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硬科幻電影:《2001: A Space Odyssey》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第一次看《2001: A Space Odyssey》的時候都忍不住按了快進鍵,再不就是中間無法抗拒地昏睡過去。 《2010》呢,由於知名度遠不如《2001》(畢竟怎麼說,2001是老庫的作品嘛),很多人壓根就沒看過。
在連著讀了克拉克的原著小說與重溫兩部翻拍電影之後,我終於解開了很多關於這部被稱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的謎團。
下面我就要重新為大家講述這個偉大而激動人心的故事。
人類的奧德賽與重生
《2001》的開始是將近5分鐘背景音樂中的黑暗。這是第一個讓眾多影迷不解的地方。
一位網友給了一個最簡單卻很合理的解釋:那個年代的影院放映電影有這樣的習慣,前5分鐘為觀眾入場或上廁所的時間,好比我們今天影片正式放映之前先有10分鐘的廣告。
另一位網友理解為:此段空白象徵著宇宙開始之初的虛無,好比胎兒孕育於母親的子宮中。這與影片的最後鮑曼變化成一個胎兒,從宇宙中註視著地球相互呼應。
不過,似乎接收第一種解釋的影迷佔多數。
正式影片一開始,講述的是THE DAWN OF MAN。從這個標題可以看出,這段講述的是人類即將進行從人猿進化成人類時的事。黎明前最後的黑暗。
這段由於沒有任何對白,也沒有字幕提示,全是一群猩猩在爬來派去的場面,難免有點叫人搞不明白。
如果讀過原著的話就會豁然開朗。
一群猿人,沒有傲人的尖牙利爪,在那樣一個惡劣的自然環境中艱難地生存。要隨時提防諸如豹子這樣的大型猛獸的襲擊。好不容易奪得卑微的食物還要面臨別的猿人族群的搶奪。其艱難而危險的生存境況有如我們今天看動物世界。
總之,那時候的人猿,我們的祖先,還是一種不具備任何進化優勢,需要與今天已經遠遠落後於人類的生物一起競爭生存的動物。
這時候,一塊方形的黑色石碑出現在他們的洞穴前。
猿人們對此表現出驚恐,接著是好奇。他們小心翼翼地向黑石碑伸出了手。
電影沒有對這塊石碑做多的描述,進而就轉到一個似乎不相關的畫面。一個人猿似乎在思索了半天后,猶豫地撿起一根動物的屍骨,砸向了其餘的骨架。接著,在發現這根骨頭的威力後,他們開始用骨頭獵殺動物,並趕跑搶走水源的同類。
這是石碑開啟了人猿的心智。他們第一次懂得了使用工具。
學過進化論的我們都知道,使用工具成為了人猿與其他動物進化的分水嶺。從此以後,人類在進化的道路上開始加速奔跑,並從此將其他生物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可說,這根骨頭意義非凡。它像徵著一個嶄新世界的開始。
小說則更為詳細地描寫了這一段。包括石碑上發出一些奇怪的光線的舞蹈,猿人們感到疑惑不解,但卻被催眠了一樣,隱隱地感覺到大腦深處的什麼東西開始發生改變。在連接幾天這樣的洗禮之後,終於,一位人猿撿起了一根骨頭。
人猿在狂喜之中將骨頭拋向了天空。
鏡頭一轉,骨頭變幻成了太空中悠然漫步的長形宇宙飛船。
這一段,一直被奉為電影史上的經典而被影迷們津津樂道。
這的確是一次史詩般的蒙太奇。
它帶給觀眾的是震撼,是幾萬年,彈指一揮間的波瀾壯闊與豪邁情懷。每個看過這個鏡頭的人,都會為人類偉大的進化,科技的迅猛進步(由骨頭變為宇宙飛船)而澎湃不已。
飛船,地球,月亮,行星,太陽,在《藍色多瑙河》悠揚而壯闊的音樂中沿著各自的軌道靜靜運轉著。好像高貴而優雅的淑女,在有如春天般清新的宇宙中悠閒地踱著步。而人類,就是這個春天的締造者,宇宙中最具智慧的生物。茹毛飲血,連揮舞骨頭都還不太熟練的的人猿已經能夠自如在太空之中飛行,並在先進的飛船中高貴而優雅地用餐。人類是那麼地高貴,那麼地無所不能。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地完美。
宇宙飛船在與月球中轉站做對接。在這裡,DR. Floyd將換乘航班前往月球。
在中轉站裡,Floyd遇到了一位蘇聯的同行。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得知了一些關於此行的目的:月球上的基地發生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什麼事? 美國當局三緘其口。而DR. Floyd就是被召去解決問題的。
DR. Floyd到達月球基地後才知道,基地在日常勘探中意外地發現了四百萬年前被埋入月球地下的一塊大黑石碑。
這裡,黑石碑第二次出現。縱然此時人類的科技已高度發達,面對黑石碑這個巨大的謎團仍然束手無策,只知道它在向木星不停地發送電磁波。人類在黑石面前的表現與萬年前的人猿並無二致。在黑石碑面前,人類仍然只是一個好奇而幼稚的嬰孩。
到這裡,DR. Floyd在本集中的故事到此為止。他將在《2010》中為我們解開謎團。
而另外一艘飛船,發現號,則依命前往木星,繼續尋找黑石碑真相的任務。
飛船中有三位被冬眠的科學家,副船長Poole,船長Bowman,還有一台超級計算機HAL9000,掌管上飛船上的一切機器設備。人類現在已經可以製作出具有人類思考能力的計算機。 HAL甚至可以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獨自執行飛行任務。
Bowman跟Poole每天輪流睡覺和工作。說工作,其實也就是鍛煉鍛煉身體,看看地球傳回來的電視,接收地球媒體的訪問,跟HAL下下棋,記錄記錄數據,確保飛船正常運行就OK了。日子如同飛船上的機器,鐘擺般擺動,沒有誤差,機械而冷漠。甚至飛船上的人們也是機械而冷漠。不但兩個人之間沒有什麼對話,連Bowman讀從地球傳過來的爸爸媽媽的生日祝福時也沒有任何表情。完全不是一般好萊塢電影中話嘮又愛插科打諢的老美形象。反倒是HAL有時候還說點有人情味的話。
其實原著中,對Bowman的心理活動有著比較多的描寫。Bowman也像正常人一樣有害怕,也有溫情。
插一句話,DR. Floyd在原著中甚至也比在影片中有趣得多。
我認為老庫是故意的。他抽掉影片中人性的東西,留下冰冷的機器和故事發展。
他想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漠然,甚至敵對,好像影片中的美國跟蘇聯。人類現代的競爭與殺戮跟白萬年前人猿同類之間為爭奪食物大打出手並無二致。
人類進化了幾百萬年,也還是一個熊樣,在人性上沒半點進步。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領悟到,雖然是同一個情節框架,老庫要講的卻是一個完全老庫的故事。好像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也是完全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不是李碧華的。偉大的導演如斯。他能夠講同一個故事,卻講給人們不同的道理。
回到故事中。這時狀況出現了。
根據HAL的報告,確保飛船與地球通信的校準組件AE35出現故障。在與Poole簡短地商量後,Bowman出艙更換組件。
然而在更換好組件後,Bowman與Poole分析那個被HAL報錯的AE35時,卻發現它並無任何問題。此時,地球總部指示他們將該AE35重新換上,以便在運行中繼續觀測失靈原因。兩人覺得不對勁了。 Bowman感覺到HAL可能出問題了,他建議如果出現狀況,立即將HAL的存儲單元切斷,中斷它的操控。而這一信息,被HAL靈敏地捕捉到了。
這次換Poole出艙操作,Bowman在艙內監測。就在這時,悲劇發生了。Poole正在懸臂上作業時,他開出去的分離艙突然失控,將Poole撞出去。由於太空服被撞洩漏,Poole很快便失去了生命。
驚呆的Bowman開著第二架逃生艙,想去把Poole的遺體帶回來。然而,當他帶著Poole的遺體返回主船時,HAL拒絕開門。同時,飛船內的冬眠系統癱瘓,三位冬眠中的科學家,很遺憾,還沒露過臉,就死了。
原來HAL被設定的終極指令是要將飛船駛到木星。如果飛船上的人類船員全部喪生,它可直接接管飛船,完成任務。同時,它不得對信息有任何的隱瞞。然而,出發前,華盛頓又給HAL下了指令,此次任務只有冬眠中的三位科學家知道,Bowman跟Poole只負責將船駛達目的地,並不知曉此行的真正目的。
在這樣相悖的指令下,HAL的邏輯混亂了,因為他之前被下過指令,不得對信息有任何的隱瞞。於是,HAL只得回到第一條,也就是所有的船員喪身,由它直接掌管飛船。於是,HAL必須將所有人殺死。
Bowman不得不拋棄Poole的遺體,由緊急入口進入飛船。一進入飛船,Bowman就闖入機房,將HAL的內存條一根根拔出。 HAL被切斷了。Bowman繼續著只有他一個人的任務。
在接近終點木星的時候,黑石碑再一次出現在木星與木衛二的中間。這次,它有幾公里長。Bowman駕駛著分離艙想去黑石上一探究竟,卻掉進了黑石碑的星際之門。
影片接下來是後來為無數影迷所詬病的長達十分鐘的印象派image。
這是一個無比璀璨的宇宙。無數瑰麗奇幻的光影劇烈地交織著,撲面而來。宇宙因異常的光線和詭異的色彩變得扭曲而瘋狂。
這裡我想起了Jodie Foster在《CONTACT》中也是因事故的意外穿越空間來到宇宙中心時,在激動與失聲後緩緩說出的話:Beautiful. It is so beautiful. No words. No words could describe it. They should have sent a poet...
我想說的是:Bizzare. It is so bizzare. No words. No words could describe it. They should have sent a philosopher.
Bowman彷彿又在掠過一片有著巨大的岩石和水渠的大地。好像回到了地球初生的時刻。沒有生命。沒有色彩。荒蕪而蒼涼。這裡暗示著生命的輪迴。 Bowman回到地球生命的起點。很多人就是在這裡無法遏制地按下了快進鍵…或者昏睡過去。這是令人抓狂而絕望的十分鐘。令人眼花繚亂的色彩,莫名的情節,令人不舒服的持續而尖銳的背景聲音。
如果你抓狂了,老庫的目的便達到了。他就是要我們抓狂,因為故事中的Bowman遠比我們更為抓狂。
然後。 。 。然後世界突然安靜下來(於是你發現之前抓狂的十分鐘的確是起作用的,你突然感到一種relief,好像Bowman一樣)。鮑曼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洛可可式的華麗大房間。一切都和地球上一摸一樣,只有地板發出不同尋常的冰冷光芒,提醒著這裡與世隔絕的孤獨。
原著中這個房間是一個樸素得多的普通美國旅館的房間,有電話本,有電視機。是智能體為了表達善意而模擬出來的。
然而,看到影片中這個幽閉的房間,你為這種誇張的華麗和毫不多餘的空蕩感到恐懼。一種莫名的冰冷感從腳底傳上來。
在這裡,影片通過一種蒙太奇的手法讓Bowman見證了自己變老,最後老死在床上的一生。當然,從頭到尾到沒有離開過這個冰冷而空蕩的房間一步。只有僅僅幾個鏡頭完成。這裡不得不再次贊一下老庫的想像力。如果說他整部電影正是要描繪人性那尚且幼稚的一面,好比恐懼,那麼他做的比克拉克好。
最後一個鏡頭,老死在床上的Bowman變化成了一個蜷縮在子宮中的胎兒。
胎兒在漆黑的宇宙中靜靜注視著被太陽照亮的地球。劇完。
這裡,Bowman成為了那個超自然的智慧體的一部分。也像徵著人類在經過一個進化輪迴後的重生。那就是徹底超越,剝離了肉體,剝離了一切高科技,回歸到宇宙最簡單卻也是最智慧的存在。
這也是本片標題A SPACE ODYSSEY所要闡述的。人類幾百萬年的進化與發展就好比一次波瀾壯闊的旅行,充滿了艱險,也有墾荒後的喜悅。而最終,人類將得以窺見宇宙最深處的奧秘,並由此獲得重生。
黑石是什麼?
黑石是一種將純意識抽取出來的終極智慧的能量體。它脫離肉體而存在,並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地穿行。
他們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只是冷靜地永恆地存在,以超脫一切生命體的存在高高俯視著宇宙,並在宇宙中四處穿行,尋找具有生命的星球駐足,幫助他們邁出向著智慧的第一步。
這樣聽起來,黑石碑好像已經上升到了上帝的高度。絕對地黑,絕對地方(無論以何種工具測量,將數字精確到多少位,石碑都是精準的1:4:9)但是誰又能說,上帝是不存在的呢?
在小說的最後,Bowman在變成星孩的後來還像能量一樣在宇宙中穿行,探尋自己生命的意義與使命。後來還在《2010》中以肉體的方式現身。
我覺得這些聽起來都像是劉慈欣在《球狀閃電》中所描繪的人以量子態存在。一方面是波,所以無所不能去;一方面,在概率的情況下,也可以以粒子的狀態出現,還原為人形。
老庫與原著不同的是,他想藉黑石碑這樣一個上帝的視角,描繪人類的眾生相。冷漠,貪婪,殺戮。他將人性的東西抽離,塑造了一個極致卻冰冷的機器高度智能發達的人類社會。人類因為認識使用工具而成為了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在最後卻也因為過分地仰賴工具而使自己滅亡。
相比於《2010》裡面豐富的對白,豐滿的人物性格,還有歡快的配樂,《2001》裡面對白很少,人物是冷冰冰的,經常會出現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配樂,比如黑石碑幾次現身的時候。
電影的配樂除了幾次用到《藍色多瑙河》,還有幾次在情節發生重大轉變時用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最重要的哲學著作。這部書中,尼采闡述了他的超人學說,認為人類終將還原成最原始的赤子,以超人的形式存在─超是超越的超。
而理查德施特勞斯便做了這樣一部交響曲,向尼采致敬。這部曲子宏偉而莊嚴,配這部電影是絕配。
如果說《2001》是一部讓人無法喘息的哲學電影,那麼《2010》將是一部很好的講故事的電影。它更像是一部懸疑電影,謎團將在這部被解開。
下一篇將會分享續作,1984年出品的《2010》
**圖片採自於網絡
在連著讀了克拉克的原著小說與重溫兩部翻拍電影之後,我終於解開了很多關於這部被稱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的謎團。
下面我就要重新為大家講述這個偉大而激動人心的故事。
人類的奧德賽與重生
《2001》的開始是將近5分鐘背景音樂中的黑暗。這是第一個讓眾多影迷不解的地方。
一位網友給了一個最簡單卻很合理的解釋:那個年代的影院放映電影有這樣的習慣,前5分鐘為觀眾入場或上廁所的時間,好比我們今天影片正式放映之前先有10分鐘的廣告。
另一位網友理解為:此段空白象徵著宇宙開始之初的虛無,好比胎兒孕育於母親的子宮中。這與影片的最後鮑曼變化成一個胎兒,從宇宙中註視著地球相互呼應。
不過,似乎接收第一種解釋的影迷佔多數。
正式影片一開始,講述的是THE DAWN OF MAN。從這個標題可以看出,這段講述的是人類即將進行從人猿進化成人類時的事。黎明前最後的黑暗。
這段由於沒有任何對白,也沒有字幕提示,全是一群猩猩在爬來派去的場面,難免有點叫人搞不明白。
如果讀過原著的話就會豁然開朗。
一群猿人,沒有傲人的尖牙利爪,在那樣一個惡劣的自然環境中艱難地生存。要隨時提防諸如豹子這樣的大型猛獸的襲擊。好不容易奪得卑微的食物還要面臨別的猿人族群的搶奪。其艱難而危險的生存境況有如我們今天看動物世界。
總之,那時候的人猿,我們的祖先,還是一種不具備任何進化優勢,需要與今天已經遠遠落後於人類的生物一起競爭生存的動物。
這時候,一塊方形的黑色石碑出現在他們的洞穴前。
猿人們對此表現出驚恐,接著是好奇。他們小心翼翼地向黑石碑伸出了手。
電影沒有對這塊石碑做多的描述,進而就轉到一個似乎不相關的畫面。一個人猿似乎在思索了半天后,猶豫地撿起一根動物的屍骨,砸向了其餘的骨架。接著,在發現這根骨頭的威力後,他們開始用骨頭獵殺動物,並趕跑搶走水源的同類。
這是石碑開啟了人猿的心智。他們第一次懂得了使用工具。
學過進化論的我們都知道,使用工具成為了人猿與其他動物進化的分水嶺。從此以後,人類在進化的道路上開始加速奔跑,並從此將其他生物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可說,這根骨頭意義非凡。它像徵著一個嶄新世界的開始。
小說則更為詳細地描寫了這一段。包括石碑上發出一些奇怪的光線的舞蹈,猿人們感到疑惑不解,但卻被催眠了一樣,隱隱地感覺到大腦深處的什麼東西開始發生改變。在連接幾天這樣的洗禮之後,終於,一位人猿撿起了一根骨頭。
人猿在狂喜之中將骨頭拋向了天空。
鏡頭一轉,骨頭變幻成了太空中悠然漫步的長形宇宙飛船。
這一段,一直被奉為電影史上的經典而被影迷們津津樂道。
這的確是一次史詩般的蒙太奇。
它帶給觀眾的是震撼,是幾萬年,彈指一揮間的波瀾壯闊與豪邁情懷。每個看過這個鏡頭的人,都會為人類偉大的進化,科技的迅猛進步(由骨頭變為宇宙飛船)而澎湃不已。
飛船,地球,月亮,行星,太陽,在《藍色多瑙河》悠揚而壯闊的音樂中沿著各自的軌道靜靜運轉著。好像高貴而優雅的淑女,在有如春天般清新的宇宙中悠閒地踱著步。而人類,就是這個春天的締造者,宇宙中最具智慧的生物。茹毛飲血,連揮舞骨頭都還不太熟練的的人猿已經能夠自如在太空之中飛行,並在先進的飛船中高貴而優雅地用餐。人類是那麼地高貴,那麼地無所不能。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地完美。
宇宙飛船在與月球中轉站做對接。在這裡,DR. Floyd將換乘航班前往月球。
在中轉站裡,Floyd遇到了一位蘇聯的同行。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得知了一些關於此行的目的:月球上的基地發生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什麼事? 美國當局三緘其口。而DR. Floyd就是被召去解決問題的。
DR. Floyd到達月球基地後才知道,基地在日常勘探中意外地發現了四百萬年前被埋入月球地下的一塊大黑石碑。
這裡,黑石碑第二次出現。縱然此時人類的科技已高度發達,面對黑石碑這個巨大的謎團仍然束手無策,只知道它在向木星不停地發送電磁波。人類在黑石面前的表現與萬年前的人猿並無二致。在黑石碑面前,人類仍然只是一個好奇而幼稚的嬰孩。
到這裡,DR. Floyd在本集中的故事到此為止。他將在《2010》中為我們解開謎團。
而另外一艘飛船,發現號,則依命前往木星,繼續尋找黑石碑真相的任務。
飛船中有三位被冬眠的科學家,副船長Poole,船長Bowman,還有一台超級計算機HAL9000,掌管上飛船上的一切機器設備。人類現在已經可以製作出具有人類思考能力的計算機。 HAL甚至可以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獨自執行飛行任務。
Bowman跟Poole每天輪流睡覺和工作。說工作,其實也就是鍛煉鍛煉身體,看看地球傳回來的電視,接收地球媒體的訪問,跟HAL下下棋,記錄記錄數據,確保飛船正常運行就OK了。日子如同飛船上的機器,鐘擺般擺動,沒有誤差,機械而冷漠。甚至飛船上的人們也是機械而冷漠。不但兩個人之間沒有什麼對話,連Bowman讀從地球傳過來的爸爸媽媽的生日祝福時也沒有任何表情。完全不是一般好萊塢電影中話嘮又愛插科打諢的老美形象。反倒是HAL有時候還說點有人情味的話。
其實原著中,對Bowman的心理活動有著比較多的描寫。Bowman也像正常人一樣有害怕,也有溫情。
插一句話,DR. Floyd在原著中甚至也比在影片中有趣得多。
我認為老庫是故意的。他抽掉影片中人性的東西,留下冰冷的機器和故事發展。
他想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漠然,甚至敵對,好像影片中的美國跟蘇聯。人類現代的競爭與殺戮跟白萬年前人猿同類之間為爭奪食物大打出手並無二致。
人類進化了幾百萬年,也還是一個熊樣,在人性上沒半點進步。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領悟到,雖然是同一個情節框架,老庫要講的卻是一個完全老庫的故事。好像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也是完全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不是李碧華的。偉大的導演如斯。他能夠講同一個故事,卻講給人們不同的道理。
回到故事中。這時狀況出現了。
根據HAL的報告,確保飛船與地球通信的校準組件AE35出現故障。在與Poole簡短地商量後,Bowman出艙更換組件。
然而在更換好組件後,Bowman與Poole分析那個被HAL報錯的AE35時,卻發現它並無任何問題。此時,地球總部指示他們將該AE35重新換上,以便在運行中繼續觀測失靈原因。兩人覺得不對勁了。 Bowman感覺到HAL可能出問題了,他建議如果出現狀況,立即將HAL的存儲單元切斷,中斷它的操控。而這一信息,被HAL靈敏地捕捉到了。
這次換Poole出艙操作,Bowman在艙內監測。就在這時,悲劇發生了。Poole正在懸臂上作業時,他開出去的分離艙突然失控,將Poole撞出去。由於太空服被撞洩漏,Poole很快便失去了生命。
驚呆的Bowman開著第二架逃生艙,想去把Poole的遺體帶回來。然而,當他帶著Poole的遺體返回主船時,HAL拒絕開門。同時,飛船內的冬眠系統癱瘓,三位冬眠中的科學家,很遺憾,還沒露過臉,就死了。
原來HAL被設定的終極指令是要將飛船駛到木星。如果飛船上的人類船員全部喪生,它可直接接管飛船,完成任務。同時,它不得對信息有任何的隱瞞。然而,出發前,華盛頓又給HAL下了指令,此次任務只有冬眠中的三位科學家知道,Bowman跟Poole只負責將船駛達目的地,並不知曉此行的真正目的。
在這樣相悖的指令下,HAL的邏輯混亂了,因為他之前被下過指令,不得對信息有任何的隱瞞。於是,HAL只得回到第一條,也就是所有的船員喪身,由它直接掌管飛船。於是,HAL必須將所有人殺死。
Bowman不得不拋棄Poole的遺體,由緊急入口進入飛船。一進入飛船,Bowman就闖入機房,將HAL的內存條一根根拔出。 HAL被切斷了。Bowman繼續著只有他一個人的任務。
在接近終點木星的時候,黑石碑再一次出現在木星與木衛二的中間。這次,它有幾公里長。Bowman駕駛著分離艙想去黑石上一探究竟,卻掉進了黑石碑的星際之門。
影片接下來是後來為無數影迷所詬病的長達十分鐘的印象派image。
這是一個無比璀璨的宇宙。無數瑰麗奇幻的光影劇烈地交織著,撲面而來。宇宙因異常的光線和詭異的色彩變得扭曲而瘋狂。
這裡我想起了Jodie Foster在《CONTACT》中也是因事故的意外穿越空間來到宇宙中心時,在激動與失聲後緩緩說出的話:Beautiful. It is so beautiful. No words. No words could describe it. They should have sent a poet...
我想說的是:Bizzare. It is so bizzare. No words. No words could describe it. They should have sent a philosopher.
Bowman彷彿又在掠過一片有著巨大的岩石和水渠的大地。好像回到了地球初生的時刻。沒有生命。沒有色彩。荒蕪而蒼涼。這裡暗示著生命的輪迴。 Bowman回到地球生命的起點。很多人就是在這裡無法遏制地按下了快進鍵…或者昏睡過去。這是令人抓狂而絕望的十分鐘。令人眼花繚亂的色彩,莫名的情節,令人不舒服的持續而尖銳的背景聲音。
如果你抓狂了,老庫的目的便達到了。他就是要我們抓狂,因為故事中的Bowman遠比我們更為抓狂。
然後。 。 。然後世界突然安靜下來(於是你發現之前抓狂的十分鐘的確是起作用的,你突然感到一種relief,好像Bowman一樣)。鮑曼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洛可可式的華麗大房間。一切都和地球上一摸一樣,只有地板發出不同尋常的冰冷光芒,提醒著這裡與世隔絕的孤獨。
原著中這個房間是一個樸素得多的普通美國旅館的房間,有電話本,有電視機。是智能體為了表達善意而模擬出來的。
然而,看到影片中這個幽閉的房間,你為這種誇張的華麗和毫不多餘的空蕩感到恐懼。一種莫名的冰冷感從腳底傳上來。
在這裡,影片通過一種蒙太奇的手法讓Bowman見證了自己變老,最後老死在床上的一生。當然,從頭到尾到沒有離開過這個冰冷而空蕩的房間一步。只有僅僅幾個鏡頭完成。這裡不得不再次贊一下老庫的想像力。如果說他整部電影正是要描繪人性那尚且幼稚的一面,好比恐懼,那麼他做的比克拉克好。
最後一個鏡頭,老死在床上的Bowman變化成了一個蜷縮在子宮中的胎兒。
胎兒在漆黑的宇宙中靜靜注視著被太陽照亮的地球。劇完。
這裡,Bowman成為了那個超自然的智慧體的一部分。也像徵著人類在經過一個進化輪迴後的重生。那就是徹底超越,剝離了肉體,剝離了一切高科技,回歸到宇宙最簡單卻也是最智慧的存在。
這也是本片標題A SPACE ODYSSEY所要闡述的。人類幾百萬年的進化與發展就好比一次波瀾壯闊的旅行,充滿了艱險,也有墾荒後的喜悅。而最終,人類將得以窺見宇宙最深處的奧秘,並由此獲得重生。
黑石是什麼?
黑石是一種將純意識抽取出來的終極智慧的能量體。它脫離肉體而存在,並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地穿行。
他們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只是冷靜地永恆地存在,以超脫一切生命體的存在高高俯視著宇宙,並在宇宙中四處穿行,尋找具有生命的星球駐足,幫助他們邁出向著智慧的第一步。
這樣聽起來,黑石碑好像已經上升到了上帝的高度。絕對地黑,絕對地方(無論以何種工具測量,將數字精確到多少位,石碑都是精準的1:4:9)但是誰又能說,上帝是不存在的呢?
在小說的最後,Bowman在變成星孩的後來還像能量一樣在宇宙中穿行,探尋自己生命的意義與使命。後來還在《2010》中以肉體的方式現身。
我覺得這些聽起來都像是劉慈欣在《球狀閃電》中所描繪的人以量子態存在。一方面是波,所以無所不能去;一方面,在概率的情況下,也可以以粒子的狀態出現,還原為人形。
老庫與原著不同的是,他想藉黑石碑這樣一個上帝的視角,描繪人類的眾生相。冷漠,貪婪,殺戮。他將人性的東西抽離,塑造了一個極致卻冰冷的機器高度智能發達的人類社會。人類因為認識使用工具而成為了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在最後卻也因為過分地仰賴工具而使自己滅亡。
相比於《2010》裡面豐富的對白,豐滿的人物性格,還有歡快的配樂,《2001》裡面對白很少,人物是冷冰冰的,經常會出現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配樂,比如黑石碑幾次現身的時候。
電影的配樂除了幾次用到《藍色多瑙河》,還有幾次在情節發生重大轉變時用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最重要的哲學著作。這部書中,尼采闡述了他的超人學說,認為人類終將還原成最原始的赤子,以超人的形式存在─超是超越的超。
而理查德施特勞斯便做了這樣一部交響曲,向尼采致敬。這部曲子宏偉而莊嚴,配這部電影是絕配。
如果說《2001》是一部讓人無法喘息的哲學電影,那麼《2010》將是一部很好的講故事的電影。它更像是一部懸疑電影,謎團將在這部被解開。
下一篇將會分享續作,1984年出品的《2010》
**圖片採自於網絡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延伸閲讀:
《The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應》、《連鎖蝶變》)
《西部世界》與《真實的人類》
《A Ghost Story》─ Timeless
《Westworld》(西部世界)的配樂藝術
《Remember Me》或是《I Get Overwhelmed》?
《The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應》、《連鎖蝶變》)
《西部世界》與《真實的人類》
《A Ghost Story》─ Timeless
《Westworld》(西部世界)的配樂藝術
《Remember Me》或是《I Get Overwhel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