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前所未有的「真實」電影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關於李安導演今年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一片,以每秒120格、4K畫質、3D技術拍攝,除了是現今電影史上最高的拍攝規格之外,也挾帶過去李安作品《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等好電影的口碑行銷打響知名度,號稱將給予觀眾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拍攝規格到底在威什麼?
每秒120格的拍攝技術,在電影史上是頭一遭(一般電影拍攝規格是每秒24格),而由李安這位台灣導演率先做到,甚為難得。4K代表畫質的解析度,是現今一般2K畫質的8倍,代表著觀眾可以得到更為清晰、銳利的畫面品質。3D這種電影拍攝技術則是近年來普遍使用於電影拍攝中,目的為在電影上提供更立體的視覺體驗,但現在普遍運行的3D電影必須讓觀影者帶上厚重的3D眼鏡也時常為人詬病,而快速移動的聲光效果也可能讓觀影者產生不適,故這樣的技術是否真的能提供最好的觀影品質,其實見仁見智。
120格、4K、3D的觀影門檻太高,全世界僅有五家戲院有設備可以支撐這樣的規格放映,分別在紐約、洛杉磯、北京、上海以及台北,所以在台灣的觀眾算是相當幸運,不用飛出國就可以看到這樣高規格、被電影公司宣傳為「未來3D」的品質享受(其實它已經實現,不用等到未來),也可以跟觀眾們一起見證這種新形式的電影規格,到底帶給觀眾怎樣的新體驗,畢竟當年《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的番外電影《哈比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就使用每秒48格的規格拍攝,但觀眾對於此效果評價並不高,或許說看不出與現今流行的3D電影的箇中差異。
順帶一提,台灣目前上映的版本除了以上描述的最高規格(120格、4K、3D),且必須於台北的京站威秀影城才可以觀賞外,其他戲院上映的皆為一般每秒24格、2K畫質、3D技術的版本,也是3D電影,但並沒有放映不需配戴眼鏡的一般2D數位版;香港則有戲院上映60格、2K、3D的版本。
◎「120格、4K、3D」到底是怎樣的觀影體驗?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全部選擇以最高規格拍攝,不少電影人對於李安的大膽行徑不以為然,而李安也將此片歸類於實驗性質的電影,究竟這樣高規格拍攝下來的電影會帶給觀眾怎樣的體驗?
此次有幸得到痞客邦(Pixnet)的電影贈票,可以在上映第一天就到全球僅有五家之一的戲院來觀賞「未來3D」版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我只能說,如果有機會一定要進戲院體驗一下,因為這與之前任何一部3D電影帶給觀眾的視覺體驗完全不同。更銳利、更精細的畫質,與強烈的3D效果,讓觀眾有一種「親臨實境」般的臨場享受。其實我覺得這種體驗很難形容,而且讓人難以相信,因為這是「前所未有」的觀影經驗,說出來你也不信,當時坐在電影院的我也曾一度懷疑我自己眼前看到的畫面,就如同演員就在我面前演出一般,所以如果有機會去體驗「120格、4K、3D」的觀眾,建議不要坐太後面,反而可以選擇中間偏前排的位子,否則看上去會覺得演員在一個小黑框中演戲給你看的感覺。
接下來,暫時先停止那超高的電影規格與神奇的觀影體驗。《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改編自Ben Fountain的小說【半場無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它是一部諷刺美伊戰爭的文學作品,以一個19歲的林恩(Lynn)大兵在戰場上殺敵卻意外被媒體捕捉到救人的畫面而成為全民英雄,在媒體的吹捧與虛假的榮耀光環背後,林恩漸漸體會到現實與戰場上的差距。
我對李安說故事的功力還是深具信心,《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一片對於人物的描寫刻劃做了與以往不同的嘗試,當然多數與120格的4K畫質拍攝有關,太過清楚的畫質呈現讓人物雛形既清晰又立體,多次的臉部特寫鏡頭不但挑戰化妝師的能耐,如何讓人物看起來在清楚之下又保持真實性,對於演員的演技更是一大考驗,尤其是飾演主角比利.林恩(Billy Lynn)的演員喬.歐文(Joe Alwyn),此次是他演出的初體驗,大量的內心獨白與面部特寫考驗主角內心心境的變化是否可以傳達給觀眾,穿叉交替的敘事方式則是緩慢地帶觀眾進入故事中「現實」世界。
「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這句話表達了這部電影極致的反諷意義。我既不是美國人,也沒有在槍林彈雨之境穿梭過,無法評論美伊戰爭的對錯與參戰的必要性,只能感嘆媒體與商人的噬血,換來無情的消費以獲取龐大的商業利益的難堪之情。對於軍人而言,作秀自然是他們不擅長的,卻還是必須配合到處出席活動,面對的是一群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跟風群眾,為國犧牲換來的現實處境讓他們只想悲哀的逃回戰場,另一方面則為這些年輕的士兵感到不值,在看似和平的環境中其實充斥著爾虞我詐的不友善,非得在敵我交鋒隨時可能喪命的環境中才是他們最適合的歸宿嗎?
這部電影與原著小說一樣存在著強烈的批評性,它不是一部戰爭片,而是一場戰爭後的思辨之作,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真實,再加上導演極力以高規格拍攝,讓本片的「真實性」更是破表,雖然缺少對於美國國族的認同與戰爭中軍人心境的感同身受,但導演以多方面來描述林恩大兵的經歷,還將原本與小說同名的電影名稱改為直接以「比利.林恩」之名來命名,現在看來十分恰當。
而本片最令人動容的情感卻是在比利與姊姊凱瑟琳(Kathryn)之間的情感交流,在家中父權至上的氛圍引導下,比利與姊姊有較好的感情,凱瑟琳因車禍毀容,而未婚夫當場無情離去,引發比利的憤怒之情而觸犯刑責,避免刑責的方式是立即從軍,讓這個不滿20歲的年輕人必須離家去軍營報到。在一場交戰中讓比利成了受勳英雄,回到家中看似歡迎在外打拼的遊子歸來,但意外讓人感受不到任何溫暖,一切都像例行公事,只有口不對心的對待,唯獨凱瑟琳對比利的關懷,認為比利從軍又被受勳已盡到該完成的任務,因而反對比利再回戰場。縱使再多的現實與不捨,軍人與一般人的格格不入都表明戰場才是軍人最好的歸宿,但身為家人的立場都難以讓自己摯愛的親人再度身陷危險之中,凱瑟琳僅站在家人的立場自然無法體會比利堅持繼續從軍的意願,最後凱瑟琳的放手才是道盡戰事的無情後果與軍人的無可奈何,只能在戰場上找認同的悲歌。
◎超高電影規格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為什麼?
除了120格、4K畫質的3D電影,導演也在此一規格的設備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例如大大提高此一規格版本的畫質亮度,避免因過往3D電影畫面過暗的問題影響觀眾的觀影感覺,避免容易暈昡或出現其他身體不適的狀況。3D眼鏡也使用特殊鏡片處理,不但減少光損程度也減輕眼鏡本身的重量,讓觀眾可以更無負擔的觀看3D電影。
雖是如此,《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影過程中依然有幾幕讓人頭暈目眩,不過時間並不長,僅持續約10秒鐘左右,3D眼鏡的重量依然不輕,若長時間戴著觀影可能還是有過重的問題。這樣的技術雖然大大的提升了畫面呈現的「真實性」,有人覺得《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並不適合使用這種全新的技術拍攝,應該選擇聲光效果俱佳的題材比較能發揮此種技術的優勢,但我對這樣的說法持保留態度。
李安曾在訪問時提到,120格的畫面太清楚,所以要拍「人」的故事。當我看完120格的版本後,我覺得我明白了李安所謂的「太清楚」到底是什麼樣的涵意,說穿了它是一種「真實感」,真實到如我上面所說的「親臨實境」,如果再加上導演某些刻意為之的特寫鏡頭,甚至有不少「感同身受」的錯覺,就是在看比利.林恩故事的同時,也曾想像著自己就是比利.林恩。因此在這樣觀影體驗下,會將電影原有的聲光效果放大數倍,預告中的中場表演就可以強烈感受到120格放映的真實感,但幾幕戰爭場景會給觀眾瞠目結舌的驚訝,與小小的驚悚刺激,一切的原因都在於視覺的呈現太過「真實」了。透過導演釋放出此規格電影的優勢,讓觀眾不再只是看別人打架,而是如同自己就身處搏鬥之中,聽起來很刺激,看起來會更刺激,還好李安這次是拍「人」的電影,如果真的拍戰爭片我怕真的會受不了。
電影中在面對刺激驚悚的橋段時常會用模糊與不清畫面帶過,如果電影裡所有橋段都如同真實在觀眾面前上演,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食人魔在你面前把人分屍就如同把你分屍、殺手瘋狂掃射就象徵子彈在你面前橫飛,把你週遭的人打得支離破碎。因為太過「真實」,所以導演必須更慎重的選擇拍攝內容與呈現方式,就這部份我覺得李安這次並沒有搞砸,拍攝這個題材做為120格、4K畫質的實驗性3D電影是合格的,也開創此一規格的先例,因為它確實打破不少先前觀影的限制,由於它的「真實感」讓觀眾體驗到電影的可能,日後其他導演若要做類似的嘗試可能要慎選主題。
最後,超高規格拍攝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確實帶給人非常特別的觀影體驗,我也強烈建議有機會去看的人一定要勇於嘗試「未來3D」版本的電影,畢竟日後大家能看的版本只有24格、2K、2D(DVD版本或電視播映)。至於劇情方面,雖然故事中對於戰爭的反諷意味濃厚,但難以對戰爭的必要性進行反思,只能從旁觀的立場看盡軍人的無奈與媒體噬血的大似消費,最令人動容的情感交流所佔篇幅甚少,無法激起更大的迴響。即使電影技術進步到強行建立觀眾身處實境之感,但對內容無法感同身受,只能以旁觀者之姿觀賞,說來還真有點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