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師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師父 | The Master
喜歡《一代宗師》的人應該也會喜歡這部《師父》,兩部的調性有點相似,雖然電影中有不少精彩的武鬥場面,但《師父》是一部「武俠片」,而不是一部「武打片」。在此界定之下,《師父》以特別的語言講述著與以往不同的武俠故事,劇情中大量地隱喻了很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現實與無奈,更是彰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驚濤迭起,也多虧幾位演員精采的詮釋,才有辦法達到這部電影該有的水準。

《師父》是由《一代宗師》的編劇徐浩峰改編自己的同名短篇小說並親自執導而成,故事在講述為了揚名立萬而遠赴天津開武館的詠春拳師父陳識(廖凡 飾),為達此目的而不惜一切作為的始末,並且藉由這樣的故事來表達武人在江湖中,凡事講求規矩,其實卻常被這些所謂約定成俗但沒什麼合理性的規則束縛,雖然此片是一部武俠片,但卻不是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金庸式武俠故事,以大俠之名,高歌仁義為先的俠者風範,這些角色,更像在世間載浮載沉的凡人,為求名利,往往也陷在身不由己的險惡之中。



(以下可能討論到劇情,還沒看過的人請斟酌觀看)

故事篇名直接取為「師父」其實頗耐人尋味,江湖陋習、祕笈自珍、機關算盡、人心險惡,其實這部電影暗諷了許多中國社會自以為優良的傳統美德,不過都是點到為止,故事中對於人物的情緒表達相當內斂,現實往往人心難測,短短一句台詞就包含了背後許多含義。故事的主人翁是早已藝成的詠春拳高手陳識,戰亂造成家園殘破,因此陳識想要以自身武藝重振家聲,但是想要在天津開武館必須連續打贏八家武館,再由所有武館聯合請出一位最厲害的高手把關,贏了之後會將這個人逐出天津,挑戰者的師父就可以在天津開武館,而且這個挑戰者必須是天津人。


挑戰眾家師傅以開館授徒的劇情並不鮮見,《葉問2》中就有類似的橋段,不但在電影中成功表現出葉問無可匹敵的詠春武技,也創造了一場詠春與洪拳的世紀對決,讓觀眾大飽眼福,這是劇情的需要,所以精彩,《師父》同樣也有這樣的必要。江湖約定成俗的規矩其實充斥著詭異的邏輯,這部電影並非主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與標榜「尊師重道」的老派理念,反而更進一步闡述李慕白在《臥虎藏龍》對玉嬌龍說「既為師徒,就要以性命相見」的道理,打贏八家武館有多難?鄭師父(金士傑 飾)說從沒有人打到五家以上,原因在於每位師父在傳授的時候都留一手,開館授徒也只是爭名奪利的工具,根本不是為自己的技藝留下傳人,造成武術界長期青黃不接,沒有人才。因此《師父》中這樣挑戰的方式與開館授徒的畸形規矩就不難理解,沒人玩真的,自然沒有師父可以教出能打敗八家武館的徒弟,自然也沒人能開館授徒,威脅到自己的地位,甚至取代其在武術界的地位,這樣規矩的建立不但代表著無理的陋習,背後的意義更是顯示人性的自私與粗鄙暗奪的產物。


隨著《師父》的故事接近尾聲,到底誰輸誰贏?陳識沒有開館成功,狼狽逃回廣東。他的徒弟耿良辰是個人才卻丟了性命。鄭師父希望保住最後的聲譽光榮退休,卻被他認為從未好好教導只為利用的徒弟打敗而離開故鄉,常去天津武術界的地位還晚節不保。鄭師父的徒弟林副官處心積慮要用軍界的勢力控制武術界,但卻被陳識暗算而死。鄒館長為了保住自己在武術界的地位,不惜讓高手傾巢而出,最後卻落得兩頭空的下場,陳識追殺不到,天津武術界更可能就此人才凋零。


這些結果似乎正是在說中國武術漸漸式微的原因,只是徐浩峰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比起過往那些「一代宗師」為振興國術而努力的老生常談更為現實而生動,就算再怎麼熱血沸騰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偶爾換個口味,也別有一番風味。
loading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