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George
2020年閱讀的第一篇引起我好奇,然後細心閱讀完畢的文章,是法醫人類學家李衍蒨的專欄《骨秘》。是有關從骨頭裡尋找主人身份的動人篇章,看後也許會教人「骨痺」(廣東話俗語,形容打冷顫,通常用作表達情侶之間的肉麻行為)。這文章詳寫尋回七十年以前的屍骨主人身份的經過,而骨頭主人的名字,仿似是刻意吸引我的眼球。
他是George,一九四O年已死亡。那時他才14歲,在寄宿學校裡上學,家人卻收到他失蹤的消息,頭一次是說他自行逃走,第二次卻說找到George的屍體,家人不願接納這原因,卻從未見到George的屍體,因學校在家人未同意下處理了屍體,就埋在樹林裡,不立碑,不豎標記。
這單匪夷所思的學生離奇死亡並被埋屍事件,文章裡沒有解釋家人的後續如何,大概在那個年代,被消失被自殺甚至被埋葬的事件偶有發生,家人仿似對之無能為力。即便到了現代,少年少女被捉後消失的傳言不絕於耳,他們的家人同樣心急如焚,誰也不想看到的是子女的屍體,而那年代的人尚會草草埋葬留下骨頭,如今家人最不願看到的,卻是被非法地焚化後,灰飛煙滅的子女。
George的事一直停留在迷思階段,直至2011年,美國的法醫人類學家看到新聞報道後,向學校申請許可及尋找失蹤男孩,四個月的過程裡竟掘出五十五個墳墓。這大學是亂葬崗抑或是個屠房,竟有如此多墳墓,卻又好像未有前人或後人着意去調查。
法醫人類學家憑藉抽取骨頭裡的DNA與George姐姐口腔內的DNA作比對,結果確認了George的身份,圓了他父母的遺願,而至今仍在世,年屆八十五歲的姊姊,雖未能看到弟弟的屍體,卻總算觸到他的屍骨,解開數十年以來的心結。法醫人類學家為親人尋找身份,若這專業在四十年代已實踐,也許能夠協助尋找George的死因。
George是《櫻桃》裡的角色,也是個死者,更是個怨氣很重,心願未了的惡靈。記得這名字是有人隨機想的,後來我就一直在中文小說裡不停用這英文名字,反而他中文名字則很少使用。新年伊始的第一篇文章就描寫死亡,看似不吉利,但香港人需要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一日的第一場遊行就已經為這一年的抗爭開展序幕,寄語每一個人都要平安,與死亡保持距離。
George是2020年第一個出現的英文名字,也許這個名字和意義,能夠帶給香港人啟示。
註:圖片攝自專欄《骨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