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豬手麵到老店
走進老舊的食店,古色古香的綠白方格地板,從豬手到麵,從在店內等位到來去匆匆的食相,都是那樣狂傲的味道。那老店相信許多香港人都曾到過,在風起雲湧的時代,味道能夠堅守在最高位置,而那份老香港情懷,是值得每一輩人深思的核心價值。
豬手爽口,豬皮炆煮得入口溶化,肉質嫩滑,咬下去不論是瘦是肥都能融合一體,咀咒的滿足感不能言諭,只想不停把肉放進口中,有點卡通片《中華一番》的那份浮誇。麵的軟硬度恰到好處,仿似度身訂造那樣,入口可咀嚼,不具糊感,有咬勁有韌度,是數十年累積的功力。
老店的另一招牌是辣椒油,那種辣度不會對不嗜辣的人構成傷害,反而那種清香令人垂涎三尺,將肉沾上辣椒油後再放進口,入口微辣,卻不留痕,只停留了大約三秒鐘,如金魚的記憶那樣,很快又想再吃一口,欲罷不能,千真萬確。
很主觀的陳述了那份味道,大概是味蕾在操縱着我的手,卻又願意去慢慢地回味及寫下來。老店的所在,是粉嶺聯和墟,不用說名字也很容易得知,卻不容易吃得到。店的食物無懈可擊外,我更有如走進時光隧道,回到八十年代。
對比起人氣食店,食客心甘情願拿着輪候紙在店外呆等一個小時,店內的人用完餐後總是要多坐一會兒,或者用那份「等了那麼久當然要坐長一點時間才不會吃虧」的心態,任由外面的傻瓜繼續等。然而,老店的做法卻回歸基本步,或者根本沒變,無論時代怎樣進步,老店既不會安排人手派發輪候,更遑論設至一部電子輪候裝置,就原始的讓食客走進店內等,有人與正在進食的客人僅距半米,聞到他吃麵時那份飄香,聽到啜麵條時的「雪雪聲」。
食客未知會否感到不自在,但往往就是這份不自在,讓人只留下對味道的印象,也是老香港的寫照。以前勞動階級,辛勞工作後吃碗麵,匆匆十分鐘,填飽了肚子,又再開始工作。從前酒樓也會讓客人進店等位,以群眾壓力迫令吃完的客人儘早離開,不要「磨爛蓆」,除了保持高流轉量確保營業額外,亦形成一種自行入座的獨特文化。
時而世易,也許許多人會在意食物的味道外,也會考量進餐環境,若付出相當的金錢卻不能換來不受打擾的用餐氛圍,大概有人會寧不要美食只要美景。我們要光復那個最純樸的香港,希望有着那份值得香港人保留及堅持的情懷,老店保留下來的核心價值,除了味道以外,更是時代的體會。
冀盼即使再過二十年,老店仍舊門庭若市,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享受而不討厭那份美味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