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頂公屋
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向外看,發現一幢樓層不高的住宅大廈,呈斜屋頂,舖了橙紅色的瓦片。在不會下雪的香港,斜屋頂的功能性不大,卻有着吸引我目光的魅力。我第一時間拿出手機來拍攝,那瓦片之間以鎖扣式搭接,絕不會滑下來,然而傾盆大雨之時,從屋頂傾瀉的雨水,定必壯觀。
與女兒跟弟弟遊走在藝術家的空間裡,JCCAC裡的每事每物,都代表着香港藝術家的靈魂。遇到一個用廢木來製成木偶的雕刻家,他將木頭變成人形,掏空心,放進香,呈現一種掏出心房,燃點生命,貢獻他人的意味。藝術家還送了一條小木柱給女兒,要她發揮創意,製作出她的理想木偶。
我跟着他們逐層遊走之時,驀然發現放眼外望的大廈一隅,竟然是市區罕見,無論設計及色彩都別具一格的瓦片屋頂。我當刻用手機紀錄下來,只是靜靜站在原地數十秒,欣賞那不輕易遇見的瓦頂建築物。後來我查找資料,才知道那建築物是白田邨安田樓,1998年落成,只有9層高。這大廈有347個單位,橫向延伸設計的小型單位設計連家庭單位,這建築物座落在新舊交替的白田邨小山坡上,在陽光下份外耀眼。
那種瓦頂公屋,並非只有這座安田樓。不過,在市區而言相信絕無僅有,歡迎認識的朋友提供更多資料。而瓦頂設計的公屋群,最美的要數房協於2017年落成的沙頭角迎海樓。這項目有別於一般公屋設計,只有5層高的建議物,採用歐陸式建築風格,色彩縇爛搶眼,配合棗紅色的三角瓦片屋頂,座落海邊的公屋,卻似歐洲海岸小鎮。不過,迎海樓全數單位租予持禁區證居民,一般人只能望門興嘆。
若要尋找不在禁區內的瓦片屋頂公屋群,其實亦非難事。早在1980年落成的西貢對面海村,就是依山而建,層層遞高的別緻瓦頂公屋群。與迎海樓的七彩繽紛不同,對面海村祟尚白色風格,深啡色瓦頂配搭紙皮石牆身,借鏡中國園林月門的圓形窗戶,有着愛琴海小屋的浪漫,
同時又有別於西貢市區的熱鬧。同樣只有5層高的公屋,沒有電梯,梯間呈半月形,華麗揉合簡約,村裡只有約100人居住,都是退休漁民,是昔日香港漁村的寫照。
我對瓦片屋頂情有獨鍾,可惜自己不能建屋。常想像,若有一天會興建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平房,那我一定會挑選瓦片作為屋頂。明代詩人王弘誨的《春雪歌》中有兩句,平鋪瓦隴後居上,巧入簾櫳去復回,當中的平鋪,在意識形態的層面裡,代表着我的想法。