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że Ciało》─神父代理人
今年的奧斯卡,《寄生上流》這部電影實至名歸的滿載而歸,成為全球焦點電影。但是,此次奧斯卡的提名中不乏很多寶藏電影,稍不留神可能就會錯過。這部獲提名最佳國際電影,波蘭出品的《Boże Ciało》(英:Corpus Christi、中:另類神父代理人),爛蕃茄98%,IMDb 7.7分。
提起波蘭,除了肖邦和哥白尼,可能大家對這個國家並不太熟悉。波蘭,歷經三次滅國,且波蘭是當今為數不多對天主教還懷有極端虔誠的國家,約90%的國民都信仰天主教,天主教幾乎成為了波蘭的民族像征。
而這部奧斯卡國際最佳影片提名的《Corpus Christi》,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天主教神父的故事。只不過,這位神父很不尋常——他是個少年犯,冒牌貨。而且本故事改編自真實事件,不僅題材吸睛,口碑也同樣可見一斑。
男主角Daniel,他本人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冷靜沉著,一雙深邃的眼睛背後仿佛承載了太多秘密。他是一個標准的壞孩子,嗑藥、搶劫、打架,年紀輕輕就進了少年感化院。在院裡,一群人對著其中一個少年施暴,而Daniel就是那個負責放風的人。此時的他眼神裡滿是冷酷與默然,似乎對“惡”已習以為常。然而鏡頭一轉,下一個鏡頭的他仿佛變了一個人,他搖身一變,成為了少年感化院Tomasz神父做彌撒時的領唱人。領唱時的他眼神裡滿是虔誠與專注。那時的他看來可以對他口中贊頌之“善”真正產生共鳴。就這樣,同一個人,亦正亦邪複雜難辨的人物形像便直觀的呈現了出來。
很快,Daniel就獲得了假釋的機會。他第一時間去找神父Tomasz,詢問自己能否進入神學院學習,日後成為一名神父。他甚至准備好了神父的羅馬領便服。“沒有哪個神學院會接受有犯罪前科的人,但是做善事的方法有很多種” ,神父如是回答說。
釋放當夜,Daniel便去酒吧縱情狂歡,酗酒吸毒,約炮。依稀可見Daniel進入感化院之前的狀態,在燈光的閃爍下,眼神空洞的他仿佛就像惡鬼一般。最後,他被介紹去了一個偏遠的小鎮的鋸木廠工作。剛一進小鎮,他便看到了6個人的照片貼在布告欄上。
小鎮的生活枯燥乏味,平淡無奇。不知為何,他沒有第一時間去鋸木廠報道,而是先來到小鎮的教堂。教堂裡空無一人,只剩下女孩Marta獨自在聽音樂。鎮子很小,大家基本都熟悉,所以Marta一眼便看出Daniel應該是從感化院釋放出來的鋸木廠工人。但是Daniel自尊心受挫,便謊稱自己是神父,向Marta展示行囊中的羅馬領便服。就這樣,陰差陽錯,他便受邀去見小鎮的神父。
小鎮的神父年逾古稀,已到了退休的年紀,他很熱情的接待了Daniel,並邀請他在家中住下。閑談中對神學院和聖經有充足了解的Daniel雖然膽怯,但並沒有露出馬腳。老神父年紀大,又酗酒,在Daniel住下的第二天早上便喝到不省人事 ,沒法去教堂聽教徒的懺悔。於是Daniel便成了代班神父。昔日裡的問題少年搖身一變成了神父。
不知道如何回答的他,一邊查閱手機一邊絞盡腦汁的想辦法回答教徒的問題。一位家暴孩子的母親哭訴說:自己十二歲的孩子學會了抽煙。Daniel告訴她:“買一包口感最強的煙給他,或者把你抽的給他,他就不會再抽了;對面的女人一愣,顫聲解釋說自己不抽煙。Daniel說自己可以聞到她身上的煙味。Daniel的回答真誠且實用,但是這卻不是這個懺悔者想要聽到的答案。
向神父懺悔的目的無非都是希望,神父可以代表上帝寬恕他們的行為。Daniel意識到這一點,於是以神父的身份,原諒了她。 告解順利完成後,他便迎來了第二個任務——代替神父為信徒們舉行彌撒活動。
在教堂中,他把Tomasz神父在感化院所說的話爛熟於心,信手拈來。並在報道結束後親自吟唱那首他再熟悉不過的《詩篇》第二十三篇。原本死氣沉沉的教眾在他的感染下逐漸放開束縛跟著吟唱起來。但是故事才剛剛開始。
隨著Daniel對小鎮上的人越來越熟悉,他發現了小鎮的秘密。事情源於他剛來到小鎮時看到的那六個人的照片。喪失親人的家庭每晚都會在那裡舉辦一場祈禱,但是每當Daniel問起其中緣由,人們總是諱莫如深;他努力的彌合小鎮的分裂,治愈小鎮的悲傷,卻怎麼也不起作用。最終,他從女孩的口中得知真相,原來是一場車禍導致的這一切。兩車相撞,無人生還,警察也沒有給出結論。一邊是小鎮上的六個年輕人,一邊是一位外地的中年司機。事情沒有妥善解決,但情緒需要一個宣泄的出口,於是那個中年司機變成了小鎮人們情緒的出口,人們眼中的“凶手”。
小鎮上的人拒絕讓他在小鎮下葬,而他尚在人世的妻子變成為了這場悲劇最直接的受害者。小鎮裡面的人寫信咒罵她,在她屋外寫下“bitch”侮辱她。而此時作為“神父”的Daniel決心要解決這一切,幫助司機下葬;哪怕是要對抗全鎮人民的憤怒甚至報復,他也執意如此。或許在他心中,真正的相信,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寬恕。
影片結尾,真正的Tomasz神父出現,並帶他回感化院;神父沒有揭穿他的身份,且允許他帶著小鎮居民完成最後一次彌撒;這一次,他脫下了他的聖服,露出了凡人身上的紋身和疤痕。當他像往常一般舉起雙手,底下卻再無一人回應。最終,他就這樣赤著身體,一聲不吭的離開了教堂。
回到少年感化院後,曾經虔誠無比的他再也不做飯前禱告,繼續變成了曾經的那個他,再一次和人打架打。曾經眼神裡或邪或正的他,如今只剩下了迷茫和空洞。
聖經中說:“謊言,你必滅絕。你們說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下審判之下。”而諷刺的是,Daniel從進入小鎮開始就一直活在謊言之中。而謊言幾乎是這個小鎮上每一個人都揮之不去的罪名。每個人都撒謊。
老神父酗酒,甚至醉酒跌落床下不自知,可是他對Daniel說謊。女孩明知弟弟開車前嗑藥酗酒卻不願將真相告知眾人,任憑鎮上的人們肆意的侮辱司機的遺孀。女孩的媽媽心中充滿仇恨,不肯面對自己寫下的詛咒信,卻不會缺席教會的侍奉。鎮長和警察明知車禍真相,卻一直隱瞞遮掩。每個人都有罪,每個人都有著無法明說或是不願說明的真相,每個人的身份其實都如Daniel一樣亦正亦邪。
更為好笑的是,Daniel和小鎮裡的人物仿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Daniel是一個經常對戒律清規毫不上心的人;表面上,他不按常規的禱告,他向上帝表達憤怒和不滿,他和Marta在耶穌像前做愛......但是他卻又固執的堅守這教義裡的善念善行。他會關懷那些被傷害的人,他會去安撫那個哪怕萬夫所指的人哪怕背負他人的仇恨和報復。而小鎮裡的人們恰恰相反。他們表面上看起來都是虔誠的信徒,遵守著那套最標准的規則。但是背地裡,卻免不了以各種惡來宣泄自己的情緒,對待別人,甚至打著信仰之名將他們的行徑合理化。
有人表面是肮髒的,內心是純潔的。有人金玉其外,卻發泄私欲。什麼是黑?什麼是白?也許大家只是衣冠而已。
故事中穿上聖袍的Daniel受到追捧,一心向善;褪去聖袍的他無人問津,日子混沌而不堪。故事的開頭在監獄,故事的結尾又回到的監獄,仿佛一切都回到的原點。直到結尾,導演也沒有給Daniel這個角色以明確的命運。開放式的結尾給了這個故事更多的可能,也給了觀眾更多的解讀空間。有人形容Daniel,睜眼是惡魔,閉眼是天使;有人說是一件衣服改變了一個人。
《Corpus Christi》,一件衣服就可以成為神的代言人。可是,究竟是誰把誰拉入人間,而又是誰將誰推向神壇?眾人心中的神究竟是什麼,而那件聖袍身下的人又該怎麼活?至少在筆者看來,所有不碰觸苦難和罪惡的善都是偽善。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提起波蘭,除了肖邦和哥白尼,可能大家對這個國家並不太熟悉。波蘭,歷經三次滅國,且波蘭是當今為數不多對天主教還懷有極端虔誠的國家,約90%的國民都信仰天主教,天主教幾乎成為了波蘭的民族像征。
而這部奧斯卡國際最佳影片提名的《Corpus Christi》,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天主教神父的故事。只不過,這位神父很不尋常——他是個少年犯,冒牌貨。而且本故事改編自真實事件,不僅題材吸睛,口碑也同樣可見一斑。
男主角Daniel,他本人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冷靜沉著,一雙深邃的眼睛背後仿佛承載了太多秘密。他是一個標准的壞孩子,嗑藥、搶劫、打架,年紀輕輕就進了少年感化院。在院裡,一群人對著其中一個少年施暴,而Daniel就是那個負責放風的人。此時的他眼神裡滿是冷酷與默然,似乎對“惡”已習以為常。然而鏡頭一轉,下一個鏡頭的他仿佛變了一個人,他搖身一變,成為了少年感化院Tomasz神父做彌撒時的領唱人。領唱時的他眼神裡滿是虔誠與專注。那時的他看來可以對他口中贊頌之“善”真正產生共鳴。就這樣,同一個人,亦正亦邪複雜難辨的人物形像便直觀的呈現了出來。
很快,Daniel就獲得了假釋的機會。他第一時間去找神父Tomasz,詢問自己能否進入神學院學習,日後成為一名神父。他甚至准備好了神父的羅馬領便服。“沒有哪個神學院會接受有犯罪前科的人,但是做善事的方法有很多種” ,神父如是回答說。
釋放當夜,Daniel便去酒吧縱情狂歡,酗酒吸毒,約炮。依稀可見Daniel進入感化院之前的狀態,在燈光的閃爍下,眼神空洞的他仿佛就像惡鬼一般。最後,他被介紹去了一個偏遠的小鎮的鋸木廠工作。剛一進小鎮,他便看到了6個人的照片貼在布告欄上。
小鎮的生活枯燥乏味,平淡無奇。不知為何,他沒有第一時間去鋸木廠報道,而是先來到小鎮的教堂。教堂裡空無一人,只剩下女孩Marta獨自在聽音樂。鎮子很小,大家基本都熟悉,所以Marta一眼便看出Daniel應該是從感化院釋放出來的鋸木廠工人。但是Daniel自尊心受挫,便謊稱自己是神父,向Marta展示行囊中的羅馬領便服。就這樣,陰差陽錯,他便受邀去見小鎮的神父。
小鎮的神父年逾古稀,已到了退休的年紀,他很熱情的接待了Daniel,並邀請他在家中住下。閑談中對神學院和聖經有充足了解的Daniel雖然膽怯,但並沒有露出馬腳。老神父年紀大,又酗酒,在Daniel住下的第二天早上便喝到不省人事 ,沒法去教堂聽教徒的懺悔。於是Daniel便成了代班神父。昔日裡的問題少年搖身一變成了神父。
不知道如何回答的他,一邊查閱手機一邊絞盡腦汁的想辦法回答教徒的問題。一位家暴孩子的母親哭訴說:自己十二歲的孩子學會了抽煙。Daniel告訴她:“買一包口感最強的煙給他,或者把你抽的給他,他就不會再抽了;對面的女人一愣,顫聲解釋說自己不抽煙。Daniel說自己可以聞到她身上的煙味。Daniel的回答真誠且實用,但是這卻不是這個懺悔者想要聽到的答案。
向神父懺悔的目的無非都是希望,神父可以代表上帝寬恕他們的行為。Daniel意識到這一點,於是以神父的身份,原諒了她。 告解順利完成後,他便迎來了第二個任務——代替神父為信徒們舉行彌撒活動。
在教堂中,他把Tomasz神父在感化院所說的話爛熟於心,信手拈來。並在報道結束後親自吟唱那首他再熟悉不過的《詩篇》第二十三篇。原本死氣沉沉的教眾在他的感染下逐漸放開束縛跟著吟唱起來。但是故事才剛剛開始。
隨著Daniel對小鎮上的人越來越熟悉,他發現了小鎮的秘密。事情源於他剛來到小鎮時看到的那六個人的照片。喪失親人的家庭每晚都會在那裡舉辦一場祈禱,但是每當Daniel問起其中緣由,人們總是諱莫如深;他努力的彌合小鎮的分裂,治愈小鎮的悲傷,卻怎麼也不起作用。最終,他從女孩的口中得知真相,原來是一場車禍導致的這一切。兩車相撞,無人生還,警察也沒有給出結論。一邊是小鎮上的六個年輕人,一邊是一位外地的中年司機。事情沒有妥善解決,但情緒需要一個宣泄的出口,於是那個中年司機變成了小鎮人們情緒的出口,人們眼中的“凶手”。
小鎮上的人拒絕讓他在小鎮下葬,而他尚在人世的妻子變成為了這場悲劇最直接的受害者。小鎮裡面的人寫信咒罵她,在她屋外寫下“bitch”侮辱她。而此時作為“神父”的Daniel決心要解決這一切,幫助司機下葬;哪怕是要對抗全鎮人民的憤怒甚至報復,他也執意如此。或許在他心中,真正的相信,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寬恕。
影片結尾,真正的Tomasz神父出現,並帶他回感化院;神父沒有揭穿他的身份,且允許他帶著小鎮居民完成最後一次彌撒;這一次,他脫下了他的聖服,露出了凡人身上的紋身和疤痕。當他像往常一般舉起雙手,底下卻再無一人回應。最終,他就這樣赤著身體,一聲不吭的離開了教堂。
回到少年感化院後,曾經虔誠無比的他再也不做飯前禱告,繼續變成了曾經的那個他,再一次和人打架打。曾經眼神裡或邪或正的他,如今只剩下了迷茫和空洞。
聖經中說:“謊言,你必滅絕。你們說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下審判之下。”而諷刺的是,Daniel從進入小鎮開始就一直活在謊言之中。而謊言幾乎是這個小鎮上每一個人都揮之不去的罪名。每個人都撒謊。
老神父酗酒,甚至醉酒跌落床下不自知,可是他對Daniel說謊。女孩明知弟弟開車前嗑藥酗酒卻不願將真相告知眾人,任憑鎮上的人們肆意的侮辱司機的遺孀。女孩的媽媽心中充滿仇恨,不肯面對自己寫下的詛咒信,卻不會缺席教會的侍奉。鎮長和警察明知車禍真相,卻一直隱瞞遮掩。每個人都有罪,每個人都有著無法明說或是不願說明的真相,每個人的身份其實都如Daniel一樣亦正亦邪。
更為好笑的是,Daniel和小鎮裡的人物仿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Daniel是一個經常對戒律清規毫不上心的人;表面上,他不按常規的禱告,他向上帝表達憤怒和不滿,他和Marta在耶穌像前做愛......但是他卻又固執的堅守這教義裡的善念善行。他會關懷那些被傷害的人,他會去安撫那個哪怕萬夫所指的人哪怕背負他人的仇恨和報復。而小鎮裡的人們恰恰相反。他們表面上看起來都是虔誠的信徒,遵守著那套最標准的規則。但是背地裡,卻免不了以各種惡來宣泄自己的情緒,對待別人,甚至打著信仰之名將他們的行徑合理化。
有人表面是肮髒的,內心是純潔的。有人金玉其外,卻發泄私欲。什麼是黑?什麼是白?也許大家只是衣冠而已。
故事中穿上聖袍的Daniel受到追捧,一心向善;褪去聖袍的他無人問津,日子混沌而不堪。故事的開頭在監獄,故事的結尾又回到的監獄,仿佛一切都回到的原點。直到結尾,導演也沒有給Daniel這個角色以明確的命運。開放式的結尾給了這個故事更多的可能,也給了觀眾更多的解讀空間。有人形容Daniel,睜眼是惡魔,閉眼是天使;有人說是一件衣服改變了一個人。
《Corpus Christi》,一件衣服就可以成為神的代言人。可是,究竟是誰把誰拉入人間,而又是誰將誰推向神壇?眾人心中的神究竟是什麼,而那件聖袍身下的人又該怎麼活?至少在筆者看來,所有不碰觸苦難和罪惡的善都是偽善。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