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創造與毀滅

最近挖到了一部頗有《黑鏡》味道的冷門科幻片,科技感十足,腦洞大開,震撼反轉,並且就人工智能的問題展開了深刻的討論。知名影評網站Filmthreat也給出了「一部令人賞心悅目的科幻電影」這樣的高評價。

《Archive (絕密檔案)》,IMDb 6.3分,爛蕃茄新鮮度73%。,本片導演Gavin Rothery曾擔任科幻片《Moon》的藝術概念設計師。《Moon》曾被《洛杉磯時報》形容為一部能和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比肩的作品,評分甚至高於科幻神作《銀翼殺手》。


兩位主演Theo James和Stacy Martin也是冉冉升起的演藝新星。Theo James主演過熱門IP《The Divergent Series (分歧者)》系列,是當下英國炙手可熱的小生。

Stacy Martin曾出演過《Nymphomaniac (女性癮者)》,她去年擔任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是電影節歷史上第一位90後女評委。

第一次聽到片名,筆者以為是戰爭類的諜戰片, 等看完才知道,此檔案非彼檔案。 這份檔案裡裝載的,是男主角George Almore的慾望和愛。

George是一個沒有社交生活的「宅男」,每日只和機械打交道。他正在創造一款與人類十分接近的機器人,最新模型已準備就緒,隨時都可以投入使用,但在他的科研成果背後,卻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George擁有三款智能機器人——J1、J2、J3,這三款機器人具有極其鮮明的特點。

J1的意識只能達到5、6歲孩童的水平。 她是最單純的一個機器人,像一個還未完全開發的小孩,不爭不搶,本分聽話,平日最愛做的事情就是看動畫片;但由於未能完全開發,所以她移動時笨拙緩慢,並不像一個智能機械人。


J2的意識達到了15、16歲。 她像一個青春叛逆的高中生,有著極強的學習和工作能力,也有著強烈的妒忌心;當她得知George創造了J3時,她的反應有些激烈,害怕George不再需要自己。她質問George為什麼不讓自己去工作室幫忙,George以為她會覺得這樣的工作很無趣。


J2有些失落地說:「我以為我們是一個團隊。」

J3對於George來說是較為完美的存在;她的意識能力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並且擁有著姣好的外貌和溫柔的性格。 陪著George聊天、跳舞,還會和他一起吃早飯。

三個機器人處於三個不同的智能高度,對於信息的接受和傳遞也有著不同的能力。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不同,男主的生活逐漸走向了失控‧‧‧如果讓筆者為這部電影打上關鍵詞,第一個詞是野心


和以往觀眾所看到的廉價科幻片有所不同,導演在匈牙利的森林中搭建了一個實景的拍攝基地。 儘管這是一部導演處女作,但其籌備時間長達9年,Gavin Rothery一直希望能夠製作一部屬於自己的科幻片。

導演在採訪中提到了自己是一個科幻迷+漫畫迷,本片的部分創作靈感也是來自於那些經典的科幻作品。 不難發現,《絕密檔案》中一些佈景和道具的設計確實有致敬的元素。

首先是J3的設計,在還未成人類形態時,J3的軀殼設計與電影《Ex Machina (機械姬)》中女機器人頗為相似。


另一個致敬則是電影中加入了些許的cyberpunk風。Cyberpunk有這麼幾個經典的視覺元素:夜景、霓虹、雨天、煙霧、巨幅廣告,最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就是《銀翼殺手》和《銀翼殺手2049》。 當George驅車前往某處與公司負責人對話時,cyberpunk風影像和電影《銀翼殺手》產生了微妙的聯繫。

《銀翼殺手》的導演Ridley Scott喜歡在室內戲中運用縹緲的香煙,以此來構圖。本片也設置了煙霧的運用,向這部經典科幻作品致敬。

當然,作為《Moon》的藝設師,Gavin Rothery也不忘在這部電影中復刻一把《Moon》的設計。例如基地設置,使用了和《Moon》一樣的多邊形分層設計。


導演在採訪中表達了自己對電影大師庫柏力克的崇拜和喜愛,尤其是《閃靈》和《2001:太空漫遊》這兩部,是本片概念設計的重要源泉。,像是鏡頭的調動,以及男主George身著的紅色外套,都是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


本片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創造與毀滅。導演最初希望圍繞「愛與死」構建一個故事,最終他創造了一個關於「替代與嫉妒」的故事,「絕密檔案」中儲存的,是George亡妻的意識。 在某人死亡後,他的意識會被上傳到一個載體中存檔,來緩解親屬的喪親之痛。 但George並不滿足於此,他無法接受妻子離開的事實,於是決定將妻子的意識上傳到機械人身上。 簡單來說,就是用妻子的意識+機械人的軀體,讓妻子「死而復生」。

George是創造者,同時也是毀滅者, 他不滿足於J1和J2,因為她們無法達到George所期待的狀態,於是George盜用公司的研究數據製造了J3,一個幾乎完美且具有人類形態、意識的機械人。 但George從來沒有告訴過她們三個,自己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將亡妻的意識移植到她們身上。


妻子的聲音、說話方式通過數據傳輸的方式植入到J3的腦中,George深知如何討好這些機械人,幾句花言巧語就能把她們吃定。他告訴J2你對我很重要,你很獨特,轉頭卻截走了J2的雙腿,將其換置到J3的軀殼上。

George從來沒有想過,J2對於情感的認知已超越機械人層面,他待J2如機器,J2待他如親人。 J2會吃醋,看到George關心J1時會有小脾氣。 J2會關心,冒著惡劣天氣都要陪George上山修理電路。 J2會觀察著George的一舉一動,會躲在門後偷看他如何創造J3。 J2對George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和情感,但對於George而言,J2和其他機器人一樣,不過是替代品。


他可以創作一個J2,就能夠創造J3、J4,甚至J5、J6,直到他創造一個能夠達到自己要求的機器人為止。 J3的誕生讓J2覺得自己被冷落,被放棄,尤其是在失去雙腿後,J2更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J2暈倒在基地,George上前詢問,J2告訴George自己並不好。 George說:「我沒有看到損傷。」 J2失落地說:「並不代表我沒事。 」被遺忘的J1,被冷落的J2,和被寵幸的J3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J1只有孩童的意識,並不能理解這種遺忘的意義。 但是已經具有成熟意識的J2知道,不管自己做什麼,也不能輓回George了。 當George和J3在家中愉悅起舞時,J2選擇了投湖自殺,一步步走進冰冷深淵。

George創造了J1、J2和J3,但也造成了她們精神上的以及物理上的毀滅,那麼問題來了,George這樣的「渣男」行為對於機械人來說公平嗎? 創造機器人並為其賦予人類的意識,目的是將其作為替代品,這樣的行為是否尊重機械人? 當機械人擁有了獨立的意識,那麼它還能被稱之為「機械人」嗎?或是將其定義為一個新的物種?而我們人類,又該如何對待這些擁有意識的「它們」?
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帶出了本片的第三個關鍵詞:思考


電影中,George想方設法將亡妻的意識轉移到J3身上,希望亡妻能以這種方式「起死回生」。假若試驗成功,J3將擁有人類的意識、外貌、行為方式,那J3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為人類服務的機械人。

J3不需要承擔大負荷的工作量,因為她的主人George對她的期待就是代替自己的妻子。那麼J3是否是George的親人呢?J3又是否應該被賦予和人類一樣的權利呢?又是否可以享受人類應有的社會待遇呢?其次,創造時間早於J3的J1和J2又算是什麼呢?儘管她們並不具有完善的意識,卻也有著自己的價值。

J1的實驗失敗讓George能夠更好的創作其他機械人,J2貢獻了數據和雙腿,卻也成了一樁毀滅式的悲劇。擁有部分人類意識的J2擁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感,她能夠感知到身邊事物的變化,也能感受到George對自己的冷落。到後來被截去了雙腿,也是一種貢獻,燃燒自己成就George。


J2投湖自殺這個情節也暗藏深意,表面上是一款被拋棄的機器人的自生自滅,實際上是作為人類的George對於生命的敬畏墜入黑暗。

意識轉移這種情況目前看來有些前衛,畢竟科技還未能達到這般高度。但當下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部分機械人通過學習進化,變得越來越像人類。理解人類的溝通方式並迅速給出反應,或是在圍棋大戰中擊敗世界頂尖棋手,又或是敏銳分析人類語言並表達出喜怒哀樂的情緒。


科幻片中也經常能夠看到具有獨立意識的機械人,像是《西部世界》裡逃離反抗的園區的接待員、《人工智能》中的機械人男孩David、《星際穿越》中風趣幽默的TARS與CASE等等。

這些機器人會產生多樣的情緒,也會擁有複雜難測的性格。會說謊、會使用暴力、會掩飾自己,甚至會對人類產生一定的危機。人類是否應該將這些具有意識的機械人視為新生命、新物種呢?而「它們」又會如何看待人類呢?造物主?親人?還是敵人?到最後,人類和機械人到底是誰在研究誰?
人類與具有意識的機械人之間的關係也將會成為未來科技業最為重要的話題之一。


1940年,科幻作家Isaac Asimov提出了著名的《Three Laws of Robotics》,目的是為了保護人類而對機械人強行實施三條規定: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除非命令與第一法則發生衝突;
三、在不違背第一或第二法則之下,機器人可以保護自己。

2016年,英國正式頒布機械人道德標準,比《Three Laws of Robotics》更加嚴苛。 其中有一條則是明確要求機械人的設計不應使其具有欺騙性,機器特性必須保持透明。 這不僅是對機械人的要求,也是對人類的要求,不再讓人類誤以為機械人有情感和意識。

機械人只是機器,而人類是人類,不應該將人類的情感強行投射到機械人身上。 人類和機械人應始終有一條分界線,這既是對人類的保護,也是對機械人的保護。萬萬不能像電影《I, Robot》那樣,讓機械人具備了自我進化的能力,進而誤解了《機器人法律》,轉化成整個人類的「機械公敵」。

電影所帶來的有關倫理的思考是未來科技業必不可少的, 人類總是在期待更多新奇的創造,都希望深愛的人能夠一直陪伴在身邊,哪怕是以機械人的形式。但有一點要記住:機械人不可以替代人類,即便是設計的再完美無瑕,始終是機器。


未來人工智能會進行到什麼階段,表妹也不敢斷言,畢竟科技發展速度之快已超乎我們的想象。但就目前來看,如果控制不好人類與機械人之間的關係,一旦越界,就很有可能面臨和電影中George一樣的問題。

人類會成為新生命、新物種的創造者,但同時人類也不該成為毀滅者。就像George,他是J2的創造者,卻也將J2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每一種創造都應該有其存在的意義,每一種創造也不該輕易就被拋棄、被毀滅。電影始終是藝術性的創作,想要找到關於科技的正確答案有些難度。但我們可以借由劇情去假設、思考未來人工智能行業可能存在的問題,對科學懷有敬畏之心。同時也應充滿想象力和探索未知的能力,以開放的態度去討論存在於科學當中的倫理問題。


相比起華麗佈景和奪目的視覺特效,這些或許才是科幻電影最大的魅力吧。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Archive  絕密檔案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