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飛正傳》─ 彼岸、藉口、還是象徵?
因為這是自己在Fanpiece的第一百篇分享,思索了很久該去寫寫哪一部電影,雖然不是說甚麼里程碑,但生活上一些儀式感,總會有帶來些比較美好的結果吧;最終選擇了陪伴自己成長的港產片,選擇了一部三十年前出品的經典電影──《阿飛正傳》。
哲學上有一個“被拋”的概念:人甫出世,便被趕出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樂園。——本來麼,投生到這個世界已經不是自己的意願,阿飛的“被拋”,卻還比常人更多一層背叛:被生母遺棄。失樂園裡的世界尚未成型,就已經經歷了一次至情的背叛;人生旅途一開始,愛和意義即被視為失落物。當他被裹在襁褓裡交給一個漠不相關的女人,一切生命繼承的訊號通通中斷,從此他成了一個無根的人。無根的阿飛就像一只沒有腳的鳥,背負著莫名的失落,開始他追尋愛與意義的飛翔。—— 影片《阿飛正傳》正是這樣一個有關飛翔的寓言。
“阿飛”這個詞,是美國的進口貨,原文是“fly”,即蒼蠅,專指街頭浪蕩不羈的不良青年。因為“fly”的另一個意思是“飛”,所以中國人就漸漸地把此類青年稱做“阿飛”。而在《阿飛正傳》裡,這個“阿飛”還有一層雙關意義:他把自己比作一只沒有腳的鳥,終其一生無休無止地飛著;目的地不明。
誰也不知道他為甚麼要飛,也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從表面上看,他仿佛只是在探尋生母的下落,一直執拗地孜孜以求,好像那是生命存在的唯一目的。那麼這個“生身母親”,和阿飛終其一生無休無止的飛翔究竟有甚麼關系?她究竟是一個彼岸,一個藉口,還是一個象徵?
彼岸 精神上無依無靠,又不能認同他養母的生活方式,幼年的阿飛也許不是沒有想過,把自己的世界一分為二——屬於養母的一方象徵著黑暗、混亂、腐化與渾濁;屬於生母的一方則代表著光明、秩序、高尚和清潔。他嚮往這個生母的國度,把它當作精神的彼岸。
正因如此,有人便用“俄狄浦斯情結”來解釋阿飛的尋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原欲”並不能夠解釋一切。阿飛對於感情的體驗太深刻了:被生母遺棄、耳濡目染養母的交際花生涯,見慣了金錢與感情的交易,他早就遠離了那個對感情抱有天真幻想的時期。他對感情持有的“悲觀思維”已經造成了“浪漫愛的否定”——世界上沒有一種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即便是那個遠在異國的生身母親也不可能會是例外。
在阿飛的愛的世界裡,根本沒有一個“彼岸”。他對生母的孜孜以求,也不是甚麼“俄狄浦斯情結”。相反地,他的養母對於他倒是有一些和“俄狄浦斯情結”相對的“戀子情結”。她對他的愛,早已超過了對待人子的範疇。起初她收養他,不過是為了生活的安定,每個月能有50塊美金的穩定收入;後來她漸漸把他幻想作自己情欲的對像,她生命中僅有的半個男人。她把他捏在自己的手心裡,不肯輕易放開。
阿飛渴望的是愛,是被母親遺忘了的愛。但是這兩個女人,都是不合乎理想的——她們都只是女人,不是母親。一個為了自己大家閨秀的名節和利益拋棄他,一個只把他當作宣泄情欲的對像,她們都只惦記著自己女人的身份而忘了該怎樣去愛自己的兒子。除了出生時模糊的一眼,生母從未正面出現在阿飛面前;就連那個口口聲聲說愛他舍不得他的養母,到頭來也為了自己那一個牢靠殷實的晚年而決定放棄這個幻想中的情人,跟著老邁但富有的男人去了美國。——生命中的至愛親情,就在這樣簡單的兒子與利益的較量中雙雙落敗。
事實一再地證明,阿飛對於感情的悲觀並不是空穴來風。仔細想想,這兩個背叛了兒子的可恨的母親,其實也不過是兩個可憐的女人。當恨意漸漸褪去,那永恆的愛的失落,卻依然在阿飛心頭,止不住地一昧侵襲著。他開始嘗試用其他女人的愛,填補這心靈的空虛。
也許所有的女人在愛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廣泛的母愛,但是阿飛從來沒有在她們面前表現出孩子氣的一面。恰恰相反,他自私、冷酷、始終讓她們臣服於自己,最後又以充滿父權意識的一句“逢場作戲”將她們一一否定了去,僅僅保持著一種“有性無愛”的戀情。
他並不是沒有感情,只是因為屢受創傷,失去了愛的能力,既無法相信有所謂的愛的彼岸,也沒有余力讓愛他的女人獲得幸福。從他孤寂的眼神裡我們可以讀出三個字:沒有愛。
藉口
既然對生身母親的不懈追尋並不是為了完美的愛的彼岸,那麼這一切會不會只是阿飛的一個藉口?
內心深處,他根本看不起他養母的生活:糜爛、沉淪;她的那座豪華寓所,充斥著晦暗壅塞的空氣,住久了直感覺沉下去,沉到陰濕的淵潭‧‧‧他搬了出去一個人住。但是少不更事的十餘年,無數個日夜不知不覺的浸淫,他早已在不經意間沾染了那裡的氣息。他以為出走之後自己可以飛翔,像一只沒有腳的鳥,日夜兼程,飛向遠方——其實這只鳥早已折斷了翅膀,除了養母大宅的後花園,他哪裡也飛不出去。
他是一個軟弱無力的理想主義者,一直自命不凡、聛睨塵世,懷有一個不知是甚麼的遠大理想。與此同時,他的自卑和浮華又使他深深地明白,夢不過是夢,現實還要繼續,而他,根本沒有改變自己現狀的能力。以他的天性,甚至也不能按著社會約定俗成的人生規範去做一個普通的工人或者職員。——到處都是空虛,甚麼都抓不住,為了證實自己的存在,他只能屈就那個曾經被自己看不起的世界:選擇用聲色犬馬飲食男女充實自己醉生夢死的生活。
浮華使他無法真正去追求理想,自卑又使他倍感孤獨,他於是為自己制造了一個幻想,幻想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真正屬於他的國土、一個愛他的生身母親。他用這個幻想安慰自己的孤獨、掩飾自己的自卑,為縱情聲色提供一個藉口。
此時,“生身母親”成為一個藉口,阿飛借著這個藉口實現他的“人格疏離”。——不錯他現在是放蕩不羈,沒有前途,沒有希望,是阿飛,但是總有一天他是真正要飛的,飛離這個醉生夢死的世界,飛到屬於他自己的那片國土,清潔,高尚,到那裡開始一個全新的有條有理的生活。——其實生身母親是不是名門望族的千金小姐,他也不是那麼在乎。他根本不想找這個母親,他只是想以名門子弟、外國華僑的身份與自己現存的這個世界疏離,賦予自己一個“存而不在”的境況,借以擺脫內在的不安,使心靈的喧騰平復下來,也使道德上的欠咎減到最低。
憑著這個假想的無瑕的母親,阿飛達成了他對自己身處的那個濁世的一種否認,一種拒絕。
象徵
如果阿飛能夠一直耽溺於及時行樂的人生,我們也許可以就此下結論,說他的“口口聲聲尋母”、“遲遲不見行動”背後,不過只是把“生身母親”當作混跡濁世的一個藉口。所謂飛翔,也只是他編出來的一個莫須有的故事,除了自欺欺人之外別無意義。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每當激情過後,他獨自一人仰臥在床上,總會下意識地想起那個無腳鳥的故事:“聽人家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這麼飛啊飛,飛累了就在風裡睡覺‧‧‧這種鳥一世只可以落地一次,那次就是它死的時候。”——永不停止的追尋。在一邊自我墮落一邊自我拯救的旅程裡,雖然找不到愛,他卻一直沒有放棄過對自我意義的渴望與追尋。
他曾經借助聲色男女來證實自己的存在,但是漸漸地他發現,這些東西只能讓自己生活得更不真實。在這種主體性被物化的生存狀態下,他開始感覺到一絲“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無所事事,沒有能力去愛別人,得到的愛又不是心頭所想;有的只是浮華與輕薄,虛飄飄地不著地,整個人仿佛只是exist(存在),卻不知道怎樣才是life(生活)。
骨子裡始終潔身自愛不能自棄的阿飛,越來越覺得,所有的飲饌聲色、啼笑憂歡,到頭來還是一場空。色相越是紛繁眩目,他的心就越空;一想起心底裡的某些東西,即便身處活潑的歡宴,也立即感到無邊的寂寥,興味索然。不,不,他要的根本不是這些。
遠方的生身母親,不是甚麼彼岸,也不只是一個藉口,她更是一個象徵,象徵著阿飛真正想要的東西:他的自我,他的靈魂,他存在的意義。母親的腹胎,是他的自我和靈魂的始源地,所以這個“生身母親”的意像,自然而然地在他的下意識裡成為“自我”和“靈魂”的象徵。
也許在其他人看來,所謂的自我、靈魂,相比於權、勢、財、利、情,是最可有可無的東西,但是這個在別人看來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對阿飛來說卻具有無比重大的價值。他的這份自愛,並不是水仙子式的自傷自憐,而是想自我證明,為自己的存在追問一個意義。
但是意義究竟是甚麼呢?
在他的四周,不乏一些扎扎實實生活著的人。或是有著穩定職業的男人(警察、海員),或是盼著結婚的女人(蘇麗珍);就連爬落水管上下樓、形似竊賊的朋友和當舞女的咪咪,也都對愛情深信不疑。而他呢?既不可能去做一個平凡的職員,又無心為扎實的人生(愛情、婚姻)經營。
他身邊的另外一群人,則是一些社會邊緣人物,例如頻繁出現的妓女。或在香港,或在菲律賓;或矜持,或俗艷。她們是肉欲的象徵,而阿飛最執著的東西,卻是他自己的靈魂。——在阿飛和妓女的廝纏中,我們可以見到靈與肉的含蓄映襯。他根本就不是一個世俗的人,一切的權欲、物欲、利欲,通通跟他扯不上關系。即便在沒錢的時候也還是把錢看得很淡(在隻身去菲律賓前途未卜之時把唯一的財產:一部汽車,送給朋友)。同時因為信不過感情,連情欲也是淡淡的可有可無。
“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在人群參差錯落的對照之下,益發顯出他的不實際。終於,意義失落。
“自我”的難題,日日逼近,而他,根本找不到“意義”。他的自我,他的靈魂,他的意義,和那個遙遠的生身母親一樣,只是一個美好而空泛的理想。走不了非凡之路的理想主義者,於是在人生面前感到了自己的平凡和無奈。阿飛背負著沉重的靈魂,等待著從天上降下來的改變,等待那永遠不會到來的脫胎換骨的一天。他心裡早已知道是無路可走,遲遲不肯承認,不肯面對現實,是始終執拗著不願舍棄對“自我”的追尋,哪怕希望渺茫。
時間一長,所謂的自我追尋不但未能逾越身體的遲滯,反而成為禁錮。那些無法自抑的渴望,在無數不眠的夜晚積蓄成愁,無處排遣,就只好向內轉,加壓在自虐上。——不能容許自己完全不作為,就以自虐的作為填補了等待的空虛。
這自虐的結果,呈現在阿飛身上,便是病態的陰郁。心與身體的不和諧,使他陷入晦暗不明的壅塞的憂傷,常常感到莫名的悵惘,永遠沒有純粹的快樂。這不能哭、不能忘的磨人的愁緒,正如《詩經》中的《柏舟》一篇:“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他一直以為自己可以飛翔,其實他的翅膀早已經折斷了。“以前我以為有一種鳥從一開始飛就可以飛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實他甚麼地方都沒有去過,這只鳥從一開始就已經死了。”—— 臨死前,他終於肯承認。這樣斷然地否定了自己的全部,多少有幾分悲愴,雖然事實正是如此。
企圖掌握自己命運和命運不可把握之間的悖論,在生命結束的一刻,再次凸顯。既然對自我的追尋注定了會是永遠的未完成,那麼就只有靠死亡,讓生命消失,讓這伴隨生命而來的“自我”隨之消解。心靈的喧騰不安在這一刻復歸淡定,從此再不需要為“自我”的難題掙扎。
愛與自我的追尋之旅
“聽人家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這麼飛啊飛,飛累了就在風裡睡覺‧‧‧這種鳥一世只可以落地一次,那次就是它死的時候。”——開始的時候,誰也不知道那只鳥為甚麼會在那裡,它為甚麼要飛。一度我們以為他是在尋找他的生身母親,尋找一個彼岸世界;後來我們又以為那不過是他編造的一個,能使自己安心混跡濁世的藉口。現在我們終於知道,他從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不斷追尋那一份失落了的愛與自我。而“生身母親”,不過只是一個象徵的符碼。
“以前我以為有一種鳥從一開始飛就可以飛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實他甚麼地方都沒有去過,這只鳥從一開始就已經死了。”——他想一生飛翔在這個愛與自我的追尋之旅,可惜他不但是無腳的鳥、無根的人,他的羽翼也早已折斷了。對於一個畢生旨在飛翔的人來說,這折翼的人生,可不是“一生下來就已經死了”!那愛與自我的失落,也終於成了生命中永遠的遺憾。
借著這個飛翔的寓言,《阿飛正傳》究竟想告訴我們甚麼?
曲終人散,它始終也沒有給出對“自我意義”問題的答復。也許它只是想向我們展示一種“永恆的人性困境”,而不願對具體的人事妄加褒貶。這“不下定論”的姿態,拒絕了斬釘截鐵的答復,與此同時,另一個更為意味深長的啟示逐漸浮出水面——筆者想,每個人的價值取向,是無從對他人解釋清楚的。也許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也許眼高手低沒有能力實現;也許只是自欺欺人的堂皇藉口;或者根本只是迷戀虛無——但是每個人獨特的靈魂,都應該得到尊重——特別是他自己的尊重。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哲學上有一個“被拋”的概念:人甫出世,便被趕出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樂園。——本來麼,投生到這個世界已經不是自己的意願,阿飛的“被拋”,卻還比常人更多一層背叛:被生母遺棄。失樂園裡的世界尚未成型,就已經經歷了一次至情的背叛;人生旅途一開始,愛和意義即被視為失落物。當他被裹在襁褓裡交給一個漠不相關的女人,一切生命繼承的訊號通通中斷,從此他成了一個無根的人。無根的阿飛就像一只沒有腳的鳥,背負著莫名的失落,開始他追尋愛與意義的飛翔。—— 影片《阿飛正傳》正是這樣一個有關飛翔的寓言。
“阿飛”這個詞,是美國的進口貨,原文是“fly”,即蒼蠅,專指街頭浪蕩不羈的不良青年。因為“fly”的另一個意思是“飛”,所以中國人就漸漸地把此類青年稱做“阿飛”。而在《阿飛正傳》裡,這個“阿飛”還有一層雙關意義:他把自己比作一只沒有腳的鳥,終其一生無休無止地飛著;目的地不明。
誰也不知道他為甚麼要飛,也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從表面上看,他仿佛只是在探尋生母的下落,一直執拗地孜孜以求,好像那是生命存在的唯一目的。那麼這個“生身母親”,和阿飛終其一生無休無止的飛翔究竟有甚麼關系?她究竟是一個彼岸,一個藉口,還是一個象徵?
彼岸 精神上無依無靠,又不能認同他養母的生活方式,幼年的阿飛也許不是沒有想過,把自己的世界一分為二——屬於養母的一方象徵著黑暗、混亂、腐化與渾濁;屬於生母的一方則代表著光明、秩序、高尚和清潔。他嚮往這個生母的國度,把它當作精神的彼岸。
正因如此,有人便用“俄狄浦斯情結”來解釋阿飛的尋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原欲”並不能夠解釋一切。阿飛對於感情的體驗太深刻了:被生母遺棄、耳濡目染養母的交際花生涯,見慣了金錢與感情的交易,他早就遠離了那個對感情抱有天真幻想的時期。他對感情持有的“悲觀思維”已經造成了“浪漫愛的否定”——世界上沒有一種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即便是那個遠在異國的生身母親也不可能會是例外。
在阿飛的愛的世界裡,根本沒有一個“彼岸”。他對生母的孜孜以求,也不是甚麼“俄狄浦斯情結”。相反地,他的養母對於他倒是有一些和“俄狄浦斯情結”相對的“戀子情結”。她對他的愛,早已超過了對待人子的範疇。起初她收養他,不過是為了生活的安定,每個月能有50塊美金的穩定收入;後來她漸漸把他幻想作自己情欲的對像,她生命中僅有的半個男人。她把他捏在自己的手心裡,不肯輕易放開。
阿飛渴望的是愛,是被母親遺忘了的愛。但是這兩個女人,都是不合乎理想的——她們都只是女人,不是母親。一個為了自己大家閨秀的名節和利益拋棄他,一個只把他當作宣泄情欲的對像,她們都只惦記著自己女人的身份而忘了該怎樣去愛自己的兒子。除了出生時模糊的一眼,生母從未正面出現在阿飛面前;就連那個口口聲聲說愛他舍不得他的養母,到頭來也為了自己那一個牢靠殷實的晚年而決定放棄這個幻想中的情人,跟著老邁但富有的男人去了美國。——生命中的至愛親情,就在這樣簡單的兒子與利益的較量中雙雙落敗。
事實一再地證明,阿飛對於感情的悲觀並不是空穴來風。仔細想想,這兩個背叛了兒子的可恨的母親,其實也不過是兩個可憐的女人。當恨意漸漸褪去,那永恆的愛的失落,卻依然在阿飛心頭,止不住地一昧侵襲著。他開始嘗試用其他女人的愛,填補這心靈的空虛。
也許所有的女人在愛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廣泛的母愛,但是阿飛從來沒有在她們面前表現出孩子氣的一面。恰恰相反,他自私、冷酷、始終讓她們臣服於自己,最後又以充滿父權意識的一句“逢場作戲”將她們一一否定了去,僅僅保持著一種“有性無愛”的戀情。
他並不是沒有感情,只是因為屢受創傷,失去了愛的能力,既無法相信有所謂的愛的彼岸,也沒有余力讓愛他的女人獲得幸福。從他孤寂的眼神裡我們可以讀出三個字:沒有愛。
藉口
既然對生身母親的不懈追尋並不是為了完美的愛的彼岸,那麼這一切會不會只是阿飛的一個藉口?
內心深處,他根本看不起他養母的生活:糜爛、沉淪;她的那座豪華寓所,充斥著晦暗壅塞的空氣,住久了直感覺沉下去,沉到陰濕的淵潭‧‧‧他搬了出去一個人住。但是少不更事的十餘年,無數個日夜不知不覺的浸淫,他早已在不經意間沾染了那裡的氣息。他以為出走之後自己可以飛翔,像一只沒有腳的鳥,日夜兼程,飛向遠方——其實這只鳥早已折斷了翅膀,除了養母大宅的後花園,他哪裡也飛不出去。
他是一個軟弱無力的理想主義者,一直自命不凡、聛睨塵世,懷有一個不知是甚麼的遠大理想。與此同時,他的自卑和浮華又使他深深地明白,夢不過是夢,現實還要繼續,而他,根本沒有改變自己現狀的能力。以他的天性,甚至也不能按著社會約定俗成的人生規範去做一個普通的工人或者職員。——到處都是空虛,甚麼都抓不住,為了證實自己的存在,他只能屈就那個曾經被自己看不起的世界:選擇用聲色犬馬飲食男女充實自己醉生夢死的生活。
浮華使他無法真正去追求理想,自卑又使他倍感孤獨,他於是為自己制造了一個幻想,幻想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真正屬於他的國土、一個愛他的生身母親。他用這個幻想安慰自己的孤獨、掩飾自己的自卑,為縱情聲色提供一個藉口。
此時,“生身母親”成為一個藉口,阿飛借著這個藉口實現他的“人格疏離”。——不錯他現在是放蕩不羈,沒有前途,沒有希望,是阿飛,但是總有一天他是真正要飛的,飛離這個醉生夢死的世界,飛到屬於他自己的那片國土,清潔,高尚,到那裡開始一個全新的有條有理的生活。——其實生身母親是不是名門望族的千金小姐,他也不是那麼在乎。他根本不想找這個母親,他只是想以名門子弟、外國華僑的身份與自己現存的這個世界疏離,賦予自己一個“存而不在”的境況,借以擺脫內在的不安,使心靈的喧騰平復下來,也使道德上的欠咎減到最低。
憑著這個假想的無瑕的母親,阿飛達成了他對自己身處的那個濁世的一種否認,一種拒絕。
象徵
如果阿飛能夠一直耽溺於及時行樂的人生,我們也許可以就此下結論,說他的“口口聲聲尋母”、“遲遲不見行動”背後,不過只是把“生身母親”當作混跡濁世的一個藉口。所謂飛翔,也只是他編出來的一個莫須有的故事,除了自欺欺人之外別無意義。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每當激情過後,他獨自一人仰臥在床上,總會下意識地想起那個無腳鳥的故事:“聽人家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這麼飛啊飛,飛累了就在風裡睡覺‧‧‧這種鳥一世只可以落地一次,那次就是它死的時候。”——永不停止的追尋。在一邊自我墮落一邊自我拯救的旅程裡,雖然找不到愛,他卻一直沒有放棄過對自我意義的渴望與追尋。
他曾經借助聲色男女來證實自己的存在,但是漸漸地他發現,這些東西只能讓自己生活得更不真實。在這種主體性被物化的生存狀態下,他開始感覺到一絲“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無所事事,沒有能力去愛別人,得到的愛又不是心頭所想;有的只是浮華與輕薄,虛飄飄地不著地,整個人仿佛只是exist(存在),卻不知道怎樣才是life(生活)。
骨子裡始終潔身自愛不能自棄的阿飛,越來越覺得,所有的飲饌聲色、啼笑憂歡,到頭來還是一場空。色相越是紛繁眩目,他的心就越空;一想起心底裡的某些東西,即便身處活潑的歡宴,也立即感到無邊的寂寥,興味索然。不,不,他要的根本不是這些。
遠方的生身母親,不是甚麼彼岸,也不只是一個藉口,她更是一個象徵,象徵著阿飛真正想要的東西:他的自我,他的靈魂,他存在的意義。母親的腹胎,是他的自我和靈魂的始源地,所以這個“生身母親”的意像,自然而然地在他的下意識裡成為“自我”和“靈魂”的象徵。
也許在其他人看來,所謂的自我、靈魂,相比於權、勢、財、利、情,是最可有可無的東西,但是這個在別人看來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對阿飛來說卻具有無比重大的價值。他的這份自愛,並不是水仙子式的自傷自憐,而是想自我證明,為自己的存在追問一個意義。
但是意義究竟是甚麼呢?
在他的四周,不乏一些扎扎實實生活著的人。或是有著穩定職業的男人(警察、海員),或是盼著結婚的女人(蘇麗珍);就連爬落水管上下樓、形似竊賊的朋友和當舞女的咪咪,也都對愛情深信不疑。而他呢?既不可能去做一個平凡的職員,又無心為扎實的人生(愛情、婚姻)經營。
他身邊的另外一群人,則是一些社會邊緣人物,例如頻繁出現的妓女。或在香港,或在菲律賓;或矜持,或俗艷。她們是肉欲的象徵,而阿飛最執著的東西,卻是他自己的靈魂。——在阿飛和妓女的廝纏中,我們可以見到靈與肉的含蓄映襯。他根本就不是一個世俗的人,一切的權欲、物欲、利欲,通通跟他扯不上關系。即便在沒錢的時候也還是把錢看得很淡(在隻身去菲律賓前途未卜之時把唯一的財產:一部汽車,送給朋友)。同時因為信不過感情,連情欲也是淡淡的可有可無。
“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在人群參差錯落的對照之下,益發顯出他的不實際。終於,意義失落。
“自我”的難題,日日逼近,而他,根本找不到“意義”。他的自我,他的靈魂,他的意義,和那個遙遠的生身母親一樣,只是一個美好而空泛的理想。走不了非凡之路的理想主義者,於是在人生面前感到了自己的平凡和無奈。阿飛背負著沉重的靈魂,等待著從天上降下來的改變,等待那永遠不會到來的脫胎換骨的一天。他心裡早已知道是無路可走,遲遲不肯承認,不肯面對現實,是始終執拗著不願舍棄對“自我”的追尋,哪怕希望渺茫。
時間一長,所謂的自我追尋不但未能逾越身體的遲滯,反而成為禁錮。那些無法自抑的渴望,在無數不眠的夜晚積蓄成愁,無處排遣,就只好向內轉,加壓在自虐上。——不能容許自己完全不作為,就以自虐的作為填補了等待的空虛。
這自虐的結果,呈現在阿飛身上,便是病態的陰郁。心與身體的不和諧,使他陷入晦暗不明的壅塞的憂傷,常常感到莫名的悵惘,永遠沒有純粹的快樂。這不能哭、不能忘的磨人的愁緒,正如《詩經》中的《柏舟》一篇:“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他一直以為自己可以飛翔,其實他的翅膀早已經折斷了。“以前我以為有一種鳥從一開始飛就可以飛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實他甚麼地方都沒有去過,這只鳥從一開始就已經死了。”—— 臨死前,他終於肯承認。這樣斷然地否定了自己的全部,多少有幾分悲愴,雖然事實正是如此。
企圖掌握自己命運和命運不可把握之間的悖論,在生命結束的一刻,再次凸顯。既然對自我的追尋注定了會是永遠的未完成,那麼就只有靠死亡,讓生命消失,讓這伴隨生命而來的“自我”隨之消解。心靈的喧騰不安在這一刻復歸淡定,從此再不需要為“自我”的難題掙扎。
愛與自我的追尋之旅
“聽人家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這麼飛啊飛,飛累了就在風裡睡覺‧‧‧這種鳥一世只可以落地一次,那次就是它死的時候。”——開始的時候,誰也不知道那只鳥為甚麼會在那裡,它為甚麼要飛。一度我們以為他是在尋找他的生身母親,尋找一個彼岸世界;後來我們又以為那不過是他編造的一個,能使自己安心混跡濁世的藉口。現在我們終於知道,他從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不斷追尋那一份失落了的愛與自我。而“生身母親”,不過只是一個象徵的符碼。
“以前我以為有一種鳥從一開始飛就可以飛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實他甚麼地方都沒有去過,這只鳥從一開始就已經死了。”——他想一生飛翔在這個愛與自我的追尋之旅,可惜他不但是無腳的鳥、無根的人,他的羽翼也早已折斷了。對於一個畢生旨在飛翔的人來說,這折翼的人生,可不是“一生下來就已經死了”!那愛與自我的失落,也終於成了生命中永遠的遺憾。
借著這個飛翔的寓言,《阿飛正傳》究竟想告訴我們甚麼?
曲終人散,它始終也沒有給出對“自我意義”問題的答復。也許它只是想向我們展示一種“永恆的人性困境”,而不願對具體的人事妄加褒貶。這“不下定論”的姿態,拒絕了斬釘截鐵的答復,與此同時,另一個更為意味深長的啟示逐漸浮出水面——筆者想,每個人的價值取向,是無從對他人解釋清楚的。也許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也許眼高手低沒有能力實現;也許只是自欺欺人的堂皇藉口;或者根本只是迷戀虛無——但是每個人獨特的靈魂,都應該得到尊重——特別是他自己的尊重。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延伸閲讀:
《The Truman Show》─ 我們的世界和楚門的世界
《Flack》─ 楚門的世界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無痛斷捨離》─ 捨棄,有時候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
《Devs》─ 關於自由意志和宿命論
《The Truman Show》─ 我們的世界和楚門的世界
《Flack》─ 楚門的世界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無痛斷捨離》─ 捨棄,有時候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
《Devs》─ 關於自由意志和宿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