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E》─ 700年讓我們學會珍惜和堅持
近期好像沒什麼電影可以寫,那麼就分享一下這部十年前的動畫,IMDb8.4分、爛蕃茄新鮮度為95%的《WALL-E》。
很多人覺得西片是抱有極強烈的末世情結的:耶穌基督和穆罕默德都告訴信徒們,人類歷史最後將終結於“最後審判日”。所以荷李活電影習慣於把未來想像成世界末日,《The Day After Tomorrow》裡的洪水,《The Matrix》裡的母體,《I Am Legend》裡的病毒,《Children of Men》裡的生育能力喪失,色調都是冰冷的,氛圍都是恐慌的,心靈都是絕望的。
《WALL-E》無疑也是懷著對人類未來的憂慮而產生的。統治地球的垃圾,漂泊宇宙的飛船,肥胖失重的男女,笨拙僵硬的機器人。地球上除了不死的小強,已經別無活物。
只是電影呈現末世的時候,用的是與眾不同的暖色,黃土、鐵鏽在夕照下都顯得靜謐安詳。在沒有其他任何生命跡象的情況下,連蟑螂也顯得可愛親切。雖然從人類的視角來看,那空曠無邊的荒原總透著些些悲涼,但是我們的男主角的生活卻是那樣充實。每天都紮紮實實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順便收集一些新奇好玩的東西,下班後帶著寵物到處逛逛,然後回家聽聽音樂看看電影。總之,WALL-E日間是勞動模範、收藏家,晚上則化身為文藝青年。
電影的可貴就是在於,並沒有把人類在末世該有的心態強加在機器人身上。整個世界是清靜的,但並不冰冷;一個人是孤單的,但並不恐慌;700年是漫長的,但並不絕望。 WALL-E不是《Cast Away》中的Tom Hanks,也不是《I Am Legend》中的Will Smith,他不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沒有過群居生活,沒有猛然間脫離集體的失落感,所以能夠在自己的小天地裡自得其樂。
機器人到底有沒有情感,有沒有性格,這是倫理學的範疇,電影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不會按照這個話題探討下去。但如果一定要從情感上來說,本片裡的機器人無疑都是有血有肉的。 WALL-E的單純執著,EVE的機敏幹練,M-O的偏執,都是能夠從舉手投足間體現出來的。那麼,這些性格是如何產生的?筆者認為是從習慣和環境而來。仔細對照一下,以上三位的個性,不都與他們平時的職業習性有關嗎?
但是,WALL-E與飛船上的機器人又有所不同。 EVE和M-O完全是依賴指令行事,所以他們的性格都是人類附加在他們身上的。而WALL-E自行生活了700年,沒有人給他下達新的指令,這麼長的時間足夠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與思想。他每天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必然會發現許多見所未見的玩意,於是會對世界產生好奇心,然後從中得到了探索的樂趣。而他每天晚上看愛情電影,感受到電影中角色的幸福,於是也開始嚮往這種幸福,小小的機器人也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夢想。他對那株小草的愛護保養可能是來自好奇心和收藏的習慣,也可能是出於某部電影的啟示,產生了這樣一個直覺——這株小草或許是打開與人類溝通之門的鑰匙。
所以,一方面作為一個機器人,WALL-E在心靈上要比人類強大許多,不會因為失去交流而崩潰;另一方面,他又在與從前人類的虛擬相處過程中,產生了與他人交流的渴求。 WALL-E的獨特性格正是這樣逐漸形成的,足以解釋他在遇見EVE前後的生活狀態和行為。他學到了人類的傳統美德,又不具備人性中的種種弱點。而只有這樣的性格,才能指引已經墮落的地球人後代完成他們的價值回歸。而且,只有這樣有理想有紀律有情調有愛心的青年﹝?﹞,才會輕鬆打動野蠻的EVE同學。
開篇長段的無對白場景,以及人類和機器在飛船裡的鬥爭,這些頗有點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的意思。其實讓男女主人公說不出話來,是很有道理的。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愛情或許需要甜言蜜語的調料,但是戀愛過程中最關鍵的往往還是行動。偷偷摸摸地張望、迫不及待地展示收藏、堅持不懈地為她打傘、緊張羞怯地牽手看日出……這麼多情竇初開男的舉動活生生展現眼前,難道還需要說什麼來表達愛意嗎?
如果說機器人的無言是由於自身能力的缺陷,那麼人類卻是因為長久單調、渾渾噩噩的生活而失語的。飛船裡的高學歷人員─船長也需要電腦的定義才能了解大海、跳舞這些詞語的含義,電影中展示歷任船長的照片,一個比一個肥胖,暗示著人類的物質益加豐富,而精神卻益加貧乏。飛船中的人類由於生存空間的狹小和生活場景的局限,已經變得毫無追求,每天都“坐吃等死”。反而是地球上孤獨的機器人WALL-E,每天受到電影中從前人類的生活狀態的感染,有著對夢想的堅持和對溝通的渴望。這個鄉下仔在飛船中的作用跟那株小草一樣,都給予了“城市人”重返從前那個充滿希望和溫情的地球的信心——我不要生存,我要生活。
本片也有很多幽默的情節,但都是淡淡的、不經意的,並不像美國其他大部分動畫片那樣誇張無度的搞笑。所以在觀看的時候,筆者只是偶然會莞爾微笑,這與本片溫柔細膩的風格分不開,也是本片偏於挖掘人文內涵、展示人文關懷的意識的體現。 《功夫熊貓》並不是沒有內涵,但它的基調是娛樂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好玩,觀眾笑過以後很少有人會去思考;本片也不是沒有娛樂性,但是它向觀眾傳達得更多的是情懷,觀眾看過以後不管是感傷城市孤獨、反思現代文明,還是觸動初戀回憶、嚮往純真美好,都已經不由自主把電影與現實聯繫在了一起。從這方面來說,筆者很反感中文譯名“太空奇兵”或 “機器人總動員”,“總動員”給人的感覺是那樣熱鬧、那樣浮誇,與本片中祥和的氛圍、質樸的愛情是極不相稱的。
《WALL-E》就是這樣一個浪漫的末世預言,通過一個未來機器人身上保有的那些古老溫潤的品質和理想,讓現世人類檢視自己在工業文明中逐漸丟失的生命價值。或許看完電影后每個人都該捫心自問:隻身守望在百年洪荒中的WALL-E,和在茫茫人海裡隨波逐流的我們,到底哪個更加孤獨呢?
藉著分享這部電影,也順便帶出陳奕迅的《七百年後》,填詞人林若寧受到這部動畫的影響而寫成這份歌詞,詮釋了一種跨越700年也會恆久不變的感情,儘管這種感情也許不會存在於現實世界裡,但是美好是人們共同的期許,有愛就有可能。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很多人覺得西片是抱有極強烈的末世情結的:耶穌基督和穆罕默德都告訴信徒們,人類歷史最後將終結於“最後審判日”。所以荷李活電影習慣於把未來想像成世界末日,《The Day After Tomorrow》裡的洪水,《The Matrix》裡的母體,《I Am Legend》裡的病毒,《Children of Men》裡的生育能力喪失,色調都是冰冷的,氛圍都是恐慌的,心靈都是絕望的。
《WALL-E》無疑也是懷著對人類未來的憂慮而產生的。統治地球的垃圾,漂泊宇宙的飛船,肥胖失重的男女,笨拙僵硬的機器人。地球上除了不死的小強,已經別無活物。
只是電影呈現末世的時候,用的是與眾不同的暖色,黃土、鐵鏽在夕照下都顯得靜謐安詳。在沒有其他任何生命跡象的情況下,連蟑螂也顯得可愛親切。雖然從人類的視角來看,那空曠無邊的荒原總透著些些悲涼,但是我們的男主角的生活卻是那樣充實。每天都紮紮實實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順便收集一些新奇好玩的東西,下班後帶著寵物到處逛逛,然後回家聽聽音樂看看電影。總之,WALL-E日間是勞動模範、收藏家,晚上則化身為文藝青年。
電影的可貴就是在於,並沒有把人類在末世該有的心態強加在機器人身上。整個世界是清靜的,但並不冰冷;一個人是孤單的,但並不恐慌;700年是漫長的,但並不絕望。 WALL-E不是《Cast Away》中的Tom Hanks,也不是《I Am Legend》中的Will Smith,他不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沒有過群居生活,沒有猛然間脫離集體的失落感,所以能夠在自己的小天地裡自得其樂。
機器人到底有沒有情感,有沒有性格,這是倫理學的範疇,電影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不會按照這個話題探討下去。但如果一定要從情感上來說,本片裡的機器人無疑都是有血有肉的。 WALL-E的單純執著,EVE的機敏幹練,M-O的偏執,都是能夠從舉手投足間體現出來的。那麼,這些性格是如何產生的?筆者認為是從習慣和環境而來。仔細對照一下,以上三位的個性,不都與他們平時的職業習性有關嗎?
但是,WALL-E與飛船上的機器人又有所不同。 EVE和M-O完全是依賴指令行事,所以他們的性格都是人類附加在他們身上的。而WALL-E自行生活了700年,沒有人給他下達新的指令,這麼長的時間足夠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與思想。他每天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必然會發現許多見所未見的玩意,於是會對世界產生好奇心,然後從中得到了探索的樂趣。而他每天晚上看愛情電影,感受到電影中角色的幸福,於是也開始嚮往這種幸福,小小的機器人也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夢想。他對那株小草的愛護保養可能是來自好奇心和收藏的習慣,也可能是出於某部電影的啟示,產生了這樣一個直覺——這株小草或許是打開與人類溝通之門的鑰匙。
所以,一方面作為一個機器人,WALL-E在心靈上要比人類強大許多,不會因為失去交流而崩潰;另一方面,他又在與從前人類的虛擬相處過程中,產生了與他人交流的渴求。 WALL-E的獨特性格正是這樣逐漸形成的,足以解釋他在遇見EVE前後的生活狀態和行為。他學到了人類的傳統美德,又不具備人性中的種種弱點。而只有這樣的性格,才能指引已經墮落的地球人後代完成他們的價值回歸。而且,只有這樣有理想有紀律有情調有愛心的青年﹝?﹞,才會輕鬆打動野蠻的EVE同學。
開篇長段的無對白場景,以及人類和機器在飛船裡的鬥爭,這些頗有點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的意思。其實讓男女主人公說不出話來,是很有道理的。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愛情或許需要甜言蜜語的調料,但是戀愛過程中最關鍵的往往還是行動。偷偷摸摸地張望、迫不及待地展示收藏、堅持不懈地為她打傘、緊張羞怯地牽手看日出……這麼多情竇初開男的舉動活生生展現眼前,難道還需要說什麼來表達愛意嗎?
如果說機器人的無言是由於自身能力的缺陷,那麼人類卻是因為長久單調、渾渾噩噩的生活而失語的。飛船裡的高學歷人員─船長也需要電腦的定義才能了解大海、跳舞這些詞語的含義,電影中展示歷任船長的照片,一個比一個肥胖,暗示著人類的物質益加豐富,而精神卻益加貧乏。飛船中的人類由於生存空間的狹小和生活場景的局限,已經變得毫無追求,每天都“坐吃等死”。反而是地球上孤獨的機器人WALL-E,每天受到電影中從前人類的生活狀態的感染,有著對夢想的堅持和對溝通的渴望。這個鄉下仔在飛船中的作用跟那株小草一樣,都給予了“城市人”重返從前那個充滿希望和溫情的地球的信心——我不要生存,我要生活。
本片也有很多幽默的情節,但都是淡淡的、不經意的,並不像美國其他大部分動畫片那樣誇張無度的搞笑。所以在觀看的時候,筆者只是偶然會莞爾微笑,這與本片溫柔細膩的風格分不開,也是本片偏於挖掘人文內涵、展示人文關懷的意識的體現。 《功夫熊貓》並不是沒有內涵,但它的基調是娛樂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好玩,觀眾笑過以後很少有人會去思考;本片也不是沒有娛樂性,但是它向觀眾傳達得更多的是情懷,觀眾看過以後不管是感傷城市孤獨、反思現代文明,還是觸動初戀回憶、嚮往純真美好,都已經不由自主把電影與現實聯繫在了一起。從這方面來說,筆者很反感中文譯名“太空奇兵”或 “機器人總動員”,“總動員”給人的感覺是那樣熱鬧、那樣浮誇,與本片中祥和的氛圍、質樸的愛情是極不相稱的。
《WALL-E》就是這樣一個浪漫的末世預言,通過一個未來機器人身上保有的那些古老溫潤的品質和理想,讓現世人類檢視自己在工業文明中逐漸丟失的生命價值。或許看完電影后每個人都該捫心自問:隻身守望在百年洪荒中的WALL-E,和在茫茫人海裡隨波逐流的我們,到底哪個更加孤獨呢?
藉著分享這部電影,也順便帶出陳奕迅的《七百年後》,填詞人林若寧受到這部動畫的影響而寫成這份歌詞,詮釋了一種跨越700年也會恆久不變的感情,儘管這種感情也許不會存在於現實世界裡,但是美好是人們共同的期許,有愛就有可能。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延伸閲讀:
《再見螢火蟲》─ 漫天螢火的仲夏夜
《阿基拉》─利用摧毀世界的暴力來盡情諷刺
《Remember Me》或是《I Get Overwhelmed》?
《西部世界》與《真實的人類》
《A Ghost Story》─ Timeless
《再見螢火蟲》─ 漫天螢火的仲夏夜
《阿基拉》─利用摧毀世界的暴力來盡情諷刺
《Remember Me》或是《I Get Overwhelmed》?
《西部世界》與《真實的人類》
《A Ghost Story》─ Time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