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Death & Robots 2》─ 真的爛到底了嗎?

《Love, Death & Robots》第二季,爛掉了。
相信不少人已經親自驗證過,即便沒來得及找來看,也能在各式各樣的推送裡,掌握到足夠多的、它確實爛掉了的證據。關於它是怎樣爛掉的,關於這些故事出處的考證,大家應該掌握得足夠多,這裡不再贅述。


我們單說第八集《The Drowned Giant》(溺斃的巨人),這個由《死侍》編劇Tim Miller,根據英國著名新浪潮科幻作家James Graham Ballard同名短片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在第二季全線崩潰的現實面前,為《Love, Death & Robots 2》輓回了最後的尊嚴。


也就是說,儘管整體質量嚴重滑坡,但第八集《The Drowned Giant》卻保持了觀眾對第一季《愛死機》的認可與高度,甚至從同樣都用獨白的形式來看,它與第一季中驚艷眾人的《Zima Blue》相似,都有著極高的水準和視角,且在情感傳遞上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不同的是,《The Drowned Giant》沒有《Zima Blue》的視覺風格那麼強烈,但故事講述的方式,和它所散髮的魅力和氣韻,卻極為相似,這個全靠獨白支撐的故事,優雅而深邃、浪漫又哀傷,把它奉為2021年度最佳獨白,也不為過。


今天筆者來深入解讀一下《The Drowned Giant》,對比一下就有了真相。
此故事最早無疑是源於Gabriel García Márquez《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在García Márquez的暗黑童話裡,孤獨、荒誕和宿命般的無奈感似乎是其永恆的主題,然而《溺水者》這個短篇的結局,卻一反常態的讓人看到了希望。

埃斯特班是一個高大美麗的男子,是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埃斯特班代表著一種類似於聖潔和美的東西,人們在這樣一具美麗的屍體面前,羞愧、嫉妒、爭搶、卑微,祈禱,但最終卻走向了光明。


當他們都被溺水者的美所折服後,當他們開始真正接觸到美與光明的事物,他們的人生也開始隨之改變。原文末尾也用了好幾段描寫村民們內心對美的渴望,讓道路更寬,鮮花開滿海岸,給房屋刷上明麗的顏色。
是埃斯特班這具美麗的屍體,讓陰暗的海邊小鎮迎來了日出。

解讀完García Márquez《最美溺水者》,我們再來看這部《The Drowned Giant》。主視角這位學者,也對巨人的身體,年輕高貴的臉龐感到震撼,感到一種神聖不可侵犯,可遠觀不可褻玩;然而很快,就有人驕傲的踩在巨人的胸膛上,彷彿蒼蠅圍著戰士嗡嗡的飛了一圈,就戰勝了戰士。


人們從最初的震撼中醒過來,立刻開始了褻瀆這種神聖,恣意的戲耍、塗鴉、玩弄這具屍體,而神聖此刻也不再代表神聖,美也不是美,而是一種消費品,一種景觀。人們沉溺在景觀社會中。

這部劇有一個核心鏡頭,直接刺破了故事的核心,就是一位父親帶著孩子走在沙灘上,隨手丟掉了垃圾,而學者只能這樣默默看著,沒有出言阻止,此處這個垃圾,並不是環保和良心,而是表達現代人淹沒在自己的垃圾裡,再沒有任何神聖感。是的,一切都變成了後現代解構主義的荒誕和無奈,是García Márquez短篇中所指出的那種黑色真相。


人終將被抹去,如同大海邊沙地上的一張臉。
Michel Foucault


區別就在於,雖然《最美溺水者》的結局指向了光明和希望,對美好的幻想,而這部《The Drowned Giant》卻指出了一切的崩塌、分解,支離破碎。

學者首先是旁觀,帶著一點憧憬,卻又對時代和人群無能為力,最後,連學者也終於踏上了這具屍體,近距離觀察這偉大的造物。世上的人和事,大抵都如此,近看都不宏偉。如今再也沒有希望和神聖的信仰,只有殘酷的真相,娛樂、解構、獵奇、利己,一切都將無可奈何的走向庸俗。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自私、淺薄、反智、甚至惡意,當做是理所應當的事,是豪不遮掩的,甚至是正義的。如果你經常觀察網絡,你會知道筆者說的這種風氣的變化。
美國提出反智主義很多年了,美國的學者成功的預測了現在的美國,而我們看看2020年美國一場場啼笑皆非鬧劇,奇葩新聞多到了段子手都累了,人們都麻木了跟不上了,魔幻現實已經被善於適應的人們適應了。

並不是說以前的人就沒有這些東西,但是以前的引導更像是最美溺水者,而不是分解屠殺巨人。巨人終於被分解了,被人們分而食之,吃得只剩骨頭,掛在街頭當做招牌,然後人們繼續過著自己的生活。


就連那根最讓人羞於提起的,巨大的陽具,也在馬戲團中,被單獨展出。只不過它已經被誤傳為鯨魚的生殖器,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荒謬可笑,而這就是故事的結尾,一個漂亮的結尾。
帶著神之光輝的巨人被肢解,所有舊日的信仰和神聖一同被解構,進入後現代社會以來,人們愈發無聊,但景觀社會、媒體娛樂和資本主義卻日益壯大,渺小的人類不再站在大衛雕塑面前發呆,在蒙娜麗莎的微笑中沉思,而是以蒼蠅自比,藏匿在網絡中,發洩、娛樂、評論,然後為了蠅頭小利而隨著時代浮沉。


它利用我們一部分天生的傾向來對抗我們,首先投降的就是法蘭克福學派的哲學家,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即使在一百年前便預言了一切,看透了一切,人類也依然會走向這個結局。正如伏爾泰所說,歷史上有那麼多智者聖人,他們說著一樣的話,但愚昧的人從未聽過他們的建議,只是繼續著自己的生活。所以,為什麼要煩惱呢?為什麼還要說呢?
1994年Guy-Ernest Debord在其隱居地自殺身亡,便是全面潰敗的信號。上帝輸了,哲學輸了,如今科學也就快輸了,最終只有人類贏了,但沒有人贏。


若想要對抗這個時代,那便做好準備吧。
首先,人沒有真正的充實,人就是一個缺憾接著一個缺憾,對抗消費和娛樂,靠的不是充實,而是平靜,是溫和的接受,是抵抗誘惑;其次,你要有足夠的智識,足夠的物質條件,以及足夠的勇氣;最終,離群索居者不是神靈就是野獸,你要有覺悟,去對抗孤獨和痛苦,一個人躲在月球背面,遠離這一切的喧囂。

這還只是對抗,還沒有講到對抗之後如何真正的熱愛生活。很難,對嗎?


因為很難,所以人們才做不到,所以巨人才會倒塌,被分屍,人們只索求片刻的歡愉和謊言,卻永遠無法離開加州旅館;我們的靈魂被死死的釘在肉體裡,不能偏移半寸,肉體又被裹挾在時代中,不可能有任何人可以逃離塵世鵝籠,即使瘋狂也不過是另一種妥協,一切都宛如一個笑話;正如耶穌在十字架上,高聲的問天父,為什麼?但天父不會回答,耶穌也沒有復活。

你渴求的是一場幻夢,而我是旋轉木馬操控室裡,那個不著急下班的員工。人生就是一場早已知曉結局的謊言,無論你用什麼樣的姿態去面對人生,最終的結局,都是爛俗的悲劇,而你早就知道,前面沒有什麼在等著你。


言下之意難道人就沒救了嗎?其實這和積極消極無關,你積極消極,你都會死,這是事實。但是在死前,你可以選擇如何的活。

正如這個影片中學者所說,最讓他震驚的不是巨人的巨大,而是他是真實存在的,也就是說,巨人所代表的美好、神聖,是存在的,只可惜,大多數人並不關心罷了;他們的庸俗和虛榮心,使他們無法克制的怕上巨人的身體作怪,學者無法阻止,只能搖著頭離開;影片此處對學者的表情刻畫是很入味的。


那麼,我們面對這樣的現實,要怎麼積極呢?
那就是別人不信的神聖美好和意義使命,你信;別人庸碌,你就拒絕庸碌;你也許離不開社會,但你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攪清楚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然後為之奮鬥。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