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解憂雜貨店》:人心需要一顆哄它的定心丸
解憂雜貨店 | Miracles of the Namiya General Store
本以為它是個很神奇的故事,但其實它很平凡,卻成功創造出一連串的奇蹟。《解憂雜貨店》是改編自日本推理大師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在看電影之前,我並不是小說的讀者;看完之後,我真心覺得這部電影的劇本十分優秀,並不受原著小說在背後改編的影響,片長超過兩小時,但這部電影依然完整、清晰、有脈絡且令人動容的交待完所有故事,而且看完後的感動與震憾依舊深藏人心,不管你有沒有看過原著小說,都不影響對這部電影版《解憂雜貨店》的欣賞,它是一部改編成功且相當優秀的作品。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本身對劇本的評價很高,但沒有想要去看原著小說的衝動,而是電影的《解憂雜貨店》對我來說已經是一部完成度極高的作品,反而令我沒有想再看原著小說的慾望(一部份是不愛翻譯小說的心態作祟)。因為有原著小說走在前面,所以《解憂雜貨店》嚴格來說是個成功的改編作品,以過往改編的影視來說,要成功並非容易的事,搞砸的作品也不在少數,而《解憂雜貨店》改編出不輸原著故事的電影劇本,在有限的篇幅下將故事去蕪存菁,為電影贏得不錯的評價,真的相當難得。
《解憂雜貨店》的故事是一場交錯時空的奇蹟,這個雜貨店已經歇業30多年了,而之前的老闆除了經營雜貨店之外,還提供「解憂」的服務,你可以將自己煩惱以信書寫後投遞至雜貨店的信件口,老闆會無條件為你提供解惑服務,如果你的疑惑是比較私人的,老闆則會將回信放在牛奶箱中。
「解憂」,或者說是「回答問題」,是老闆提供的另類服務,在沒有對錯的標準下,應該如何看待老闆的「解憂」服務?而又要如何讓觀眾/讀者看待老闆的解憂服務?在電影剛開始出現在故事中的一個問題幾乎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也為這個故事開啟了不凡的序章。天真的小學生問,要如何讓自己拿到一百分?反正你就用功讀書就對了,是不是覺得這樣制式的回答會扼殺一個人的生命力?
看似漫不經心的回應內容,但其實充滿老闆對生命的熱愛,乍看下會覺得「爛透了」的回答,其實充滿了對人生的期望與教育意義。更難得的是這個故事利用時空交錯讓一切遺憾變得完美,堪稱奇蹟,讓看似毫無交集的事件串出關聯,就像冥冥中早已註定。當人迷惘、懷疑自己的時候,這部電影的價值就是讓人找回自己,找到生命中值得努力的信念。
(以下可能有微雷,請斟酌觀看)
看完《解憂雜貨店》心中跳出一個想法,當你遇到問題時,你是想和別人商量,還是自己閉門造車解決?對於有些不方便啟齒的問題,可能更希望有個不認識你或不知道你是誰的人來幫你解答。《解憂雜貨店》這樣的故事背景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因為煩惱人人都有,尋求他人的意見並非每次都是迷惘的表現,有時初衷或許只是想得到他人的認同,用來告訴自己這個決定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同意,因為人的心思很脆弱,它只是需要你去哄。
但其實這個故事另一個重要的價值在於幫人解憂的老闆,也是故事最令人動容的一環。回答別人的問題/煩惱其實一點也不容易,老闆獨自一人經營雜貨店,另一伴早死,兒子也並非每天在身邊,所以可以顯出老闆樂於與人交往但內心孤寂的一面,解憂了一輩子,老闆也未曾覺得有什麼問題,但卻被來自未來的三個男孩一語道破,在無法全面了解或語焉不詳的狀況下,回答別人的問題可能不是一件好事,縱使我們覺得老闆多用心在回覆問題,這些答案也充滿創意與生命力,但老闆也在看到某個結果後不禁問自己,我是否做錯了?還因此出了一份相當有創意的遺書。
當你質疑別人的做法時,不如自己也去嘗試看看。現在這個功利主義的社會,我們有多久沒有認真聆聽別人的想法,不要說解決人家的煩惱,或許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設身處地去想些事情,覺得自己迷惘、煩憂,甚至憤世嫉俗的時候,先放下批評,或許別人有不得已的苦衷,就算是導人向善的過程,也應該用包容代替漫罵,事實上這樣的「解憂雜貨店」,在現代社會,我們真的很需要一個。
最後,關於《解憂雜貨店》這部改編成功的電影,劇本完整度相當高,而且完全可以在沒有看過原著的情況下安心欣賞,眾演員的表現也相當不錯,尤其是飾演雜貨店老闆的西田敏行,將老闆對於「解憂」的熱血,信心動搖的迷惘與堅持「解憂」的感動詮釋的相當完美,故事並賦予老闆非常有智慧的行動,每每給人意想不到的驚人之舉,更增加這個故事的魅力。從最初充滿創意的回覆內容,到遺書創造交錯奇蹟與接受批評的勇氣,到最後無心插柳的無字書給予人生充滿無限可能的生命力。同樣的一件事,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人生往往充滿迷惘,人心只是需要一顆哄它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