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s Normes》─ 標準之外
去年夏天的康城電影節,一部閉幕影片,讓觀眾們起立鼓掌。時隔九年,這部電影再次將Olivier Nakache和Eric Toledano這兩位法國導演推到觀眾視野中。
或許你對這兩個名字不太熟悉,但你一定聽過《Intouchables(觸不可及、閃亮人生)》—— 這部被翻拍無數、IMDb8.5分,號稱法國國民電影的經典。
而時隔九年後兩人再次聯手的新作《Hors Normes(標準之外、The Specials)》獲得第45屆法國凱撒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提名。第67屆聖賽巴斯提安國際電影獎觀眾選擇獎。
這部新作再次沿襲了兩位導演的選題風格——記錄邊緣人。但這次把主角聚焦更尖銳的人群——自閉症患者。
電影一開始就十分激烈,一群大漢瘋狂追逐著一個小姑娘。姑娘在人群中橫衝直撞,拼命奔跑;但是還是失敗了,最終被一個大漢撲倒在地。大漢強行制服了姑娘後,還不忘提醒身邊同伴:「別讓其他人圍上來」;這個乍看像是一個犯罪現場,但是再仔細看女孩視角的鏡頭——模糊、混亂、嘈雜,彷彿和這個世界隔了一層玻璃。沒錯,這個小女孩就是一個重度的自閉症患者。
而這群「抓捕」她的壯漢都來自於一個公益機構——正義之聲。這是一家「標準之外」的機構:沒有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沒有設施完備的場所,也沒有長期的經營規劃。這個連合法營業執照都沒有的地方,15年來卻不斷的收容來自地方衛生署兒童權益協會、醫院、法院的請求,接受著其他機構拒收的自閉症患者。
這些孩子都是「標準之外」 的孩子,他們沒辦法和他人正常交流,甚至十分危險:他們會毫無預警的自殘,甚至會毆打醫護人員;正規的自閉症機構要麼拒絕接受這些孩子,要麼就給他們大劑量服藥以便控制。只有布魯諾,用一句「我來想想辦法」的口頭禪,一次又一次的接受幫助那些「標準之外」的孩子們;幫助這些孩子的同時,這些孩子也成為了他生活的全部。所以,雖然他已經一把年紀,卻依舊孤身一人。
因為要全天候的照顧這些孩子,他甚至沒有時間完成一次完整的約會;每次有朋友介紹相親對象,他永遠不得不提前離開,有時約會還沒有開始就被一通電話搞得直接結束。
男主的好朋友Malik運營著另一家機構,和Bruno的機構各自獨立,但是相互互補;Malik的機構同樣接收著棘手的病例,同時他還負責青年們的就業培訓,給那些在社會上找不到自己一席之地的青年們一個容身之所;故事圍繞著兩個自閉症的孩子展開。
第一個孩子叫Joseph
他是Bruno認識的第一個自閉症孩子,也是Bruno成立這家自閉症機構的原因;Joseph的症狀不嚴重,基本沒有暴力傾向,可以自理。Bruno想盡一切辦法要給他找一份工作讓他能養活自己。雖然經過多年的治療陪伴,他的情況已經大有好轉,可以獨自搭地鐵了;但是每次還差一個站,他都會忍不住去按地鐵上的警報。
然而Bruno每次在警察手中接回他時都會安撫他:我們已經離的很近了。用無限的耐心和溫柔鼓勵他繼續加油,但是Joseph對Bruno常問的一個問題竟然是:「我能打我媽媽嗎?」自閉症的兒童一般不會開玩笑,所以這不是一句玩笑話。他發自內心的,幾乎每時每刻,都想打自己的媽媽。
「他無法控制,暴力是緩解壓力的唯一途徑,而對最親的人施加暴力,是他釋放壓力最安全的方法。」實際上,這句話是Bruno引導他說的——他認為,有暴力想法的時候說出來,暴力行為就會漸漸消失;的確,這聽起來並不是什麼特別科學明智的想法;但是這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另一個孩子叫Valentin
他症狀非常嚴重,有自殘傾向,需要一直帶著保護頭盔;醫生說,Valentin需要出去走走,離開醫院,否則情況會惡化;然而,男孩的父母離異,母親住院,父親不知所蹤;他唯一的出路就是Bruno那個在「標準之外」的機構;Malik幫頭盔男孩安排了一個護工Cédric,一個典型的小混混。
兩個男孩皆是標準之外的人,但是兩人的初次相處並不順利;因為Cédric早上沒能去醫院接男孩,男孩開始有些焦慮;所以在遊戲過程中,Valentin攻擊了Cédric,Cédric鼻梁受傷,流血不止;但是,漸漸在相處中,在細節裡,Valentin對Cédric產生了信任。
在醫院的時候,護士給Valentin倒水,他沒有理會;Cédric記得他喜歡可樂,給他換了杯可樂,Valentin一飲而盡;後來去馬場,Valentin開始在Cédric的引領下感受他眼中模糊的外界,觸摸溫度;一次意外,Cédric出去抽煙時,Valentin獨自一人離開了;Cédric嚇壞了,發了瘋的在巴黎街道上奔跑,喊著男孩的名字。
Valentin一人在來往迅速的車流中遊蕩,險些喪命;找到男孩後,Cédric內疚萬分,想要放棄這份工作;然而,Malik告訴Cédric,是這些自閉症的孩子給了他生活的意義;是他們讓Cédric有了「被需要」的感覺,存在的意義。
Bruno和Malik兩個人就這樣救贖著那些在「標準之外」的孩子;不帶偏見,不挑不選,用自己的所有為這些孩子重新定義生命。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面對的不僅有照顧這些特殊孩子的挑戰,還要面對來自體制的核查和責問。
很多人會覺得來自體制內的調查人員是他們善行的阻力;但是,理智思考,這不是怪罪體制能解決的問題;換言之,讓非法的機構消失,體制責無旁貸;但是體制內的機構需要標準,而對待自閉症的兒童,對待這個尚不明確病因,也無法根治的病,哪裡有什麼標準。
永無止境的耐心,和超乎常人想象的愛心,是目前他們能夠到的最好的治療了;然而,正規的機構給不了,普通的家庭也消費不起正規機構的費用;這個標準,不只是體制的標準,更是社會的標準。
當我們試圖用各種標準化的準則來做劃分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將一部分群體劃分在外,而所謂的少數群體就是那些被劃分在標準之外的人;這部溫暖的電影將鏡頭聚焦於這些少數群體,寓意不在苛責社會和體制;而是讓人們看到,瞭解和關注這些標準之外的群體,帶著人文關懷,帶著一分敬畏。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東田直樹曾這樣描繪它——「我們都曾感受過孤獨,所以在萬千詞彙中,我們選擇用孤獨症來為這種病命名,因為它太苦,太痛,太令人難以忍受‧‧‧它不能用單薄的理論術語支撐,它需要敬畏。我們所承受不起的一切,都值得敬畏。」
整部電影中,把對自閉症患者的刻畫處理的溫柔又克制;既沒有過度渲染悲傷和艱難,也沒有輕描淡寫地給出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讓這部電影格外貼近真實。
其實這部電影與《Intouchables》相同,都是改編自真實的故事;《標準之外》也有兩位原型人物,他們在巴黎郊區創立的服務機構,為自閉症少年奮鬥了近20年。導演為了能把影片拍的真實,曾帶領劇組花費整整兩年的時間,進入重症病患者護理機構,瞭解他們的運作,遇到的困難。
電影裡面還有大量的素人演員,包括那些自閉症患者,都是真實的患者;就連電影中Joseph的扮演者——Benjamin Lesieur,在現實生活中也是自閉症患者;因為精湛的演技表現,他還獲得了法國凱撒電影獎的最佳新人男演員。
都說真實自有萬鈞之力;改編自真實,走進真實,接近真實。
懷著客觀真誠的心呈現真實,這可能就是這部電影的力量所在。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或許你對這兩個名字不太熟悉,但你一定聽過《Intouchables(觸不可及、閃亮人生)》—— 這部被翻拍無數、IMDb8.5分,號稱法國國民電影的經典。
而時隔九年後兩人再次聯手的新作《Hors Normes(標準之外、The Specials)》獲得第45屆法國凱撒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提名。第67屆聖賽巴斯提安國際電影獎觀眾選擇獎。
這部新作再次沿襲了兩位導演的選題風格——記錄邊緣人。但這次把主角聚焦更尖銳的人群——自閉症患者。
電影一開始就十分激烈,一群大漢瘋狂追逐著一個小姑娘。姑娘在人群中橫衝直撞,拼命奔跑;但是還是失敗了,最終被一個大漢撲倒在地。大漢強行制服了姑娘後,還不忘提醒身邊同伴:「別讓其他人圍上來」;這個乍看像是一個犯罪現場,但是再仔細看女孩視角的鏡頭——模糊、混亂、嘈雜,彷彿和這個世界隔了一層玻璃。沒錯,這個小女孩就是一個重度的自閉症患者。
而這群「抓捕」她的壯漢都來自於一個公益機構——正義之聲。這是一家「標準之外」的機構:沒有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沒有設施完備的場所,也沒有長期的經營規劃。這個連合法營業執照都沒有的地方,15年來卻不斷的收容來自地方衛生署兒童權益協會、醫院、法院的請求,接受著其他機構拒收的自閉症患者。
這些孩子都是「標準之外」 的孩子,他們沒辦法和他人正常交流,甚至十分危險:他們會毫無預警的自殘,甚至會毆打醫護人員;正規的自閉症機構要麼拒絕接受這些孩子,要麼就給他們大劑量服藥以便控制。只有布魯諾,用一句「我來想想辦法」的口頭禪,一次又一次的接受幫助那些「標準之外」的孩子們;幫助這些孩子的同時,這些孩子也成為了他生活的全部。所以,雖然他已經一把年紀,卻依舊孤身一人。
因為要全天候的照顧這些孩子,他甚至沒有時間完成一次完整的約會;每次有朋友介紹相親對象,他永遠不得不提前離開,有時約會還沒有開始就被一通電話搞得直接結束。
男主的好朋友Malik運營著另一家機構,和Bruno的機構各自獨立,但是相互互補;Malik的機構同樣接收著棘手的病例,同時他還負責青年們的就業培訓,給那些在社會上找不到自己一席之地的青年們一個容身之所;故事圍繞著兩個自閉症的孩子展開。
第一個孩子叫Joseph
他是Bruno認識的第一個自閉症孩子,也是Bruno成立這家自閉症機構的原因;Joseph的症狀不嚴重,基本沒有暴力傾向,可以自理。Bruno想盡一切辦法要給他找一份工作讓他能養活自己。雖然經過多年的治療陪伴,他的情況已經大有好轉,可以獨自搭地鐵了;但是每次還差一個站,他都會忍不住去按地鐵上的警報。
然而Bruno每次在警察手中接回他時都會安撫他:我們已經離的很近了。用無限的耐心和溫柔鼓勵他繼續加油,但是Joseph對Bruno常問的一個問題竟然是:「我能打我媽媽嗎?」自閉症的兒童一般不會開玩笑,所以這不是一句玩笑話。他發自內心的,幾乎每時每刻,都想打自己的媽媽。
「他無法控制,暴力是緩解壓力的唯一途徑,而對最親的人施加暴力,是他釋放壓力最安全的方法。」實際上,這句話是Bruno引導他說的——他認為,有暴力想法的時候說出來,暴力行為就會漸漸消失;的確,這聽起來並不是什麼特別科學明智的想法;但是這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另一個孩子叫Valentin
他症狀非常嚴重,有自殘傾向,需要一直帶著保護頭盔;醫生說,Valentin需要出去走走,離開醫院,否則情況會惡化;然而,男孩的父母離異,母親住院,父親不知所蹤;他唯一的出路就是Bruno那個在「標準之外」的機構;Malik幫頭盔男孩安排了一個護工Cédric,一個典型的小混混。
兩個男孩皆是標準之外的人,但是兩人的初次相處並不順利;因為Cédric早上沒能去醫院接男孩,男孩開始有些焦慮;所以在遊戲過程中,Valentin攻擊了Cédric,Cédric鼻梁受傷,流血不止;但是,漸漸在相處中,在細節裡,Valentin對Cédric產生了信任。
在醫院的時候,護士給Valentin倒水,他沒有理會;Cédric記得他喜歡可樂,給他換了杯可樂,Valentin一飲而盡;後來去馬場,Valentin開始在Cédric的引領下感受他眼中模糊的外界,觸摸溫度;一次意外,Cédric出去抽煙時,Valentin獨自一人離開了;Cédric嚇壞了,發了瘋的在巴黎街道上奔跑,喊著男孩的名字。
Valentin一人在來往迅速的車流中遊蕩,險些喪命;找到男孩後,Cédric內疚萬分,想要放棄這份工作;然而,Malik告訴Cédric,是這些自閉症的孩子給了他生活的意義;是他們讓Cédric有了「被需要」的感覺,存在的意義。
Bruno和Malik兩個人就這樣救贖著那些在「標準之外」的孩子;不帶偏見,不挑不選,用自己的所有為這些孩子重新定義生命。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面對的不僅有照顧這些特殊孩子的挑戰,還要面對來自體制的核查和責問。
很多人會覺得來自體制內的調查人員是他們善行的阻力;但是,理智思考,這不是怪罪體制能解決的問題;換言之,讓非法的機構消失,體制責無旁貸;但是體制內的機構需要標準,而對待自閉症的兒童,對待這個尚不明確病因,也無法根治的病,哪裡有什麼標準。
永無止境的耐心,和超乎常人想象的愛心,是目前他們能夠到的最好的治療了;然而,正規的機構給不了,普通的家庭也消費不起正規機構的費用;這個標準,不只是體制的標準,更是社會的標準。
當我們試圖用各種標準化的準則來做劃分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將一部分群體劃分在外,而所謂的少數群體就是那些被劃分在標準之外的人;這部溫暖的電影將鏡頭聚焦於這些少數群體,寓意不在苛責社會和體制;而是讓人們看到,瞭解和關注這些標準之外的群體,帶著人文關懷,帶著一分敬畏。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東田直樹曾這樣描繪它——「我們都曾感受過孤獨,所以在萬千詞彙中,我們選擇用孤獨症來為這種病命名,因為它太苦,太痛,太令人難以忍受‧‧‧它不能用單薄的理論術語支撐,它需要敬畏。我們所承受不起的一切,都值得敬畏。」
整部電影中,把對自閉症患者的刻畫處理的溫柔又克制;既沒有過度渲染悲傷和艱難,也沒有輕描淡寫地給出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讓這部電影格外貼近真實。
其實這部電影與《Intouchables》相同,都是改編自真實的故事;《標準之外》也有兩位原型人物,他們在巴黎郊區創立的服務機構,為自閉症少年奮鬥了近20年。導演為了能把影片拍的真實,曾帶領劇組花費整整兩年的時間,進入重症病患者護理機構,瞭解他們的運作,遇到的困難。
電影裡面還有大量的素人演員,包括那些自閉症患者,都是真實的患者;就連電影中Joseph的扮演者——Benjamin Lesieur,在現實生活中也是自閉症患者;因為精湛的演技表現,他還獲得了法國凱撒電影獎的最佳新人男演員。
都說真實自有萬鈞之力;改編自真實,走進真實,接近真實。
懷著客觀真誠的心呈現真實,這可能就是這部電影的力量所在。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延伸閲讀:
《列夫·朗道 Дау》─人性之惡
《Green Book》─ 工整、温馨,但缺了力度
《阿飛正傳》─ 彼岸、藉口、還是象徵?
《The Truman Show》─ 我們的世界和楚門的世界
《無痛斷捨離》─ 捨棄,有時候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
《列夫·朗道 Дау》─人性之惡
《Green Book》─ 工整、温馨,但缺了力度
《阿飛正傳》─ 彼岸、藉口、還是象徵?
《The Truman Show》─ 我們的世界和楚門的世界
《無痛斷捨離》─ 捨棄,有時候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