼特別的事,就是吃飽、睡覺。我不作理療和按摩,因為賽後肌肉比較硬,別人按壓會特別疼,反而沒辦法放鬆。
三、賽後休息幾天:會停跑一週左右,再慢跑並逐漸加量。
四、為何主要參加場地賽和公路賽,很少跑越野——似乎只參加過美國的西部100(英里)和800流沙:並沒有特別不喜歡越野賽,主要是時間安排的關係。我參賽大多是應邀參加,那兩場越野也是。今後如果有人邀請我去跑越野賽,我也會去。
五、會不會參加UTMB、TDG(巨人之旅)和家門口的UTMF:有機會也會的。UTMF有想過,但還要考慮工作和時機;如果安排上不會有衝突,還是想參加。
六、是否聽説過世界最長超馬——紐約昆士區3100英里繞圈賽:聽説過,現在沒有主動的意願去參加。如果有人邀請,可能會考慮,挑戰自己看能否堅持下來。
關家最後一次奪冠,是在2012年東吳超馬;“現在參賽不追求成績,只想和朋友一起去玩玩。”

引用街道小廠的藍領技工
談話間,服務員端上大杯啤酒和放在一個大木托盤上的套餐小食,關家良一的反應和很多吃貨無異:拍照,不過他用的不是手機,而是一隻小卡片機。“中國什麼東西都好吃。”他讚歎道。
這位超馬王的平日飯量並不特別大:一天三餐,便當盒裏有多少就吃多少,跑長距離主要靠燃燒體內的脂肪,並不特別需要靠進食來補充。賽前也不會去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之類的攝入,或者告訴太太想要吃什麼特別的東西,她做什麼就吃什麼。
家住神奈川市相模原市的關家良一,日常生活主要以家庭為中心:每天先送5歲女兒去幼兒園,再跑步上班;下班回家後陪女兒。週末為了跑長距離,他凌晨4點起床,這樣到中午就可以跑完,以便下午和家人一起過。
他妻子杉山香織原本當全職太太,女兒進幼兒園後,上個月她開始找工作。
夫妻倆是在健身房跳有氧操時認識的。2005年一次上完課後,“大家一起去喝一杯。我問她,接下來我會去法國跑48小時超馬比賽,你要不要給我當補給員?”杉山答應了。首次赴法參賽,關家以退賽告終。2008年婚後再去,他拿了冠軍。
他太太也跑過百公里超馬——從廣島到四國,那時他們還不認識;她的馬拉松成績“好像是4:50左右”。關家的女兒也很靈活好動,喜歡奔跑。
跑步上班的關家良一成為街頭一景,人們會和他打招呼:“我看到你的報道了,加油哦!”當地報紙不時刊登關於他的參賽消息和介紹文章。
關家比賽時不聽音樂,平時跑步則經常聽,包括“南星”樂隊和尾崎豐的歌,八十年代的歐美搖滾也是他的最愛——Bill Joel、邁克爾傑克遜、Bruce Springsteen、Tina Turner等等歌手。
關家有GPS跑表,不過比賽時很少戴,平時雖然戴錶也儘量不去看,只是跑完後再回顧數據;“我更關注自己的感覺。戴錶會被手錶控制自己。”
近期他因為大腿根部骨關節的傷(“可能是骨刺之類”)已經不再跑步;這次回日本後會作檢查,可能需要動手術,也可能通過肌肉注射治療。
網上有些文章稱關家良一是機械廠工程師,事實上他是個藍領,在一家町工場——相當於街道小廠做零件加工。“我們按客户給的設計圖紙,加工出測試用的零件。這些零件用在各種機器上——從汽車到火箭,測試後再由其他工廠去大量生產。日本工業主要由這種小加工廠組成,員工往往只有幾個人。”
關家上班時操作車床和銑床。他在紙上寫下兩者的日文名稱“旋盤”和“フライス盤”,並畫圖示意:前者切削圓形零件,後者切削方形的。
聽上去像容易受3D打印威脅的工種,關家承認的確如此:“大家都有危機意識。日本是由技術支撐起來的國家,大家對未來都很擔憂。不過自己既能跑好馬拉松、也能做好本職工作,比較樂觀。日語有句話叫なんとかなる(Nantoka naru)——總會有辦法的。”
關家憂慮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願進町工場這一日本工業的基礎,導致在裏面工作的人大多已經六七十歲。
至於人們推崇的日本匠人精神,他有點不以為然:“可能很多人都是基於不同國家,給各國的人貼標籤。但我去過很多地方,認識很多人,感覺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所有的人都是個性化的存在,因人而異,中國也有不少比日本人更注重細節、更認真的人。”
關家良一沒有上大學,是因為父母在他上中學時離婚,他跟爸爸,妹妹跟媽媽。由於爸爸經常酗酒、宿醉影響收入,他上高中時就要打工(派報紙)掙錢,進工業高中時就打算畢業後直接工作;他的九成同學也是如此;當時還受到一些説上大學沒用、不如直接進社會的書影響。
去年他辭掉了町工場的工作,這一年來主要做書的宣傳等活動,生活來源靠賣書、偶爾打零工以及在日本出席一些活動的收入,有些跑步雜誌採訪他也會給錢。
今後關家希望把超馬的樂趣分享給更多地方的人,但完全沒想過要推銷自己,如果別人邀請,才會不定期地參加一些活動;一切順其自然。他想過以馬拉松為生,只是這會很難,所以可能會重操舊業,做機械師和零件加工。
2016年3月是日本東北大地震5週年紀錄,關家良一計劃進行一次類似2012年他的“環台感恩之旅”,從富士山腳下沿太平洋一側跑到本州島東北的青森縣八户,距離和上次相近,差不多也是1100公里,藉此籌集善款。
至於跑步環繞日本島,以後有機會也許會嘗試,只是現在還沒找到這樣做的意義。相比他更傾向於從北京跑到香港,以促進日中友好,這更有意義。
假如沒有跑步,關家良一這輩子可能只是一個不起眼的町工場工人師傅;如果不跑超馬,他也許只是千百萬尋常的馬拉松愛好者之一。正是普通跑者不敢問津的超級馬拉松,造就了關家良一的人生輝煌。
(特別鳴謝:非常感謝愛燃燒安排此次專訪,以及美女跑友張佳怡很專業的客串翻譯)


資料來源:愛燃燒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